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农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素养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农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素养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必修下册阶段性素养练习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份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寓意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返璞归真,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同,同则不继”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具有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心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辨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只要让儒、道两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它们就能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B. 如果法、阴阳、名三家能与儒、道两家思想互相吸收借鉴,那么就不会导致自身不独立的命运。
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
D. 殷周之际出现的重要的人文转向规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三教合一。
C. “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材料三第1段运用反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论述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阐述。(4分)
5.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千年的凝视(节选)
姜明
虽然早有预料,眼前的队伍还是吓我一跳。
从博物馆正门开始,两列队伍蜿蜒浩荡三四百米,排到了天府广场那棵著名的黄桷树之外。馆内观众已经饱和,排队是限流的必要举措,看这个情形,没有一两个小时,怕是进不了博物馆大门了。心里有些发怵,本能地想逃,脚却不听使唤:这个特展,天天爆棚,今天不去,又要等到何日呢?一番踯躅,身体已经到了队伍的最末端。
纷至沓来的脚步,当然不只局限于成都人、四川人。比如当下的这个汉字特展,据说有一半观众都来自省外。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事件。说文化事件,一点儿也不夸张,观展人次突破十万,成都只用了七天!
我早就想来看这个展了,文博圈的朋友却劝我缓几天再看。“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只能看到人头,完全看不到文物!”我自然被吓退了。朋友给出“观展黄金定律”:“至少要在开展一个礼拜以后,避开节假日,最好是中午或下午闭馆前去。”我照单全收,于开展十一天后的工作日正午十二点,出现在了成都博物馆,然后呢?然后我想撤退。但是想到往后几天是端午小长假,想到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很快将要撤展,想到专业人士“观展黄金定律”惨遭人群碾压,于是,像一滴水融入洪流,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
我看到一只龟甲。
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
这无疑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被一道短竖串联,与再下面的笔画构成了叉腿站立、双臂舒展的象形文字的“人”字造型。但这只是纹路,并不是文字。背甲上有大小孔洞若干,边缘有残缺。初看,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不解它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一看简介,立刻倒吸一口气,束手恭立,急切凝视。
我找到那只眼睛了,龟甲的左腰部位置,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不需要辨认、甄别、解读,它就是一只眼睛。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生活的先民们,在这只龟甲上画了这么一只眼睛。为什么要画?为什么只画一只?有人说可能与巫术有关。作为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巫术一向秘不示人,只存在于王权神权等特权阶层,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当它完成占卜问卦之后,是要被秘藏或被集中销毁的。统治阶层宣扬王权神授,神是怎样授权的,道理都在龟甲上,但是就不告诉你。
贾湖龟甲上的这只眼睛,是人神之间的一座渡桥吗?八千年来它一直未曾合眼,那么它看见了什么?
一定看到了四目仓颉。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论岁数是比贾湖龟甲小三千五百岁的后生,有感于黄帝军令在传达过程中失真导致战争失败,痛下决心发明文字。“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跃动,文字的发明让魑魅魍魉无以遁形,让丰收成为天意,让混沌蒙昧的天宇之间,出现了澄澈如洗的人的凝眸,以及晓畅明亮的人的交流。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文字,文字让人类的活动和思想成为信史。文字除了记录人类活动、思想和科技进步以外,还把感情和观点引进历史。仓颉是神话中的人物,文字肯定不是他发明的,文字的发明一定是勇于改变现状的先民们代代智慧累积的结果。长了四只眼睛的仓颉,无非是后人的一种借喻,大地磅礴无边,岁月千秋万载,两只眼睛根本盛放不下,就让四只眼睛来收纳这一切吧。但是且慢,仓颉看见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看见了,而仓颉用文字记录下来,一切就能与岁月共久长了。
一定看到了王懿荣。这位晚清重臣、金石专家,当他在中药里叫龙骨的龟甲上发现了刻画整齐的神秘字符时,电光石火般的震颤接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也接通了复活一个三千多年前的雄强王朝的笔画密码。《史记》言,“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眼前的有字龟甲,难不成就是史书和传说中先人们的占卜工具?南书房行走王懿荣的满腹诗书,让他凝视龟甲的目光因惊喜而闪亮,因闪亮而仁慈。他急切地站起身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中药铺子的店门。罄尽家财,他搜集京城所有药房里的龙骨,累计有一千五百多块。虽然他并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龟甲上的字符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他隐隐约约感知到,碾磨为齑粉的龙骨不一定能治病,但一定可以强心和壮胆;号称龙骨的龟甲尽管非常脆弱,但是或可以成为精神脊梁。彼时,腐朽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特别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鼓舞人心。
一定看到了王国维。王国维是甲骨文前期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之前的罗振玉等人,主要成就还是辨字和释义,而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商历史,证实了《史记·殷本纪》里所记录的殷代世系的真实存在。以他的研究为重要标志,中国新史学在甲骨上的道道刻符、声声问卦中奠基、形成。王国维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人间词话》的作者,他关于人生的三层境界之说,至今依然在不断流传。不知道他本人自沉昆明湖,又是哪一块龟甲上的哪一道裂纹,宿命般锁定了他的学术之殇?
一眼八千年。此刻,我凝视着贾湖龟甲之眼的凝视。这一只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是那样的相似,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吗?如果这种偶然的、单一的刻画很难被认定为是文字或者文字雏形,那么这样一种“注目”形态之承,这样一种龟甲载体之续,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成都博物馆的汉字特展仅仅七天,观展人次就突破了十万,是因为辛弃疾遗墨《去国帖》等展品无比珍贵,平常难得一见。
B. 朋友所谓的“观展黄金定律”在夏至这天惨遭人群碾压,客观上交代了大众对文化特展的追捧,主观上突出了我的观展态度越来越坚定。
C. 虽然贾湖龟背上那些“王”字、“人”字造型的纹路并不是文字,但是先民画上去的那只形似眼睛的符号就是甲骨文的“目”字。
D. 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往往是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而精通甲骨文的王国维,却无法逃脱锁定自己学术之殇的宿命。
7.关于文中仓颉、王懿荣、王国维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说仓颉造字之日,“天雨粟,鬼夜哭”,其实文字的发明是先民们智慧代代累积的结果。
B. 当年王懿荣倾尽家财去搜集龟甲,主要是想为腐朽的清王朝增加一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C. 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殷商世系真实存在,为中国新史学研究奠基。
D. 作者从贾湖龟甲上的眼睛说起,联想与文字相关的这些人物,暗示文明萌芽至今已八千年。
8.文末画线的句子连续出现的三个“凝视”,用法和意义有何不同?(4分)
9.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展览,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解读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光辉历程。序厅是指展览场馆从人口到正式展示厅之间的空间。贾湖龟甲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阅读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丙)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B. “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 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者座。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12.下列选项中,有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奚暇治礼义哉
B. 技经肯綮之未尝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D.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 然后从而刑之 俯足以畜妻子
B. 虽然,每至于族 为之踌躇满志。
C.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将军战河北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仰不足以事父母 老者衣帛食肉
B. 视为止,行为迟 邻之厚,君之薄也
C. 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B.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
C. 敢以烦执事 樊哙侧其盾以撞
D.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
16.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 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 《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讲养生之道,也说明了对复杂事物反复实践、掌握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的道理。
C.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 《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 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1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
岳 阳 楼
元 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①。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 阳 楼
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②。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注】①赤玉幢:指神仙居处。这里指岳阳楼的倒影。②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③高唐雨:诗中指楚王沉溺女色。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元诗首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描绘了岳阳楼上红日斜照楼窗的景象。
B. 李诗首句从岳阳楼地理位置写起,“带百蛮”写出了楚地的荒凉。
C. 元诗以“怅望”一词点出心绪,李诗用“无心”抒发了胸中的愤懑。
D. 元诗写景,借景抒情;李诗咏史,借古说今,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20.同是登岳阳楼,但二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每空1分)
2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节,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展开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他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请写出包含“愁”的两句古诗文:“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 10分)
在中国文学中,《水浒传》和《红楼梦》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相当于壮美与优美之别。对应于文章肌理,也就是一个________,线条粗放而有劲道;一个________细软。顾随说《水浒传》是神品,《红楼梦》是能品:“《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笔简,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大观园里的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文笔不能不相应做静态的刻画,自然________。山寨水泊里的生活却是粗线条的,照牟宗三的说法,好汉们不能处社会,也不能处家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行文也________,有一种“说时迟,那时快”的动感。
然凡事亦有例外。《水浒传》第七回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
张大春在《小说稗类》里说,这四个“把”字,一个“用”字,一个“将”字,是为了“补强动感”。可是我不这样认为。施耐庵意不在此,他要写鲁智深的“粗人偏细”。别以为花和尚一味鲁莽,他在江湖上行走得多了,非常机警,很有自我保护意识。拳打镇关西那一回,把郑屠脸上打成油酱铺、彩帛铺、水陆道场,真给打死了。鲁智深心知不妙,一边嚷嚷: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边大步走掉。金圣叹批曰:“鲁达亦有权诈之日,写来偏妙。”这倒拔垂杨柳一节,便写鲁智深不敢掉以轻心。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泼墨 繁笔 丰富厚重 直截了当 B. 写意 工笔 精致繁缛 要言不烦
C. 泼墨 繁笔 精致繁缛 要言不烦 D. 写意 工笔 丰富厚重 直截了当
23.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B.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红楼梦》)
C.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D.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24.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智深相了相,走到树前,脱了直裰,右手向下,倒缴着身,左手拔住上截,一趁腰,便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庖丁解牛》有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蕴含了依顺规律、能够游刃有余解决问题的大智;姚鼐《登泰山记》中有“自京师承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体现了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大勇。古代文化典籍给后世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启迪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D、C、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共同奠定国学的根基。
③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而且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解析】1. 【试题分析】A选项“只要……就”是错误的。由原文“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原文不是必要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B选项“如果……那么”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未说其被吸收的原因。
C选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冲气以为和’”是错误的。由原文“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知,“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观点,属于儒家,道家讲““冲气以为和”。
2. 【试题分析】D选项“运用反问”是错误的。原文为“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问有答,应该是运用设问。
3. 【试题分析】C选项“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 【试题分析】解题时,首先要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分析每则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要关注不同点。
材料一第1段论述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大学派的趋向,第2段论述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第3段从人生观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对立互补关系,第4段从气象方面具体论述二者的对立互补关系,所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系。
材料二第1段论述儒、道两家主张的相同点,第2段论述儒、道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儒、道、佛共同撑起“国学”这台戏,所以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容互补,共同奠定国学的根基。
材料三论述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说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5. 【试题分析】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苏轼等。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
6~9.【答案】B、B、
①前两个“凝视”,第一个是动词,突出的是作者对上古龟甲上刻画的“眼睛”的凝神观看和深入思考;第二个是名词,赋予上古龟甲以人的行为和思考,别出心裁,语意新奇;②第三个“凝视”,与“审美”组合成新短语,内涵更丰富,突出了作者对“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之间关联性的思考,进而思考这种“注目”形态或许开启了“汉字中国”八千年的审美篇章。
9、 ①贾湖龟甲上的刻符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可能是汉字最古老的源头;②当下,甲骨文被学界认定为汉字的“源”,而对贾湖刻符龟甲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因此放在正式展厅前的序厅较为合适;③之所以放在“显赫的位置”,是为了观展的人一眼看到这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龟甲,以便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解析】6、【试题分析】A选项“是因为辛弃疾遗墨《去国帖》等展品无比珍贵,平常难得一见”错误,属于强加因果,观展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是我的想法。
C选项“但是先民画上去的那只形似眼睛的符号就是甲骨文的‘目’字”错误,与原文“这种偶然的、单一的刻画很难被认定为是文字或者文字雏形”相矛盾;
D选项“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往往是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错误。由原文可见:“作为人与鬼神之间通灵交流的媒介”是巫术,不是龟甲。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与无法逃脱宿命无关。
7. 【试题分析】B选项“主要是想为腐朽的清王朝增加一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错误,这并非王懿荣确切的想法。原文:“号称龙骨的龟甲尽管非常脆弱,但是或可以成为精神脊梁”,“彼时,腐朽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特别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鼓舞人心”这是作者的个人推断。
8. 【试题分析】解答时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语境义,最后明确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①前两个“凝视”,第一个是动词,是作者的动作神情,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生活的先民们,在这只龟甲上画了这么一只眼睛,到底为何画这样的一只眼睛?又有何深意?不得而知,此词突出的是作者对上古龟甲上刻画的“眼睛”的凝神观看和深入思考;
“贾湖龟甲之眼的凝视”中,“凝视”是名词,龟甲的左腰部位置,有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形容“龟甲之眼”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赋予上古龟甲以人的行为和思考,别出心裁,语意新奇,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那么这样一种‘注目’形态之承,这样一种龟甲载体之续,八千年的天地寥廓、风云际会,又何尝不在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之中?”第三个“凝视”,与“审美”组合成新短语,内涵更丰富,“汉字中国的审美凝视”已经不简单的是“我”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思考,是作者对“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之间关联性的思考,进而思考这种“注目”形态或许开启了“汉字中国”八千年的审美篇章,画龙点睛,一语中的,赞美了悠久的中华文明。
9. 【试题分析】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主旨,分析其原因。
①由原文“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这无疑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可知,贾湖龟甲上的刻符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其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虽然没有文字,只有“纹路”,但可能是汉字最古老的源头;
②由原文“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虽然他并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龟甲上的字符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他隐隐约约感知到,……”当下,甲骨文被学界认定为汉字的“源”,上面有“字符”,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而对贾湖刻符龟甲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因此放在正式展厅前的序厅较为合适;
③由原文“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我看到一只龟甲。……”可知,“我”作为一名参展者,能一眼看到“贾湖刻符龟甲”,进而思考它与“中国汉字”“中国文明”的关系,可见之所以放在“显赫的位置”,是为了观展的人一眼看到这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龟甲,以便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位置的显赫,能看出它的地位和价值。
10~18.【答案】B、C、A、B、C、B、C、D、(1)慎重办理地方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来告诫他们,老年人就不会背着东西、顶着东西在路上奔波了。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3)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10. 【试题分析】句意: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夫”为句首发语词,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C。“破秦”与“入咸阳”是连续动词,一起修饰“者”,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中间不断开,排除D。
11. 【试题分析】C选项“纪传体历史著作”理解错误,《左传》为“编年体”史书。
12. 【试题分析】A选项“罔”通“网”,陷害。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无通假字。句意: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B选项“技”通“枝”,指支脉。句意: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向”通“响”。句意: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
C选项共”通“供”,供给。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知”通“智”。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D选项“郤”通“隙”,嫌隙。句意:如今有小人的谗言,使得我和将军间有了嫌隙。
“坐”通“座”。句意: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
13. 【试题分析】A选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顺承连词。句意:这样之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句意: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B选项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句意: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无古今异义词。句意: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C选项行李:古义,外交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旅行时所带的随身物品。句意:出使的人来往。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句意: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能到达现在的地位。
D选项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行政区域划分的省份。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非常: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副词,程度深。句意:防备其他盗贼的进来与意外变故。
14. 【试题分析】A选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上不足以侍奉父母。
衣,名词作动词,穿。句意:老年人穿丝织品衣服,吃上肉食。
B选项迟,形容词作动词,变得迟缓。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弱。句意:邻国实力增强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
C选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句意:既然在东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界。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句意: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D选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沛公。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瞪裂了。
15. 【试题分析】A选项之,代词,指国君。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
B选项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
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夜里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见到秦伯。
C选项以,介词,拿。句意: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以,连词,表目的。句意:樊哙侧起自己的盾牌撞击卫兵。
D选项其,代词,它的。句意: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它的耕种时间。
其,语气副词,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16. 【试题分析】A选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五亩大的宅地,种上桑树。 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B选项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我所追求的是道。
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C选项选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
省略句,“以(之)为”。句意: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选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这样做了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事。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17. 【试题分析】D选项“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
18. 【试题分析】(1)“谨”,慎重办理;“庠序”,地方学校;“申”,告诫;“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弟。
(2)“鄙”,把……当做边邑;“远”,远地;“焉”,为什么;“陪”,增加。
(3)“因”,依靠;“敝”,损害;“与”,同盟;“知”;明智;“易”,代替。
19~20.【答案】B
20【参考答案】①元诗没有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而在于借以表达诗人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②李诗借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喻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解析】19.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
【试题分析】B选项“楚地的荒凉”错,“带百蛮”意思是统辖百蛮,指楚国的强大。
20.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试题分析】元诗: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李诗:前二句“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写楚国强大。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讽喻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21.【答案】 (1)莫春者 春服既成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示例: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试题分析】
易错字有:“莫”“雕”“砌”“幽”“鬓”。
22~24.【答案】B、C、
24、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写鲁智深的动作,用了四个“把”字,显示鲁智深在不断试探自己的力量与角度能否拔出垂杨柳,既暗示垂杨柳不好拔,又突出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同时,这段文字中的动作其实是一气呵成的,但用四个“把”字,如慢镜头般将动作分解,让人觉得更真切。
改句去掉四个“把”字,让这些动作变得不假思索,不能突出人物性格中谨慎的一面,也没有展现出垂杨柳的不好拔,更让后文泼皮们的震惊喝彩的效果大打折扣。
【解析】22. ①泼墨: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区别于“工笔”)。结合后文的“线条粗放而有劲道”“《水浒》用笔简”可知,此处应选“写意”。②繁笔:指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与“简笔”相对。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区别于“写意”)。结合后文“细软”“《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可知,此处应选“工笔”。③丰富厚重:指内容多而意蕴深沉。精致繁缛:精巧细致,多而琐碎。根据前文“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相应做静态的刻画”可知,《红楼梦》在描绘宝黛们的生活时文笔相应地会较为精细而琐碎,故选“精致繁缛”。④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要言不烦: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烦琐。此处形容行文风格,应用“要言不烦”。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比喻,“铁甲”比喻蟹壳,“长戈”比喻蟹螯和蟹脚。C.“刀刃若新发于硎”意思是“刀刃锋利得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用来说明刀刃锋利的程度,这句话没有喻体,并未运用比喻。D.“腥云”“狼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4. 施耐庵写鲁智深是“粗人偏细”,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便写鲁智深不敢掉以轻心。“相了一相”是打量了一下,让自己心理上先有了个基本的考量。后面每一个“把”字,都是在试探点踩得准不准、劲吃得着吃不着。说明鲁智深每个环节都在掂量,在寻找着力点,测试可行性,也暗示垂杨柳并不好拔,万一拔不出,会被众泼皮嗤笑。原句故意放慢了镜头,用四个“把”字分解了动作,好比足球比赛中射门的慢镜头回放,令人感到势大力沉,真切过瘾。而改句去掉这几个“把”字,不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也缺少了令人咂摸的效果,故而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25.【答案】例文:
顺应规律,方能游刃有余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庖丁解牛的精妙之处在于顺应规律,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自京师承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姚鼐登泰山的经历则展现了持之以恒、终达目标的大勇。古人智慧告诉我们,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人生,顺应规律、坚持不懈方能获得成功。
“人定胜天”的口号固然豪迈,却掩盖不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自然灾害的频发,环境污染的加剧,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肆意妄为地改造自然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面对自然,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顺应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选择,也是人类对自然应有的尊重。
顺应规律不仅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也体现在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对挫折和困境,与其一味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如调整心态,坦然接受。就像农民春种秋收,只有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才能获得丰收;医生治病救人,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顺应人生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归隐田园,顺应了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渴望;苏轼面对人生的起伏跌宕,依然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最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顺应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强求,不执着,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当然,顺应规律并非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要在认清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应对。正如航海家需要了解洋流和风向才能更好地掌控航程,我们也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在顺应规律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古代大禹治水,他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堵”的方案,而采用“疏”的方法,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杂交水稻,最终解决了困扰人类的粮食问题。他们的成功,正是源于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梦想的坚持。
顺应规律,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让我们以古人为鉴,以自然为师,在顺应规律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解析】【试题分析】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庖丁解牛》与《登泰山记》中的经典语句,前者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掌握事物内在机理,从而达到处理问题时的游刃有余;后者则展示了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两段话分别代表了智慧与勇气两大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解决问题与追求目标的深刻见解。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依乎天理”即遵循自然法则,强调的是顺应客观规律,通过理解和把握规律来解决问题;“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展现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围绕智慧与勇气在人生旅程中的相辅相成作用展开。智慧使人能够洞察规律,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勇气则是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力量,二者共同构成了克服挑战、实现目标的重要支柱。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以引用《庖丁解牛》《登泰山记》中的经典语句,简述材料内涵,即智慧与勇气作为解决问题与追求目标的两大基石。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故事,如乔布斯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智慧与面对失败的勇气,阐述智慧与勇气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接着,比较缺乏智慧或勇气的人在面对挑战时的不同表现,凸显两者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不可或缺性。运用事实论证,展示智慧与勇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强化论点的说服力。进一步分析智慧如何引导勇气的方向,勇气如何支撑智慧的实践,阐释两者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形成完整的论证链。文章结尾,重申智慧与勇气对于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智慧,勇于面对挑战,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
立意:
1.顺应规律办事。
2.避开锋芒,从弱点处入手。
3.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4.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5.做事要讲究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