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
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
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
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
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
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
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
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
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
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
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第。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
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
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
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
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
以中国”。
(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
第 1页/共 10页
材料二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
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
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
斗”,为实证 5000 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
境和生业基础,距今 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
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音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
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 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
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
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
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
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
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
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
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
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
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
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
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 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一
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
(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
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 )
【链接材料】
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第 2页/共 10页
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
为天子,代神农氏。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A. 诸侯相侵伐
B 轩辕乃习用干戈
C. 教熊黑貔貅軀虎
D.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2. 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 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
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 4 集名称的一项
是( )
A. 《秦汉》 《星斗》 《天下》 《家国》
B. 《摇篮》 《古国》 《星斗》 《择中》
C. 《家国》 《星斗》 《天下》 《秦汉》
D. 《摇篮》 《古国》 《择中》 《星斗》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 )
A. 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 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 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 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 夏鼐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
D. 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5. 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有哪些特点?请结合
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法庭上
第 3页/共 10页
契诃夫
县城有一幢深棕色的房子,平时,地方自治局执行处、调解法官会审法庭以及掌管农务、酒类专卖、
军事的衙门和其他许多衙门,轮流在那儿开会。这一天,地方法院分院巡回到此,在那所房子里开庭审案。
这所房子好比营房,旧得快要坍了,里里外外一点也没有舒适的影子。甚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它也
好像被浓重的阴影覆盖着。看起来也真奇怪,那班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在自己家里往往
因为屋里有一点淡淡的煤烟味就大吵大闹,如今在这儿,通气窗嗡嗡地响,冒烟的蜡烛发散着刺鼻的气味,
污黑的墙壁老是挂着水珠,他们反倒满不在乎了。
地方法院九点多钟开庭。审讯毫不迟延地进行,结案很快。人们的动作、发言、灾难、真情、假话也
一闪而过……下午两点钟,庭长宣布审问“农民尼古拉·哈尔拉莫夫被控杀害妻子”一案。
被告事先已经押来,这时候往被告席走去。他是个高大壮实的农民,身后跟着一个矮小孱弱的兵,荷
着枪。
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旁听席
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害臊。
庭长还不算老,脸容极为疲倦,眼睛近视,坐在圈椅上纹丝不动,把手掌放在额头旁边,仿佛在挡住
阳光,不让它照到眼睛似的。
副检察官是个丰满而福泰的黑发男子,戴着金边眼镜,坐着不动,好比一尊塑像。他偶尔往椅背上一
靠,冷漠地瞧着前面出神。
辩护人那年轻的脸上没有别的表情,只有呆板而冷漠的烦闷,这样的表情只有那些每天必须坐在同一
个地方,看见同样的脸和同样的墙的职员们才会有。
被告先是焦躁不安地对着袖口嗽喉咙,脸色煞白。他呆板而恭敬地瞧着法官们的制服,瞧着陪审员们
疲乏的脸。原先他关在监狱里,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如今他倒十分放心了。
庭长懒洋洋地转动着舌头问道:“被告,您承认六月九日傍晚犯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吗?”
“不承认,老爷。”被告站起来,回答说。
这以后法庭匆匆忙忙着手审问证人,一连审问了两个农妇、五个农民和一个调查过案情的乡村警察。
他们的供词一模一样。他们供道:哈尔拉莫夫像大家一样,跟他的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
才动手打她。六月九日太阳下山的时候,有人发现老太婆倒在前堂里,身旁一滩血里丢着一把斧子。大家
就找尼古拉,可是他既不在家,也不在街上。大家跑遍所有的农舍和酒店,都没找到他。到第三天,他却
在乡公所里出现,脸色苍白,衣服破烂,周身发抖。
“被告,”庭长对哈尔拉莫夫说,“您能向法庭说明一下发生凶杀案以后那两天您在什么地方吗?”
“我在野外走来走去。……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
第 4页/共 10页
“如果您没杀人,那为什么躲起来呢?”
“我吓坏了。……我怕吃官司。……”
“哦。……好,坐下吧!”
最后一个受审的是给死去的老太婆验尸的县医师。庭长眯细眼睛瞧着他那身乌黑发亮的新衣服,瞧着
他活动的嘴唇,不知怎的,却有个懒洋洋的想法在他头脑里自动冒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穿短上衣,为什么
他做了件长的呢?”
庭长身后传来皮靴慎重的响声,这是副检察官走到桌子这边来。
副检察官低下头凑着庭长的耳朵说:“这个柯烈依斯基办理的侦讯工作马虎得出奇。被告的亲哥哥他没
审问,村长他也没审问,那所小屋的情形也没有写清楚,一点也看不懂。……”
法庭开始检查那把使老太婆死于非命的斧子。
“这不是我的斧子。”被告申明说。
“那么是谁的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斧子。……”
“庄稼人一天也不能没有斧子。您的邻居伊凡·季莫费伊奇跟您一块儿修理过雪橇,他供述这正好就
是您的斧子。……”
“我不知道。不过,我敢当着上帝起誓,”哈尔拉莫夫往前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我敢当着真正
的造物主起誓。”
“我以前什么时候有过斧子,现在可记不清了。以前倒真是有过那么一把,好像比它小一点,可是我
的儿子普罗霍尔把它弄丢了。在他当兵的大约两年前,他去砍柴,跟伙伴们喝开了酒,就把它弄丢了。……”
“好,坐下吧!”
“我敢在上帝面前起誓!”他颧骨上泛起红晕,伸直脖子,继续说,“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我儿
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音问道:“哪
儿去了?”
这真是沉重的一刹那!……凡是法庭里的人,头脑里统统掠过同一个吓人的、令人无法相信的想法:这
可能是不祥的巧合吧。人人都情愿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听错了。
“被告,同看押人讲话是不许可的。”庭长赶紧说。
谁也没看见押解兵的脸,恐怖像肉眼看不见的人,戴着面具,飞过法庭。民事执行吏悄悄离开位子站
起来,踮起脚尖,张开胳膊,稳住身子,走出法庭去了。过了半分钟就传来兵士换岗所常有的那种脚步声
和响声。
大家就都抬起头来,极力装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做他们的工作。……
第 5页/共 10页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对深棕色房子内部恶劣的环境满不在乎,暗示了他们对于自
身工作的态度。
B. 法院开庭之后,审讯进行 速度很快,并非因为审讯人员的能力和效率,而是反映出相关人员是以完成
任务的心态在审案。
C. 被告原先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到了“法庭”临近受审之时反倒十分放心,是因为他已
经感受到了法律公正的力量。
D. 审判的过程中,庭长就“斧子”这一物证连续发问,被告反复回答“我不知道”却不被信任后,情绪明
显激动,变得焦躁起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对“深棕色的房子”进行了描述,体现了阴森、破旧、压抑的特点,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为下
文的审判工作作铺垫。
B. 在审判过程中,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副检察官发现侦讯工作中的疏漏,体现了他们二人
对待案件的认真和细心。
C. 文章借证人之口,交代被告和其他农民一样,跟“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
此处起到反讽的效果。
D. 本文叙述语言克制,没有愤怒,没有严厉的批判,叙述的是平常的情形和普通的事件,但正是这些日常
工作突出了事件的戏剧性。
8. 文中两次出现“押解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作用。
9.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谎言,但是是庄严的谎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 “谎言”与“庄严”
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
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
第 6页/共 10页
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
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
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
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
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
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情不知 A其不义也 B故书其言 C以遗后世 D若知其 E不义也 F夫奚说 G书其不义 H以遗后世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指抵达、到达,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词义相同。
B. 再拜,连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与《鸿门宴》中“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拜”含义相同。
C. 非,文中指“认为……错误”,与现代汉语成语“文过饰非”中 “非”两者用法相同。
D. 辩:分辨,辨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中的“辨”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 《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
越的论辩艺术。
C. 《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
义之辨。
D. 《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
第 7页/共 10页
弃攻宋的计划。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14. 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新”“遍”二字写出柑叶的嫩绿与繁盛,点出诗人逐树观赏的兴致。
B. 颔联“怜”“利”二字,形成对比,“不学”一词,足以看出诗人的态度。
C. 颈联“几岁”“何人”,表明诗人百无聊赖,孤独落寞,只得关注柑橘树。
D. 本诗语调平缓,语言浅淡,却意味深远,诗中隐含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至死不变的美好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平正道直行,________”,“推此志也,________”,给予了
屈原很高的评价。
(3)《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第 8页/共 10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題共 3 小題,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一进入腊月,人们就掰着指头算日子盼年了。②“腊月八,银子当瓦渣”等迎年歌语,用生动简练
的话语描绘着人们为过年做准备的节奏和脚步。③“忙年”既是在向过去一年告别,又是对新一年的憧憬,
是一幅充满温馨、祥和与生机的民俗画卷。
④在人们长久的记忆中,过年意味着好吃好喝。⑤全国各地的春节饮食文化习俗各具特色,相关熟语
也是琳琅满目。⑥比如,因为北方很多地方过年第一顿饭必吃饺子,于是有了歇后语“正月初一吃扁食
——头一遭”,相关歇后语还有“大年初一吃饺子——只等下锅”,现比喻准备工作早已就绪,只能放手
去干。⑦在实际使用中,歇后语往往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意义( )。⑧再如,“餐餐有鱼,
年年有余”中,叠音词使语言的节奏感鲜明,“鱼”跟“余”同音而不同义,语音回环,朗朗上口。⑨过年
吃肉,添福添禄”中,“添”两次出现,反复加强了语势,“福”跟“禄”不押韵,还平仄相对,读起来既
有韵律,又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18.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巧不成书 B. 八九不离十
C. 尽在不言中 D. 小巫见大巫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③句中“忙年”的引号不可以去掉。
B.⑥句中的“因为”可以替换成“由于”。
C.⑦⑧句画波浪线的内容调换后衔接更恰当。
D.⑨句中的成语“抑扬顿挫”使用恰当。
20. 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借鉴材料中鉴赏熟语的方法进行阐释,不超过 60个宇。
句 1:年年皆胜意,岁岁都欢愉
句 2:拜年,拜年,拜点糖甜甜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卑源于婴儿的无助感,后因自身性格、能力的差异。以及受比较、评价、竞争等外部条件而加重,是
一种人类的正常情绪和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撕掉自卑“负面情绪”的标签,让它成为前进的动力,点燃
自信的“火花”?
接纳真实的自己,学会自我激励;捕捉自己的闪光点,学会扬长避短。有时,我们会过于关注别人的
成功, 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若能善于运用优势,自
第 9页/共 10页
然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② ,学会迁移情绪。自卑感往往来自比较过程中的自我否定、担忧和不信任。不要用
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价值。当你有进步时,及时鼓励自己,这样你会对生活更有信心,对别人的成就
也会更包容。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③ ,比如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聪明、不出色,因而怀疑自己的价值。
但我们不能让自卑束缚成长的脚步,应该学会积极面对并超越它,勇敢走出困境,重塑自信与勇气。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脚走出来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有的人越过我,有的人和我并肩而行,有的人只从远处现出了
身影。有一天,我曾经觉得,这条路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的;可是现在我才发现我带来了只能沿着这
条路走一次的命令。路,难道晓得自己的终点吗?
以上材料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以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C
2. B
3. C
4. C
5.“中国标准”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一脉相承。“中国标准”中的核心要素突出。“中国标准”中支持
核心要素的物化标志丰富而明确。“中国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
6. C
7. B
8. 第一次出现:交代人物,使情节叙述宕开一笔;“枪掉下来”这一行为引起了笑声,为下文身份揭示和引
发恐怖的情绪埋下伏笔;第二次出现:身份的揭示引起现场的惊恐,既在情节上突转,与前文相呼应,又
激发读者思考,有利于主旨的揭示,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9.“谎言”是指小说的虚构性、言行的怪异性和情节的荒诞性:本应严肃的案件审理,公职人员却懒散应
对;证人证词经不起推敲;对案件的侦讯和审理漏洞百出。
“庄严”是指小说反映了真实、严肃的社会问题:地方法院本是十分神圣庄严的地方,然而审案却敷衍、
草率、荒唐;人命关天,本应严肃对待,而实际情形却是被告的死活被视为儿戏;小说意在揭露严肃而深
刻的社会问题,然而却不能明确社会拯救的时代路径和办法。
10. BDF
11. C
12. D
13. (1)公输盘折服,技穷了,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我不说。” (2)现在干小的坏事,能够知
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
14.①“战”有正义之战,也有非正义之战;“攻”是侵略,是不正义的战争;②墨子反对对别的国家发动
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但支持保家卫国的正义性防御性战争;③在思想意识上要分辨“义”与“不义”。
15. C
16.①对柑橘树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着诗人对柑树的喜爱。
②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
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象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
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境遇。④自我调侃的旷达之情。尾联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
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待到柑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
17.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④.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⑥.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⑦. 天下云集响应 ⑧. 赢粮而景从
18. C
19. C
20. 选择句 1:
“年年”“岁岁”叠音词使语言的节奏感鲜明,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胜意”与“欢愉”同义,表达美好
的祝愿。
选择句 2:
“拜年”反复出现,加强语势,突出主题,“年”和“甜”押韵,读起来有韵律,“糖甜甜”用词口语化且
富有童趣,寓意生活甜蜜。
21. 自卑,源于婴儿的无助感,后因自身性格、能力的差异,以及受竞争、比较、评价等外部条件
的影响而加重,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和心理状态。
22.①却很少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②减少过度比较 ③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情结”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