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五)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24·台州高一期末)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对于老鼠的有蹼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相同的B.性状是由环境控制的C.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D.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鼠长出了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2、3小题。从藻类到蓝鲸,地球上的物种纷繁复杂,科学家还不清楚地球上到底生活着多少个物种。据估计,全世界物种数量多达1亿种,而迄今只有约180万种被命名。人类只不过是这亿万物种中的沧海一粟。2.关于上述如此众多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下列符合进化论的解释的是( )A.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都是相同的B.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C.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很快会形成不同的物种D.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可能会形成多个物种3.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B.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C.区分不同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人工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新物种4.(2024·黑龙江,8)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5.(2023·杭州高一期末)一个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突然制造出来的,而是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积累可提高适应度的微小改变形成的。下列与此观点不同的是( )A.突变具有多方向性的特点B.某些可遗传突变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C.大自然决定了适应性的高低,选择并积累高适应性的变异D.大自然在变异的机制层面就决定了变异指向适应自然的方向6.(2024·杭州高一检测)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白化病的发病率为a2B.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C.该地区人群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D.该地区红绿色盲的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发病率7.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B.A的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8.(2024·舟山高一检测)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定平衡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频率是0.32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例,叫作基因频率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变异、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会形成新物种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9.(2024·浙江衢温“5+1”联盟高一期中)现代玉米的祖先——野生玉米,名叫“大刍草”,大刍草的种子外面包裹着坚硬的壳因此无法直接食用。经过9 000多年人工驯化,被改造成现代广泛种植的玉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玉米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B.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C.现代玉米与野生玉米的性状差异显著,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经过长期选择和驯化,玉米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0.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图),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11.(2022·浙江6月选考,17)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12.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都是突变的结果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13.某些动物,如蚂蚁和蜜蜂,多数个体不能生殖,它们把自己的能量用于哺育和保护其他个体的后代。这样,自然选择会产生生殖成功率不同的个体,使有些个体产生大量后代。在蚂蚁的种群中出现大量不生育的个体,其在进化上的意义是( )A.降低生殖能力可以永远地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而且通过限制生殖可长远地保护种群B.遗传上看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很相近,在此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C.在新出生的个体中性别比例极不平衡,雌性不能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不育状态D.大部分蚂蚁是单性生殖动物,能量主要用于自生生存,不具备独立养活后代的能力14.(2024·嘉兴高一联考)对于一个种群而言,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在“传种接代”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其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也为新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遗传变异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生存条件B.现存基因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近亲交配不会影响子代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15.(2023·金华高一月考)分布在某海岛上的一种涉禽种群X,因受地壳运动分化出两个岛,受不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涉禽物种,其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B.种群1个体之间在脚、翅、喙等形态和长短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C.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上的涉禽都发生了进化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16.(2023·绍兴高一统考)马和驴均由草原古马进化而来,家养的驴和马分别由野驴和野马驯化而来,野驴包括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两种,科学家研究发现家驴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马和驴杂交可产生骡,但骡通常不能繁育后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DNA分子碱基序列的对比能为家驴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提供证据B.马和驴可以相互杂交产生后代,相互间没有生殖隔离C.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的差异仅仅是生活地点不同D.人们的不同驯化需求使马和驴的祖先发生了相应的变异17.(2024·宁波北仑中学高一期中)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出现抗药性的细菌是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协同进化可体现物种的多样性C.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生活在同一个池塘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8.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表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乙海岛上B1基因可能由B基因突变而来C.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19.(2024·台州高一期中)种植小麦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小麦吸浆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天敌七星瓢虫数量急剧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经常使用农药,会引起小麦吸浆虫种群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B.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包含抗药性在内的所有变异都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D.吸浆虫个体之间在抗药性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20.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1.(每空1分,共6分)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蛋白质,据测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生物名称 氨基酸差异/个黑猩猩 0猕猴 1狗 11鸡 13金枪鱼 21果蝇 27天蚕蛾 31链孢霉 43酵母菌 44(1)由表可知,与人的关系最近的生物是__________。(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比较__________序列,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顺序。(3)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__就越大。22.(每空1分,共10分)(2024·金华高一月考)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2可知,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因此种群________(填“发生了”或“没发生”)进化。(2)图1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新物种诞生。(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______________作用。23.(9分)(2023·杭州高一月考)在某国家公园里,很多老象没有象牙。研究发现,在没有盗猎的自然环境下,只有2%~4%的雌象不会长象牙;而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内战(偷猎严重)结束后大象总数急剧下降,新出生的雌性大象约有三分之一没长象牙。没有象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象的正常生活。人们认为: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显然是为了保护它们免于被偷猎。回答下列问题:(1)(1分)经过偷猎后,大象种群基因库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2)(3分)假设有象牙受基因B控制,则出现无象牙基因b的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____。若偷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个体减少1/3,则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频率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偷猎前某大象种群中有BB个体30个、Bb个体60个、bb个体40个,则下一代新生的无象牙个体占________。(3)(2分)偷猎现象的存在是否使大象种群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分)“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显然是为了保护它们免于被偷猎”,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句话表述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每空1分,共13分)(2024·绍兴高一期中)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的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了水稻高产新纪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稻起源于野生稻,野生稻有多种品系,体现了____________多样性。在自然条件下,各种水稻品系中,有的个体具有的性状特征有助于其生存,比没有这种特征的个体,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该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_。人类就是根据这种原理来驯化和改良野生稻的。(2)人为的驯化和改良过程中,亲代将其__________________传递给子代。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驯化和改良会导致野生稻发生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______(填“相同”或“不同”)。(3)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发现某一叶片为黄色的突变体,为判断该突变体是否属于染色体畸变,可采用的简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简要思路)。研究发现,该突变体是绿色基因B突变为b所致,基因b纯合幼苗期致死。该突变体连续自交2代,F2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______________。测序结果表明,B、b表达形成的蛋白质分别由151个和15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4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据该测序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该突变是由碱基对数量改变引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基因的转录产物中有一段序列为5′-GAGAG-3′,则b基因编码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4)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超级杂交稻品种,杂交育种通常是通过杂交、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段培育出新品种。若采用单倍体育种,涉及的变异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12分)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2)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__点。②细菌的抗药性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__(填“之前”或“之后”)。(3)某白鼠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AA、Aa、aa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变为30%、20%,此时,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经过这一年,该白鼠种群进化了吗?_____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答案精析1.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于老鼠的有蹼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不同的,A错误;性状由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B错误;沼泽环境下有蹼是有利的性状,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C正确;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有蹼鼠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而并非使无蹼鼠长出了蹼,D错误。]2.D [生物会发生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不都是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不同的种群,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才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3.D [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间具有生殖隔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三倍体无籽西瓜高度不育,不是一个新物种。综上所述,D错误。]4.C [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5.D6.C [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该地区白化病的发病率(隐性纯合子)为a2,A正确;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频率为(1-a),正常纯合子概率为(1-a)2,携带者概率为2a(1-a),故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2a(1-a)+(1-a)2],化简为2a/(1+a),B正确;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而非整个人群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C错误;男性带有1个红绿色盲基因就患病,女性则需要带有2个红绿色盲基因才患病,因此该地区红绿色盲的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发病率,D正确。]7.C [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A错误;A的基因频率为0.25时,a的基因频率为0.7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B错误;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D错误。]8.A9.C [现代玉米与野生玉米的性状差异显著,但并不代表着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10.D [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D错误。]11.A [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即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12.C [b1、b2类型的出现不一定是突变的结果,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错误;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T5时期,b2与a基因库有所差异,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3.B [若外界环境条件改变,限制生殖有可能影响种群的发展,A错误;雌性中的蚁后可以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可育状态,C错误;蚂蚁不是单性生殖动物,D错误。]14.B [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可遗传变异不能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生存条件,A错误;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因此现存基因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C错误;近亲交配会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从而增加隐性性状个体的死亡率,导致该致病基因的频率减小,因此会影响子代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D错误。]15.C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不是基因,而是种群X中不同的表型,A错误;种群1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在脚、翅、喙等形态和长短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品系1和品系2最终能形成物种1和物种2,即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上的涉禽都发生了进化,C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16.A17.C [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青霉素会选择出抗药性的细菌,青霉素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两种表型,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也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活在同一个池塘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D错误。]18.B [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错误;基因突变是多方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筛选,D错误。]19.A [经常使用农药,在农药持续选择下,小麦吸浆虫种群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引起小麦吸浆虫种群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A正确;小麦吸浆虫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C错误;吸浆虫个体之间在抗药性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D错误。]20.D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但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骡,但骡无生殖能力,D错误。]21.(1)黑猩猩 (2)主要承载者 氨基酸 氨基酸(3)相似性 差别22.(1)不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发生了 (2)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没有 (3)1 选择23.(1)减小 (2)基因突变 减小 36% (3)是 大象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4)不正确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解析 (1)经过偷猎后,大象种群个体数量减少,含有的基因减少,则其基因库减小。(2)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若偷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个体减少1/3,则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频率会减小;偷猎前某大象种群中有BB个体30个、Bb个体60个、bb个体40个,有象牙个体减少1/3,剩余(30+60)×2/3=60(个),BB和Bb被偷猎的机会相等,剩余个体中包括20个BB、40个Bb、40个bb,B的基因频率为(20×2+40)/(100×2)×100%=40%,b的基因频率为60%,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bb个体占(60%)2=36%。(3)偷猎现象的存在使有象牙个体减少,则种群的B基因频率降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因此偷猎现象的存在使大象种群发生了进化。(4)生物进化的方向不是由生物自身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变异只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因此“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显然是为了保护它们免于被偷猎”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24.(1)遗传 自然选择 (2)基因 种群 驯化和改良过程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不同 (3)制作该突变体的染色体组型,并与正常野生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对比 2/5 不能 不能排除碱基对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的情况 5′-GAGAG-3′ (4)纯合化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解析 (1)野生稻有多种品系,但它们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在自然条件下,各种水稻品系中,有的个体具有的性状特征有助于其生存,比没有这种特征的个体,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该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2)人为的驯化和改良过程中,亲代通过繁殖将其基因传递给子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驯化和改良过程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因此会导致野生稻发生进化。由于生物发生了进化,因此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同。(3)为判断该突变体是否属于染色体畸变,可采用的简易方法是制作该突变体的染色体组型,并与正常野生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对比,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研究发现,该突变体是绿色基因B突变为b所致,基因b纯合幼苗期致死。则该突变体基因型为Bb,自交1代后,BB∶Bb∶bb(致死)=1∶2∶1,F1 1/3BB、2/3Bb继续自交,后代bb占2/3×1/4=1/6,bb幼苗期致死,BB占1/3+2/3×1/4=3/6,Bb占2/3×1/2=1/3,则F2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Bb)占1/3÷(3/6+1/3)=2/5。测序结果表明,B、b表达形成的蛋白质分别由151个和15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4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可能是在第148个氨基酸对应的基因位置后面插入了碱基序列,也可能是在第148个氨基酸对应的基因位置后面多处发生碱基对替换并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因此不能据此判断该突变是由碱基对数量改变引起的。b基因的转录产物中有一段序列为5′-GAGAG-3′,编码链与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故编码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5′-GAGAG-3′。(4)杂交育种通常是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出新品种。故单倍体育种涉及的变异原理包括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25.(1)抑菌圈的大小 B (2)①b ②之前 (3)45% 进化了解析 (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因此衡量指标是抑菌圈大小;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2)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开始使用抗生素。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3)一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20%+50%÷2=45%;一年前,a的基因频率为30%+50%÷2=5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共74张PPT)章末检测试卷(五)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D C D C C A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A C B B C A题号 17 18 19 20答案 C B A D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题号 21答案 (1)黑猩猩 (2)主要承载者 氨基酸 氨基酸 (3)相似性 差别题号 22答案 (1)不完全显性 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发生了 (2)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没有 (3)1 选择题号 23答案 (1)减小 (2)基因突变 减小 36% (3)是 大象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4)不正确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题号 24答案 (1)遗传 自然选择 (2)基因 种群 驯化和改良过程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不同 (3)制作该突变体的染色体组型,并与正常野生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对比 2/5 不能 不能排除碱基对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的情况 5′-GAGAG-3′ (4)纯合化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题号 25答案 (1)抑菌圈的大小 B (2)①b ②之前 (3)45% 进化了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024·台州高一期末)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A.对于老鼠的有蹼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相同的B.性状是由环境控制的C.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D.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鼠长出了蹼√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于老鼠的有蹼性状而言,在不同环境中的自然选择方向是不同的,A错误;性状由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B错误;沼泽环境下有蹼是有利的性状,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C正确;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有蹼鼠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而并非使无蹼鼠长出了蹼,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2、3小题。从藻类到蓝鲸,地球上的物种纷繁复杂,科学家还不清楚地球上到底生活着多少个物种。据估计,全世界物种数量多达1亿种,而迄今只有约180万种被命名。人类只不过是这亿万物种中的沧海一粟。2.关于上述如此众多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下列符合进化论的解释的是A.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都是相同的B.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C.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很快会形成不同的物种D.同一物种的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可能会形成多个物种√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生物会发生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在性状上不都是相同的,A不符合题意;达尔文认为有些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来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不同的种群,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才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3.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B.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C.区分不同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人工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新物种√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同一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间具有生殖隔离,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三倍体无籽西瓜高度不育,不是一个新物种。综上所述,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4.(2024·黑龙江,8)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D.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5.(2023·杭州高一期末)一个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突然制造出来的,而是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积累可提高适应度的微小改变形成的。下列与此观点不同的是A.突变具有多方向性的特点B.某些可遗传突变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C.大自然决定了适应性的高低,选择并积累高适应性的变异D.大自然在变异的机制层面就决定了变异指向适应自然的方向√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大自然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所以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突然制造出来的,A不符合题意;某些可遗传突变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这些优良基因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积累,B不符合题意;适应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大自然可以将适应环境的适应性的变异选择出来,并且逐步积累,C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变异具有多方向性,故大自然在变异的机制层面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D符合题意。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6.(2024·杭州高一检测)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地区白化病的发病率为a2B.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C.该地区人群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D.该地区红绿色盲的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发病率√答案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该地区白化病的发病率(隐性纯合子)为a2,A正确;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频率为(1-a),正常纯合子概率为(1-a)2,携带者概率为2a(1-a),故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2a(1-a)+(1-a)2],化简为2a/(1+a),B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而非整个人群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C错误;男性带有1个红绿色盲基因就患病,女性则需要带有2个红绿色盲基因才患病,因此该地区红绿色盲的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发病率,D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7.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B.A的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A错误;A的基因频率为0.25时,a的基因频率为0.7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B错误;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8.(2024·舟山高一检测)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稳定平衡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频率是0.32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例,叫作基因频率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变异、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会形成新物种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频率是0.64,因此隐性性状的基因频率为0.8,显性性状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在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0.8×0.2=0.32,A正确;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叫作基因频率,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会发生进化,但是要出现生殖隔离,才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和种间互助都可以是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方式,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9.(2024·浙江衢温“5+1”联盟高一期中)现代玉米的祖先——野生玉米,名叫“大刍草”,大刍草的种子外面包裹着坚硬的壳因此无法直接食用。经过9 000多年人工驯化,被改造成现代广泛种植的玉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玉米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B.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C.现代玉米与野生玉米的性状差异显著,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经过长期选择和驯化,玉米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现代玉米与野生玉米的性状差异显著,但并不代表着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0.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图),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的内容中,不正确的是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1.(2022·浙江6月选考,17)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即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都是突变的结果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b1、b2类型的出现不一定是突变的结果,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错误;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T5时期,b2与a基因库有所差异,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3.某些动物,如蚂蚁和蜜蜂,多数个体不能生殖,它们把自己的能量用于哺育和保护其他个体的后代。这样,自然选择会产生生殖成功率不同的个体,使有些个体产生大量后代。在蚂蚁的种群中出现大量不生育的个体,其在进化上的意义是A.降低生殖能力可以永远地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而且通过限制生殖可长远地保护种群B.遗传上看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很相近,在此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C.在新出生的个体中性别比例极不平衡,雌性不能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不育状态D.大部分蚂蚁是单性生殖动物,能量主要用于自生生存,不具备独立养活后代的能力√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若外界环境条件改变,限制生殖有可能影响种群的发展,A错误;雌性中的蚁后可以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可育状态,C错误;蚂蚁不是单性生殖动物,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4.(2024·嘉兴高一联考)对于一个种群而言,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在“传种接代”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其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也为新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遗传变异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生存条件B.现存基因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近亲交配不会影响子代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可遗传变异不能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生存条件,A错误;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因此现存基因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的结果,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C错误;近亲交配会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从而增加隐性性状个体的死亡率,导致该致病基因的频率减小,因此会影响子代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5.(2023·金华高一月考)分布在某海岛上的一种涉禽种群X,因受地壳运动分化出两个岛,受不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经上百万年,逐渐演变为现今两个不同的涉禽物种,其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B.种群1个体之间在脚、翅、喙等形态和长短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C.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上的涉禽都发生了进化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不是基因,而是种群X中不同的表型,A错误;种群1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在脚、翅、喙等形态和长短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B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品系1和品系2最终能形成物种1和物种2,即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该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上的涉禽都发生了进化,C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6.(2023·绍兴高一统考)马和驴均由草原古马进化而来,家养的驴和马分别由野驴和野马驯化而来,野驴包括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两种,科学家研究发现家驴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马和驴杂交可产生骡,但骡通常不能繁育后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DNA分子碱基序列的对比能为家驴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提供证据B.马和驴可以相互杂交产生后代,相互间没有生殖隔离C.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的差异仅仅是生活地点不同D.人们的不同驯化需求使马和驴的祖先发生了相应的变异√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因此,可通过DNA分子碱基序列的对比为家驴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A正确;马和驴可以相互杂交产生后代,但产生的后代骡不可育,说明马和驴相互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的差异不仅仅是生活地点不同,而是因为生活地点的选择作用保留了两种野驴不同的变异,因而二者表现出某些性状的差异,C错误;人们的不同驯化需求选择了马和驴祖先的不同变异,进而使它们与各自祖先之间有了差异,D错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7.(2024·宁波北仑中学高一期中)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使用青霉素会出现抗药性的细菌是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协同进化可体现物种的多样性C.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生活在同一个池塘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青霉素会选择出抗药性的细菌,青霉素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两种表型,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也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突变和自然选择都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C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活在同一个池塘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D错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8.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表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乙海岛上B1基因可能由B基因突变而来C.甲、丙两个海岛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答案选择题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进化的方向是不同的,C错误;基因突变是多方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筛选,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19.(2024·台州高一期中)种植小麦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小麦吸浆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天敌七星瓢虫数量急剧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经常使用农药,会引起小麦吸浆虫种群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B.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基因和不抗药性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包含抗药性在内的所有变异都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D.吸浆虫个体之间在抗药性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经常使用农药,在农药持续选择下,小麦吸浆虫种群内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引起小麦吸浆虫种群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A正确;小麦吸浆虫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C错误;吸浆虫个体之间在抗药性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D错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择题20.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答案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马和驴属于两个物种,但它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骡,但骡无生殖能力,D错误。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1.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蛋白质,据测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表可知,与人的关系最近的生物是________。答案生物名称 氨基酸差异/个黑猩猩 0猕猴 1狗 11鸡 13金枪鱼 21果蝇 27天蚕蛾 31链孢霉 43酵母菌 44黑猩猩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__________,______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比较______序列,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顺序。(3)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越大;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______就越大。答案生物名称 氨基酸差异/个黑猩猩 0猕猴 1狗 11鸡 13金枪鱼 21果蝇 27天蚕蛾 31链孢霉 43酵母菌 44主要承载者氨基酸氨基酸相似性差别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2.(2024·金华高一月考)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从图2可知,控制甲虫体色的A和a这对等位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因此种群________(填“发生了”或“没发生”)进化。答案不完全显性基因突变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发生了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图1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因此_____(填“有”或“没有”)新物种诞生。答案(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____作用。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没有1选择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3.(2023·杭州高一月考)在某国家公园里,很多老象没有象牙。研究发现,在没有盗猎的自然环境下,只有2%~4%的雌象不会长象牙;而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内战(偷猎严重)结束后大象总数急剧下降,新出生的雌性大象约有三分之一没长象牙。没有象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象的正常生活。人们认为: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显然是为了保护它们免于被偷猎。回答下列问题:(1)经过偷猎后,大象种群基因库的变化情况是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答案减小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经过偷猎后,大象种群个体数量减少,含有的基因减少,则其基因库减小。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假设有象牙受基因B控制,则出现无象牙基因b的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若偷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个体减少1/3,则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频率会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偷猎前某大象种群中有BB个体30个、Bb个体60个、bb个体40个,则下一代新生的无象牙个体占_____。答案基因突变减小36%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若偷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且每代使有象牙个体减少1/3,则下一代大象中有象牙基因B的频率会减小;偷猎前某大象种群中有BB个体30个、Bb个体60个、bb个体40个,有象牙个体减少1/3,剩余(30+60)×2/3=60(个),BB和Bb被偷猎的机会相等,剩余个体中包括20个BB、40个Bb、40个bb,B的基因频率为(20×2+40)/(100×2)×100%=40%,b的基因频率为60%,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bb个体占(60%)2=36%。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3)偷猎现象的存在是否使大象种群发生了进化?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偷猎现象的存在使有象牙个体减少,则种群的B基因频率降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因此偷猎现象的存在使大象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是大象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4)“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显然是为了保护它们免于被偷猎”,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句话表述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方向不是由生物自身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变异只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因此“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繁衍出无牙的下一代,显然是为了保护它们免于被偷猎”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答案不正确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4.(2024·绍兴高一期中)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的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了水稻高产新纪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稻起源于野生稻,野生稻有多种品系,体现了_____多样性。在自然条件下,各种水稻品系中,有的个体具有的性状特征有助于其生存,比没有这种特征的个体,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该过程就是__________。人类就是根据这种原理来驯化和改良野生稻的。答案遗传自然选择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野生稻有多种品系,但它们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在自然条件下,各种水稻品系中,有的个体具有的性状特征有助于其生存,比没有这种特征的个体,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该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人为的驯化和改良过程中,亲代将其______传递给子代。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驯化和改良会导致野生稻发生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答案基因种群良过程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驯化和改不同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人为的驯化和改良过程中,亲代通过繁殖将其基因传递给子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驯化和改良过程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因此会导致野生稻发生进化。由于生物发生了进化,因此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同。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3)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发现某一叶片为黄色的突变体,为判断该突变体是否属于染色体畸变,可采用的简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简要思路)。研究发现,该突变体是绿色基因B突变为b所致,基因b纯合幼苗期致死。该突变体连续自交2代,F2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____。测序结果表明,B、b表达形成的蛋白质分别由151个和15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4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答案制作该突变体的染色体组型,并与正常野生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对比2/5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据该测序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该突变是由碱基对数量改变引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基因的转录产物中有一段序列为5′-GAGAG-3′,则b基因编码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不能排除碱基对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的情况5′-GAGAG-3′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为判断该突变体是否属于染色体畸变,可采用的简易方法是制作该突变体的染色体组型,并与正常野生稻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对比,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研究发现,该突变体是绿色基因B突变为b所致,基因b纯合幼苗期致死。则该突变体基因型为Bb,自交1代后,BB∶Bb∶bb(致死)=1∶2∶1,F1 1/3BB、2/3Bb继续自交,后代bb占2/3×1/4=1/6,bb幼苗期致死,BB占1/3+2/3×1/4=3/6,Bb占2/3×1/2=1/3,则F2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Bb)占1/3÷(3/6+1/3)=2/5。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测序结果表明,B、b表达形成的蛋白质分别由151个和15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4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可能是在第148个氨基酸对应的基因位置后面插入了碱基序列,也可能是在第148个氨基酸对应的基因位置后面多处发生碱基对替换并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因此不能据此判断该突变是由碱基对数量改变引起的。b基因的转录产物中有一段序列为5′-GAGAG-3′,编码链与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故编码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5′-GAGAG-3′。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4)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了超级杂交稻品种,杂交育种通常是通过杂交、选择、_________等手段培育出新品种。若采用单倍体育种,涉及的变异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纯合化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杂交育种通常是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出新品种。故单倍体育种涉及的变异原理包括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5.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答案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答案抑菌圈的大小B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因此衡量指标是抑菌圈大小;图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点。答案b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开始使用抗生素。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②细菌的抗药性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抗生素_____(填“之前”或“之后”)。答案之前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3)某白鼠种群中某性状的基因型频率AA、Aa、aa分别为20%、50%、30%,因为感染了细菌,一年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变为30%、20%,此时,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经过这一年,该白鼠种群进化了吗?__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答案45%进化了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一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20%+50%÷2=45%;一年前,a的基因频率为30%+50%÷2=5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检测试卷(五).docx 章末检测试卷(五).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