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灯笼》实践性作业单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自主搜索关于灯笼的发展历史、故事和寓意等; 整理“字词句收藏夹”;制作“游历他乡”名片卡(他乡民俗风俗的简单介绍和推荐)。 字词句收藏夹 收藏人:序号重点字词读音释义书写美句: 收藏理由: 1 2 345游历他乡 篇名: 地域: 作者简介: 民风民俗: 推荐理由: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1.生活的内容: 理解灯笼承载的多重意义,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增加爱国情感 2.实践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分析文章中描写灯笼的段落,梳理文章脉络;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模仿课文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组织小组讨论灯笼的象征意义并展开角色扮演 3.素养的目标: 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三、“五步初探”解题(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1. 猜灯谜游戏:"一个冬瓜两头通,里面开花外面红"全体学生参与抢答,用举手方式回答谜底 2. 分享生活中的灯笼故事 3. 联想记录:在学习单"灯笼联想区"写下关键词 明确学习任务: 1. 梳理文章中作者与灯笼的相关故事,绘制"灯笼之旅"路线图,找出文章中有关灯笼的场景 2.体会作者的情感,角色扮演,分组表演第5段、第6段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辩论:"以小见大"手法是否适合所有文章?(正反方各选2组) 4.小组讨论:灯笼的多种象征意义(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个人速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笔标注"童年记忆""民俗文化""家国情怀"相关段落 。小组合作完成路线图(示例:起点→灯笼站点1→站点2→终点)) 一二组表演第5段(母亲递食品)、三四组表演第6段(孤行客见红灯) 提问:表演中感受到哪些情感? 竞赛一:快速找出文中3处历史典故 竞赛二:用波浪线划出排比句 *辩论:"以小见大"手法是否适合所有文章?(正反方各选2组) *创意运用: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段文字,通过小事物,表达你对某个人或某段时光后某种感情的怀念和感悟。(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准备纸和笔 2. 学习分工:小组内推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协调进度;安排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要点和成员观点;确定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全班分成 4组,每组5-7人) 3. 学习步骤:先细读文本,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作者与灯笼相关故事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接着小组表演情景,学生互评;最后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模仿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通过小事物,表达你对某个人或某段时光后某种感情的怀念和感悟。 实践步骤: 活动一:理清“灯笼”之旅。作者与“灯笼”结下了哪些缘,文中提到哪些灯笼相关的场景?给文章划分层次 活得二:感悟“灯笼”之情。在与灯笼结下的情缘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小组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加深对课文情感的解读 活动三:品悟“灯笼”之志。文章最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明晰作者借灯笼表达的志向 活动四:观赏“灯笼”之美。小组竞赛快速找出文中3处历史典故及文中的排比句,小组交流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 活动五:借用“灯笼”之笔。讨论如何将从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模仿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通过小事物,表达你对某个人或某段时光后某种感情的怀念和感悟。写好后小组分享,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猜情感 注意事项: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观点,认真倾听发言,及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先玩个小游戏——猜灯谜:“一个冬瓜两头通,里面开花外面红。” 猜猜是啥?对啦,就是灯笼!大家生活中见过哪些特别的灯笼?快分享和灯笼的故事!吴伯箫笔下的灯笼藏着超多秘密,咱们一起去发现! 透过灯笼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灯笼联想区 ( )( )( ) 活动一:理清“灯笼”之旅。 个人速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笔标注"童年记忆""民俗文化""家国情怀"相关段落 (2)小组合作完成路线图 起点 →灯笼站点1 →站点2 →站点3 →站点4 ……终点 小组代表用"作者通过灯笼回忆了 " 活得二:感悟“灯笼”之情。 1.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与灯笼的结下的情缘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明确: (2)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明确: 2.分组表演第5段、第6段 表演中感受到哪些情感 活动三:品悟“灯笼”之志。 音频聆听:闭眼聆听九一八事变枪炮声音频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2) 小组讨论:“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用"灯笼是 ,因为 "句式表达 活动四:观赏“灯笼”之美。 1.小组竞赛: 竞赛一:快速找出文中3处历史典故 竞赛二:用波浪线划出排比句 2.思维碰撞: *辩论:"以小见大"手法是否适合所有文章?(正反方各选2组) 正方理由 反方理由 活动五:借用“灯笼”之笔。 创意实践:我的“灯笼”故事 生活中啥小物件像灯笼藏情感?文具、旧物…快用“以小见大”写片段。写好后小组分享,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猜情感(五) 抓住学习行动,评价学习成果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朗读优秀的文章,语言流利普通话标准,写作手法运用恰当,情感的表达要很明确 2. 生生评价: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从内容(主题明确、选材恰当,与文化风俗贴合)、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合理、修辞手法恰当)、写作手法(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合理、修辞手法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例如:生活的小物件蕴藏着的情感,用“以小见大”写片段。如“旧围巾”关联奶奶的爱。内容上的选材真实,叙事的条理清楚,故事叙述完整,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的运用,细节刻画突出,情感把控到位等等 3. 总结要点:总结如何围绕中心选材、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事物,包括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事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借助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突出主旨,深化主题等要点五、课堂拓展1.灯语书签制作:灯笼之旅的最后,我们拟将印有灯笼图案的书签赠送给一同出游的同学,表达真挚的祝愿和情感。请你结合《灯笼》一文给你的感悟,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书签灯语的制作。 2.审美创造故事会:搜集生活中像灯笼一样有创造美(艺术创作、创新、有独特性)的事物,讲述有关的故事,在小组内分享并推选出优秀的故事,各小组整理成一本故事集,最后在全班分享。六、课后实践性作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正月十五元宵节逛花灯,请围绕“灯笼”,拟写一副对联。 制作“眷恋家乡”的名片卡(自己家乡的风俗民俗的简单介绍和推荐) 眷恋家乡: 地域: 人物: 民风民俗: 推荐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