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一)军机处设立——皇权的极致集中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思想的禁锢牢笼
(三)闭关政策——对外交流的自我封闭
学习目标二:君主专制强化之危害 不断加强的社会矛盾——王朝衰落的隐患
CONTENTS
目录
梳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历程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国家的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军事指挥等重要权力都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君主的意志凌驾于法律和其他政治力量之上,对国家事务进行全面、直接的掌控。
秦朝创立、 汉朝巩固、 隋唐完善、宋朝加强、元朝新变化、明清强化
01
素养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拓展延伸
05
课堂总结
06
课堂练习
07
作业布置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素养目标:
1.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闭关政策等基本内容,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并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加以考察,认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了解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清朝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固步自封的表现,认识当时中国社会民的严重危机。(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清朝如何强化君主专制的?
军机处设立
皇权的极致集中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思想的禁锢牢笼
王朝衰落的隐患
不断加强的社会矛盾
闭关政策
对外交流的自我封闭
新知导入
点击播放视频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南书房?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1677年,康熙皇帝说:“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随后,一些翰林被调到乾清宫南书房值班,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会按皇帝的意旨草拟诏书,成为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
南书房位置示意图
part 01
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一)军机处设立——皇权的极致集中
副标题:“皇权登顶的关键一步”
PART
01
上联:承旨拟文,皇权至上臻极盛
下联:跪书传令,政务中枢助独裁
横批:君权巅峰
自主学习:阅读110页内容,梳理清朝加强皇权的过程。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设立南书房
乾隆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
军机处
地位高于皇帝
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1.军机处的设立
新知讲解
材料:雍正年间,因与准噶尔部作战,往返战报频繁,而内阁距内廷过远,不能亲授机宜,为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左隆宗门内设立“军需房”,亦称“军机房”……(军机处)作为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拟定皇帝发布的谕旨,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审办大狱案件,奏补文武官员,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查考大典礼旧案与考证历史事件……所谓“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军机处的设立,实质在于分内阁之权,以利于皇帝集权独裁,是为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一种措施。军机处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其特点为处理政务迅速而机密,但自身无独立性。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者称“明发”;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驿马传递……军机处为办理机务,承写密旨之地,关防严密。军机处虽然地位显赫,但须绝对听命附属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行动和决策的余地。
——摘编自李志敏主编《中国通史卷4》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归纳开始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概括军机大臣的实质和特点。
新知讲解
原因
实质
特点
点击播放视频
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军机处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即便是王公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出入军机处。
知识拓展
军机处
清初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受限
独掌
扩大


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①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被撤销。
②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顺治帝
康熙帝
乾隆帝
雍正帝
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变更行政制度》中国通史
思考:材料可见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什么高度?
知识小聚:
强化君权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影响?
军机处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新知讲解
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
2.奏折制度
新知讲解
知识拓展
合作探究: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强化历程。
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专制主义:
君权和相权
中央集权:







三公九卿
分封制
推恩令、刺史
三省六部
分化相权
行省制
设中书省
废除丞相
军机处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和地方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知识补充
皇权逐步加强,到清朝达到顶峰
知识拓展
part 02
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思想的禁锢牢笼
副标题:“文化浩劫下的思想禁锢”
PART
02
上联:文网森严,士庶寒心遭禁锢
下联:儒经倡导,篇章检审入牢笼
横批:思想桎梏
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雍正帝
乾隆帝
康熙帝
文字狱
1.文字狱的含义
点击播放视频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新知讲解
材料一: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材料二: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所查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三: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合作探究:结合文字狱典型案例,思考: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巩固统治。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并说说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影响。
“清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前期,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绵延一百三十余年。无论就时间之长,案件之多,还是规模之大,株连之广,花样之翻新,手段之残忍来看,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都是没有前例的。”
——周宗奇《文字狱纪实》序言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
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①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时间段
特点
影响
①政治方面:强化君主专制、防范反清思想;
②文化方面:文化差异与冲突、儒家学说的影响。
③社会方面:社会不稳定因素、士绅阶层的影响力。
背景
新知讲解
材料:清朝乾隆时期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巨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巩固清朝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撰写,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丛书。是对中国所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于总汇。共有3.6万册,曰8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文化专制
阅读材料归纳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影响
新知讲解
2.内容: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顺治九年(1652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他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均亲自撰写序言。
在乾隆的主持下,《四库全书》表面上是古籍整理,实际目的是将古代的文化典籍进行篡改,以删去不利之处保留对清朝统治有利的部分。
“在长达19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销毁书板80000块以上。”
1.目的:
3.影响:
阅读材料归纳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影响
维护集权统治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比较秦朝、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巩固统治,禁锢思想
新知讲解
part 03
学习目标一: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三)闭关政策——对外交流的自我封闭 副标题:“锁国之殇与时代的背离”
PART
03
上联:锁港闭疆,自恃天朝上国梦
下联:拒洋排外,渐疏世界大潮流
横批:固步自封
闭关锁国政策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
阅读材料,概括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三五
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周边国家基本成了英国、西班牙、荷兰、沙俄的殖民地,对清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113-114页,归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过程及其表现。
时间
过程
表现
顺治
康熙
乾隆
海禁
设关
闭关
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 “片帆出海”。
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新知讲解
点击播放视频
(1)不许夷人在广州过冬。(2)夷人在广州只能住在行商各馆,如行馆房屋不敷,由行商租赁房屋并拨人看守。毋许汉奸出入夷馆。毋令番厮人等出外闲行,如夷商有事必须出行,须由通事、行商随行约束。
——《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条》
广州十三行贸易繁忙景象
商馆区的洋式建筑
商馆区前的珠江河面布满大小舟楫
广州十三行热闹的的市街
在选购中国漆器的洋人
一口通商下的贸易规定:
存在种种限制
“广州十三行”并不是说广州只有13家商行,而是表示广州商行数量之多。
新知讲解
材料一: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又害怕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使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肖季文《简析清政府“闭关政策”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自顺治时期,清朝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闭关自守,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到1840年时,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
新知讲解
乔治·马戛尔尼,英国外交官、勋爵,受英国议会和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于1792年以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
从马戛尔尼使华看清朝危机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的速写
合作探究:从双方礼单中,你看懂了什么信息?
中英两国差距显现,中国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前进的步伐。
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新知讲解
如果乾隆能通过马葛尔尼访华,敏锐地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积极经略海上,加强中外海上交流,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迅速赶上世界水平。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18世纪中晚期大清交通运输
18世纪中晚期西方国家交通运输
西方
中国
新知讲解
part 04
学习目标二:君主专制强化之危害 不断加强的社会矛盾——王朝衰落的隐患
副标题:“盛世表象下的危机四伏”
PART
04
上联:官腐民贫,兼并成风生隐患
下联:税增赋重,抗争四起动摇邦
横批:危机四伏
君主专制强化的危害
“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 ——清朝社会流传的民谣
养鸟的旗人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合作探究: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探讨其严重后果。
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
土地兼并严重
乾隆四十六年时国库有存银7 000万两;乾隆好大喜功,开销巨大;到了嘉庆十九年,存银仅为1 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时期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
财政危机加剧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阶级关系方面
经济方面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新知讲解
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农民起义不断。
合作探究: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探讨其严重后果。
官腐、军弛、财困、民贫
新知讲解
唐朝: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宋朝:
引进占城稻、设立市舶司
明朝:
郑和下西洋,引进高产作物
清朝:
严格限制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落后
启示:开放则发展,闭关则落伍。
做法:要坚持对外开放,善于学习交流,加强友好合作。
开明开放
闭关锁国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今天…雄立于世界大国之列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开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政治
思想
文化
社会矛盾加剧
社会危机重重,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文化专制政策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维护封建集权体制
板书设计
1.(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2.(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乾隆宠臣和珅被抄家时,其家产价值2.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收入的5倍。当时社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能贪污巨额财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皇权空前强化 B.清朝疆域幅员辽阔 C.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中国推行闭关锁国
3.(24-25九年级上·云南楚雄·期末)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鼓励对外贸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大兴“文字狱”
4.(2025七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嘉庆朝《巴县档案》载:四川某县‘佃农占户七成,自耕农不及二成,其余皆赤贫’。”这反映土地兼并加剧的哪一后果( )
A.自耕农阶层消亡 B.手工业迅速崛起 C.边疆移民潮兴起 D.货币经济崩溃
A
A
课堂练习
C
A
作业布置
1.开展历史辩论会:设置辩题“闭关锁国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论据,进行辩论。这既能加深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办历史手抄报活动:要求学生以“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影响等。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