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4《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运用: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与事,解读“灯笼”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思维能力:品读文章精彩语句,挖掘作者在灯笼上寄寓的情思。审美鉴赏:概括文章内容和情感,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化自信:结合背景和材料,领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在“灯笼”上寄寓的多种情思,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特点,体会作者以小见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手法。难点:跨越时空,体会作者在“灯笼”上寄寓的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生各抒已见)预设:元宵节、猜灯谜、过春节、宅院照明......不同的人看到灯笼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灯笼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寻常之物也会有不寻常之处,吴伯箫先生又会借灯笼寄寓怎样的情思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二、课文内容【任务一】追寻·灯笼所结之缘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最能直接体现作者与灯笼的关系? 预设:真的,灯笼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追问: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词?说一说“我”与哪些灯笼结下了缘?)预设:照明灯笼、小纱灯、红灯、龙灯、跑马灯、官衔灯、朱红的纱灯、宫灯、将军营帐中的灯笼。2.围绕这些结缘的“灯笼”,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事或场景?用“第___段提到____灯笼,就会想起/联想到____________。”这一句式回答。示例:第3段提到照明的灯笼,想到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预设:第5段提到纱灯,想到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第6段提到红灯,想到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第7段提到跑马灯,想到元宵节看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第8段提到官衔灯,想到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第9段提到纱灯,想到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第10段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第11段想到营帐中的灯笼,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想到火把、探照灯,表达自己愿做马前卒,豪情满怀。【任务二】品析·灯笼所含之情合作探究:品读文章精彩语句,挖掘作者在灯笼上寄托了哪些情思?(生交流汇报,师归纳总结)预设:灯笼寄托着祖父的牵挂和怀念——祖孙情笃; 灯笼也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母子情深;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更温暖作者——温暖乡情;灯笼寄托着作者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童年回忆;灯进士第官街灯,感悟历史沧桑——岁月之憾;灯纱上描红字,承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我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家国志向。师小结:我们发现在作者记忆的网里,灯笼串起了他的回忆与联想,其背后既有亲情、民俗、更有历史文化。【任务三】点亮·灯笼所明之志1.自读文章后半部分,思考作者由灯笼联想的哪些人,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链接资料】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因曹操权势日重,与伏后计议,嘱约孙权、刘备为外应以锄曹。曹操从穆顺的发髻中搜出密书,带剑入宫,命华歆把伏后乱棒打死,还鸩杀了伏后的两个儿子和穆顺的全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杀死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伏后所生两个皇子。而且他死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预设:表达了作者如同报国名将一般,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灯笼,寓意着抗日、保家卫国的力量,作者渴望借这把烈火,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生齐读)因为我们永远相信,尽管国家的未来之路,那么黑,那么迷惘,但只要有“灯笼”的光亮,它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便能够照亮民族前方的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课堂小结结合全文,请你总结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生各抒己见。师小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借灯笼表达了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灯笼在作者密密麻麻的记忆里,是熙熙然的亲人暖意,是对家国情怀的无限热爱。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或许再提及灯笼,它不再只有照明的光亮,还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四、布置作业1.完成对应练习题。(必做)2.拓展阅读《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春酒》等作品,摘录有关民俗和亲情、故乡的文字,形成丰富的阅读积累。(选做)五、板书设计4灯笼家 情缘 国以小见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