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子路率尔而对曰(急遽不加考虑的样子) 毋吾以也(同“已”,止)
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加之以师旅(军队)
C.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服) 且知方也(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D.如五六十(或者) 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2.下面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的理解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居(居住)则曰 因(接续)之以饥馑
彼节者有间(空隙) 进(超过)乎技矣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唯(表示希望、祈使)君图之
失其所与(同盟者),不知 沛公欲王(称王)关中
C.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也 王无异(差异、区别)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天下之欲疾(痛恨)其君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因为)无恒心
D.籍(户籍)吏民,封府库 哙遂入,披(分开)帷西向立
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沛公则置(布置、安排)车骑,脱身独骑
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视为止,行为迟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大王来何操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 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③莫之能御也
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是乃仁术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构怨于诸侯 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③⑦\⑤⑥\②④⑧\⑨ B.①③⑦\④⑤⑥\②⑧\⑨
C.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 D.①⑦\③\⑤⑥\②④⑧\⑨
5. 下列选项加点词语中,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也为之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其无礼于晋
C.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异乎三子者之撰
D.技盖至此乎 盖亦反其本矣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见全牛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所见无非牛者 而听细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
C.虽然,每至于族 吾何快于是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申之以孝悌之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头发上指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拔剑撞而破之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你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孩子念道起爹那枪来。爹叫她看过枪,爹对她说枪是打日本的。她想现在日本很多了,常到村里来,爹该回来打日本了!
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大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在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儿。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儿,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她可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心思,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来,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日本鬼子到他媳妇的娘家村里来抢东西,他也跟着来,戴着黑眼镜。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来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伺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的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
今年,日本鬼子占了县城附近的大村镇,听到她的大姐夫又当伪军。从此,她就更瞧不起他,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
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爹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
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可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来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戴着花镜念信,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1943年中秋节夜记于阜平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大姐夫是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姑娘的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文中写吃过午饭后姑娘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10. 小说两次通过孩子之口提到“打日本”,请分别分析其作用。(4分)
11.分析小说中“丈夫”的形象特点。(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而赵之地A不岁危B而民不岁死C而魏之地岁危D而民岁死者E何也F以其西为G赵蔽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敢”,意思是“有胆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6.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病中用杜工部①江村韵
敖陶孙
早岁纵横论九流②,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
池上贪间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
山林钟鼎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
【注】①杜工部:指杜甫,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②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诗人心境的变化,由早年的胸怀壮志转变为中年的宁静淡泊。
B.颔联虚实结合,写梦中的“争鹿”和现实的“欲狎鸥”,表明诗人矛盾的心理。
C.“池上贪间临晋帖”句既照应题目“江村”,又表现诗人对杜甫闲逸生活的向往。
D.诗歌多处运用典故,如“机心”“吴钩”“钟鼎”等,使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
18.结句写“言志俱惭点与求”,请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内容,分析“惭”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 , ”的目的。
(2)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3)《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 ”既写出了对园中春天无限美好的感慨,也蕴含着挥之不去的感伤。
(4)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5)“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可以是淡泊世事的承载,也可以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 ”。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3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许多游客观赏黄山美丽风光后,都发现它果然是秀色可餐,名不虚传,对此赞叹不绝。
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每况愈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过去的婚姻要讲个门当户对,这种观点虽属门户之见,但和今天人们看中颜值相比倒也没有太大问题。
美国作家梭罗崇尚简朴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晚年独居瓦尔登湖畔,专心于名山事业。
21、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
郁达夫的《沉沦》《银灰色的死》等文章,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
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销售顾问如何能说会道,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原则。
这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带领民众开山凿石,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建造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一系列精妙绝伦的工程。自此,从遥远的雪山奔腾咆哮而下的岷江水, 甲 ,再也不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广袤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如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都江堰成了游客们的“网红打卡点”、学生们的“研学课堂”。
据2024年11月到都江堰旅游的朋友说,他们看到的不只是外江分流而下的岷江水,还有内江裸露的河床真容,以及用特制的竹笼、杩槎(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竹席、卵石、黄泥等筑成的临时围堰……这种平日难得一见的景观,原来是都江堰为确保工程功能持续有效而进行的“岁修”。
每逢冬春农闲之时,岷江水位下降, 乙 。为降低成本,堰工们就地取材,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对都江堰内江总干渠进行“体检”和“治疗”。每年一次,故称之为“岁修”。岁修自宋以来传承了数百年,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2280余年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深淘滩,低作堰”是岁修的要领。①“深淘滩”是指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②淘到预先埋设在滩底的石马的深度;③而“低作堰”是指修整飞沙堰时堰顶宜低,④便于排洪排沙,⑤达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⑥古人对水流规律的精准把握体现了这六字治水真言。
到清明时节,为庆祝岁修完成,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父子, 丙 。经过历史沉淀的“清明放水节”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少海内外朋友已经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趁“放水节”品读青山古堰的时代画卷。
都江堰很安逸,很巴蜀,也很国际。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节选自《红楼梦》)
24、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出场的片段,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5分)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上述两段文字,一段谈的是理想,一段谈的是方法。如何将理想和方法、途径科学地结合起来,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上面两段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第1页,共3页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
高一语文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C 【解析】“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在这里用作动词,是“戴礼帽”的意思。
2.C 【解析】A.有一处错误。居:平日,平时。句意:你们平日说。/接下来又有饥荒。/那牛骨节间又空隙。/超过技术了。B.都正确。句意: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C.有两处错误。异:对……感到奇怪/因:因而。/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D.有三处错误。籍:登记/让:责备/置:放弃。句意: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储藏钱财和兵器的地方。/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行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
3.B 【解析】例句: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我追求的是道。A.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句意: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B.判断句,“为”表判断。句意: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句意:佚之狐对郑伯说。
4.D
B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1)“未尝”,古今义相同,未曾。句意:不曾看到整个牛。
(2)“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3)“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句意: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周的少数民族。
B.(1)“无非”,古义为“没有不是”,今义为“只、不过、不外乎”。句意: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
(2)“细说”,古义指“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讲述”。句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
(3)“所以”,古义为“……的原因”,今义为“因此”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C.(1)“虽然”,古义为“虽然是这样”,两个词,分别解释,属于短语;今义为转折关系的单纯词语。句意:虽然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
(2)“于是”,古义为“在这件事上”;今义为“因此”,表因果关系;句意:我为什么(怎么会)在这件事上感到快乐呢?
(3)“可以”,能愿动词,能够。古今义相同。句意:七十岁的人都可以吃上肉了。
D.(1)“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古今义相同。句意: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2)“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名词短语;今义为“很、十分”,程度副词。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3)“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等”。句意:外交使者往来。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止,使……止。句意:持戟的卫士想要阻止他进去。
A.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头发直竖起来。
B.活,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C.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
D.破,使动用法,使……破碎。句意:拔出剑来敲碎了它。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错误。小说中虽然写了“姑娘”理解了丈夫,但并没有写她投身到战争中。
B.“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错误,小说并未从正面描写战争,写的是后方的情况。
D.“刺激了大姨和姥姥”错误。大姨受到刺激;姥姥是对英雄行为感到欣慰,欣慰地笑,并非受到刺激。
故选C。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本文在塑造丈夫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本文塑造丈夫形象时除了对比、烘托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中的语言描写,如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等,写出“丈夫”追求进步、乐观、坚定的战士形象;对比体现在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中;烘托主要体现在儿子的言语中,以及对妻子去上冬学的影响中。
故选B。
10.①第一次:从孩子视角交代了父亲投身于抗战的英勇行为,也呼应开头丈夫“不知道哪里去了”的疑问。②第二次:体现了孩子对父亲回来打日本的期盼和支持,也是军民一心、抗日光荣的民族情感的写照,孩子的话刺激了大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结合“你还记得爹吗?”“记得呀!”“爹在哪里呢?”“在铁道西啊!”“在那里干什么?”“打日本啊!”可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交代了丈夫投身于抗战的英勇行为,也解决了“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的疑问。
第二次,结合“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想啊!”“快叫娘把他叫回来”“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可知,连幼小的孩子都对父亲回来打日本的充满了期盼和支持,通过孩子的视角,体现了抗日是所有百姓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军民一心、抗日光荣的民族情感;同时,由“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可知,孩子的话刺激了大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1.①勤奋上进,思想进步。他热爱读书,踊跃参军。
②为国奉献,不怕吃苦。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有情有义,关爱家人。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给亲人写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可知,丈夫热爱读书,踊跃参军,可见他勤奋上进,思想进步。
由“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为什么你出去受罪?’‘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可知,丈夫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见他为国奉献,不怕吃苦。
由“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可知,丈夫有情有义,关爱家人。
由“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有爹的信,爷正看哩”可知,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9分)
12.CEF 【解析】该句译为: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赵国在西边做魏国的屏障。
13.C 【解析】“有胆量”错误,这两处的“敢”都是“冒昧”的意思。
14.A 【解析】“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说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而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
15.(1)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
(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
16.①对赵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让赵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如果赵王不借兵,那么秦魏就会结盟,这样赵国就会失去屏障,直面秦国的威势。②对燕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威逼,提醒燕王魏国会在秦国离开后组织四国兵力攻打燕国,那时燕国就会危在旦夕。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
17. C 【解析】此句重在表现病重临摹晋帖的闲逸生活,是对自身处境和生活状态的描写,而非“对杜甫闲逸生活的向往”。
18.①冉有和曾皙都理想坚定,积极入世,希望能使百姓富足,社会和乐;②诗人早年壮志满怀,但中年后只能梦中逐鹿、病中看吴钩 ,想过“押鸥”“临帖”的清幽生活。对照先贤,心中感到惭愧。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示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3分)
20、C
21.D
22.①经过工程的疏导和约束(分流与调控)/经过都江堰/一到都江堰/汇入都江堰;②有利于修筑临时围堰;③当地会举行“(清明)放水节”
23.第⑤句,应改为:达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效果(目的)。第⑥句,应改为:这六字治水真言体现了古人对水流规律的精准把握(或将“体现了”改为“都体现在……上”。
24.①善用铺陈排比。运用“头上戴着...项上戴着...裙边系着..身上穿着...”的句式,通过层层堆砌王熙凤的华丽服饰,淋漓尽致地展现其珠光宝气的贵族气派,暗示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张扬性格。②比喻生动传神。“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以比喻精准勾勒眉眼特征,既突出其外貌的俏丽,又通过“三角”、“吊梢”等词暗含其精明狡黠与威严气场,为后文展现她机变逢迎、掌控全局的性格埋下伏笔。③精准运用动词与形容词。“绾着”、“系着”、“穿着”等动词细腻呈现服饰的穿戴状态,凸显其装扮的精致与烦琐;“大红”、“石青”、“翡翠”等色彩形容词与 “缕金百蝶”、“撒花洋绉”等修饰语,共同营造出浓墨重彩的视觉效果,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富贵与张扬特质。④辞藻华丽典雅,如“金丝八宝攒珠髻”、“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等,既符合贾府的贵族气派,又暗示人物的复杂性格。
五、写作(60分)
25.材料由出自不同文本的两段语句组成,每一段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第1段“莫春者”一句,描绘了暮春时节,几个好友在沂水中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一路歌唱回家的潇洒恣意之景,体现出了随性、自然的生命状态,而这也是孔子等人想要达到的大同社会之最终理想。从中我们不难得到启示:身处快节奏时代,我们不应被物欲裹挟着前进,而应放慢脚步,在自然中净化心灵,充盈内心,做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更应积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建功立业,促进社会发展。第2段“依乎天理”一句,谈的是道家“大道无为”的思想,即依从天理,“无为而无不为”。而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出要遵循客观规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道理。题目要求依据上述两段文字思考如何将理想和方法、途径科学地结合起来,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阐发原句的含意,挖掘其中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更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综合两段文字含意,结合时代精神,最佳立意是:青年既要有敢于担当、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又要遵循规律,掌握方法,找到实现理想的最佳路径。
【参考立意】①顺应时代之势,谱写人生华章;②“道”与“导”,缺一不可;③在顺应大道中造福苍生;⑤遵循社会规律,助力中华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