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分值:60分]1~7题每题4分,共28分考点一 天然放射现象 射线的本质1.关于原子核内部的信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X射线B.物理学家伦琴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α射线C.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D.居里夫妇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2.下列现象中,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 ( )A.光电效应 B.α粒子的散射C.天然放射现象 D.康普顿效应3.(多选)(2023·东莞市高二检测)“嫦娥二号”的任务之一是利用经技术改进的γ射线谱仪探测月球表面多种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月球表面一些元素(如钍、铀)本身就有放射性,发出γ射线;另外一些元素(如硅、镁、铝)在宇宙射线轰击下会发出γ射线,而γ射线谱仪可以探测到这些射线,从而证明某种元素的存在。下列关于γ射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γ射线经常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B.γ射线来自原子核C.如果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其有放射性,那么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不一定有放射性D.γ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β射线都要强4.(多选)把放射源铀或镭放入用铅制作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垂直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发现射线分成如图所示的a、b、c三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射线中a带正电,b不带电,c带负电B.三种射线中,b的穿透能力最强C.三种射线中,c的电离作用最强D.若将磁场换为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则a向左偏转,c向右偏转考点二 半衰期5.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半衰期越长对环境的影响时间越长B.通过化学方法可以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C.通过物理方法可以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D.100个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剩余50个未衰变的原子核6.心脏起搏器使用核能电池“氚电池”供电。氚电池利用氚核β衰变产生的核能转化为电能,其最大输出功率与电池中可发生衰变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已知氚核H)发生β衰变的半衰期为12.5年,当电池中氚的含量低于初始值的25%时便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核能电池的寿命大约是 ( )A.20年 B.25年 C.30年 D.35年7.钴60放射源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在医学上,常用于放射治疗。钴60的半衰期较长,已知质量为m0的钴60,经过时间t后剩余的钴60质量为m,其-t图线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到钴60的半衰期为 ( )A.2.18年 B.5.27年C.6.37年 D.12.24年8~11题每题6分,共24分8.2024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重大研究成果:历史上首次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γ射线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分布其中,最高达到2.5千万亿电子伏。关于γ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张厚的黑纸能挡住γ射线B.γ射线是波长很长、频率很小的光子流C.γ射线是高频电磁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大D.γ射线在星系间传播时,不受星系磁场的影响9.如图所示为研究某未知元素放射性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在薄铝片和荧光屏之间有图示方向的匀强电场,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荧光屏的某一位置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若撤去电场后继续观察,发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如果再将薄铝片移开,观察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大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可能为(β射线能够穿过薄铝片) ( )A.β射线和γ射线 B.α射线和β射线C.β射线和X射线 D.α射线和γ射线10.(多选)(2023·湛江市高二检测)某考古队发现,一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是现代生物的一半,已知14C的半衰期为5 730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物于5 730年前死亡B.该生物于11 460年前死亡C.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越少,死亡时间越早D.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越少,死亡时间越晚11.一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出三种射线,经过方向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匀强电场共存的区域后射到足够大的荧光屏上,荧光屏上只有a、b两处出现亮斑,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射到b处的一定是α射线B.射到b处的一定是β射线C.射到b处的可能是γ射线D.射到b处的可能是α射线(8分)12.铀238的半衰期为4.5×109年,铀235的半衰期为7×108年。若地球形成时天然铀238和铀235含量相同,已知地球年龄约为5.8×109年,估算目前地球上天然铀238含量是铀235含量的倍数约为 ( )A.2 B.26 C.128 D.512答案精析1.C [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射线,A错误;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伦琴射线,又叫X射线,B错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C正确;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D错误。]2.C [光电效应表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α粒子的散射实验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B错误;天然放射现象反映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故C正确;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错误。]3.ABD [γ射线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放出来的,故A、B正确;元素的放射性与其为单质还是化合物无关,故C错误;γ射线的本质是高速光子流,穿透能力比α射线、β射线都要强,故D正确。]4.ABD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根据左手定则,a带正电为α射线,b不带电为γ射线,c带负电为β射线,A正确;γ射线(b)电离能力最弱,但穿透能力最强,选项B正确;α射线(a)电离能力最强,但穿透能力最弱,选项C错误;若将磁场换为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α射线向左偏,γ射线不偏转,β射线向右偏,所以a向左偏转,c向右偏转,选项D正确。]5.A [半衰期越长的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越慢,对环境的影响时间越长,A正确;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的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与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B、C错误;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原子核适用,对少数原子核不适用,D错误。]6.B [经过一个半衰期,有一半的氚核发生衰变,当剩余量为初始值的25%时,根据m余=m0(=25%m0,解得t=25年,故选B。]7.B [由题图可知,钴60的质量从衰变至,所用时间为5.27年,因有半数发生衰变了,所以钴60的半衰期为5.27年,故A、C、D错误,B正确。]8.D [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和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故A错误;γ射线是波长很短、频率很高的光子流,故B错误;γ射线属于高频电磁波,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相等的,故C错误;γ射线不带电,在磁场中不发生偏转,在星系间传播时,不受星系磁场的影响,故D正确。]9.D [三种射线中α射线和β射线是带电粒子流,进入电场后会发生偏转,而γ射线不带电,不受电场力作用,在电场中不偏转。由题意知,将电场撤去,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可知射线中含有γ射线。再将薄铝片移开,观察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大增加,分析可知射线中含有α射线,D正确。]10.AC [由题知,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是现代生物的一半,根据半衰期公式有N=N0(,则有==(,解得t==5 730年,故该生物于5 730年前死亡,故A正确,B错误;根据=(,可知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越少,即N越少,则越小,故越大,而不变,故t变大,即死亡时间越早,故C正确,D错误。]11.D [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γ射线不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故射到b处的一定不是γ射线,C错误;α射线和β射线在电场、磁场中受到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若α射线打在a点,则有Eqα=Bqαvα,对β射线vβ>vα,则Bqβvβ>Eqβ,此时β射线打到b点;若β射线打在a点,则Bqβvβ=Eqβ,对α射线有Bqαvα12.C [设初始铀235和铀238质量均为M,则有≈27=128,A、B、D错误,C正确。]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及天然放射现象。2.了解三种射线的本质,知道三种射线的特点(重点)。3.知道半衰期的概念和半衰期的统计意义,能利用半衰期公式进行计算(重难点)。一、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物理学家 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里的照相底片感光。 2.物质放射出 的性质叫作放射性,具有 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3.原子序数 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 83的元素,有的也能发出射线。能 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作天然放射性元素。 4.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 ,说明射线来源于 ,也就是说,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 二、原子核衰变如果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在电场中运动径迹如图所示,三种射线的带电情况如何?1.α射线(1)是高速运动的 ,实际上就是 原子核,电荷数是2,质量数是4,质量为4mp(mp为一个质子的质量,mp=1.67×10-27 kg)。 (2)速度可达光速的 。 (3)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用一张厚纸就可以把它挡住。 2.β射线(1)是高速运动的 流,带电荷量-e,质量为。 (2)速度可达光速的 。 (3)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很容易穿透纸张,一定厚度的铝板可以把它挡住。 3.γ射线(1)是频率很高的 ,波长很短,在10-10 m数量级以下。 (2)不带电,静止质量为0。(3)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 4.衰变:把一种元素经放射过程变成 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衰变,把放出α粒子的衰变称为 ,放出β粒子的衰变称为 。 如图为三种射线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示意图,α射线的速度约为β射线速度的十分之一,但α射线的偏转半径却大于β射线的偏转半径,这说明什么问题?例1 (多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放射线包括三种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张厚的黑纸能挡住α射线和β射线,但不能挡住γ射线B.γ射线在电场或磁场中均不偏转,是电磁波C.三种射线中对气体电离作用最强的是α射线D.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但不是原来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例2 (多选)利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制作出的质谱仪可测量粒子的比荷。研究放射性元素射线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甲是三类射线在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中的偏转情况的示意图。图乙是两块平行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两极a、b连接,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从其上方小孔向外射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电源正极B.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速度也最慢,打到A板的是α射线C.到达A板的是β射线,不偏转的是γ射线D.正负极判断看射线在两板间的轨迹,比荷大的偏向A板三种射线在磁场中偏转情况的分析1.γ射线不论在电场还是磁场中,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发生偏转。2.α射线和β射线在电场中偏转的特点:在匀强电场中,α和β粒子沿相反方向做类平抛运动,且在同样的条件下,β粒子的偏移量大,根据粒子在沿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偏移量x可表示为x=at2=·)2∝所以,在同样条件下β与α粒子偏移量之比为=××≈37>1。3.α射线和β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特点:在匀强磁场中,α和β粒子沿相反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在同样条件下,β粒子的轨迹半径小,偏移量大,根据qvB=得R=∝。所以,在同样条件下β与α粒子的轨迹半径之比为=××≈<1。三、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氡222经过α衰变成为钋218。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意时刻氡的质量m与t=0时的质量m0的比值。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定义:原子核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 所经过的时间,叫作半衰期,记为。 2.衰变规律: 。(m0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前的质量,m表示剩余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t表示衰变时间) 3.适用条件:半衰期描述的是 ,不适用于少数原子核的衰变。 4.特点(1)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甚至差别非常大。 (2)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由 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 状态或 状态无关。 1.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镭226衰变为氡222的半衰期为1 620年,有人说:20 g镭226经过1 620年有一半发生衰变,镭226还有10 g,再经过1 620年另一半镭226也发生了衰变,镭226就没有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10个U经过一个半衰期之后一定还剩5个U,这种理解正确吗?例3 (2024·汕尾市高二期末)2023年,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展国内首个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研究,该方法的测量精度比碳14(14C)法的更高,原因可能是 ( )A.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B.铯137(137Cs)的密度比碳14(14C)的大C.铯137(137Cs)的半衰期比碳14(14C)的短D.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铯137(137Cs)的半衰期的影响比对碳14(14C)的影响小例4 (2024·广州市高二月考)钴60Co)发生一次β衰变后成为稳定的镍60,衰变过程中释放能量高达3.15×105 eV的高速电子,同时放出两束γ射线,在工业、农业、医学上应用广泛。80 g钴60经过21年剩余5 g未发生衰变,则钴60的半衰期约为 ( )A.4年 B.5年C.6年 D.7年答案精析1.贝可勒尔2.射线 放射性3.大于 小于等于 自发4.无关 原子核α射线:在电场中向负极偏转,可判断α粒子带正电。β射线:在电场中向正极偏转,可判断β粒子带负电。γ射线:不偏转,说明γ射线不带电。梳理与总结1.(1)α粒子流 氦 (2)十分之一 (3)强 很小2.(1)电子 (2)99% (3)较弱 较强3.(1)电磁波 (3)最小 最强4.另一种元素 α衰变 β衰变讨论与交流根据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公式R=可知,α粒子的 应大于β粒子的。例1 BCD [由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点可知,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一张黑纸能挡住α射线,但不能挡住β射线和γ射线,故A错误;γ射线是电磁波,不带电,在电场和磁场中均不偏转,故B正确;三种射线中α射线电离作用最强,故C正确;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来源于原子核,故D正确。]例2 ACD [从题图乙可以看出,到达两极板的粒子做类平抛运动,到达A极板的粒子的竖直位移小于到达B极板粒子的竖直位移,粒子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类平抛运动规律,又两个粒子初速度v相差约10倍,两者比荷相差几千倍,两极板间电压U不变,则比荷大的电子的偏转程度大,故到达A极板的是β射线,A极板带正电,a为电源的正极,故B错误,A、C、D正确。]每过3.8 d就有一半的氡发生了衰变。梳理与总结1.一半2.m=m0(3.统计规律4.(1)不同 (2)核本身 物理 化学讨论与交流1.不对。经过第二个1 620年后镭226还剩5 g。2.不正确。半衰期是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数原子核的衰变。例3 C [铯137(137Cs)和碳14(14C)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铯137(137Cs)的密度比碳14(14C)的大,都不是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比碳14(14C)法的测量精度更高的原因,故A、B错误;碳14(14C)的半衰期为5 730年,铯137(137Cs)的半衰期为30年,铯137(137Cs)的半衰期比碳14(14C)的短,因此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比碳14(14C)法的测量精度更高,故C正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半衰期没有影响,故D错误。]例4 B [根据半衰期的定义有m余=m总·(,代入数据可得5=80·(,解得钴60的半衰期为==5.25年,即钴60的半衰期约为5年,故选B。](共47张PPT)DIWUZHANG第五章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及天然放射现象。2.了解三种射线的本质,知道三种射线的特点(重点)。3.知道半衰期的概念和半衰期的统计意义,能利用半衰期公式进行计算(重难点)。学习目标一、天然放射现象二、原子核衰变课时对点练三、半衰期内容索引天然放射现象一1.1896年,物理学家 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里的照相底片感光。2.物质放射出 的性质叫作放射性,具有 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3.原子序数 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 83的元素,有的也能发出射线。能 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作天然放射性元素。4.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 ,说明射线来源于 ,也就是说,原子核是有内部结构的。贝可勒尔射线放射性大于小于等于自发无关原子核返回原子核衰变二如果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在电场中运动径迹如图所示,三种射线的带电情况如何?答案 α射线:在电场中向负极偏转,可判断α粒子带正电。β射线:在电场中向正极偏转,可判断β粒子带负电。γ射线:不偏转,说明γ射线不带电。1.α射线(1)是高速运动的 ,实际上就是 原子核,电荷数是2,质量数是4,质量为4mp(mp为一个质子的质量,mp=1.67×10-27 kg)。(2)速度可达光速的 。(3)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用一张厚纸就可以把它挡住。梳理与总结α粒子流氦十分之一强很小2.β射线(1)是高速运动的 流,带电荷量-e,质量为。(2)速度可达光速的______。(3)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很容易穿透纸张,一定厚度的铝板可以把它挡住。3.γ射线(1)是频率很高的 ,波长很短,在10-10 m数量级以下。(2)不带电,静止质量为0。(3)电离作用 ,贯穿本领 ,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电子99%较弱较强电磁波最小最强4.衰变:把一种元素经放射过程变成 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衰变,把放出α粒子的衰变称为 ,放出β粒子的衰变称为 。另一种元素α衰变β衰变如图为三种射线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示意图,α射线的速度约为β射线速度的十分之一,但α射线的偏转半径却大于β射线的偏转半径,这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与交流答案 根据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公式R=。 (多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放射线包括三种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张厚的黑纸能挡住α射线和β射线,但不能挡住γ射线B.γ射线在电场或磁场中均不偏转,是电磁波C.三种射线中对气体电离作用最强的是α射线D.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但不是原来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例1√由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点可知,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一张黑纸能挡住α射线,但不能挡住β射线和γ射线,故A错误;γ射线是电磁波,不带电,在电场和磁场中均不偏转,故B正确;三种射线中α射线电离作用最强,故C正确;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来源于原子核,故D正确。√√ (多选)利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制作出的质谱仪可测量粒子的比荷。研究放射性元素射线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甲是三类射线在垂直纸面向外的磁场中的偏转情况的示意图。图乙是两块平行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两极a、b连接,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从其上方小孔向外射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电源正极B.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速度也最慢,打到A板的是α射线C.到达A板的是β射线,不偏转的是γ射线D.正负极判断看射线在两板间的轨迹,比荷大的偏向A板例2√√√从题图乙可以看出,到达两极板的粒子做类平抛运动,到达A极板的粒子的竖直位移小于到达B极板粒子的竖直位移,粒子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类平抛运动规律,又两个粒子初速度v相差约10倍,两者比荷相差几千倍,两极板间电压U不变,则比荷大的电子的偏转程度大,故到达A极板的是β射线,A极板带正电,a为电源的正极,故B错误,A、C、D正确。总结提升三种射线在磁场中偏转情况的分析1.γ射线不论在电场还是磁场中,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发生偏转。2.α射线和β射线在电场中偏转的特点:在匀强电场中,α和β粒子沿相反方向做类平抛运动,且在同样的条件下,β粒子的偏移量大,根据粒子在沿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偏移量x可表示为x=)2∝所以,在同样条件下β与α粒子偏移量之比为≈37>1。总结提升3.α射线和β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特点:在匀强磁场中,α和β粒子沿相反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且在同样条件下,β粒子的轨迹半径小,偏移量大,根据qvB=得R=。所以,在同样条件下β与α粒子的轨迹半径之比为<1。返回半衰期三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氡222经过α衰变成为钋218。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意时刻氡的质量m与t=0时的质量m0的比值。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答案 每过3.8 d就有一半的氡发生了衰变。1.定义:原子核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 所经过的时间,叫作半衰期,记为。2.衰变规律:____________。(m0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前的质量,m表示剩余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t表示衰变时间)3.适用条件:半衰期描述的是 ,不适用于少数原子核的衰变。梳理与总结一半m=m0(统计规律4.特点(1)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甚至差别非常大。(2)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由 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 状态或 状态无关。不同核本身物理化学1.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镭226衰变为氡222的半衰期为1 620年,有人说:20 g镭226经过1 620年有一半发生衰变,镭226还有10 g,再经过1 620年另一半镭226也发生了衰变,镭226就没有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讨论与交流答案 不对。经过第二个1 620年后镭226还剩5 g。2.10个U,这种理解正确吗?答案 不正确。半衰期是统计规律,不适用于少数原子核的衰变。 (2024·汕尾市高二期末)2023年,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开展国内首个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研究,该方法的测量精度比碳14(14C)法的更高,原因可能是A.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B.铯137(137Cs)的密度比碳14(14C)的大C.铯137(137Cs)的半衰期比碳14(14C)的短D.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铯137(137Cs)的半衰期的影响比对碳14(14C)的影响小例3√铯137(137Cs)和碳14(14C)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铯137(137Cs)的密度比碳14(14C)的大,都不是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比碳14(14C)法的测量精度更高的原因,故A、B错误;碳14(14C)的半衰期为5 730年,铯137(137Cs)的半衰期为30年,铯137(137Cs)的半衰期比碳14(14C)的短,因此对铯137(137Cs)放射源的年龄测量方法比碳14(14C)法的测量精度更高,故C正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半衰期没有影响,故D错误。 (2024·广州市高二月考)钴60Co)发生一次β衰变后成为稳定的镍60,衰变过程中释放能量高达3.15×105 eV的高速电子,同时放出两束γ射线,在工业、农业、医学上应用广泛。80 g钴60经过21年剩余5 g未发生衰变,则钴60的半衰期约为A.4年 B.5年 C.6年 D.7年例4根据半衰期的定义有m余=m总·(,代入数据可得5=80·(,解得钴60的半衰期为=5.25年,即钴60的半衰期约为5年,故选B。√返回课时对点练四考点一 天然放射现象 射线的本质1.关于原子核内部的信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X射线B.物理学家伦琴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α射线C.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D.居里夫妇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12345678910基础对点练√1112123456789101112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射线,A错误;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伦琴射线,又叫X射线,B错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C正确;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D错误。2.下列现象中,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是A.光电效应 B.α粒子的散射C.天然放射现象 D.康普顿效应123456789101112√光电效应表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误;α粒子的散射实验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B错误;天然放射现象反映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故C正确;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错误。3.(多选)(2023·东莞市高二检测)“嫦娥二号”的任务之一是利用经技术改进的γ射线谱仪探测月球表面多种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月球表面一些元素(如钍、铀)本身就有放射性,发出γ射线;另外一些元素(如硅、镁、铝)在宇宙射线轰击下会发出γ射线,而γ射线谱仪可以探测到这些射线,从而证明某种元素的存在。下列关于γ射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γ射线经常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B.γ射线来自原子核C.如果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其有放射性,那么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不一定有放射性D.γ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β射线都要强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γ射线是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放出来的,故A、B正确;元素的放射性与其为单质还是化合物无关,故C错误;γ射线的本质是高速光子流,穿透能力比α射线、β射线都要强,故D正确。11124.(多选)把放射源铀或镭放入用铅制作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垂直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发现射线分成如图所示的a、b、c三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射线中a带正电,b不带电,c带负电B.三种射线中,b的穿透能力最强C.三种射线中,c的电离作用最强D.若将磁场换为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则a向左偏转,c向右偏转12345678910√111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根据左手定则,a带正电为α射线,b不带电为γ射线,c带负电为β射线,A正确;γ射线(b)电离能力最弱,但穿透能力最强,选项B正确;α射线(a)电离能力最强,但穿透能力最弱,选项C错误;123456789101112若将磁场换为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α射线向左偏,γ射线不偏转,β射线向右偏,所以a向左偏转,c向右偏转,选项D正确。考点二 半衰期5.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半衰期越长对环境的影响时间越长B.通过化学方法可以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C.通过物理方法可以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D.100个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剩余50个未衰变的原子核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半衰期越长的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越慢,对环境的影响时间越长,A正确;半衰期是由放射性元素的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与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B、C错误;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原子核适用,对少数原子核不适用,D错误。6.心脏起搏器使用核能电池“氚电池”供电。氚电池利用氚核β衰变产生的核能转化为电能,其最大输出功率与电池中可发生衰变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已知氚核H)发生β衰变的半衰期为12.5年,当电池中氚的含量低于初始值的25%时便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核能电池的寿命大约是A.20年 B.25年 C.30年 D.35年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经过一个半衰期,有一半的氚核发生衰变,当剩余量为初始值的25%时,根据m余=m0(=25%m0,解得t=25年,故选B。7.钴60放射源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在医学上,常用于放射治疗。钴60的半衰期较长,已知质量为m0的钴60,经过时间t后剩余的钴60质量为m,其-t图线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到钴60的半衰期为A.2.18年 B.5.27年C.6.37年 D.12.24年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由题图可知,钴60的质量从衰变至,所用时间为5.27年,因有半数发生衰变了,所以钴60的半衰期为5.27年,故A、C、D错误,B正确。8.2024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重大研究成果:历史上首次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γ射线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分布其中,最高达到2.5千万亿电子伏。关于γ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张厚的黑纸能挡住γ射线B.γ射线是波长很长、频率很小的光子流C.γ射线是高频电磁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大D.γ射线在星系间传播时,不受星系磁场的影响123456789101112能力综合练√123456789101112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和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故A错误;γ射线是波长很短、频率很高的光子流,故B错误;γ射线属于高频电磁波,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相等的,故C错误;γ射线不带电,在磁场中不发生偏转,在星系间传播时,不受星系磁场的影响,故D正确。1234567891011129.如图所示为研究某未知元素放射性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在薄铝片和荧光屏之间有图示方向的匀强电场,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在荧光屏的某一位置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若撤去电场后继续观察,发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如果再将薄铝片移开,观察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大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可能为(β射线能够穿过薄铝片)A.β射线和γ射线 B.α射线和β射线C.β射线和X射线 D.α射线和γ射线√123456789101112三种射线中α射线和β射线是带电粒子流,进入电场后会发生偏转,而γ射线不带电,不受电场力作用,在电场中不偏转。由题意知,将电场撤去,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上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没有变化,可知射线中含有γ射线。再将薄铝片移开,观察到每分钟闪烁的亮点数大大增加,分析可知射线中含有α射线,D正确。10.(多选)(2023·湛江市高二检测)某考古队发现,一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是现代生物的一半,已知14C的半衰期为5 730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物于5 730年前死亡B.该生物于11 460年前死亡C.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越少,死亡时间越早D.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越少,死亡时间越晚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由题知,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是现代生物的一半,根据半衰期公式有N=N0(,则有=(,解得t==5 730年,故该生物于5 730年前死亡,故A正确,B错误;根据=(,可知古生物遗骸中14C的含量越少,即N越少,则越小,故越大,而不变,故t变大,即死亡时间越早,故C正确,D错误。11.一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出三种射线,经过方向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匀强电场共存的区域后射到足够大的荧光屏上,荧光屏上只有a、b两处出现亮斑,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射到b处的一定是α射线B.射到b处的一定是β射线C.射到b处的可能是γ射线D.射到b处的可能是α射线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γ射线不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故射到b处的一定不是γ射线,C错误;α射线和β射线在电场、磁场中受到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若α射线打在a点,则有Eqα=Bqαvα,对β射线vβ>vα,则Bqβvβ>Eqβ,此时β射线打到b点;若β射线打在a点,则Bqβvβ=Eqβ,对α射线有Bqαvα12345678910111212.铀238的半衰期为4.5×109年,铀235的半衰期为7×108年。若地球形成时天然铀238和铀235含量相同,已知地球年龄约为5.8×109年,估算目前地球上天然铀238含量是铀235含量的倍数约为A.2 B.26 C.128 D.512尖子生选练√设初始铀235和铀238质量均为M,则有≈27=128,A、B、D错误,C正确。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章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练习(含解析).docx 第五章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docx 第五章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