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
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
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
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
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 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
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
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
为此,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
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 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
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
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
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
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
我国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 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
第 1页/共 10页
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
环的效率和水平。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
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
(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材料二: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粮食问题就被提升到国政之
首的地位。《尚书》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言论。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告诫人们不努力从
事粮食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引《范子计然》之说更为明
确:“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时至今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
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粮食安全的金玉之言。
中国人始终将土地视为命根子,懂得如何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一是因时调整土地制度,从井田
制到“废井田,开阡陌”,从占田课田制到均田制,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着眼于土地的
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产出。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独特高效的土地利用系统。其中,南方山地
梯田,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等,都渗透着中国人高超的生存
智慧。三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提升土地利用率,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多粪肥田的养地技术确保土地永续利用。四是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督促粮食生产,包括设置农官
和劝农使劝督农业生产,引种和推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通过租借土地和发放种子、牛具来安置流民等。
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人群的生存口粮,古代中
国留下了丰厚的制度遗产。西周王朝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荒政体系。为稳定粮价和赈济灾荒,古代王朝以
平籴平粜思想为基础,设立常平仓和官定粮价机制。历代王朝积极调动民间备荒救灾潜力,发展出义仓、
社仓等机制。发达的漕运制度和运输网络,实现了东粮西调和南粮北运,打破了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均衡。
以良好的饭食之德激发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将避免食物浪费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早在先秦时期,
中国人就发明了菹、腊、脯、脩等“食得久停”的食物保存工艺,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千余年来一直克制着人们丢弃食物的冲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格言,告诫人们要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摘编自杨乙丹《重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钱从国外买粮食和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国内供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 ,都违背我国构建新发展格
第 2页/共 10页
局的要求。
B.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双循环,对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和保障粮食安全都至关重要。
C. 由于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国粮食做到了供应不断
档。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整体上要比南方的山地梯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更适
宜农业生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食物充满敬畏,采用“食得久停”的保存工艺,克制丢弃食物冲动,能培养良好的饭食之德。
B. 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满足我国粮食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C. 为缓解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建立完备的荒政体系,打破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平衡。
D. 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 下列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一项是( )
A. 《礼记》中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的说法。
B. 战国时期李悝提出“平籴法”,认 “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C.“三夏”大忙时节,农田“只见农机不见人”,种粮大户开着越野车、穿着皮鞋“干农活”。
D. 现代企业加工大米,要经过初清筛、振动筛、重力谷糙筛、白米分级筛、抛光等 16道工序。
4.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泪盈眶
李日月
面对现实,她唯有听从丈夫的劝说,不是她拗不过,而是不得不屈从于他。是鸟也不能永远飞在天上,
总有个歇息的时候。
当年二十四岁结婚不算晚,现在三十一岁还没当上母亲,不得不说拖得太久了些。不是不想早点儿要
孩子,正像丈夫嗔怪的那样,是她在一线当女交警当得太久了,她快成中队里仅剩的“首批女交警”了。
在一线执勤哪能那么小心,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她已经流产两次了。
所有的女子执勤岗都在市中心,大庭广众下谁都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个班次要做上千个交通指挥手
势,阳光下就是涂抹再多的防晒霜也难免被晒成古铜色。可是再苦再累她都不愿意放弃当年的选择,成了
女子交警班坚守最久的一个。
这次安排你转岗是领导照顾我们,到市局的档案室工作,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丈夫在市政府上班,
第 3页/共 10页
人脉不错,早就想让她离开一线,她就是不点头。现在她终于答应了,调动的事很快就有了结果。这一回
她听从丈夫的安排,是她又怀孕了,是该好好安胎当母亲了。
当年身穿警服,戴着白警帽、白手套站立在执勤岗上,身材修长、漂亮大方、英姿飒爽的她是何等风
光。别说是行人,连等红灯的司机也都一个劲儿地盯着她瞧呢。
离开车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大街到档案室上班,不知为何,她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宽敞
的房间,雪白的墙壁,四下里寂静无声,这里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老大姐那里领到一件白大褂时,
她想起七年前,警校毕业后如果没当成女交警,可能她早就穿起白大褂在某分局鉴定室上班了。
当同伴们换上白大褂,为从事没有风吹日晒的工作而满心欢喜时,不想穿白大褂的她突然听说市里正
在筹备首个女子交警中队,就连忙悄悄找领导坚决要求去当女交警。领导问,为什么要当女交警啊?她说,
我就是特别羡慕女交警能在大街上工作,在阳光里,在风雨里。我这人整天闷在办公室里会憋屈死的。
她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刚毕业的警校女生,什么贡献都没有,有什么资格挑拣工作?可是刚巧因为对
体型、身高等条件的要求太高,女子交警中队真还有一个名额空缺者。领导就上上下下打量她一番,轻描
淡写地说,那就写一份书面申请。写了,交了,竟真成了。
丈夫后来断言,即便她不当女交警,她也会争取干刑侦什么的,反正她不会甘心像别的女孩子那样从
事那些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办公室工作。知妻莫如夫,她没有否定过这个论断。她从小就爱爬树,爱玩
弹弓,比男孩子还淘气。她喜欢当交警,可以风风火火,车水马龙中定海神针一般的潇洒。
穿起白大褂的时候,老大姐提起好像除了警服从来没见过她穿裙子。女警官节假日都喜欢穿便服的,
喜欢穿上没有多少机会穿的各式各样的裙子。老大姐说这话时,脸上尽是遗憾的表情。
除了当新娘那天穿过一次红裙子,她几乎没穿过裙子。丈夫买给她的裙子都让她压了箱底。她们也发
过裙装警服的,但执勤的时候有跑动和蹲下等动作,还是穿长裤更方便。就是节假日,她也不愿意穿裙子,
她更喜欢穿牛仔裤、紧身裤。她还喜欢把头发全都扎起来,只让一抹刘海在前额飞动,略微打卷,显露她
特有的风采。若不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脑后高高翘起的马尾辫,谁都当她是精干的小伙子。
七年来,丈夫为她收藏了十多个证书和奖状。青春飞逝,算不算虚度光阴?她常想起丈夫吹给她的枕
边风,女性干到这地步就不易了,是鸟也该歇口气别再飞了。再说还有个生孩子的大问题呢。
许多问题她无法回避,女同志干什么都不容易呢!
头一天上班,老大姐让她先熟悉一下情况。上午随便翻阅了一些新到的报纸杂志,下午跟老大姐到档
案库看看。老大姐把她领到一张巨大的宣传画面前,说,你一直是我的偶像呢。看,那年机关搞宣传板宣
传女交警的事迹,我特地选了你的这张照片送去放大,过后我又让他们送回来保存。这是报纸上发表过的
照片,你给我们女人长了多少志气啊!
她眼睛一亮。那是她刚到市中心上岗执勤不久,报社的记者采访她给她拍的照片,印在报纸上没见多
第 4页/共 10页
么的醒目,但被精心放大复制竟然会如此大放异彩。略显陈旧的画面记录了她靓丽多彩的从前:在白云蓝
天的映衬下,女交警英姿飒爽地指挥着交通,宛如展翅搏击风浪的海燕……
凝视着让她感到万分亲切的照片,联想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忽地就热泪盈眶。照片上的她还是那样年
轻潇洒,完全不知岁月的变化。而她本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永远英姿飒爽、无忧无虑……
她一下子拥到大姐的怀里哭出声来。
(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 1期)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之所以选择当交警,除了理想之外,其实是和她的性格有一定关系,她是一个爱动的女孩子,交警的
工作适合她。
B. 本文着重描写了她的外貌,“白警帽、白手套、身材修长、扎着马尾、额前一抹刘海”,突出了她工作
时的精神面貌。
C. 照片上的她像海燕,将她比做海燕,是因为她和海燕有一样的风度和精神,英姿勃发,勇于拼搏,不惧
大风大浪。
D.“不可能永远活在画面上”这句话表明她成熟了,懂得为自己进行全面考虑了,这其实是她对过去生活
一个告别。
6. 文末关于“热泪盈眶”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看到照片后忽地热泪盈眶,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她非常感慨岁月的流逝。
B. 热泪盈眶是她情感发展的必然,她通过流热泪来表达对过去的复杂情感。
C. 从热泪盈眶到拥到大姐怀里哭出声来,表现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D. 热泪盈眶这一情节充分表现了她的形象和小说主题,所以文章以它为标题。
7. 小说中对她的照片的描写是重头戏,请结合文章分析“照片”在文中承载的深刻内涵。
8. 本文从丈夫的视角和大姐的视角塑造“她”的形象,有很好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课内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课内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6 分)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也不爽(错) 便言多令才(灵巧) 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
B. 何乃太区区(愚拙)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走投无路) 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然〉
C. 赍钱三百万(赠送) 砯崖转石万壑雷(冲击) 昼夜勤作息(劳作和休息)
D. 乘彼垝垣〈乘坐) 伶俜萦苦辛(孤单) 可以横绝蛾眉巅(横越,飞越)
10.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第 5页/共 10页
A. 在《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是指 9点左右;“人定”,
夜深人静的时候,指 21点至 23点。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每月初七;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些都是
妇女们置酒欢聚、嬉戏娱乐的日子。
C. 屈原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影响深远。他描绘自己浑身披覆着香花香草,实际上
是借此彰显自己纯洁高尚的品格。
D.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
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11.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
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
B. 黄庭坚的《登快阁》描写了自己在日出之际登阁游赏的情景。开篇就自称是痴人,让诗作带上了一些自
卑辛酸之感。
C.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在内容上,诗歌想象奇特,笔
意纵横,境界阔大,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诗风。
D. 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起兴,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
社会现实。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语句,都
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2023 年 9 月—10 月,第 19 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
一句来夸赞杭州人口众多,还可以用其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
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5)2024 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文
中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课外古代诗文阅读(29 分)
第 6页/共 10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
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
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
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
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
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
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
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卿等若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
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
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全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
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逐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B.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贳/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C.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D.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B. 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C. 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左衽也代指外族统治,文中指
的是国家灭亡。
D. 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中的“坐”含义不同。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
第 7页/共 10页
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 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
委任,是不公平的。
C. 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
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 唐太宗虽然当时未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真的坚守,后任
命其为刑部侍郎。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17. 唐太宗发出“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
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
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勾起诗入内心感叹;斜阳画角经“孤起”二字点染,一种旷漠凄明之情油然而生
B. 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睫在眼前长不见”指人们经常看不到自身的长处,表现了杜牧对张祜的安慰。
D.“道非身外”,是杜牧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19. 有人认为尾联是“劝慰之金句”,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第 8页/共 10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好奇,在哪里能更容易找到新物种?事实上,对分类学者来说,新物种的发现有时是“有迹可
循”的,有时则是“意外之喜”。
进行野外调查时,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类群里能发现新物种的概率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我国,横断
山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差异大,存在大量狭域分布物种,加上此前物种调查不够充分,发现新物种的数量
远高于东部地区。而从类群上看,兰科、苦苣苔科等草本植物类群个体较小、生境特化,发现新物种的概
率也就相对高些;高大乔木更加显眼,更容易被分类学者关注,想要再发现新物种就非常难。在动物界,
相对于大型兽类和鸟类,发现新的昆虫物种 A 。
①对某一个类群或者某几个相关类群开展分类研究时,②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③不少
学者通常会对物种的样本进行分子测序。④而在测序过程中,⑤有时候会发现某个样本跟已知物种完全不
同,⑥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的形态特征虽然几乎一模一样,⑦却并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⑧碰到这些情
况,⑨分类学者就会进一步研究,⑩以确认该物种属于新的物种。所以, B ,不如说是碰到新物种。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1.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 小题,4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
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绿,鲜绿、浅
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
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
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
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
岛上。
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各种的绿色连接,交错,变化,波动,一直绿到天边、山脚、渔帆的外边去”,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第 9页/共 10页
闻一多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关于“耕耘”与“收获”,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B
2. A
3. D
4.①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亦可);
②坚守 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农田建设;
③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④实行高水平 对外开放,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
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
⑥构建完备的荒政体系;
⑦养成良好的饭食之德,避免浪费。
5. D
6. D
7.①照片记录了她工作时的精神面貌,靓丽多彩的从前:英姿飒爽、坚定勇敢、指挥若定;
②照片也让她深刻感悟到岁月的无情,与现在的她形成鲜明对比,她现在身体欠佳,作为一个女人承担着
其他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③照片也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即面对理想事业和家庭责任女人们该如何选择,体现了对女人生命价值的思
考。
8.①丈夫的视角代表着男性视角,他们并不要求女子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只要求女子回归家庭,完成家庭
中生儿育女的任务,做一些清闲的工作,贴补家用和打发时间;
②大姐的视角代表着女性视角,女人渴望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对女交警的羡慕和赞美,女人
依靠的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③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很好地塑造了女交警的人物形象,她既是一个事业上出类拔萃的成功者,也是一个温
暖的有家庭责任的好妻子好母亲,也展现了在理想事业和家庭责任的选择上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9. B
10. C
11. B
12. ①.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②.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④. 隔叶黄鹂空好
音 ⑤. 参差十万人家 ⑥. 重湖叠清嘉 ⑦.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⑧. 深巷明朝卖杏花
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⑩.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13. A
14. B
15. C
16. (1)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2)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
意。
17.①高颎有宰相之才,得到隋朝老臣的称赞;
②一个人支撑着隋朝安危,可惜被隋炀帝诛杀。
18. C
19.①“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表现杜牧对张祜的推崇之高。“千首诗轻万户侯”,一
个“轻”字表现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赞善他的清高豁达。②尾联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张祜的赞
美、同情、慰勉、敬重之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
20. A 处:就要容易得多 B 处:与其说是发现新品种
21. 语句:②;修改为:由于近些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语句:⑥;修改为: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样本虽然形态特征几乎一模一样。
语句:⑩;修改为:以确认该物种是否属于新的物种。
22. ①原句使用“……着”和“绿到……”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更富音韵感;
②表明动作的连贯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和绿海形成一个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绿色世界,使画面更
富有延展性和动态感,凸显五月青岛的生命力。
③改句表达生硬,艺术感欠缺。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