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 易错点培优练习题型一、感受分子的大小与存在例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例2:我们用放大镜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细小颗粒构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蔗糖颗粒了(如图)。请回答:(1)你如何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 。题型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例1:(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例2:(2023七上·南浔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所示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A. B. C. D.例3.(2024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例4.(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变式训练1.把30毫升酒精与30毫升蒸馏水混合后,两者的体积小于60毫升的原因是( )A.物质粒子无固定体积 B.物质粒子无固定形状C.物质粒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D.物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2.(2024七上·上城期末)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间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3.(2024七上·平阳期末)小明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此时乙醚分子模型如左图所示。当向内推动活塞后,能正确表示注射器内乙醚分子模型的是( )A.B.C.D.4.(2024七上·期末)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此现象可以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 。现在实验室有两种该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和乙所示。为了操作更方便及效果更明显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玻璃容器。(4)(5) (6)5、(2023七上·金华期末)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种角度,人们常透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观模型,看清事物本质。(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 是 。(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 。6、(2023七上·东阳期末)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 现象。(2)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3)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 (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7:(2024七上·嘉兴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⑤重复步骤②、③、④,把相应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试回答:(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题型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例1.(2024七上·期末)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例1)(例2)例2.(2024七上·金东期中)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作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例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2)【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试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3)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4)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例4:(2024七上·绍兴期末)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挠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 。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 ,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1) (2)2:(2023七上·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A.B.C.D.3.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C.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D.“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4.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B.春天柳絮漫天飞舞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端午节,粽叶飘香5.绿茶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饮品。泡茶时,会闻到茶叶特有的清香,这个现象说明( )A.分子非常小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C.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丹桂飘香 B.漫天飞雪 C.烟雨蒙蒙 D.落叶缤纷7:(2023七上·玉环期末)洗头后,用吹风机热风吹头发比冷风干得快,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8:(2022七上·金东期中)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金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现象分析】(1)氨气是由 构成;(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4)【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9: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科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两种猜想: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科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取来两只相同的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科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科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问题】(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题型四、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例 1.将一根细线松弛地系在一铁丝框架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A.铅柱粘合实验 B.气体扩散实验 C.气体被压缩实验 D.液体扩散实验例2.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捏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B.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例 3.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变式训练1.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C.两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等于引力D.两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2、(2023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丙侧肥皂膜,则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A. B. C. D.3、如图,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空气的密度可以变大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4.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时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5.(2024七上·义乌期末)小科在学习了《走进微观世界》后,做了如下实验。(1)图甲是演示液体扩散现象的装置。最初两种液体A和B的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为了更好地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开始时 (填“A”或“B”)是密度较大的液体。(2)如图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这说明 。(3)如图丙所示,在铜丝框上宽松地系一根细棉线,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会形成一层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细棉线一侧的肥皂膜,你会观察到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该现象说明 。6:(2023七上·义乌期末)(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建立猜想: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3)拓展应用: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7:请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如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2)小陆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也变成了绿色,从科学角度分析 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课后作业1.(2023七上·上虞期末)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2.证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下列实验中所获得的事实现象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A.图甲中,为了证明铁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用磁铁分别去吸铁粉和铁锈B.图乙中,为了判断某种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C.图丙中,为了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将等体积的黄豆和芝麻混合D.图丁中,为了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把端面锉平的两块铅柱压在一起悬挂起来3.(2024·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下列是小金同学对某些生活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4.(2023七上·杭州期末)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四种设计,当抽出玻璃板后,都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但其中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处于不停运动的是( )A. B. C. D.5.(2022·浙江湖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荷叶上水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珠蒸发时,水分子间隙大小不变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C.水珠静止不动时,内部的水分子也不运动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6.(2024·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解释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间空隙随温度改变而改变7.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8.(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图示的实验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气体扩散实验 B.泥石流成因 C.黄豆与芝麻混合实验 D.板块张裂实验9.(2023七上·玉环期末)我们常常借助”模拟实验”开展研究。下列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甲:用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探究地球形状B.乙: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C.丁:用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丙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0.(2024·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_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10)(11)11.热熔胶是一种在常温下为固态的粘合剂,使用时先用热熔胶枪加热使其熔化,再凝固来粘合物体。用如图所示的一款热熔胶枪给热熔胶加热时,会闻到熔胶的气味,这是 现象。热熔胶被胶枪挤出,并“粘”在物体本上,说明分子间存在 。12.(2023七上·德清期末) 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13.(2023七上·义乌期末)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 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14.(2023七上·长兴期末)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2)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错误的有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15.(2023七上·临海期末)小海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1)图甲装置中的液体分别为红墨水和酒精,已知ρ红墨水>ρ酒精,最初两种液体的界面十分清晰,第二天发现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 。为了更好地证明该现象,实验时,上部分液体应选用 (填“红墨水”或”酒精”)。(2)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烧杯中分别滴入滴红墨水(如图乙),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说明 。(3)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丙)。用烧热的针刺破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出现的情形如图丁所示中的 (填“a”或”b”)。16.(2024·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小明是个科学迷,他为了研究分子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甲、乙两相同塑料管壁上各粘有一张相同的滤纸条,滤纸条上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试液,在橡皮塞上各固定一个小药瓶,里面都装有等量的浓氨水,甲中瓶塞塞紧,乙中不塞瓶塞。知识链接:①浓氨水易挥发②酚酞试液遇到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变红(1)本实验中,甲的作用是_____;(2)预测实验结果(现象)是_____;(3)该实验的优点有_____(可多选);A.环保、节约 B.封闭实验,排除其他影响 C.现象快而明显,操作简单(4)小李认为该实验只能证明分子会向上运动,不能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你觉得可以如何改进?_____。(5)如果要研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请你在本实验基础上继续实验,可以增加一个步骤_____。17.(2023七上·兰溪期末)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细心的小明同学观察到电茶壶在煮茶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的两个现象:①一开始闻不到茶香,煮沸后茶香溢满整个茶室;②在靠近壶嘴处看不见“白气”,在离壶嘴较高处有“白气”产生。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两个现象的原因。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解析题型一、感受分子的大小与存在例1:“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答案】A【解析】一滴水的体积就非常小,但其中还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例2:我们用放大镜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细小颗粒构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蔗糖颗粒了(如图)。请回答:(1)你如何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 。【答案】(1)合理即可(2)蔗糖分子【解析】分子都是十分微小的。我们用放大镜看到的方形蔗糖似乎是由大量细小的颗粒构成的,但这些细小的颗粒远不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蔗糖溶解在水中后,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蔗糖小颗粒,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这种蔗糖微粒称为蔗糖分子。【解答】(1) 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可以加热蒸发水,会有蔗糖从水中析出;(2)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所以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蔗糖分子。4.(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4.【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油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解答】构成钢瓶的粒子间存在间隙,在压力作用下,油从钢瓶粒子间的间隙渗出;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题型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例1:(2023七上·嘉兴期末)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答案】B【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三种;油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解答】构成钢瓶的粒子间存在间隙,在压力作用下,油从钢瓶粒子间的间隙渗出;B符合题意;例2:(2023七上·南浔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图所示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分子运动论: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进行无规则运动。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解答】ACD.均是实物在进行研究,未模拟其他事物;B.将黄豆和芝麻模拟成其中的分子,探究其是否存在间隙。故答案为:B例3.(2024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答案】C【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解答】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变式训练1.把30毫升酒精与30毫升蒸馏水混合后,两者的体积小于60毫升的原因是( )A.物质粒子无固定体积 B.物质粒子无固定形状C.物质粒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D.物质粒子之间存在间隙解:30mL的酒精与30mL的水混合后,由于分子间有间隙,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补了对方的空隙,从而使其总体积小于60mL。故选:D。2.(2024七上·上城期末)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间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解答】A.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是因为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C.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不合题意;D.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3.(2024七上·平阳期末)小明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此时乙醚分子模型如左图所示。当向内推动活塞后,能正确表示注射器内乙醚分子模型的是( )A.B.C.D.【答案】C【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解答】当向内推动活塞后,注射器内乙醚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于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从气态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隙,而分子的种类、大小和个数保持不变。故选C。4.(2024七上·期末)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此现象可以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 。现在实验室有两种该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和乙所示。为了操作更方便及效果更明显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玻璃容器。【答案】存在(有)空隙;乙;【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答;(2)图乙中的容器上方更细,则减小相同的体积时液柱的高度变化更明显;(1)5、(2023七上·金华期末)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种角度,人们常透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观模型,看清事物本质。(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 是 。(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 。【答案】(1)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析】(1)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则水分子会进入酒精分子之间,酒精分子会进入水分子之间,最终导致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2)根据扩散现象的本质分析。【解答】(1)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是: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2)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6、(2023七上·东阳期末)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 现象。(2)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3)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 (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答案】(1)扩散(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3)不会;升高【解析】(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2)分子间存在间隙;(3)液体到达沸点,持续吸热才会沸腾;气压越大,沸点越高。【解答】(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3)当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是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能到达沸点,但不能吸热,所以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气压变大,共沸物的沸点将会升高。 故答案为:(1)扩散;(2)分子间存在间隙;(3)不会;升高。7:(2024七上·嘉兴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⑤重复步骤②、③、④,把相应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试回答:(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液柱减小的长度(2)玻璃管翻转次数太少,水和酒精没有充分混合(3)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时,两种液体混合后减小的体积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解析】 (1)(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解答】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处的数值为总体积与混合后液柱的长度的差值,即液柱减少的长度;(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柱的长度逐渐增加,混合后液柱的长度也会逐渐变大,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玻璃管翻转次数太少,水和酒精没有充分混合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题型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例1.(2024七上·期末)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原理为封闭气体的压强与质量大小有关,即质量越大,压强越大,故A不合题意;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是因为煤分子向墙壁发生了扩散,故B符合题意;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原理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会题意;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即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B。(例1)(例2)例2.(2024七上·金东期中)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作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A.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B.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C.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D.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答案】B【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解析】【分析】在科学探究中,要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要控制其它变量相同,只改变要探究的这个变量,避免其它因素对探究产生影响。【解答】甲:二氧化氮密度大小,空气密度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下面,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引起的气体颜色变化。过一段时间后,空气颜色和二氧化氮颜色相同,只能说明是分子运动引起的;乙: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密度小的空气在下,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的颜色相同,可能是分子运动引起,也可能是重力引起;丙:两个瓶子水平放置,也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则最不合理的是乙图。故选B。例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2)【分析讨论】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试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相同的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形管中注入浓氨水。(3)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4)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答案】(1)甲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乙烧杯中溶液不变红;与甲烧杯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D出比B处先变红;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4)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解析:(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使甲烧杯中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变为红色;乙烧杯溶液不变红,此处烧杯乙的作用是与甲烧杯对照。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答案为:甲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乙烧杯中溶液不变红;与甲烧杯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右端酚酞试液最靠近浓氨水,最先变红,故会观察到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故答案为:酚酞试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3)右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左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答案为:D出比B处先变红;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4)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故答案为: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例4:(2024七上·绍兴期末)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挠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 。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 ,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答案】底部;热水中红色液体扩散得快【解析】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而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据此分析解答。【解答】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挠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这样可以避免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热水中红色液体扩散得快,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答案】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瓶内上方的气体中,气体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二者的数量保持一致【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从“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入手分析。【解答】水的液化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即意味着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19)2:(2023七上·温州期末)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气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A.B.C.D.【答案】A【解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解答】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打开玻璃板后,空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空气分子的空隙,从而使右边颜色变浅,左边颜色变深。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即两边的颜色是一致的。(3)3.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C.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D.“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答案】选:C解:A、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A错误;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B错误;C、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C正确。D、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4.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 B.春天柳絮漫天飞舞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端午节,粽叶飘香【答案】选:D解: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是肉眼可见的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不符合题意;B、春天柳絮漫天飞舞,“柳絮”也是可见的物体的运动,不符合题意;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因此难以再压缩,与扩散无关,不符合题意;D、端午节粽叶飘香,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符合题意。5.绿茶是一种很多人喜爱的饮品。泡茶时,会闻到茶叶特有的清香,这个现象说明( )A.分子非常小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C.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D.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选:D解:泡茶时会闻到茶叶特有的清香,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BC错误,D正确。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丹桂飘香 B.漫天飞雪 C.烟雨蒙蒙 D.落叶缤纷【答案】选:A解:A、沙尘飞舞,沙尘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无关,丹桂飘香是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B、漫天飞雪,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无关,故B错误;C、细雨濛濛,雨滴下落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无关,故C;D、落叶纷飞,树叶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无关,故D错误。7:(2023七上·玉环期末)洗头后,用吹风机热风吹头发比冷风干得快,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答案】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积。【解答】 用吹风机热风吹头发比冷风干得快,其中变量为温度的高低,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答案为: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8:(2022七上·金东期中)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金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现象分析】(1)氨气是由 构成;(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4)【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氨)分子 (2)(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进行对照 (4)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解析】(1)根据气体的组成解答;(2)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与B杯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由于氨水具有碱性,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3)甲乙实验进行对照,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而氨气分子可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4)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向试管内运动,氨气先接触到的酚酞试液先变成红色,后接触的酚酞试液后变成红色,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2)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进行对照;(4)【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9: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科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两种猜想: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科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取来两只相同的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科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科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问题】(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控制变量法(3)不能【解析】(1)根据水的颜色变化快慢确定分子运动快慢,进而确定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2)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这就是控制变量法;(3)注意分析搅动水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即可。【解答】(1)根据“ 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 ”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玻璃棒搅动水,那么会加快水的颜色变化,从而影响判断,因此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题型四、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例1.将一根细线松弛地系在一铁丝框架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A.铅柱粘合实验 B.气体扩散实验 C.气体被压缩实验 D.液体扩散实验【答案】选:A解: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B、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C、气体被压缩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错误;D、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例2.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捏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B.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答案】选:B解:A、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A错误;B、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B正确;C、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错误;D、扩散现象能在固体中发生,比如长时间紧挨在一起的金板和铅板,金中有铅,铅中有金,故D错误。例 3.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答案】D【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分析分子之间排斥力随距离的大小变化关系。【解答】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的排斥力随着分子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之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变式训练1.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C.两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等于引力D.两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答案】D2、(2023七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丙侧肥皂膜,则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A. B. C. D.【答案】D【解析】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膜,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即是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存在使液体表面想被拉伸的弹簧一样,总有收缩的趋势;【解答】当用热针刺破丙肥皂膜时,甲、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丙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为D图;3、如图,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空气的密度可以变大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答案】D【解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此时分子斥力大于引力,故D符合题意。4.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时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答案】(1)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e;引力(3)间隙【解析】图 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时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1)图a和图d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2)图b和图e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5.(2024七上·义乌期末)小科在学习了《走进微观世界》后,做了如下实验。(1)图甲是演示液体扩散现象的装置。最初两种液体A和B的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为了更好地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开始时 (填“A”或“B”)是密度较大的液体。(2)如图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这说明 。(3)如图丙所示,在铜丝框上宽松地系一根细棉线,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会形成一层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细棉线一侧的肥皂膜,你会观察到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该现象说明 。【答案】(1)B(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解析】 (1)由于重力作用,物体都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则应该排除重力因素对颜色变化的影响;(2)根据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解答;(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的知识解答。【解答】 (1)两种液体的密度不同,实验时必须把密度大的液体放在下面,避免由于重力使液体向下落,分不清是重力作用,还是扩散现象,故开始时B是密度较大的液体;(2)如图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如图丙所示,在铜丝框上宽松地系一根细棉线,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会形成一层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细棉线一侧的肥皂膜,你会观察到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6:(2023七上·义乌期末)(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建立猜想: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3)拓展应用: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答案】(1)引力;中间 (2)中间 (3)A【解析】(1)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木块的移动方向是否与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木块的形状,观察它的移动方向。如果移动方向发生改变,那么二者有关;否则,二者无关。(2)探究硬币的移动方向与液面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液面的形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如果硬币的移动方向改变,则说明二者有关。(3)根据硬币和木块在水中的移动方向分析。【解答】(1)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引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中间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向中间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3)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硬币都向中间移动,则硬币靠拢,木块都向边缘移动,则木块分开,故选A。7:请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如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2)小陆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也变成了绿色,从科学角度分析 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1)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甲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原因是玻璃板和水面接触,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有引力,所以图乙的读数大于图甲的读数。(2)橡皮和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这是绿色铅笔上的分子运动到橡皮里面的结果,是扩散现象;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天气热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课后作业1.(2023七上·上虞期末)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答案】A【解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2.证据是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下列实验中所获得的事实现象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A.图甲中,为了证明铁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用磁铁分别去吸铁粉和铁锈B.图乙中,为了判断某种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C.图丙中,为了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将等体积的黄豆和芝麻混合D.图丁中,为了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把端面锉平的两块铅柱压在一起悬挂起来解:A.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铁磁性物质,用磁铁分别去吸铁粉和铁锈,则磁体只吸引铁粉,不能吸引铁锈,说明铁生锈时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所获得的的事实现象能作为证据,不符合题意;B.每一种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及其构成的组织,通过观察其形态特点、就可以判断是动物组织还是植物组织,所以为了证明某种组织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用显微镜观察的事实现象能作为证据,不符合题意;C.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于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模拟实验只是模拟演示,不能证明结论,符合题意;D.将两个铅柱的地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而分不开,由图可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此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所获得的的事实现象能作为证据,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4·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下列是小金同学对某些生活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有斥力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大【答案】B【解析】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但是引力同时存在,只是引力远远小于斥力,故A错误;B.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正确;C.春天柳絮飞扬,这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而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气体的体积变大,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D错误。4.(2023七上·杭州期末)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四种设计,当抽出玻璃板后,都会观察到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中,但其中不能说明二氧化氮分子处于不停运动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注意分析实验中是否存在影响气体混合速度的因素即可。【解答】AC.两个集气瓶在水平方向,而重力在竖直方向,因此气体的重力不会影响二者的混合速度,故A、C不合题意;B.密度大的二氧化氮在上面,密度小的空气在下面,由于重力作用,二氧化氮分子会向下运动,从而加速二者的混合,故B符合题意;D.密度小的空气在上面,密度大的二氧化氮在下面,则气体的重力不会加速二者的混合,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故D不合题意。5.(2022·浙江湖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荷叶上水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珠蒸发时,水分子间隙大小不变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C.水珠静止不动时,内部的水分子也不运动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答案】D【解析】A.水珠蒸发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间隙变大,故A错误。B.分子十分微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一般10-10m,是肉眼看不见的,水珠是看得见的物体,不是分子,故B错误。C.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仍在运动,故C错误。D.两滴水珠相遇后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将两滴水珠合成了一滴,故D正确。6.(2024·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解释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间空隙随温度改变而改变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是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的缘故,此选项正确;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占据了对方分子间隔的缘故,此选项错误;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是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的缘故,此选项正确;D. 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空隙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温度越高,分子空隙越大,温度越低,分子空隙越小,此选项正确。7.如图,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实验后,老师得出结论: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 )A.芝麻和黄豆的混合实验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实验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D.黄豆和黄豆的混合实验【答案】C【解析】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到对方分子间隙中去了。小明却认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体,所以总体积变小。根据控制变量的原则,要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进行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实验。该实验与上述实验相比较,操作方法相同,但是相混合的分子种类不同,如果是因为手上沾了部分液体,则混合后体积也应该小于原体积的和,反之,则证明是不同分子混合时,部分子占据原分子的间隔。故选C。8.(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图示的实验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气体扩散实验 B.泥石流成因 C.黄豆与芝麻混合实验 D.板块张裂实验【答案】A【解析】A.实验研究分子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不是模拟实验,故A符合题意;B.实验图中用沙子和斜面模拟泥石流成因,是模拟实验,故B不符合题意;C.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利用黄豆与芝麻混合模拟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D.地球板块张裂实验利用两块木板模拟,是模拟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9.(2023七上·玉环期末)我们常常借助”模拟实验”开展研究。下列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甲:用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探究地球形状B.乙: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C.丁:用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丙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答案】C【解析】模拟实验是指通过模拟有关情境,探寻有机体在此种模拟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以及根据此类观察结果进行推论的研究方法【解答】A. 甲用篮球模拟地球,使用了模拟实验,A错误B. 乙用橡皮泥模拟细胞分裂,使用了模拟实验,B错误C. 丙是通过观察气体颜色来探究扩散,没有使用模拟实验,C正确D. 丁用黄豆和芝麻模拟分子以及分子间的空隙,使用了模拟实验,D错误10.(2024·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_ 。(2)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答案】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析】(1)[1]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纸花时,水膜依然完好。[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11)11.热熔胶是一种在常温下为固态的粘合剂,使用时先用热熔胶枪加热使其熔化,再凝固来粘合物体。用如图所示的一款热熔胶枪给热熔胶加热时,会闻到熔胶的气味,这是 现象。热熔胶被胶枪挤出,并“粘”在物体本上,说明分子间存在 。【答案】扩散;引力 解:热熔胶枪给热熔胶加热时,会闻到熔胶的气味,这是熔胶的气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热熔胶被胶枪挤出,并“粘”在物体本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12.(2023七上·德清期末) 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答案】(1)分子(2)水分子的距离在变大或水分子运动更剧烈【解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是扩散。【解答】(1)分析材料可知,该项目研究的微粒是分子。(2)分子的热运动随温度是升高而加剧。13.(2023七上·义乌期末)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 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答案】(1)① (2)易挥发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解析】(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解答】(1)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易燃性,故选①;(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4.(2023七上·长兴期末)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2)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 。(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错误的有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答案】(1)C (2)地球内部(或地球内力) (3)②④【解析】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解答】(1)因为幸存者的气味以分子的形式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跑到了搜救犬的鼻腔中,从而被发现,所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C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地震是地球内力原因导致的,所以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3)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①和③;不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②④;15.(2023七上·临海期末)小海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1)图甲装置中的液体分别为红墨水和酒精,已知ρ红墨水>ρ酒精,最初两种液体的界面十分清晰,第二天发现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 。为了更好地证明该现象,实验时,上部分液体应选用 (填“红墨水”或”酒精”)。(2)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烧杯中分别滴入滴红墨水(如图乙),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说明 。(3)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丙)。用烧热的针刺破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出现的情形如图丁所示中的 (填“a”或”b”)。【答案】(1)在做无规则运动;酒精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b【解析】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引力。【解答】(1) 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说明两种液体分子分别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因为 ρ红墨水>ρ酒精 ,所以红墨水会浮在水的上方,所以红墨水放在上部更能证明该现象;(2)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所以b符合题意。16.(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小明是个科学迷,他为了研究分子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甲、乙两相同塑料管壁上各粘有一张相同的滤纸条,滤纸条上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试液,在橡皮塞上各固定一个小药瓶,里面都装有等量的浓氨水,甲中瓶塞塞紧,乙中不塞瓶塞。知识链接:①浓氨水易挥发②酚酞试液遇到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变红(1)本实验中,甲的作用是_____;(2)预测实验结果(现象)是_____;(3)该实验的优点有_____(可多选);A.环保、节约 B.封闭实验,排除其他影响 C.现象快而明显,操作简单(4)小李认为该实验只能证明分子会向上运动,不能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你觉得可以如何改进?_____。(5)如果要研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请你在本实验基础上继续实验,可以增加一个步骤_____。【答案】对照 甲中无明显变化,乙中滤纸条上自下而上出现红点 ABC 在塑料管壁上四周都贴上这样的滤纸条,观察红点出现的先后是否有规律 按照乙的条件,重新设置一个管丙,将管丙浸入冰水中,观察红点出现的时间,与乙进行比较【解析】(1)本实验中,甲瓶有瓶塞,氨气不能挥发出来,乙瓶敞口,有氨气逸出,甲的作用是与乙瓶形成对照;(2)甲中无明显变化,乙瓶敞口,挥发出氨气,酚酞试液遇到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变红,可预测实验结果(现象)是乙中滤纸条上自下而上出现红点;(3)该实验装置密闭,需要药品的量少,优点有:环保、节约;封闭实验,排除其他影响;现象快而明显,操作简单;(4)在塑料管壁上四周都贴上这样的滤纸条,观察红点出现的先后没有规律,可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5)如果要研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可在本实验基础上继续实验:增加一个步骤,按照乙的装置条件,重新设置一个管丙,将管丙浸入冰水(与乙瓶温度有较大差别即可)中,观察红点出现的时间,与乙进行比较。17.(2023七上·兰溪期末)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细心的小明同学观察到电茶壶在煮茶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的两个现象:①一开始闻不到茶香,煮沸后茶香溢满整个茶室;②在靠近壶嘴处看不见“白气”,在离壶嘴较高处有“白气”产生。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两个现象的原因。【答案】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一开始温度不高,分子运动不剧烈;煮沸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剧烈,茶叶中的有关分子从茶壶中扩散出来充满茶室,再进入鼻腔,人们感觉到茶香溢满整个茶室。茶壶中水吸收热量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从壶嘴出来。由于壶嘴处气温较高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所以壶嘴处看不见“白气”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较冷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解析】(1)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2)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解答】①茶香与温度的关系,从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②温度高水易汽化形成水蒸气,温度较低,水蒸气易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