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长城中学、吴家井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区长城中学、吴家井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52分)
1.(4分)从如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字,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不加标点)
2.(1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月春暖,花开烂漫。在 甲 (辽阔/广阔)的燕赵大地上,阡陌绘绿、万象“耕”新。眼下,各地迎来了颇具诗意的春日景象:在揽秀塔,率先 乙 (透露/吐露)芳华的是梅花,山桃花、玉兰也竞相绽放。滹沱河畔的油菜花海一望无垠,微风拂过,便看见金色的海浪,阵阵花香。千万朵金黄的小花携带着春天的盎然生机在春风中展颜________与静静的河水、古朴的村落相互映衬,构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游客徜徉花海,踏青赏玩,xiè hòu春日的浪漫。这无边的春色令人táo zuì,惹人流连。
(1)(4分)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è hòu) ②(táo zuì)
(2)(4分)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汉字注音。
①竞相绽放 ②一望无垠
(3)(2分)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下面横线处。
①甲 ②乙
(4)(1分)请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千万朵金黄的小花携带着春天的盎然生机在春风中展颜 与静静的河水、古朴的村落相互映衬,构成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3.(3分)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黄晕(yūn)味同嚼蜡(jué) B.蝉蜕(tuì) 炽热(zhì)屏息敛声(píng)
C.蹒跚(pán)嶙峋(xún)强聒不舍(kuō) D.游弋(yì)锃亮(zèng)咄咄逼人(duō)
4.(3分)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憾 家眷 大沏大悟 人情世故 B.慧星 峭壁 不知所措 不修边幅
C.迁徙 诬蔑 川流不息 轻歌曼舞 D.演绎 屏嶂 锋芒必露 名副其实
5.(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B.今天的饭菜太难吃了,真是味同嚼蜡。
C.我最近到了上海、北京,浮光掠影地游览了一番,那里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D.不一会,妈妈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6.(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7.(3分)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柳绿桃红中,周边一片片稻田开始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在田埂上,稻花迷人的气息会扑鼻而来,那是即将到来的丰收景象的预演。
①一畦畦的水田,唤醒夜晚的蛙声和蝉鸣,唤醒月上柳梢头的星光之夜
②在新耕的土地上,白头鹎、白鹡鸰、喜鹊、麻雀,还有刚迁徙归来的灰椋鸟,成群结队在土中翻找虫子,让即将播种的油菜籽有一片远离虫害的家园。
③这片风景的出现,得益于北京多年来恢复京西稻田风貌的努力
④随后,油菜花会在这片土地上开成花海
⑤再之后,收割后的油菜花田里,稻农开始插秧
A.②③⑤④① B.②③④⑤①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④⑤①
8.(3分)下列有关课文内容、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舒婷,她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作家。这首诗中,有许多意蕴深刻的意象,如:“神话的蛛网”隐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绯红的黎明”象征祖国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B.《屈原》是郭沫若的一部五幕历史剧,反映伟大诗人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时局的批判,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抗议。
C.古人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往往饮酒赋诗。诗成之后,作序以记其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D.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上承诗,因此有“诗余”之称;倚声而成,因而有“乐府”之称;句式参差多变,因而有“长短句”之称。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有题目,也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
9.(6分)名著导读。
自此,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4分)这个片段选自清代作家① 的《儒林外史》,文中A是② ,他的“心事”是③ ,选段揭示了他④ 的本性。
(2)(2分)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作者的讽刺艺术。
10.(7分)综合性学习。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回首逝去的日子,留下我们很多欢乐。九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2分)活动前,班长请你帮忙把以下活动方案补充完整。
活动一:难忘的岁月——故事讲述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永远的祝福——临别赠言
(2)(2分)三年的朝夕相处,让人不忍离别。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毕业感言,请你帮他补充。
亲爱的同学们,三年的光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擦肩而过。三年以来,我们在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我们挥洒汗水,换来知识;我们互帮互助,赢得友谊。课堂上有我们专注的神情,操场上有我们拼搏的身影,艺术节上有我们嘹亮的歌声,放学路上有我们开心的笑语。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一道道不可复制的靓丽风景线……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甲】
请在【甲】处补写一个祈使句,使感言富有感召力。
(3)(3分)赠别老师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任选一位老师,根据他(她)所教学科的特点,创作一条赠言。请你仿照示例写一写。
示例:化学老师——三年来,我们跟您的相遇就像是酸遇上了碱,我们彼此中和,释放出了热与激情,生成了美好的感情沉淀。
11.(6分)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羹饭一时熟,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3)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二、诗歌鉴赏(共6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2.(3分)下面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作。“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此句化用了杜甫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名句“长江滚滚空自流”。
C.词的上片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眺,想到中原沦陷,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情感沉郁悲怆。
D.这首词虽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全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13.(3分)这首词在下片运用了孙权的典故。请分析作者借“孙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有删改)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翠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4.(3分)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是“长,这里指身高”的意思,与“乃重修岳阳楼”中“修”的意思不同。
B.“朝服衣冠”中的“服”是“穿戴”的意思,这里作动词,与“朝服衣冠”中“朝”的词性不同。
C.“有一老父衣粗衣”中的“衣”有“穿”“衣服”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此句中的“衣”是“衣服”的意思。
D.“君恶之”中的“恶”有“厌恶”“罪恶”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此句中的“恶”是“厌恶”的意思。
15.(3分)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3分)【甲】文中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7.(3分)【甲】文中齐王纳谏与【乙】文中孙叔敖纳言,在对待他人意见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11分)
站牌
宏亮
①新更换的站牌,像一座老人雕刻立在大桥头。
②这里,每天天不亮就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它是老区通向新区的中转站,又是繁忙地段。设置了几处隔离带,但上下车拥挤的现象还是没得到缓解。等车人说,那块旧站牌,像一根冰冷的电线杆伫立在那里,啥事也不管。
③不知何时,站点儿来了一位身穿旧军服,腰扎绿皮带,肩挎斜背包,手持小红旗的老头。
③刚开始时,谁也没注意到他,都当他是等车人,后来,车一进站,他就挥舞手中的小红旗,不断重复口令:“别挤,别挤,按秩序上下车!”等车时,又耐心回答乘客关于站名和线路的问题。
⑤人们看到这位老头,腰板硬朗,双腿站得笔直,动作很干练,虽然帽檐下两鬓斑白,但精神抖擞,像当过兵的人。
⑥一些人用怪怪的嘲笑目光看着老头,说他闲的,穿一身黄不黄、绿不绿的军装,像个疯子。可老头却不在意,总是面带微笑乐呵呵做好“执勤”工作。
⑦“这老头一个月挣不少钱吧?”“人家是义务的,没工资”“得了吧,哪有不要工资的,除非是傻子。”几个等车人在闲聊。一到月底,大爷就走进支队长的办公室。出来时,总见大爷拿着个小红本,笑咪咪的摸着自己的腰包。
⑧有人猜测,老头准领工资了。
⑨时间长了,知道老头姓张,都叫他张大爷。“张大爷,看您的一身着装和那个动作,当过兵吧!”小伙儿们围过来问大爷。可张大爷微微一笑说:“我就是活动活动胳膊腿,练站功,身体好。
⑩张大爷的站功,真让人敬佩。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站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大爷的举动成了路口上一道最特殊的风景。
在这条路上,有五十多班次公交车,站点二十多个,因编制所限,站点没设过协营员。张大爷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当起了指路员。刚开始,张大爷对乘客提出的小区不全熟悉,有时也答不出来站名。
“小孙,铁匠沟在哪儿下车?”张大爷走到车窗问司机。“线路上没有这个屯啊!”“同志,你等等,我问下交警。”张大爷跑去问交警。
到了晚上,张大爷找来老友咨询得知,南屯中的里沟,早时没名,一位姓穆的铁匠来到这沟里,娶了媳妇,后来有了孩子在沟里成了几家人。从此,山那边人都叫铁匠沟。张大爷把这沟名记在本上了。
星期天,张大爷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开发的小区打听路名。一栋楼一条街摸清开发前的自然屯名。他把打听到的原路名,用扑克牌叠成方块,按颜色分成四种,新名后面标上老名,画成红黄图形。
“爸,你又把在部队时学的旗语兵专业用上了。”张大爷笑了笑,摆了手,“这是秘密不准说。”女儿按老爸“指示”把图打印出来,订了个小红本,张大爷躺在被窝里一遍又一遍背念。“你这是干啥,嘀咕嘀咕的,不睡觉了。”老伴一翻身把被蒙在脸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大爷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背熟了周边二十几个自然屯新老名,只要来客提出所去地点,他都能告诉在哪站下车,哪站中转,新站牌立上后,等车人多了,笑声也多了,大家看向张大爷的眼神里也尽是敬佩,张大爷的腰板更直了。
一次,一位外地的老太太拎着包裹,下了火车要去外甥家,又不知是啥屯,走到站点看见了张大爷,急忙上前求助:“大兄弟,我要去外甥家,忘了他家住啥屯,你能帮我找下吗?”
“老姐姐,您别着急,我试试看。”张大爷指了指站牌间,老太太摇头说不是,只说外甥家那个屯有山,小时候常跟弟弟上山采蘑菇。张大爷跑到市场管理所,打听到上岭屯,常有人来卖红山蘑菇。请管理人员帮忙,电话打到村里,大喇叭一广播果然找对了人,家人正在联系呢。
“交警同志,太谢谢您了!”那位外甥握着张大爷的手说。
“我不是交警,是站牌人。”
“啊,站牌人?”全屋人都笑了。
细心的等车人,看见张大爷猫腰敲打腿,送来护膝袋、风湿膏让他保养。他贴上后见人就说,我要为大家站好岗。
一阵子,张大爷没出现在站点,有人说他病了,还有人说城市来了一批“小红帽”志愿者,可站牌上那面小红旗还在飘着。
(有删改)
18.(3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站牌是老区通向新区的中转站,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写出了站点位置的重要性。
B.小说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事后融入议论,升华了张大爷的精神品质。
C.文中的张大爷服务热情、认真负责,具有奉献精神,是一位典型的退役老兵。
D.结尾写“站牌上那面小红旗还在飘着”,实际暗指张大爷的奉献精神已经生根发芽。
19.(2分)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车进站挺胸、抬头、敬礼,车停靠站点喊着口令,车开动目视前方,举旗挥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0.(3分)文章第⑦⑧段详写人们对张大爷的猜测,有何用意?
21.(3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题目“站牌”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二)(9分)
求学贵在知不足
①《南史》记录、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时称“江郎”。后来他不思进取,到了晚年诗文再无佳句可出,时人谓之才尽。成语“江郎方尽”由此而来。鲁迅年少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挂在身上炫耀,而是卖了奖章,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夜里读书寒冷难耐时,他就吃一颗辣椒来驱寒,然后继续埋头苦读,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求学经历,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可见,求学不能自满,必须有知不足精神。
②知不足,需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曾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不足的方法。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种不足的思考。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因此,我们要虚怀若谷,厚积薄发。
③知不足,需要自我剖析的勇气。齐白石晚年时发现自己画功不如年轻时候,便每天勤于描红到深夜。面对孩子“已负盛名,为何描红”的疑惑,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懈怠,特别是在享有盛名时,能有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要三省吾身,正视不足。
④知不足, 。《韩非子·喻老》中所言的“日不见睫”,指出了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很难改变自己。秋瑾目睹民不聊生和清政府的腐败。她意识到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必须要转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于是在1904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从此,她积极参加革命,为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吐故纳新,谋求提升。
⑤人贵有自知之明,明就明在知不足。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有知不足的求学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22.(3分)联系上下文,将第④段补充完整。
23.(3分)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求学应勤奋刻苦,如鲁迅般克服困难。
B.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发现自身不足。
C.求学贵在知不足,需谦虚、自省与革新。
D.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24.(3分)第①段画线句(鲁迅……最终获得了成功)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五、作文(共60分)
25.(10分)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时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请你围绕家乡的民俗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
26.(50分)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可以记录、传递,作为人类的共同资产不断积累,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
智慧是人类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记忆、理解、联想、辨别、计算、分析等多种能力。
知识是一种记忆,而智慧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
(1)请以《那一次,我认识到 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略
2.(1) 邂逅 陶醉 (2) zhàn yín (3) 甲:辽阔 乙:吐露 (4),
3-8 DCABDC
9.(1)吴敬梓 严监生 两茎灯草 吝啬 (2)示例: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场景,生动地提示了他吝啬的本性。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同时,作者通过对严监生家人和奶妈的描写,侧面烘托出他的性格特点,使讽刺效果更加深刻。
10.(1) 集体的记忆——班史编写 如歌的青春——毕业晚会
(2)示例: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向着梦想出发,迎接更加灿烂耀眼的未来吧!(语言有感召力,适合语境即可。)
(3)示例:数学老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我们对您的感谢,就像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11. 无限山河泪 不知贻阿谁 年少万兜鍪 瀚海阑干百丈冰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12.B 13.对昔日英雄的追慕(或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热情赞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或对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愿望。)
14.C
15.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16.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受蒙蔽很深的事实,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好处是更容易使齐王接受劝谏,避免了直接劝谏可能带来的尴尬和抵触情绪,使劝谏更有效果。
17.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齐王在邹忌委婉劝谏后,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情况,立即下令广开言路,奖励进谏者,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国家得到更好的治理。孙叔敖面对老父穿着丧衣来吊唁以及他提出的意见,能够正衣冠以礼相待,虚心请教并表示接受,还请老父继续指教。他们都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而拒绝他人的意见,而是积极听取并重视。
18.B
19.运用动作描写,“挺胸、抬头、敬礼”“喊着口令”“目视前方,举旗挥动”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张大爷在公交车站指挥时动作的规范、标准,表现出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军人般的干练作风。 20.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想要探究张大爷的真实身份和行为动机;②通过人们对张大爷的误解和猜测,与后文张大爷的无私奉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张大爷不计较他人看法、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③侧面烘托张大爷的行为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更能体现出他坚持义务服务的难能可贵。 21.①“站牌”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张大爷义务服务的场所,文章围绕站牌展开叙述,它是文章的线索;②“站牌”象征着张大爷,他像站牌一样,默默坚守岗位,为人们指引方向,给大家带来便利;③“站牌”也象征着奉献精神,张大爷在站牌下的奉献行为,让这种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传递开来;④“站牌”代表着一种社会温暖,它见证了张大爷与人们之间的互助与关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2.需要树立自我革新的理念
23.C
24.举例论证,以鲁迅卖奖章买书、吃辣椒驱寒苦读的事例,具体论证“求学需知不足”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25.略
26.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