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生活中的音乐 创乐工坊 雨来啦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生活中的音乐 创乐工坊 雨来啦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唱游·音乐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六单元 生活中的音乐 创乐工坊 雨来啦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或身边的物品,运用合适的力度表现自然界中的声音。 2.从生活经验出发,展开联想,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粗糙/细腻等特点,探究音乐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规则与合作意识,能够集体协作完成情境编创与表演。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从生活经验出发,展开联想,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声音的特点,探究音乐与自然现象等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或身边的物体,运用合适的力度,表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建立多声思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1.讲故事 引导语:在凤鸣山谷的创乐谷,音乐能够唤醒山谷与自然界万物的共鸣。谷风和麦芽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踏入了这座山谷。他们将在这里学习如何捕捉风的声音,模仿雨的节奏,用音乐讲述山谷的故事。今天,他们将迎来第一次音乐考验——重现一个夏日午后雷雨交加的故事(揭示课题:雨来啦) 2.任务清单:寻找声音 麦芽:还记得上节课给大家留下的任务吗?我和谷风这次面临的考验,需要得到这张“自然音响师”任务清单的帮助才能完成。 任务清单:请你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乐器或身体打击乐表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自然音响师收集的声音使用材料与方法风声雨声雷声小动物……
新知探究 1.声音探索 谷风:在生活中,声音的力度可以传达很多信息,如大雨的声音是响亮而密集的,小雨的声音是轻柔而稀疏的。现在,让我们来探索如何通过用手中的物品发出不同力度的声音来模拟各种生活中的声音。 (1)模拟大雨和小雨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击,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声音。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挥提示,调整敲击的节奏和速度,表现雨由小渐大的场景。 引导学生选择沙槌表现下雨的声音。 (2)各组自由探索声响模拟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乐器、生活物品或其他表现方式,用不同的力度表现远近不同的闪电和雷声,以及狂风暴雨和小雨沙沙。 教师指定两种动物,引导学生用选择乐器模仿它们的叫声。 2.情境编创 麦芽: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身边的物品来模拟生活中的声音,现在伶伦大师送给我们六幅画,需要大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身边的物品来表现这些场景。我们一起加油吧! 学生分组讨论,六幅图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哪些细节可以对自己选择乐器和素材有所启发。 第一幅图:阳光照在水面上,小鸭子边游泳边嘎嘎地叫着。可以用响板和双响筒模仿小鸭子的叫声,还可以通过摇晃装有水的玻璃瓶模拟水波的声音。 第二幅图:一位少年坐在池塘边的树荫下弹琴。可以用钢琴弹奏一段旋律。 第三幅图: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可以用吹纸张来模拟风声,还可以加入一些低沉的鼓声,来表现乌云的压抑感。 第四幅图:电闪雷鸣。可以用大镲来模拟闪电的声音,用鼓来模拟雷声。还可以调整力度和节奏,表现闪电和雷声的远近和强度。 第五幅图:下雨啦。可以用木鱼和碰钟来模拟雨滴落下的声音,还可以用不同大小的雨滴声来表现雨势的变化。还可以用拍击手背、打响指、拍腿,或用指尖轻敲玻璃杯来模拟小雨的声音。注意通过力度由弱渐强再渐弱(p)的变化表现雨声大小的变化。 第六幅图:雨停了。可以用木鱼和碰钟来模拟屋檐水滴落下的声音,还可以加入一些轻柔的风铃声。 (2)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六个场景,编创谷风和麦芽在山谷中的冒险故事。先分组练习,再综合排练。注意声音的过渡和场景的转换,确保故事的流畅性。 (3)表演与评价 学生分组合作,表演情境片段《雨来啦》。
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探索了音乐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还发现了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带着这份热情和好奇心,继续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用音乐去美化生活。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的音乐之旅吧!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