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梅苑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梅苑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武汉市梅苑中学九下 3 月月考
语文试卷
I 阅 读 (共 55 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 题。(10 分)
AI 算法赋能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①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 (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依靠计算机数
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使用文本分析技术,提
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将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判断其是否存在网络文
化安全问题。
②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搜集到的
数据与存有已知。勋信息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 系统会
触发警报。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的威胁有效,但对新的、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此
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
就可能会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
③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使得通
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当下, 算法介入网络文
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 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
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
法,基于 AI 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④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甚至可以 24 小时持续提供
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
式。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天候收集、 整理、归类
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模型深度分
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阻止日益
隐喻化的反主流意识内容的传播和扩散。
⑤AI 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
监测中,安全分析师经常面临着筛选大量日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更显费力耗时。相比之下, AI 算法技术
可以快速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与此同时, 能利用
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传统
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
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 AI 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
⑥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 “言
论”,更包含更广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研究员利用文本分析法对用户身心健康进行评估。在
弱势群体方面,日均为未成年用户过滤不当内容 20 万条,处置 80 多万条骗取中老年
用户互动的违规视频,发出近 7 万次风险提醒。在网络文学领域, 技术已经深度嵌
入网络文学生态。 技术不仅在内容审核方面被深度运用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监测,
还在文本审校上辅助编辑迅速检索文本,完成网络文学文稿的批量审核、修改和冗
余章节的删除等任务,有效提高了网络文学作品的
1. 关于 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A: 算法能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
B. AI 算法能较精准地识别话语、图像及视频等内容是否属于反主流意识形态
内容。
C.AI 算法能根据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隐喻化的威胁
信息。
D.AI 算法在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身心健康评估、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
突出。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传统网络文化安全监测模式较为固化,很多时候都需要人工的协助,效率较低,
且难以判断新生威胁。
B. 面对信息数量的爆发,传统网络文化安全监测逐渐难以为继,网络文化安全风
险预警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C. 筛选大量目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是传统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中安全
分析师面临的挑战。
D.AI 算法能完成对网络内容的审核、修改和删除等任务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网
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
3. 与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模式相比, AI 算法具有哪些优势 (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 4~7 题。(20 分)
书店的尴尬
①如今城市的书店,两极分化:一类空间被挤得越来越逼仄,像北京大栅栏的新华
书店,我小时候就在那里买书,现在它虽然依然他在,却是在夹缝里求生存,一半书架上
的书籍,被杂七杂八的东西所蚕食;一类走高大上的路线,成为网红打卡地,如距新华
书店不远处西河沿新开张不两年的 PAGEONE 书店,装修时尚而辉煌,书也成了装潢
的一部分。这样的书店不少,一般兼卖咖啡之类,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如此呈不对称的
辉映,映射出如今书店的尴尬。
②一座城市不可能没有书店。书店,既不是城市的宠物,也不是城市的乞儿。 它
本来无所谓大小、豪华或简朴,而应该是宠辱不惊,哪怕白天无人光顾,夜晚一灯如豆,
即使谈不上纪晓岚说的“灯如红豆最相思”,总还是能给人一点儿温暖。记得有一
年我到江南海盐小城,夜晚,在僻静深巷一个不大的书店里翻书, 一直到书店里的人都
走光了,只剩下店员(也可能是老板)一人;最后,我买了一本黄裳的老版旧书《旧戏
新谈》,早已经到了打烊的时间,我前脚离开,人家就关上店门,上好窗板。店里闪烁的
橘黄色的灯光,让我感到亲切,至今难忘。
③如今,越是城市角落里鸡毛小店一样的书店,越是难以为继。不少这样的
已经无奈地关门改作他用,就是如大栅栏的新华书店也一半改卖杂货, 汇后“堤
内损失堤外补”。北京前门外大街,沿前门楼子一路往南到珠市口,一翼多长的街道
两旁,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三家书店存在。如今,一家不剩。重游故地,有时会
想,还不如大栅栏里的新华书店,尽管一半卖杂货,毕竟还残存一半在卖书,聊胜于无。
④前两天,读契诃夫的小说,在《契诃夫小说全集》第八卷,偶然读到《一家商号
的历史》。 小说不长,讲的是一个叫安德烈的人得到母亲一笔遗产,准备开一家书店,
便租下一座房子,从莫斯科进了一批新旧各类书籍,陈列在架,开门揖客。谁想,开张三
个星期,没有一个人进门买书。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姑娘, 要买两分钱的醋。安德烈生
气地说:小姐,你走错门了!以后,进门来的客人, 都不是来买书,而是要买各种各样的
生活用品。无奈的安德烈,为了生存,只好屈从,他从莫斯科进了这些生活用品。这些
东西卖得不错,安德烈得陇望蜀,把隔壁的杂货铺也盘了下来,在中间的墙上凿开一个
门,两家店合成一家,扩大地盘,索性都卖杂货。后来,安德烈又盘进一家酒馆。杂货,
酒馆,比书更能让小店存活。
⑤最有意思的是这样两处。一处是安德烈新进杂货上架的时候,不小心碰得架
子摇晃起来,最上面一层架子上摆放的一位文学名家的十卷本文集滚落下来, 砸在他
的脑袋上,砸碎了两盏灯罩。最后,他把架上的那些书,打捆抢斤都卖掉了。
⑥另一处是小说的结尾。书店变身为杂货店之后,有旧日的朋友忽然跟他谈起
文学和书籍报刊的时候,他眯起眼睛,摆弄胸前的表链说: “这种东西跟我不相干。我
是干比较实际工作的!”
⑦读完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我想起我们的书店,竟然有着如此相似之处。这是契
诃夫 1892 年的作品,早在 129 年前,契诃夫就已经预言我们不少书店的命运。不是
渐次引入各种生活用品(我们现在再多一点文创产品)、小酒馆(我们是咖啡馆),便是
改弦更张,让书店变成杂货铺,乃至彻底消失。对于书店的认知转换,安德烈从最初说
人家是走错门,到最后自诩为卖杂货才是实际工作—— 在实际、实用和实惠的价值
系统中,书自然沦为杂货不如的货物。如此,书砸在我们的头上,再正常不过。
⑧当然,也不能归罪于书店的老板。安德烈最初办书店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
中碰壁,应该是很多个体书店小老板的命运写照。即使是大书店的大老板又能怎么
样呢?在网络的冲击下,纸面阅读遭受空前未有的滑坡;而网上销售对实体书店更
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是全世界的问题。以美国为例,实体书店是由大的连锁店和
小的独立书店构成。连锁店一般实力雄厚些,独立书店则由于是个体经营,本小利微,
面临的挑战更严峻,很多家书店都已经纷纷倒闭。美国有名的连锁店鲍德斯前几年
已倒闭,如今只剩巴诺一家。疫情冲击之下,其命运更是可想而知。
⑨契诃夫真的是厉害,未卜先知,预言一百多年后书店的命运。如今,不愿意将书
店变身杂货铺,而仍然坚持卖书同样是干实际工作理念的书店,是了不起的。这个实
际的工作,不仅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关乎我们的精神和心灵。
(文/肖复兴,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 阅读第①段,简要概括如今城市两类书店各自的特点。(4 分)
5. 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书店应该是怎样的。(4 分)
6. 阅读第④一⑧段,分析现在不少书店的命运如契诃夫 “预言” 的原因是什么?
(6 分)
7. 读第⑨段,说说作者对书店和读者分别表达了什么愿望?(6 分)
三、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 8、9 题。(7 分)
曹先生笑着点了点头。“我说祥子,你要是没在宅门里的话,还上我那儿来吧?
我现在用着的人太懒,他老不管擦车,虽然跑得也怪麻利的;你来不来?” “还能不
来,先生!” 祥子似乎连怎样笑都忘了,用小毛巾不住的擦脸……
一天晚间,曹先生由东城回来的晚一点。祥子为是小心,由天安门前全走马路。
敞平的路,没有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灯光,他跑上了劲来。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
暂时忘记了,听着自己的脚步,和车弓子的轻响,他忘记了一切。 解开了钮扣,凉风飕
飕的吹着胸,他觉到痛快,好像就这么跑下去直跑到不知什么地方,跑死也倒干脆。越
跑越快,前面有一辆,他“开”一辆,一会儿就过了天安门。他的脚似乎是两个弹簧,几
乎是微一着地便弹起来;后面的车轮转得已经看不出条来,皮轮仿佛已经离了地,连
人带车都像被阵急风吹起来了似的。曹先生被凉风一飕,大概是半睡着了,要不然他
必会阻祥子这样的飞跑。祥子是跑开了腿,心中渺茫的想到,出一身透汗,今天可以睡
痛快觉了,不至于再,虑什么。已离北长街不远,马路的北半,被红墙外的槐林遮得很黑。
祥子刚想收步, 脚已碰到一些高来的东西。脚到,车轮也到了。祥子栽了出去。咯喳,
车把断了。 “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
曹先生也轻快的坐起来。“怎么了?”新卸的一堆补路的石块,可是没有放红灯。
“摔着没有?” 祥子问。
“没有;我走回去吧,你拉着车。”曹先生还镇定,在石块上摸了摸有没有落下
来的东西。
祥子摸着了已断的一截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 说着,他一把将
车从石头中扯出来。“坐上,先生!”
曹先生不想再坐,可是听出祥子的话带着哭音,他只好上去了。
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3 分)
9. 根据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概括曹先生的性格特点。(4 分,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 10 题。(3 分)
落日帐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0.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诗为触景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以及人生的年
华渐老之感。
B. 前两联写诗人客中久滞,归心似箭,现在终于得以回乡,欣喜于能像孤云与归鸟
一样,自由快速地回到故园。
C. 颈联写远景,“远烧”,其实就是前一句提到的“微阳”,一个“烧” 字,隐隐
透露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
D. 尾联中的 “不敢照”,是因为唯恐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
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11~14 题。(15 分)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蜀地,连闭城
不降,誓忠于璋。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蜀地既平以连为什祁令转为广都令所居有
绩。
后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良才以为官属, 若吕义、
杜祺、刘干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建兴 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
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病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亮虑诸将才
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之。
王连固节不移,有可纪焉。明年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先主:刘备。②葭萌:地名。③较:较固,即“垄断”。④建兴:汉怀帝刘
禅的年号。
11.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主义之 义:重情义
B. 于是简良才以为官属 简:选用
C. 时南方诸郡不宾 宾:顺服
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宜:应当
1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及蜀地既平以连为什祁令转为广都令所居有绩
A.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为广都/令所居有绩
B.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为广都令/所居有绩
C.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为广都令所/居有绩
D.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为广/都令所居有绩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担任梓潼县令时,王连紧闭城门拒绝向刘备投降,不行卖主求荣之事。 B.
在担任司盐校尉时,王连擅经营,为国谋取很多利益,有益于国家开支。 C. 王连认为
诸葛亮征讨瘟疫盛行的南蛮之地根本无利可图,所以坚决反对。 D. 王连一生坚守
节操,在他去世以后,其子王山承袭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14. 请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久之。
II 表 达(共 65 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19 题。(15 分)
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
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①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皙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
解法,还是相对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
的方式确切地写在各个门类的经典著作中。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② 你的求知方
式是专精、系统化地学习,学习效果是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的。 这种学习模式
称为 “考试式学习”。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大到任何人用任何方式
都无法消除,哪怕是一个门类的知识。第二,知识频繁更新, 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
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 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问题
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却越来越少。④所以, “考试式的学习”就难以适应新的
形势了。
那怎么办?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个
开脑洞的办法[A]你要去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B]而且一知半解就好[C]庞德斯通
的意思是,除了专长外,你要尽可能多地[D]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
不用深入。
在这个_____的时代,有知识“盲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知识“盲维”。 那些
_____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_____,但是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们极有可能在_____下,填
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一丝光亮。
《知识大迁移》里有一个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
况下,谁知道的乱七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就越高。像地理知识、历史常识、 冷门
的体育术语等,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年收入要高出几万美元。
凭什么?凭的是人家手里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嘛。
15.下列的字形,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过渡 B. 清暂 C. 衡量 D. 形势
16.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在这个_____的时代,有知识 “盲点” 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知识 “盲维”。 那
些_____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_____,但是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们极有可能在_____下,
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一丝光亮。
A. 日新月异 一星半点 百无一用 不谋而合
B. 日月如梭 一星半点 一无是处 机缘巧合
C. 日新月异 零零星星 百无一用 机缘巧合
D. 日月如梭 零零星星 一无是处 不谋而合
17. 下列用在文中[A][B][C][D]四处的标点符号,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那怎么办?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个
开脑洞的办法[A]你要去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B]而且一知半解就好 [C] 庞德斯
通的意思是, 除了专长外, 你要尽能多地 [D] 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
不用深入。
A.: B., C.; D.、
18. 下列所引的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
B. 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各个门类的经典著作中。
C. 人类的知识总量大到任何人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消除, 哪怕是一个门类的知识。
D. 知识频繁更新,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19. 将 “但是今天,传统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 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
当的一处是( )(3 分)
A.① B. ② C. ③ D. ④
七、作文(5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 分)
语文老师布置了翻译一篇文言文的作业。小黄回家后准备像往常一样上网搜索
答案,快速完成任务。突然,他停了下来,第一次理性地思考这种行为。 快速搜索答案
看起来能节省时间,但 种做法既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也欺骗了自己和关爱自己
的人。
一番深思后,小黄决定亲自翻译这篇文言文。最终,这次作业获得了老师和家长
的高度认可,小黄也从中收获了知识和经验。
看来,事前的理性思考,能帮助我们做出有益的选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 写一篇文
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
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0 分)
1. 答案:C。原文提到“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相关关
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而 AI 算法能提高识别隐
喻化威胁信息的能力,并非依据该数据库识别,C 选项不符合文意 。
2. 答案:D。文中未提及 AI 算法完成任务的前提是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 化,D 选项理解不正确。
3. 答案:①计算能力精密、算法强悍,可 24 小时持续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
治理网络信息,改变网络安全问题处理方式;②分析网络信息效率高,能快速处理
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③识别准确性高,能利用机器学习算法 构建语料模型,更准确识别网络文化安全威胁;④应用领域广泛,在弱势群体保护、
网络文学领域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4. 答案:一类空间逼仄,部分书架被杂物占据;另一类走高大上路线,装修时尚辉 煌,兼卖咖啡等,书成为装潢的一部分。
5. 答案:书店应宠辱不惊,不论白天是否有人光顾、夜晚灯光是否明亮,都能给人 温暖。
6. 答案:①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纸面阅读滑坡,网上销售冲击实体书店;②个体
书店本小利微,难以维持;③在实际、实用和实惠的价值系统中,书沦为不受重视
的货物,书店为求生存引入生活用品、咖啡馆等,甚至变身杂货铺。
7. 答案:对书店的愿望:希望书店坚持卖书,不轻易变身杂货铺,坚守关乎人们精
神和心灵的工作;对读者的愿望:希望读者重视阅读,支持实体书店,让实体书店
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三、《骆驼祥子》阅读(7 分)
8. 答案:曹先生邀请祥子回自己家工作,一天晚间,祥子拉曹先生回家途中,因路
上有新卸的石块且无红灯警示,车把撞断,祥子询问曹先生是否受伤,并坚持继续
拉车。
9. 答案:①善良、有同情心:看到祥子的窘迫,邀请祥子到自己家工作;②镇定:
车把撞断后,曹先生还能镇定地检查有无落下东西;③体谅他人:听出祥子话里的
哭音,即便不想坐车也还是上车,照顾祥子的情绪。
四、唐诗阅读(3 分)
10. 答案:B。前两联表达的是诗人客居他乡,久未归还,渴望像孤云与归鸟一样 快速回乡,并非已经得以回乡,B 选项理解不正确。
五、文言文阅读(15 分)
11. 答案:A。“主义之”中“义”是“认为……忠义”的意思,A 选项理解错误。
12. 答案:B。“及蜀地既平”表示时间,应断开;“以连为什邡令”“转为广都令”是任 职的变化,中间应断开;“所居有绩”表达完整意思,B 选项断句正确。
13. 答案:C。王连反对诸葛亮征讨南方诸郡,是认为此地是不毛之地、疫病之乡, 不宜让一国之望冒险前往,并非认为根本无利可图,C 选项理解错误。
14. 答案:诸葛亮担心将领们的才能比不上自己,心里想要亲自前往,而王连的进 谏总是十分恳切,所以诸葛亮停留了很久没有出征。
六、语言基础与运用(15 分)
15. 答案:B。“清暂”错误,应为“清晰”。
16. 答案:C。“日新月异”强调变化快,“日月如梭”侧重于时间流逝快,此处用“日新
月异”更合适;“零零星星”形容零散稀疏,“一星半点”强调数量少,“零零星星”更能
体现知识的碎片化;“百无一用”意思是毫无用处,“一无是处”语气更重,“百无一用”
更符合语境;“机缘巧合”指特殊的缘分,巧妙的融合遇到,“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
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机缘巧合”更恰当,所以选 C。
17. 答案:C。A 处引出办法,用冒号;B 处表句子间的停顿,用逗号;D 处“尽可
能多地”和“碎片化地”是并列关系,用顿号;C 处前后句是一句话,中间用逗号,不
用分号,C 选项标点错误。
18. 答案:C。“知识总量”与“消除”搭配不当,可将“消除”改为“掌握”,C 选项句子有 语病。
19. 答案:C。“但是今天,传统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承接前文对“考试式 学习”的介绍,引出后文对传统学习模式面临挑战原因的阐述,放在③处最合适。
七、作文(50 分)
20. 写作思路:
立意:根据材料,核心立意是“事前的理性思考,能帮助我们做出有益的选择”, 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或叙述经历。
论述类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如“在生活的岔路,理性思考是指引我们做出正确
选择的明灯”;中间列举古今中外因理性思考做出有益选择的事例,如司马光砸缸
救人,在紧急情况下理性思考选择砸缸这一方式;还可从反面论述不理性思考的危 害;结尾总结升华,强调理性思考对人生的重要性。
记叙类文章:可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如参加竞赛还是社团活动,
经过理性思考,分析自身优势、兴趣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后,做出正确选择并获得成
长的经历;也可写他人的故事,注意情节要有波折,突出理性思考的关键作用,结 尾点明通过这次经历对“事前理性思考”的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