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2年 5月 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探究中华文明基因的起承转合,其实就是“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具体实践,离不开对中国文学起源和发展研究。反之,置入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视域,中华文明基因又为考察中国文学起源提供新视野。中华文明的历史文献最丰富,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世界三大古典文字体系只有汉字从起源一直使用至今,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和发展。前者所蕴含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修辞立其诚”的观念萌芽、日新的创新精神萌芽,天人合一的哲学萌芽,书写传统的多元一统趋势等等,成为中华思想宝库中最悠久深邃、持续发展和不断成功转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具中华文明辨识度的特色与标志之一。相应,受文明起源模式和汉字特征影响,中国文学起源与其他文明传统有很大差异,例如口传、记忆、表演可以构成理解早期中国文学的要素,但并不完全是中国文学起源的基石。近万年来墓葬遗址和祭祀性遗存的陶器、玉器、象牙器、骨角器、漆木器等,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打制石器、祭祀物品、建筑物特征、身体装饰物等,皆以独特的物性策略和技艺承传,为文字书写时代的文道观、文德观、修辞观等奠定了基础。这些关涉先民的宇宙观、精神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内核问题,无法仅用实证方法或纯文本分析方法来推进,势必需要寻找新方法。第 1页/共 9页有别于研究文字出现以后的文学体裁,更有别于海外汉学界把研究起点惯设在周代甚至东汉,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的文学起源研究,强调把文学发生的观念萌芽、精神渊源与功能起源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结合;把文字出现之前的物质文化,即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物”作为内容起点,以周代成熟文类的形成作为总结。换言之,学界惯行的中国文学起源的原点,已经是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的研究“目的地”,而非始发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众多成果以及各种前沿理论,已经能支撑在中华文明基因的新视野下的中国文学起源研究新途径。总体而言,可以纵向上探讨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互动形成;横向上提炼具有标识性的理念与范畴、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类萌芽进行溯源,从天地观念、地缘形态、器物思维和叙事起源几方面,探索从前文字时代到经典文本的中华基因的形成和传承。万年以来的“物”思维激发和促成了汉字的功能与意义,也制约和影响着文字叙事的滥觞及特点,形塑了不同文类的起源和发展。在这条发展线索中,文学起源和发展不仅记载了历史文化、体现出文人思想观念,形成鲜明的中华文学艺术风格;而且还促进和巩固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不断融入外来文艺因素,在中华本土化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和稳健成熟。中华文明基因与中国文学起源的互动研究,既探索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新模式,也聚焦国际学界关于早期中国书写的争论,给出中国学界的综合答卷。2023年 6月 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探索从物到字、从器到文的中国文学起源研究新路径,也是在守正创新,践行中国文学研究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维的、更丰富立体的学术力量。(摘编自谭佳《中华文明基因与中国文学起源研究的互动新视野》)材料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依靠文字记录、典籍保存。比如,甲骨文记录了商朝时期的祭祀、打猎、战役、农业、问病和天气等。纵观世界文明史,在许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政权一旦由外族统治者取代,文字记录的语音语义大都发生彻底变化,即使字母相同、所记录的语言也不同。前朝文字记录的语言今朝看不懂,今朝书写的历史下一朝看不懂,当然不会有连续的历史记载。然而在中国,前朝灭亡,后朝仍然使用同一个文字系统,递传几朝依旧是同一个文字系统,前后识读没有障碍,因而数千年来文明历史记载从无间断,各种文献丰富多样、传承有序。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很多汉字本身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透过这些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先人的生活乃至其时的心理状态。因此,中国人历来对文字怀有敬畏之情,一方面体现为汉字演变中的继承关系,譬如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另一方第 2页/共 9页面体现为后代对前代文献、书法的保存和传承,譬如宋代《淳化阁帖》收录大量前朝书法家作品。正是对文字的敬畏,让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几千年来到当代,并被发扬光大。(摘编自李守奎《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我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是一项历经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仍然任重而道远的工程。B.“原点”“目的地”“始发站”的说法,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的研究与学界惯行研究起点的巨大差别。C. 探索从前文字时代到经典文本的中华基因的形成和传承,属于在中华文明基因的新视野下的中国文学起源的纵向研究。D. 纵观世界文明史,很多国家没有连续的历史记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使用的文字是表音文字,受政权更迭影响很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具体实践包含对中华文明基因起承转合的探究,也离不开对中国文学起源和发展的研究。B. 中国文学起源与其他文明传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指口传、记忆、表演,并不完全是中国文学起源的基石。C. 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仅促进和巩固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也在外来文艺因素本土化的过程中做到了推陈出新。D. 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使中国人历来对文字怀有敬畏之情,从而让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得到发扬光大。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中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的一项是( )A. 秦朝后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字体演变,但其作为通用文字的传统再未动摇。B. 新兴的“比较古代学”项目对中国早期文学研究强调“理解书写制品”。C. 汉字记录了我们的“来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坚固的支撑点。D. 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现代人,可以阅读西汉人写的古书,阅读障碍很小。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 行文脉络。5. 在中华文明基因的新视野下进行中国文学起源研究,应如何看待“物”与“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 3页/共 9页孩子们李娟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来到我家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待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是呀,山里面的小孩子都是怎么长大的呢?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火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最有趣的情景是孩子们集体去拾柴火。一人推一辆独轮车——就是那种只能用来哄小孩的玩意儿,基本构造是两根木头交叉着绑在一个勉强能够滚动的圆东西上面。通常每推动二十米,那个圆东西就会掉下来一次。这些孩子一边卖力地干活,一边卖力地修车。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深为劳动所陶醉。偶尔打打架,在草地上滚来滚去。打完了又接着干活。他们一整天拾回来的柴火足够晚餐用的了。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那个独轮车也填进炉子里烧。我后来认识的小孩子库兰有一双银绿色的、漂亮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美艳”的眼睛。她眼睛的轮廓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零乱而修长,像最泼辣的菊花花瓣。迎着这样的瞳子看去,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钻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被这小孩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会失神片刻的。可惜小孩子到底是小孩子,除了眼睛和牙齿外,小脸上没有一处不是泥巴糊糊的。一双小脏手上,只有指甲盖儿透明而洁白,指甲缝里也藏污纳垢,黑黑的十个圆弧。本来小库兰还有满头蓬松浓密的金发的,还是自来卷的呢。和她的绿眼睛一配,整个人跟洋娃娃似的稀罕。可是后来……后来,她想让爸爸给自己买裙子(当然,一定是我妈怂恿的,这一带只有我家店里卖小孩裙子),就天天对她爸爸含蓄地嚷嚷:“热,热,热……”她爸爸就当真了,三下五除二把倒霉的库兰剃成了小光头。这下这小孩再也不喊热了,也不指望新裙子了。重新混入肮脏的孩子群中,手持大棒,勇敢地追狗。把这片草场上所有的狗追得从此没有一只敢靠近我们这片帐篷区。这小孩却从不和人说话,不管问她什么,嘴巴一张,就只知道笑。笑得又实在又坦率,兼以“咯咯咯”“哈哈哈”等音节辅助。真让人羡慕啊,而我们一般只在遇见实在可笑的事情时,才会这样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是,库兰家不是牧业上的,她家是定居后的哈萨克农民。虽然定居多年,但到了夏天,仍会携家带口,赶着不多的牲畜到清凉的夏牧场住一段时间。消夏避暑,这是我所知道的很多定居第 4页/共 9页后的哈萨克家庭的习惯。连一些城里人也这样做。只要是牧业上有亲戚,并且条件许可的话,一定会在暑期里让孩子们进山度过假期。千百年来传统的生活和劳动方式固然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已经接受了改变,但随之面临的,将会有一个更为漫长、更为艰硬的过渡期——从具体生活到心灵世界点滴适应、缓缓想通的过渡期。我想,这恐怕不仅仅出于对自然与生俱来的依恋吧?我见过的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老半天都不动弹一下;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尤其他们是能够长大的、能够和此时此刻完全不一样的事物,这就更显得很神秘很奇妙了。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吮完,当他们互相之间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他们又那么娇嫩,永远一副需要保护的模样。小手软乎乎的,小胳膊捏一捏就碎了似的,那么地脆弱……但他们的想象力却那么强大,仿佛他们其实是依赖着这种想象——吸吮这想象的丰盈乳汁而成长着的。他会突然对我说:“羊肚子里的虫子一飞,羊也就飞了。”或者很认真地问我:“河还回不回来了?”让我想半天也想不出该怎么接着这茬子话说下去。而当地人呢,却从来也不会觉得和自己家的小孩有什么隔阂。他们和孩子们说着正常得要死的话,顺利地进行各种交流,像命令一个兄弟一样命令五岁的儿子做这做那。坦然平和地对待他们丰盈茂盛的童年,并且互不干涉。我很想在其中发掘一些比如“代沟”之类的问题,但在观察的过程中却发现,最难做到的不是得出什么结论,而是要努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被突然出现的另外一些新问题所分散……这只能说明我太无聊了。可能真实的生活其实最自然不过,没什么可研究的。最后说说我家帐篷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小家伙八岁,特征不够鲜明。但是,到头来最令我吃惊的就是他了。秋天牧业转场南下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小道,走了两三天才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山下的家里。居然让小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儿累多了。但是,无论如何,把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当全劳力的话……这家长也太狠心了吧?不管怎么说,无论怎样令我吃惊的事情,到头来都是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生长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了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易于幸福——这也是自然的。(有删改)第 5页/共 9页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年轻母亲给孩子来买玩具自然引入,为下文介绍当地孩子们的玩乐作了铺垫。当地孩子没什么玩具,但不影响他们有快乐的童年。B. 当地的孩子玩空酒瓶,甚至空着手玩,拾柴火玩,还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这些游戏和劳动没什么区别,但是孩子们乐在其中。C. 孩子们捡回的木柴如果不够用,家长们就顺手把孩子运木柴的独轮车也填进炉子里烧,体现了家长的专断,孩子没有什么话语权。D. 长得像洋娃娃 库兰被爸爸剃成了光头,重新混入肮脏的孩子群中,隐约感到作者有着美好事物被荼毒的伤感和无奈。7. 关于文中“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的心离我们多远呀”并非在感慨年龄带来的隔膜,而是在慨叹孩子们那宽广的幸福、超强的想象力。B.“我”感到孩子们的想法很神秘很奇妙似的,这与他们是能够长大的、能够和此时此刻完全不一样的事物有关。C. 孩子们柔弱的身体和超强的想象力形成鲜明反差,巨大的张力引起我们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感叹。D.“我”没办法接着孩子“河还回不回来了”这茬子话说下去,因为孩子问到了“我”的知识盲区。8. 李娟笔下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给青少年的成长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9. 文章为何说“不管怎么说,无论怎样令我吃惊的事情,到头来都是能想得通的”?请结合文本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浚在关陕三年,训新集之兵,当方张之敌,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子羽慷慨有才略,开善理财,而玠每战辄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故关陕虽失,而全蜀按堵,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将军曲端者,建炎中,尝迫逐帅臣王庶而夺其印。吴玠败于彭原,诉端不整师。富平之役,端议不合,其腹心张忠彦等降敌。浚初超用端,中坐废,犹欲再用之,后卒下端狱论死。会有言浚杀曲端无辜,而任子羽、开、玠非是,朝廷疑之。三年,遣王似副浚。会金将撒离曷及刘豫叛党聚兵入攻,破金州。子羽为兴元帅,约吴玠同守三泉。金人至金牛,宋师掩击之,斩馘及堕溪谷死者,以数千计。浚闻王似来,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宰相吕颐浩不悦,而朱胜非以宿憾日毁短浚,诏浚赴行在。第 6页/共 9页四年初,辛炳知潭州,浚在陕,以檄发兵,炳不遣,浚奏劾之。至是,炳为御史中丞,率同列劾浚,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居福州。浚既去国,虑金人释川、陕之兵,必将并力窥东南,而朝廷已议讲解,乃上疏极言其状。未几刘豫之子麟果引金人入攻高宗思浚前言策免朱胜非;而参知政事赵鼎请幸平江,乃召浚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入见,高宗手诏辨浚前诬,除知枢密院事。(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十一》)材料二:浚一生不主和议,以复仇雪耻为志,固属正人。然李纲入相时,宋齐愈以附逆伏诛,浚为御史,劾纲以私意杀侍从,且论其买马招军之罪。(见高宗纪及纲传)浚又尝荐秦桧可任大事。(见赵翼传)陈东伏阙上书已被诛,浚又奏胡珵笔削东书,以布衣挟进退大臣之权,遂追勒编置。(见戴植《鼠璞》)浚又尝与岳飞论吕祉、王德、郦琼兵事不合,飞因解兵奔丧归,浚奏其意在并兵,以去要君,遂命张宗元权其军事。(见高宗纪)汪伯彦既贬,浚以伯彦旧尝引己,遂与秦桧援郊祀恩,起伯彦知宣州。(见汪伯彦传)今浚传皆不载,惟杀曲端一事,略见传中,而又谓端部将张忠彦降金,故下端于狱,似非枉杀者。(节选自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三》)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未几 A刘豫之子 B麟 C果引 D金人入攻 E高宗思浚 F前言 G策 H免朱胜非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夺,抢夺,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同。B. 日,天天,名词用作状语,与《六国论》“日削月割”的“日”用法相同。C.“乃召浚”与《齐桓晋文之事》“是乃仁术也” “乃”用法相同。D. 载,记载,与《诗经·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载”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浚在关陕的时候,就重用刘子羽、赵开和吴玠,这三人都各有所长,特别是吴玠,始终保持着战无不胜的记录,与刘子羽同守三泉,重创金兵。B. 张浚杀掉曲端,招来了对自己任用人才 非议和朝廷的怀疑。赵翼认为,张浚做得有道理。张浚还因反对王似担任副官一事招致不满。C. 张浚用檄文征发辛炳的军队,而辛炳没有派遣,后来还受到了辛炳和同僚们的弹劾。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宗认识到张浚的正确,还下手诏为他辩白。D. 张浚曾经弹劾李纲,举荐秦桧,控告胡珵,与岳飞不合,帮助汪伯彦,但这些在张浚的传记中并没有出现。赵翼梳理了相关史料,并肯定了张浚的正直。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 7页/共 9页(1)浚初超用端,中坐废,犹欲再用之,后卒下端狱论死。(2)浚奏其意在并兵,以去要君,遂命张宗元权其军事。14. 赵翼说“浚一生不主和议,以复仇雪耻为志”,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赵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边秋薄暮①苏颋海外秋鹰击②,霜前旅雁归。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浦暗渔舟入,川长猎骑稀。客悲逢薄暮,况乃事戎机。[注]①边秋薄暮:一作出塞。②秋鹰击:立秋之日,鹰乃击。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头以“鹰”“旅雁”这些边地特有的禽鸟营造出了秋日肃杀的氛围。B. 诗歌主要借景物委婉地表现薄暮时的心绪,悲凉之中又显肃穆、雄壮。C. 颈联交待渔舟进入渡口的天色,在开阔的视野展现河边猎骑的稀少,富有画面感。D. 本诗描写边塞之地,有声有色,意境独特,能触动人的情感,却未体现战事情况。16.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评价本诗尾联:“‘况乃’二字有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研学路上,李老师用《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古建筑中曲折的连廊和翘起的飞檐,感受技术与艺术之美。(2)杭州某文化中心开设“宋代临安生活展”,有工作人员按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进行书法演示、煎茶等活动,受到大家欢迎。(3)林、泉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偏爱的景致,也经常在古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呈现,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淡学”,简单概括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保持情绪平淡,不发怒不发疯,对过程“浅尝辄止”,对结果“都可以,无所谓”——“让一切都淡淡的”甚至成为一种人生宣言。第 8页/共 9页职场里有很多“淡人”。他们展现出一种既非积极进取,(甲)的态度,被形象地描述为“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内卷,不参与;升职加薪,也无谓。面对这些外界刺激,“淡人”们的内心仿佛早已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这些波动都无法触及他们的情绪深处,对任何形式的赞誉或责备也能 A 。因为对于一个淡人来说,并非每一场工作上的冲突都值得投入情感,也不是每一次的压力都需以紧张回应。“淡学”的拥趸更强调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接受生活的平淡无奇,不会过分渴求刺激和变化,在日复一日的琐事中,维持住自己基本的生存动机。①若非不必要,②他们不会轻易与别人联系,③尽管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④有观点将“淡学”流行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面临的各方面压力,⑤如学业、工作、人际关系等。从这个角度看,选择精神减负、欲望极简,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自我疗愈之方。而很多年轻人主动成为“淡人”,实际上是希望用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通过调整自身的阈值塑造一个稳定平和的精神世界,以淡定的态度来应对可能碰到的种种不确定性。“淡学”听起来很安逸,(乙),因为“淡淡”本身就是个难以言说又难以界定的状态,而且,每个“淡人”纵然有共性特征,却拥有 B 的品质、性格和动机。“淡学”可能反映出一种社会逃避的倾向。另外,经常情绪太“淡”,要警惕病理性因素。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19. 文中第二段用“屏障”比喻“淡人”精神世界的遮挡,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雪”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21.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阈值”的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新鲜的事情。那么,往事与当下生活的关系是否会越来越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第 9页/共 9页1. C2. B3. D4.①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中华文明基因和中国文学起源研究相互作用的重要性。②其次阐述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和发展的关系;③然后指出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的文学起源研究的方法及新途径;④最后总结在中华文明基因视野下探索中国文学起源研究新路径 意义。5.①“物”作为文学起源的内容起点,是文化传承和文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形塑了不同文类的起源和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文字叙事的滥觞及特点。②“字”是文明传承的主要工具,是研究中国文学起源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料;使不同方言区人们便捷地交流交往,融合了多元文化因子,推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③互动关系:“物”为“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维源泉,“字”则对“物”所承载的文化和信息进行记录与传承,使“物”的意义得以更广泛、更长久地传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6. A7. D8.①孩子们拾柴火时虽车易坏仍乐在其中,启示青少年应积极参与劳动,享受劳动过程。②库兰被剃光头后仍坦率欢笑,表明青少年要乐观面对生活不如意,保持纯真。③孩子们奇思妙想如“羊虫飞羊也飞”,青少年应珍视想象力,拓展思维。④八岁小孩独自赶牛回家,青少年要培养独立能力,勇于担当。⑤库兰家变换生活环境,孩子能适应,青少年也要学会适应不同环境与集体生活。9.①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与“我”所熟悉的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他们把拾柴火、放羊、挑水等劳动当作游戏,一个八岁的孩子独自一个人走了两三天把牛送回山下的家里,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很吃惊;②但是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与周围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息息相关,成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方式培养了孩子们坚强、纯洁、易于满足等品性,这种和谐共处的关系符合当地的生存法则,所以能想得通。10. AEH11. C12. A13. (1)张浚当初越级任用曲端,中间因罪废职,还想第二次任用他,后来终于把曲端下到监狱判处死罪。(2)张浚却上奏说岳飞的意图在于合并兵力,以此要挟君主,朝廷于是命令张宗元暂代他的军事职务。14.①张浚在关陕三年,积极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和吴玠等,成功牵制金军。②张浚被贬后,仍上疏警告金人可能对东南的威胁。③张浚最终被高宗召回并重用,说明他的抗金主张得到了认可。15. D16.①“客悲逢薄暮”写诗人客居悲秋,“况乃”二字递进,强调又逢战事,加深悲伤程度,突出愁绪之重。②“况乃”起到强调作用,引导读者体会诗人客居边塞又逢战事的复杂情感,感同身受,引发共鸣。③“况乃”将诗歌从个人情感抒发,延伸到对边塞生活、战争等主题 思考,增加诗歌深度和广度。17.①. 廊腰缦回 ②. 檐牙高啄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④.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⑤. 木欣欣以向荣⑥. 泉涓涓而始流18. 甲:也不消极怠工的态度 乙:但也并非年轻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19. 傍晚时,纷纷扬扬的雪停了,夜幕降临下的大地披着白绒毯,进入了宁静的梦乡。20. A泰然处之 B迥然不同21.①改为:若非必要 ③改为: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22.“阈值”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淡人”们通过调整自身对事物的敏感度和反应程度,来适应环境、降低情绪波动的心理状态。它将抽象的心理调节过程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淡人”如何通过控制自身对刺激的反应强度,来维持内心的稳定和平衡。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