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 (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
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
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
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
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
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
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
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
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
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
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
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
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
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
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第 1页/共 9页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
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
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
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
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
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
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
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
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
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
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取材于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不符合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
A.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
C. 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D. 有利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B. 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 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D.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
第 2页/共 9页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 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 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
二、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
曰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
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
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
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
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
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
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
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
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
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
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 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
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
第 3页/共 9页
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邃于文 邃:精深
B.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 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 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 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 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 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 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 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 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 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10. 作者认为,吴纯甫在 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②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第 4页/共 9页
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颜渊》)
⑤子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1)分别解释①②③⑤句中加点词“齐”“其”“习”“徙”的含义。
(2)综合以上 5 则材料,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对“省”有哪些认识。
三、本大题共 2 小题 ,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
豗:冲击。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 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 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 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 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3.“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
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 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 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 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4. 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
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 5页/共 9页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中国古代文人常在醉与醒中浮沉,在浮沉中表露心声。如屈原“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李白“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
(2)某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敦品励学,弘毅致远”,该校训中“弘毅”出自《论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游子和思妇分别后互相思念 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 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处处惹人愁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6)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
钤 1 在大地的一方周印
仲秋,重游陕西岐山周公庙。入庙门,拜三公,穿殿宇,拾级而上,登临凤凰山。站在高处俯瞰,淡
淡烟雾中,周公庙卧在凤凰山凹,东、西、北三面以山为墙,南面敞开,形如簸箕,其间宫殿横呈,道路
竖行,广场四方。看着看着,我忽然意识到——周公庙的格局,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周”字么!
文字是心灵的密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汉字象形,勾画传神。在成百上千的文字中,从周原崛
起的周人树立起“周”作为国号,其中寄予了多少期盼、多少希望。八百年的江山,都打上了“周”的烙
印。
站在凤凰山半山的亭子中,我欣赏着脚下这方“周”印,思绪顺着每一笔流动的笔画,探秘那曲折的
心路历程,体味那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周”,三面以山为墙,要保护什么?要保护一“土”一“口”。
“土”就是土地啊。土地是周人的命根子,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珍视土地,也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

样,为寻找一块适合稼穑的土地而经历一代代人的苦难和追寻。古公亶父 2

时,戎狄屡犯,他带领族人翻
过重重大山,条条河溪,终于来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这方水草丰茂的土地,远望,秦岭巍巍,渭河汤汤;
近看,土地坦荡,河水缠绕。周人在这里种五谷,兴农业,实现了周族的崛起!甲骨文“周”字,就是界
限分明又种满庄稼的田园的形象。周人,也就用周原之“周”作为部族的命名。
文王兴周,开疆拓土。武王翦商,建立周朝,开辟井田,分封诸侯。周公旦跟随文王,襄助武王,辅
第 6页/共 9页
佐成王,深知创业的艰难、土地的珍贵。当管叔、蔡叔等人裂土为疆、发起叛乱时,周公毅然挥戈东征,
维护了国土和疆域的完正统一。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周”字中的这个“土”字,重至千钧!
“周”字中还有一个“口”,口是一张嘴。周族每一个停顿安居之地,那少不了河流清泉。周公庙中
有一口著名的泉源——润德泉。多少年前,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
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周人觅河、淘泉、掘井,就是要让
水解口渴,源润嘉禾。周人自后稷始代代和是作务庄稼的高手,有了土地,他们相阴阳,观水向,垦田撒
种,耕耘浇灌,收获粮食和瓜果蔬菜,让人民吃饱肚子。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衣衫褴褛,耕种土地,
品尝过饥饿的滋味,他们深知食之重要、农之关键。
周公之世,周人执政如履薄冰,唯恐德不配位,重蹈殷商的覆辙,所议广开言路,倾听八方臣民的心
声。他们派出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采自乡野的民风和民声,
多么亲切多么动人。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为了听大臣的进谏、贤人的良言、百姓的呼声。
畅通言路,察纳雅言,这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和谐、国家平安的大事,亲历殷亡周兴的周公对此自有深
刻的感悟。
周人要抒发心情,享受精神生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歌咏音乐调节情绪,导引人内心的情感和力量。周公作乐,和其声,安其心,美教化,移风俗。音与乐,
拉近了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更团结。
周人以德治国,实施的是德政,就连周公庙里的泉也叫润德泉。觅沃土,勤稼穑,饱口腹,纳雅言,
制音乐,体现了周的宽厚,对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尊重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国家的治理肯定也是有法
制规矩限制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周”字中的这三面墙,就是规矩:其一是礼,节民心;其二是政,
行政令,其三是刑,防邪恶。再加上乐和民声,太平治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看完周公的事迹展,我站到了周公的塑像前。他衣袂飘飘,手握简册,双目炯炯,眺望前方,仿佛还
为国事思虑。
周成王居丰都时,天下已经安定,但周国的官制还没有制定好。周公于是作《周官》,明确各种官吏的
职责范围;作《立政》,方便百姓,官民都很高兴。他又制礼作乐,使社会秩序井然,使人心和谐欣悦。周
公,改变了周的施政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周公是周
文化最大的缔造者,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孔子一辈子都崇敬周公。
周公将自己融入了周朝大业,周公就是周王朝、周文化的人格化身。周公庙这方周印,就是对周八百
年历史画卷的最有力的签名。
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
(取材于胡宝林的同名散文)
第 7页/共 9页
注释:【1】钤:盖(图章)。【2】古公亶父:上古周氏族的领袖,周王朝的奠基人。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庙的格局 格局:布局
B. 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 流徙:居无定所,到处流动转移
C. 周人执政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形容人非常恐惧的样子
D. 体现了周的宽厚 宽厚:指德政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承接了上文对文字的认识,引出下文对周朝的历史文化的思考。
B. 润德泉是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 生命之源,对周族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C. 周文化是周王朝生活方式的总和,并为后世儒家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
D. 本文大就运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感强,语言质朴又富有文化底蕴。
18.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19.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通过“周”字解析出哪些“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五、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6 分。
(6 分)语言基础应用
20. 语言基础应用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
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 甲 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 乙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
趣味, 丙 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 丁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
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
①将下面的句子添加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A.甲 B.乙 C.丙 D.丁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
21.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词汇量匮乏、内容干瘪。有人把这
种现象归咎于网络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是阅读太少造成的……请你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观
点明确,条理清晰。
22.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学校准备开展“身在北京”研学活动,希望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体验现代科技、探寻国际化大都市、
第 8页/共 9页
寻访名人故居。请你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条研学线路,并说明设计理由。要求:设计合理,理由充分。
23. 请以“每天” 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 150
字。
(50 分)作文。
24. 不少于 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习惯是一种顽强
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以“说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5. 作文。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
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第 9页/共 9页
1. C
2. B
3. B
4. A
5.①有助于传播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教育;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
和发展;③有助于回归中国本体和建立中国话语,塑造文化自信。
6. D
7. B
8. A
9. C
10.①先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②践行以前的想法,会对国家大有裨益;
③先生能以一人之力引领更多同道之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
11. (1)齐:看齐 其:自己的 习:温习,练习 徙:迁移,转变
(2)①“省”的内容,包括品德、行为、学业等方面。
②“省”的目的和意义,进德修业,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
③“省”的态度习惯等,需要每日进行,长期坚持。
④“省”的方法途径等,发现别人或自己有错时都要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2. C
13. D
14. 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15. 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②.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③.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④. 任重而道远
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⑥. 何处相思明月楼 ⑦. 玉户帘中卷不去 ⑧. 捣衣砧上拂还来
⑨.《小雅》怨诽而不乱 ⑩.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16. C
17. B
18. (1)运用象征的手法,“古柏苍苍”象征着周公忠贞、高洁的伟大人格,此处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云
天高远”象征着周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2)表达了作者参观周公庙时,对周公献身周王朝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崇敬之情。
(3)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耐人寻味。
19. (1)作者认为“周”字中的“土”,是周人的立足、稼穑、生民、兴盛之地,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
的史诗。
(2)作者认为“周”字中的“口”,能说明周人重视民生;畅通言路,察纳雅言;用音乐美教化,移风俗。
(3)将“周”字的部首比喻成三面墙,从礼、政、刑三个维度建立法制、规矩。
20. (1)C
(2)答案要点:“甚至”关联上下句,逻辑不合理:“无可奈何”与整段阐述内容没有合理关系。修改示例: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21. 我认为青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既与网络发展有关,也受阅读减少的影响。网络交流
追求快捷,导致表达趋于简单化、碎片化,长句和复杂词汇逐渐被替代;同时,短视频等娱乐方式挤占了
阅读时间,缺乏深度阅读的积累,语言表达自然显得干瘪。因此,提升表达能力需要平衡网络使用与深度
阅读,注重语言积累和思考训练。
22. 研学线路:
主题: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北京
线路 :故宫——南锣鼓巷——中国科技馆
理由:故宫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南锣鼓巷保留了老北京的韵味,二者相映成趣 ,展现古都风貌。中国科技
馆则代表现代科技的进步,让同学们直观感受科技魅力。此线路旨在让同学们在探寻传统中体验现代,领
略北京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23. 每天,太阳升起,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每天,鸟儿歌唱,唤醒
大自然的生机,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每天,我们努力奋斗,追逐自己的梦想,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和有意义。每天,都是新的开始,让我们珍惜每一刻,创造美好的未来。
24.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