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春季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说明道和器是相对的。道是否可以脱离器而存在 当然是不能的。用现代汉语表述的话,道就是规律,道就是秩序,道就是道德,也意味着境界。道无处不在,道是万物承载的根本。器又是什么呢 形而下者谓之器。它是具体的、可描述的东西,是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的关系一定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只有做到以道驭器,才能长久。
(摘编自王守常《道与器;中国哲学的智慧》)
材料二:
目前,人类文明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人机之辨。人类如何有效驾驭新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命题,中国传统哲学由于其迥异于西方的路径,将有机会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东方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科技是中华文明的弱项,虽然也取得过科技上的辉煌成就。因为中华文明重心在于社会生活,传统文明并未发展出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科技成果更多偏重于实用,科技在文明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次要位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先器后,道体器用,科技属于器层面,不但在哲学上属于次级范畴,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也处于辅助地位,服务于道的显用。这种道先器后的观念,无疑制约了传统社会科技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人认识到器物对于促进文明发展一日千里的作用,改变了传统道先器后的认知,科技得到高度崇敬,科技创新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道器概念,要使得人类文明从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根本上需要依靠以道驭器。所以,要回答人机之辨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器之辨。微信搜《……公众号》获取个:1
罗素曾对中西文明做了深刻比较,他说: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人们一定希望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当然,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有看到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而是科技至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21世纪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不能只是科技进步,而是需要科技和道德双重驱动。道德缺失是任何科技、制度难以弥补的,是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危机的根源所在,西方社会并没有找到能够解决现代社会世俗化后的道德困境问题,并没有找到“上帝死了”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而道德说教往往只是为精致利已主义提供了外部包装。现代文明的一个巨大困境,可能是巨大的物质进步,并没有伴随相应的道德进步,与传统社会相比反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与此同时,物质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更为紧致的互相依赖与信息共享状态中,加剧了社会财富和权力结构的不平等,科技力量得到空前放大,这些事实上又都对人类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许多人受西方伦理学影响将道德只是看成一套规则,看成人内心的法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本意是指合乎道的生活方式,人是载道之器,道德就是大道居体,德性就是我们向内求之后得到的主体性财富,这是外部财富所不能比拟的。中华文明是内求文明,就天人关系而言,将基点放在人类社会,放在主体上而非客体上;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将基点放在自我改造上,福由己求,求人不如求己;在物欲与身心关系上,将基点放在自我德性养成上,不为物欲所迷失羁绊。
外求文化将文化重心放在资本、权力、技术等外在财富积累上,内求文化则将文化重心放在主体性财富积累上,这种内求文化历史上是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到今天却可以成为人类文明进展的重要方向。“人机之辨”使得我们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就在于主体性。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好像越来越向内求,而不是外求了,事实上这恰恰表明我们通常认为的思维也不是真正的内,不过是认物为我,什么是真正的我和真正的主体 就今天而言,我们需要“智还机器”,一切通通还光之后剩下的自性才真正是主体性。
内求文化本质上是主体性的内在解放,只有通过摆脱物对于人的奴役、人对于人的奴役,摆脱经济社会结构对于劳动的异化,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类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内求根本就是要解放这个内在的真我,学道就是学逍遥,学佛就是学解脱。《庄子》开篇《逍遥游》就是道家自由哲学的浪漫主义宣言,鲲鹏北游、南面称王都未能称自由,唯有“无待”才能实现最高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内在解放,是从内在觉悟中去追求生命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和马克思主义从改造现实世界去追求人的积极自由是两种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解放和人类共同解放密不可分,觉悟的人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在出入世的辩证关系中认识到个体解放与人类整体大生命解放不可分。
如果把生命分为三部分,即主体、软体、硬体,主体性并非生命的软件,而是生命的主宰,主体性进化不来源于外部知识,而来源于内在觉悟,从这个意义说,知识可以从外部灌输,智慧只能内求。中国传统文化为地球文明进入生命更高阶段的文明发展提供了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主体进化的方向,就是通过内在觉悟来实现主体性升维,从而能够更好地以道驭器,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探索更为光明的方向。
(摘编自鄢一龙《以道驭器:数智时代科技如何向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是抽象的规律、秩序、道德、境界,是万物承载的根本,而器是具象的方法,只有以道来协调器才能发展长久。
B.中国历史上科技处于相对次要地位,是受传统哲学道先器后观的制约,没有发展出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
C.罗素曾对中西文明做过深刻对比,他认为西方文明的突出优点在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优点是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
D.今天人工智能越来越向内求,“人机之辩”让人的主体性得到证实,内求文化正在成为人类文明进展的重要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道器概念,是因为科技至上虽然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但要从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必须以道驭器。
B.人类真正进步需科技与道德并重,物质进步伴随道德挑战,要求我们在追求前者时不忘后者的重要性。
C.中华文明是内求文明,它重视德性,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只要将基点放在主体、自我改造和德性养成上,就可以不为物欲束缚。
D.中国传统哲学能为人类文明高阶发展提供方向,与中华文明向内求的本质在主体性,而且能通过内在觉悟实现主体性升维有关。
3.材料二提到“科技向善”,结合材料理解,下列选项不符合科技向善观的一项是(3分)
A.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某研究院研究上线了“ADC 失智症筛查”小程序,使得阿尔兹海默症筛查门槛大为降低。
B.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助盲帽,通过接入人工智能的图片理解能力,让视障人士也能“看见”。
C.将智能驾驶算法接入元宇宙仿真平台,通过 SIL 技术进行算法代码的运行测试,让交通事故止步虚拟世界。
D.某科技企业专注于研发高性能芯片,凭借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其市值已突破数万亿,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4.为什么“要回答人机之辨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器之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在科技和人类社会深度智能化的世界图景下,有人担心“人类对机器人进行奴役”或者“机器人反过来对人类进行奴役”的情景会出现在未来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请结合两则材料观点,运用归谬法,按照“引谬论——驳谬论——明观点”的过程予以简要辩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 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 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 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通通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作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看短篇小说
铁 凝
我的写作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我对短篇小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短篇小说锻炼了我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短篇小说使我的精神沉着,也留给我的心灵更多的畅想余地。我从不认为写作短篇是营造长篇的过渡和准备,我甚至老是妄想以我的实践来证明短篇小说的独立价值。即使在时代的物欲和功利色彩愈加鲜明的关头,即使在短篇小说常常作为陪衬和偿还“感情文债”的今天,我仍然愿意“奋不顾身”地以短篇小说的方式磨砺自己的心灵和笔。短篇小说有点像体操项目中的吊环和平衡木,吊环和平衡木给运动员提供的条件较之其他项目更为苛刻,但那些不凡的健将却能在极为有限的场地翻跃、腾飞,创造出观众意想不到的潇洒和美。短篇小说是一种挑战,它就像吊环和平衡木对于运动员那样,不给你犯错误的机会,也让你没有改正错误的可能。因此短篇小说也是一种诱惑。我甚至不断以一位美国作家的话给短篇小说助威,他说他终生喜欢短篇小说,因为“人生本不是一部长篇,而是一连串的短篇”。我亦在一些文字里表述过我对于短篇小说的看重,我说:“我看重的是好的短篇给予人的那种猝不及防之感;在滞缓、恒久的巨大背景前后,正是不同的人在上演着同一剧目的不同片段,走马灯似的。好的短篇正在于它能够把这些片段弄得叫人无言以对,精彩得叫你猝不及防。 因为世界上本不存在一气呵成的人生,我们看到的他人和自己,其实都是自己和他人的片段。或许再精彩的小说,你读过之后愣愣神儿,也会说一句:不过如此。”的确不过如此,人生本来如此。重要的在于你毕竟被那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过,不过如此的人生,是不可以没有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的,甚至于片刻的受骗。
当我写作长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命运”;当我写作中篇小说时,我经常想到的两个字是“故事”;当我写作短篇小说时,我想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
我并不想强迫读者一定接受我以短篇的形式表述出的那些人生景象,我只愿意琢磨,我该以何样的本领把我心中的一万种景象呈现给我的读者。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午后太阳干净暖和地照着平坦的原野,“干净”一词用于描写太阳富有新意,写出午后环境的宁静、恬淡、温暖而质朴。
B.小说将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并置,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互动,既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又凸显了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C.小说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刻画了孕妇描碑这一景象,突出了孕妇不懂文化却多此一举描碑上字的无知造作,她这样做只为打发时间。
D.小说舒缓、从容地讲述了一人一牛在平原上的活动,叙述语言和缓平静富有诗意,情感抒发温暖蕴藉,内敛中有欢乐,静穆中有快慰。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之所以对短篇小说有近乎偏执的喜爱,是因为短篇小说“锻炼了我思维的弹性跳跃和用笔的节制”,使作者精神沉着、心灵开阔。
B.作者认为短篇小说有其独立的价值,它像完成吊环与平衡木项目一样富有限制性、挑战性和诱惑性,它有利于作者磨砺自己的创作能力。
C.作者认为好的短篇小说擅长以小见大,通过创作经典的人生片段让读者在无言以对、猝不及防之间,产生迷惑、忘情,甚至受骗的精彩感受。
D.作者给不同小说进行定位,提出独到的短篇小说创作观——“景象说”,她认为短篇小说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象就不能构建含蓄蕴藉的艺术世界。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8.文本一中多处运用白描手法,以极俭省的笔墨,勾勒事物轮廓,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请你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简要赏析。(4分)
9.汪曾祺评价《孕妇和牛》:“这是一篇快乐的小说,温暖的小说,为这个世界祝福的小说。”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汪曾祺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贺传》)
材料二: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茝’之类是也①。”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②。曾参之父名哲,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③,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节选自《古文观止·讳辩》,有删改)
【注】①律曰八句:这里所引律文及其解释均见《礼记》及汉代郑玄的注释。《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遍)讳。”郑玄注:“为其难辟(避)也。嫌名,谓音声相近……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克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考之A于经B质之C于律D稽之E以国家之典F贺举进士G为可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最终,与《屈原列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的“竟”意思相同。
B.毁,毁谤,诽谤,与《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毁”意思不相同。
C.之类,这一类,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之属”用法相同。
D.惑,糊涂,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中的“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因为避父亲名讳,受到与他争名的人不加明辨的诋毁,韩愈因此写《讳辩》为他辩解,但李贺最终没参加考试。
B.李贺手笔敏捷,最擅长写诗歌,他写过数十篇乐府诗,给当时宫廷乐工演奏,但大家却没有不嘲讽吟诵的,以致他补阙担任协律郎后英年早逝。
C.韩愈依据礼法中规定两个字的名字不必对两个字都避讳,和人名声音相近的字亦可不避讳,并举多个事实力证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符合礼法。
D.韩愈认为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力行周公、孔子等先贤的品行,却在避讳父母名字上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等先贤,这是愚昧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2)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14.材料二韩愈采用了哪些逻辑推理方法为李贺作讳辩 请指出并简要说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词中“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此处指镇江。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作者开篇即点明了徐州的地理优势,引出多景楼非凡壮丽的景象。
B.“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作者由远及近,从宏观江山聚焦到具体楼阁,既有壮阔感,又带朦胧诗意。
C.“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作者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
D.“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作者感今怀古尽显自己豁达的胸怀和对历史忧愁的悲愤之情。
16.本首词很擅长用典,请结合文本分析本首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抒情言志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鲁冒雪登泰山,拍摄了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雪光似烛火照亮南天的极美景象。请你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作为小鲁泰山雪景图片的文案。
(2)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表达壮志难酬的诗句。例如杜牧在《赤壁》中有“ ,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假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3)小文学到了“对写”这一诗歌艺术手法,为了更好理解“对写”,小文想做一个“对写”知识卡片,请你给小文推荐一个例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发展银发旅游,对于释放消费潜力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老年人时间弹性较大,可平衡旅游行业淡旺季。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十四五”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人将逾1亿人,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万亿元。银发旅游不再小众,正在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蓝海。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出游需求,释放银发旅游的市场活力,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可当下,针对老年消费者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却( ① )。这背后既有观念问题,也有现实困境。比如,有的景区适老设施不完善、对体能要求较高,如何保障顺畅游览 又如,老年人身体状况相对复杂,一些人患有慢性病,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及时有效应对
发展银发旅游,应当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着力优化体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完善相关规定便利老年人出游”。旅行社等相关机构应结合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身心需求,统畴考虑景点选择、交通安排、餐饮住宿等规划出行。长远来看,让老年人顺畅、安心、舒心出游,还有赖于构建全过程无障隘的旅游环境。有的景区在灯竿、垃圾桶、厕所等安装一键报警设备;一些场馆设制老年人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快速购票、安检……从硬件到服务,全社会共同发力,将适老化理念融入方方面面,才能便利老年人去追寻“诗和远方”。
更应看到,老年群体的旅行需求日益( ② )。有的人注重性价比、偏好观光打卡,有的人注重品质、喜好慢节奏休闲,越来越多老年人愿意为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付费。这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银发旅游词语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国脚 B.的哥的姐
C.爆棚 D.龙头企业
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词语书写错误,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画横线句子生动突出了“银发旅游”将是一个前景无限的旅游市场发展项目。请你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达成的。(5分)
22.河南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为了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旅行需求,请你根据文本第三段内容,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两条适合银发旅游的可行性建议。(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
以上漫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题序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答案 D c D C D BDF D B D A
1.D
2. C
3. D
4.【答案】①科技至上忽视人的主体性,需回归道器之辨以德性引领科技。
②中国哲学“以道驭器”重内求,促科技向善,破解人机矛盾。(4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
①引谬论:假设“人类对机器人进行奴役”或者“机器人反过来对人类进行奴役”的情景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确实会发生。
②驳谬论:如果“人类对机器人进行奴役”为真,那么人类社会将陷入对机器人的过度依赖,失去自主创新能力,这与人类追求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初衷相悖。
如果“机器人反过来对人类进行奴役”为真,那么人类将失去对科技的主导权,社会秩序将彻底崩溃,这与材料一中提到的“以道驭器”原则相矛盾。材料二也强调,科技向善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主体性和德性,而非科技本身的自主性。因此,这种假设导致的荒谬结论证明了“奴役”情景的不可能性。
③明观点:因此,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我们坚持“以道驭器”,确保科技发展符合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原则,人类就不会陷入被机器人奴役或奴役机器人的困境。相反,科技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6分。每个步骤2分,思路清晰,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词。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C
7. D
8.【答案】示例一:孕妇从集市回来,路上走沉闷时拖长声音喊牛。作者通过白描手法刻画牛“惊愕”、孕妇“乐”的神态,干净利落,纯正质朴,既写出孕妇乐观、善良、温婉的女性形象,又传达出孕妇内心的变化,为下文“描字”情节做铺垫。
示例二:孕妇在回村途中坐在倒下的石碑上歇脚这一段描写中,一“压”一“挪”,只两个字,就传神地写出一个农村妇女对知识的最真诚的尊重和敬意,更显示出孕妇对自己未出生孩子深沉的爱。(每点2分,只举出例子一个给1分,举出例子并赏析,每个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孕妇与牛的关系是快乐温暖、和谐温馨的。作者将孕妇和牛并置,二者都在孕育新生命,通过孕妇和牛亲昵互动的景象,如回村路上牛悠闲自在的形象,孕妇五次呼唤牛,孕妇对牛的疼惜,孕妇描碑牛温顺守护孕妇等片段,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和谐美好的关系。
②小说是一曲母爱的颂歌,孕妇是一个善良纯净、温婉娴静的传统女性形象,作者用传神的笔触刻画孕妇虔诚地描碑这一景象,突显了孕妇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也揭示了母性的觉醒和对文化与文明的更高追求,这是普世母爱的赞歌。
③作者在文本二中强调短篇小说就是通过“不过如此”的片段,让人无言以对,被猝不及防的精彩迷惑,经历片刻的迷惑、片刻的忘情,甚至于片刻的受骗。小说就是通过人与牛和谐相处的片段,乡村宁静诗意的生活状态,来传达温暖和谐的生命感受。(每点 2分,分析部分能够自圆其说,验证观点即可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DF
11. D
12. B
13.【答案】(1)当时的文人都跟从效仿(李贺的文风),但是没有能学得相像的。(4分。关键词“效”“仿佛”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若关键词译文有错误,该关键词不得分)
(2)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两个字的名字不必对两个字都避讳的规定呢 还是违犯了和人名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 (4分。关键词“举进士”、句式“为……乎 为……乎 ”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若关键词译文有错误,该关键词不得分)
14.【答案】①运用演绎推理,引用礼法中的规定以及郑玄的解说层层推论反驳毁誉者讲避讳是自相矛盾的。
②运用归纳推理,列举周公、孔子等古人讲避讳与当代人进行对比,如朝廷中大臣写奏章、皇上发诏书不讲避讳,宦官和宫女却必须讲避讳,归纳总结出今人讲避讳不过是一种虚伪行径。
③运用类比推理,将周公、孔子等人的不讲避讳与当代人一味讲避讳进行类比,驳斥当代人用避讳诋毁他人是不符合道德法规的愚昧行为。(5分。指出推理方法给3分,指出方法并结合材料予以说明给5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贺,字长吉,是宗室郑王的后代。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去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辩》(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试。(李贺)手笔敏捷,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文风走势,就像柴山峭壁,崛起万仞,当时的文人都跟从效仿(李贺的文风),但是没有能学得相像的。他做乐府诗十数篇,给宫廷乐工演奏,没有不争相吟诵的。补阙担任协律郎,二十四岁去世。
材料二
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被推举去应考进士有了名声,和他争名的人就毁谤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得到罪罚。”我说:“是这样的”。
礼法规定说:“两个字的名字不必对两个字都避讳。”解释这规定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微在’,这是说如果说‘徵’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徵’。”礼法规定又说:“不避讳和人名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苬’之类的情况啊。”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两个字的名字不必对两个字都避讳的规定呢 还是违犯了和人名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 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这个规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 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 汉朝避讳武帝的名,就改“彻”为“通”,没听说又改“车辙”的“辙”为别的什么字;避讳吕后的名,就改“雉”为“野鸡”,没听说又把“治天下”的“治”改为别的什么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机”字。只有宦官官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帝名讳。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 现在考据经书,查询律文,用国家法典来检核,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 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的,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力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只不过向宦官官妾的水平看齐。那么岂不是说宦官官妾孝敬他们的尊亲,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做得好吗
15. D
16.【答案】①上片用典:陆游在词的上片中运用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典故,通过回忆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这一典故也隐含了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和建议,暗示南宋统治者应学习孙刘的联合抗敌精神,积极对抗外敌入侵。关注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最新试题
②下片用典:在下片中,陆游借用了西晋羊祜镇守襄阳的典故。羊祜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他镇守襄阳时,曾登临兴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陆游通过这一典故,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惆怅抑郁。
③总结:陆游通过这些典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既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又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答案】(1)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3)示例一: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6分。一空1分。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得分)
18.A
19.【答案】“统畴”改“统筹” “障隘”改“障碍” “灯竿”改“灯杆” “设制”改“设置”(2分。找出并改正1分,只找出未改正不给分)
20.【答案】示例:①屈指可数 ②丰富多彩(2分。一个1分)
21.【答案】①精准使用词语,“不再”“正在”等副词强调“银发旅游”势不可挡将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发展项目。②使用修辞,把“银发旅游”比作“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蓝海”,强调“银发旅游”是旅游市场潜力无限的市场空间,“蓝海”形容这是一个值得去拼搏创新的领域,值得旅游行业高度重视。(5分。一点2分,两点5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答案】示例:
建议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怀旧游、养生游、生态康养游等主题产品,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建议二:完善适老化设施。在景区、酒店、交通工具等场所安装一键报警装置、设置绿色通道、提供无障碍通道等设施,确保老年人出行安全和便利。
建议三:推动银发旅游与康养结合。探索“康养+旅游”模式,开发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等项目,打造适合老年人的健康旅游目的地,满足其身心需求。(6分。每条3分,任答两条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