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第 1页/共 11页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第 2页/共 11页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D. 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B. 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C.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D. 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 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B. 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C. 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第 3页/共 11页七位先贤的敬慕。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5.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麒麟哥舒意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夫子现在还有学生?”“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我只知道教书。”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夫子在看什么。”“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第 4页/共 11页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我又见到麒麟了。”“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第 5页/共 11页“一头驼鹿。”“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一头白色的驼鹿。”“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从没见过。”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 1期,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B. 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C. 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D. 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 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6页/共 11页A. 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B. 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C. 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D. 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8. 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9. 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瑚琏也。”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指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 7页/共 11页A.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B.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C.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D.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汉族男子在弱冠之后可取字,女子则无字。B.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玉制器具,是“高”“贵”“清”的象征,文中用以指子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C. 仲,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古代长幼的排序非常有讲究,依次为伯、仲、叔、季;也用以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D.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历史。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贡认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所以自己比不上颜回。B. 子贡认为文武之道没有灭绝,孔子的学问是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的。C. 孔子认为贫穷而乐道、富有而好礼比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更好。D. 子贡逐步分析,认为田常攻取吴国后,田常就可以孤立国君、控制齐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2)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14.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子贡的形象特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次韵王适①游陈氏园苏辙第 8页/共 11页宿雨晴来春已晚,众花飘尽野犹香。舞雩便可同沂上,饮禊何妨似洛阳②。新圃近闻穿沼阔,涨江初喜放舟长。年来簿领③萦人甚,何计相随入醉乡。[注]①王适,苏辙的女婿。②白居易和裴洽一起参加“洛阳修禊”活动后,单独邀请裴老前辈举办了一场家宴。③簿领: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适在游陈氏园时写了以“香、阳、长、乡”为韵脚的诗歌,苏辙写这首诗与他相唱和。B. 首联点出了游园的时节,虽然已经是晚春,花朵也在经历风雨后落尽,但野外仍飘着花香。C. 第三句运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表现出诗人跟孔子一样对太平盛世图景的向往。D. 颈联交代园中池沼水面上涨,可以荡舟游玩,与首联中的“宿雨”相照应,可见雨势很大。16.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以听众 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征,尤其是子路,文章通过描写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______”,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 ① ,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 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 ② 。(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第 9页/共 11页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 ③ 。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 ④ 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话说“看颜色,识成分”。黑土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 ①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腐殖质由碳、氢、氧、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组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黑土看东北。为什么黑土地 ② ?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阳光充足、温暖多雨的夏季,植物大量繁殖。秋末植物枯死,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在地面上。寒冷而漫长的冬季,积雪覆盖,地面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将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来。来年春季, ③ ,但融化后的水不能及时排掉,导致土壤湿度过大,植物残骸依然分解缓慢。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年复一年,才形成了如今的黑土地。由于黑土地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持续巩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意义重大。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22. 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表示因果关系,此处如果去掉“由于”,并不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B.“压舱石”指起稳定作用的事物,此处凸显了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第 10页/共 11页C. 本句第二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才会更为清晰。D. 将黑土地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用语生动,比喻修辞突出了黑土地的珍贵。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 材料,按要求作文。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对周遭的丑恶绝不妥协,坚守良知。悲悯与良知在人性中有着重要地位,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与价值,关系一个社会的风气与文明,是当代年轻人应该追求和坚守的高贵品格。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第 11页/共 11页1. D2. C3. A4. 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5. (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6 D7. B8.①“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②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9.①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②“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③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④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10. C11. A12. D13. (1)贤人抓住根本,不贤的人得到末节,无处不有文武之道。(2)吴国城墙高又厚,城池广袤深远,铠甲坚固且新。14.①能言善辩,巧于辞令;②谦虚好学;③善于思考;④扶危济困。15. C16.①对陈氏园的喜爱之情,虽是晚春,但园中景色让诗人欣喜;②与晚辈共同游园的快乐之情,用孔子与弟子的典故和白居易与裴洽的典故,写出与晚辈相处时的乐趣;③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之情,官府俗务缠身,不如一醉方休。17.①.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②.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 子路率尔而对曰 ④.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⑤. 金戈铁马 ⑥. 气吞万里如虎18. 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 ④琳琅满目19. A20. 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21. ①其中富含腐殖质 ②主要分布在东北呢 ③积雪和冻土融化22. C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