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注意:联考联评专用,原样复印,请勿缩放复印
2025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答题卡 9. (6分)
考场/座位号:
姓名:
班级: 贴条形码区 17. (6分)(1)
考号:
(2)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 3)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二、
三、
一、
10 [A] [B] [C] [D] [E] [F] [G] [H]
18 [A] [B] [C] [D]
1 [A] [B] [C] [D] 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3 [A] [B] [C] [D]
19. ( 5分)
13. (1)(4分)
4. (4分)
(2)(4分)
20. (2分)甲 : 乙:
14. (3分)
5. (6分) 21. (6分)



15 [A] [B] [C] [D] 22. (4分)
8. (4分)
16. (6分)
{#{QQABRYCEggiAAAIAAAhCAw3ACEMQkACCAQoOQBAYsAABgANABAA=}#}
注意:联考联评专用,原样复印,请勿缩放复印
■ ■
四、写作 23.(60分)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800
1000
400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 ■ ■
{#{QQABRYCEggiAAAIAAAhCAw3ACEMQkACCAQoOQBAYsAABgANABAA=}#}哈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5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依据第一自然段“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可知,“非自然”的理解错误;B项“只能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过于绝对;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用凡人、皇帝等例子来说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见解是朴素简洁的。
2.B【解析】本文的引文并不都是为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后两段引文证明的是哲理性言语的类型特点。
3.B【解析】这一项是说明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4.①比喻的本体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直接贴近内容,不引向别的对象,可以确定为直接型哲理性言语。
②比喻的本体相当抽象甚至模糊,并不实指确定的对象,可以确定为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每点2分)
5.①这段话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把人们的眼光从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引向对简单事实理解的深度。
②这段话本身是简洁朴素的,在错综混乱中找到秩序,发现规律和本质,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让人们体验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每点3分)(结合文段说明内容朴素简洁与形式朴素简洁,言之成理即可)
6.B【解析】B项“对比山中、海边的环境氛围及其带给人的心理感受”错误,是将奥地利的山与一般的山进行对比,突出奥地利的山的特点。
7.B【解析】B项“含蓄委婉地批评了‘那些损害自然风光的城里人’”有误,作者是直接批评。
8.①“仁者乐山”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仁者乐山”有关。
②“仁者乐山”是全文的线索,它将作者在奥地利的见闻和中国的古老智慧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深刻主旨。
9. 不赞同。
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仁者乐山”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
②通过对“因斯布鲁克的山间小镇塞费尔德的路口”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仁者乐山”的
内涵,深化主题。
③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④将“仁者乐山”这一观念具象化,体现了人融于自然的生活状态。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10. CFG
【解析】“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强调介子推凭借道义追随晋文公,意思表达完整,C处应该断开,“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内部构成因果逻辑关系,表达了介子推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动机,语义到“割其肌”这里完整,因此在F处断句。因为介子推有上述的义举和仁爱行为,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与后面“书图著其名”的具体行为承接但又有语义的停顿,故G 处断句。
11. A 【解析】A项“垂”,流传。
12. D 【解析】原文中并未提及“可以没有良法”。
13. (1)国家任用贤能的人就吉祥,任用不贤的人就凶险,考察过去的历史并审视自己的事情,那结果就像合于符契一样必然。
(“肖”“案”“合符”“其必然也如合符”,状语后置句,各1分。)
(2)这三个方面确立了,君主又没有私心,那么臣下就能够依照法令来治理政事,看着标准来行动。(“上”“循”,依照;“表”,标准、标志,各1分,句意1分。)
14. 材料一强调尊贤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用人的原则;材料三指出在“用贤”上要言行一致。
15. D 【解析】D项“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心境”表述有误,应该是展现了娄秀才病中的心境,“无法通过诗文交流来消除离愁的苦闷”亦有误。
16. 遣词用字方面:
①炼字:“空”,写出居室冷清;“曙”字写出残月的微光;“掩”写出门扉可“掩”而秋虫之声难“掩”;“秋”字写出秋虫鸣叫的萧瑟;
表现手法方面:
②视听结合:近曙的月色,秋虫的鸣叫,一写视觉感受,一写听觉感受,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夜客思图;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壁空”,见出清幽;“门掩”,见出独居空室、寂寞无聊。月曙,暗示居者彻夜难眠;候虫鸣叫,表明秋气萧瑟,越发触动了客子的乡愁。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景物描写与友人孤独愁伤的心境高度融合。
④以动衬静:“门掩候虫秋”以动衬静,通过秋虫的鸣叫突出了环境的寂静。
(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如诗人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巧妙处理,使诗句具有一种幽远深邃的意境。空间上,由室内的墙壁到天空的残月,再到门外的秋虫,视野逐步拓展;时间上,“残月曙”点明了从夜晚到黎明的时间转换,“候虫秋” 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使读者在有限的诗句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广阔,意境深远。)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17.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8. B【解析】A项动词,完成;B项动词,成全,造就;C项名词,业绩,成绩;D项动词,完成。
19.①“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写出了行走的艰难,更具画面感(1分),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1分)。
②运用比喻(1分)。将大片桑田比喻成“碧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桑田的碧绿和广阔(1分);将我们三人比喻成“船”,贴切自然地写出我们三人在桑林中行进的状态(1分)。
(如果从细节描写、叠词使用、感官结合角度赏析也可酌情赋分)
20. 生机勃勃 萎靡不振
21. (1)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植物听了都不会有什么反应
(2)植物为什么能感知音乐呢
(3)植物讨厌“听”的音乐是摇滚乐
22. 在演播的乐曲或歌声传到植物体内后,声信号可以变为电信号,从而被植物体感知。
【解析】本题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演播的乐曲或歌声在传到植物体内后,声信号可以变为……”中途易辙;第二处“从而被植物体所感知”句式杂糅。
23. 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美名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国家任用贤能的人就吉祥,任用不贤的人就凶险,考察过去的历史并审视自己的事情,那结果就像合于符契一样必然。这就是作为国君的人不得不慎重的原因啊。阖闾凭借吴国战胜他国,无敌于天下,但夫差却被越国擒获;秦穆公凭借秦国显扬名声获得尊号,而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劫杀。君王的身份是一样的,但所创造的功业不相同的原因,是他们任用的人不同。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是因为当时是周公执掌朝政;赵武灵王在其即位五十年时却饿死在沙丘,是因为任用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被天下人耻笑。在同一个人身上,荣耀与耻辱都施加在他身上,在于他所任用的人。由此看来,国家没有贤能的辅佐和杰出的人才,却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使危亡的国家安定下来并延续断绝的世系,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国家不追求土地广大,而追求获得民心;辅佐的人不追求数量多,而追求得到贤能杰出的人。获得民心的君主,百姓就会归附他;有贤能辅佐的君主,士人就会归附他。
材料二: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责,在官位上表现出才能来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英明的君主使臣子的事务不相互干扰,所以没有争讼;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相互伤害,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愚钝的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明君设立的标准容易看到,所以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所以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所以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点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看着标准来行动。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介子推没有爵禄而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不忍心文公挨饿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治国之法普遍地实行于天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材料三:
刑罚政令公正,老百姓就会归附;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会归附。正确的原则和法制,是国家的根本。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关键,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君子,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君子,国家就会混乱。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君主担忧的问题,不在于口头上不说任用贤能的人,而在于不能在行动上像说的那样任用贤能的人。说要任用贤能的人,是口头上说的;使贤能的人退却,是行动上做的。口头上和行动上相违背,但又想贤能的人来到,不贤能的人退却,不是很难吗 哈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 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与后面“书图著其名”的具体行为承接但又有语义的停顿,故 G 处断句。
11. A 【解析】A项“垂”,流传。
2025 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2. D 【解析】原文中并未提及“可以没有良法”。
1.C【解析】A 项依据第一自然段“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可知,“非自然”的
13. (1)国家任用贤能的人就吉祥,任用不贤的人就凶险,考察过去的历史并审视自己的事情,
理解错误;B 项“只能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过于绝对;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用凡
那结果就像合于符契一样必然。
人、皇帝等例子来说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见解是朴素
(“肖”“案”“合符”“其必然也如合符”,状语后置句,各 1 分。)
简洁的。
(2)这三个方面确立了,君主又没有私心,那么臣下就能够依照法令来治理政事,看着标准来行动。
2.B【解析】本文的引文并不都是为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后两段引文证明的是哲理性言
(“上”“循”,依照;“表”,标准、标志,各 1 分,句意 1 分。)
语的类型特点。
14. 材料一强调尊贤的重要性;材料二强调用人的原则;材料三指出在“用贤”上要言行一致。
3.B【解析】这一项是说明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15. D 【解析】D 项“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心境”表述有误,应该是展现了娄秀才病中的心境,“无
4.①比喻的本体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直接贴近内容,不引向别的对象,可以确定为直接型哲理性
法通过诗文交流来消除离愁的苦闷”亦有误。
言语。
16. 遣词用字方面:
②比喻的本体相当抽象甚至模糊,并不实指确定的对象,可以确定为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①炼字:“空”,写出居室冷清;“曙”字写出残月的微光;“掩”写出门扉可“掩”而秋虫之
(每点 2分)
声难“掩”;“秋”字写出秋虫鸣叫的萧瑟;
5.①这段话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把人们的眼光从繁芜丛杂的
表现手法方面:
意识形态引向对简单事实理解的深度。
②视听结合:近曙的月色,秋虫的鸣叫,一写视觉感受,一写听觉感受,组成了一幅有声有
②这段话本身是简洁朴素的,在错综混乱中找到秩序,发现规律和本质,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
色的秋夜客思图;
让人们体验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壁空”,见出清幽;“门掩”,见出独居空室、寂寞无聊。月曙,暗
(每点 3分)(结合文段说明内容朴素简洁与形式朴素简洁,言之成理即可)
示居者彻夜难眠;候虫鸣叫,表明秋气萧瑟,越发触动了客子的乡愁。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
6.B【解析】B 项“对比山中、海边的环境氛围及其带给人的心理感受”错误,是将奥地利的山与
的景物描写与友人孤独愁伤的心境高度融合。
一般的山进行对比,突出奥地利的山的特点。
④以动衬静:“门掩候虫秋”以动衬静,通过秋虫的鸣叫突出了环境的寂静。
7.B【解析】B 项“含蓄委婉地批评了‘那些损害自然风光的城里人’”有误,作者是直接批评。 (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如诗人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巧妙处理,使诗句具有一
8.①“仁者乐山”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 种幽远深邃的意境。空间上,由室内的墙壁到天空的残月,再到门外的秋虫,视野逐步拓展;时
都与“仁者乐山”有关。 间上,“残月曙”点明了从夜晚到黎明的时间转换,“候虫秋” 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使读者在有
②“仁者乐山”是全文的线索,它将作者在奥地利的见闻和中国的古老智慧联系起来,揭示出 限的诗句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广阔,意境深远。)
文章的深刻主旨。 (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9. 不赞同。 17.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仁者乐山”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通过对“因斯布鲁克的山间小镇塞费尔德的路口”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仁者乐山”的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内涵,深化主题。
18. B【解析】A项动词,完成;B项动词,成全,造就;C项名词,业绩,成绩;D项动词,完成。
③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19.①“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写出了行走的艰难,更具画面感(1分),运用排比,句式整
④将“仁者乐山”这一观念具象化,体现了人融于自然的生活状态。
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1分)。
(每点 2分,答出 3 点即可满分)
②运用比喻(1分)。将大片桑田比喻成“碧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桑田的碧绿和广阔(1分);将
10. CFG
我们三人比喻成“船”,贴切自然地写出我们三人在桑林中行进的状态(1分)。
【解析】“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强调介子推凭借道义追随晋文公,意思表达完整,C 处应
(如果从细节描写、叠词使用、感官结合角度赏析也可酌情赋分)
该断开,“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内部构成因果逻辑关系,表达了介子推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动
20. 生机勃勃 萎靡不振
机,语义到“割其肌”这里完整,因此在 F处断句。因为介子推有上述的义举和仁爱行为,所
21. (1)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植物听了都不会有什么反应
语文答案第 1页(共 2页)
{#{QQABRYAsxgIwkBYACY6KB0mgCEsQkJESJQoOAQCcqAQrQBNIBAA=}#}
(2)植物为什么能感知音乐呢 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君子,国家就会混乱。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
(3)植物讨厌“听”的音乐是摇滚乐 种情况;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君主担忧的问题,不在于口头上不
22. 在演播的乐曲或歌声传到植物体内后,声信号可以变为电信号,从而被植物体感知。 说任用贤能的人,而在于不能在行动上像说的那样任用贤能的人。说要任用贤能的人,是口头上
【解析】本题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演播的乐曲或歌声在传到植物体内后,声信号可以变为……” 说的;使贤能的人退却,是行动上做的。口头上和行动上相违背,但又想贤能的人来到,不贤能
中途易辙;第二处“从而被植物体所感知”句式杂糅。 的人退却,不是很难吗
23. 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美名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国
家任用贤能的人就吉祥,任用不贤的人就凶险,考察过去的历史并审视自己的事情,那结果就像
合于符契一样必然。这就是作为国君的人不得不慎重的原因啊。阖闾凭借吴国战胜他国,无敌于
天下,但夫差却被越国擒获;秦穆公凭借秦国显扬名声获得尊号,而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劫杀。
君王的身份是一样的,但所创造的功业不相同的原因,是他们任用的人不同。所以周成王在襁褓
之中就让诸侯来周朝朝见,是因为当时是周公执掌朝政;赵武灵王在其即位五十年时却饿死在沙
丘,是因为任用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多次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后,任用
了竖刁、易牙,死后却不能下葬,被天下人耻笑。在同一个人身上,荣耀与耻辱都施加在他身上,
在于他所任用的人。由此看来,国家没有贤能的辅佐和杰出的人才,却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
使危亡的国家安定下来并延续断绝的世系,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国家不追求土地广大,而追求
获得民心;辅佐的人不追求数量多,而追求得到贤能杰出的人。获得民心的君主,百姓就会归附
他;有贤能辅佐的君主,士人就会归附他。
材料二: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
为国立功来履行职责,在官位上表现出才能来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
们的官职。英明的君主使臣子的事务不相互干扰,所以没有争讼;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
都有擅长的技能。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相互伤害,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明君设立可以得到
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愚钝的人过着
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明君设立的标准容易看到,所以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
所以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所以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点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
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看着标准来行动。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
介子推没有爵禄而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不忍心文公挨饿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
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
为私夺权。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
喜怒。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
职,治国之法普遍地实行于天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材料三:
刑罚政令公正,老百姓就会归附;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会归附。正确的原则
和法制,是国家的根本。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关键,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君子,国
语文答案第 2页(共 2页)
{#{QQABRYAsxgIwkBYACY6KB0mgCEsQkJESJQoOAQCcqAQrQBNIBAA=}#}哈尔滨师大附中 2025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东北师大附中 语 文 试 卷
辽宁省实验中学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5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理也是一种美。它来自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新颖、卓异、睿智、深刻,不但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在感情上得到激励,甚至产生行动的渴望。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不过形象美是自然美在感性上的把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哲理美则是自然美在理性上的观照,使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欣然诚服。
哲理凝聚于其中的言语,就是哲理性言语。哲理性言语使哲理具有了自己的形体,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如曙光,如晨钟,如鼓点,如灯塔,发人深省,使人神往。和形象性言语一样,人们一接触到哲理性言语,往往只是惊叹甚至慑服于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而感觉不到表现这一哲理的言语形式的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人们所真正能够感觉到的却只是它的“言语形式”,这恰恰证明了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这种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所蕴含的哲理能用别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吗?也许能,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如这十个字简洁、形象、生动。
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语言,它之所以美,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它是真理的光芒,它是人们长期探索甚至是几代人孜孜追求的结果,是用无数的痛苦、失败、血泪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好像铁树的花,从一粒种子播入土地到开出美丽的花朵,不但其过程不易为人们肉眼所觉察,其艰辛也是难于想象的,要天时,要地利,更要人们的辛勤的劳作。它总是从新的方面,在新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出某种新的认识,从而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它是对愚昧、偏见、谬误的胜利,就像哥白尼、布鲁诺告诉人们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旋转一样。
哲理性言语之所以美,还因为它本身的简洁朴素。它从错综混乱中找到联系、秩序,发现了规律、本质,使之臻于和谐,达到统一,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从而使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感情的愉悦。比如,人对人自身的认识,自古以来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谬误,说人是天的“副本”,说人是一架“机器”,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车载斗量,难以胜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不管他是英名盖世的伟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凡人,不管他是皇帝、总统还是奴隶、长工,不管他是挥金如土的富豪还是瓮牖绳枢的贫民,不管她是西施王嫱还是嫫母无盐……全都在顷刻间显示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这一见解又是何等的朴素简洁!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必须强调的是,哲理内容的朴素简洁只能生成于朴素简洁的言语形式。
哲理性言语有直接、间接两大类型。直接型是指言语直接指向哲理,表里一致,水乳交融,语直言明,哲理“皆若空游无所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阿渥雷琉欧斯的“人生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们简洁朴素,就像真理本身那样。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但也都直接贴近内容。如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及契诃夫的“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
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实际上大多都是比喻,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喻体,哲理是它的本体。由于哲理直接蕴含于喻体之中,而喻体就是语言之能指,于是能从语言本身感受哲理。它们不像别的比喻那样本体都是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的,而是相当抽象甚至模糊的,并不实指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例如上引陆游的两句诗,某人写作遇到左思右想再也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可以从中得到鼓励,而另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受到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勇气。它所涵盖的对象愈多愈广,也就愈见深刻、精彩。
(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形象美对自然美的感性把握不同,哲理美是对人、对生活等非自然美的理性观照。
B.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只能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C.哲理性言语是真理的光芒,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结果,是用代价换来的,是简洁朴素的。
D.无论是伟人、凡人,皇帝、奴隶,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哲理美和形象美的比较分析,让人们清晰地理解了哲理美具有能使人恍然大悟、欣然诚服的特点。
B.本文善于引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诗有文,丰富多彩,这些诗文都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
C.本文从哲理美谈起,谈到哲理性言语,再谈到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以及分类,层层递进,结构清晰明了。
D.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的特点,作者能旁征博引,又善用比喻,让读者在灵活的语言中领会哲理性言语的美。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说明言语直接指向哲理的一项是(3分)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D.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叶圣陶
4.在哲理性言语运用比喻的手法时,如何辨别这种言语是直接型的还是间接型的?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到: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话是具有哲理美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具有哲理美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仁者乐山
余秋雨

从意大利到奥地利,也就是从南欧进入了中欧。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并不古老但很有文化。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时至今日,太重的文化负担使它陷入太多程序化的纪念聚集,因此显得沉闷而困倦。①奥地利人明白这一点,因此早已开始了对维也纳的背叛。
奥地利的当代风采,在维也纳之外。应该走远一点去寻找,走到那些山区农村,走到因斯布鲁克到萨尔茨堡、林茨的山路间。寻找时,有小路应该尽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会儿当然更好。

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使我疑惑起来:自己究竟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
这里所说的“喜欢”,不是指偶尔游观,而是指长期居息。无论是临水还是倚山都会有一些不方便,甚至还会引来一些大灾难,但相比之下,山间的麻烦更多。从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山窝里很快就会感到闭塞、局促、坎坷、芜杂,这种生态图像与水边正恰相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来盛邑大户可以离山,却总不离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本人以前对居息环境的梦想,也大多与水有关。
但是,眼前的奥地利,却让我惊讶不已。
首先是图像的净化,满山满坡都种植地毯般的绒草,或者是一片片整齐的森林,色调和谐统一,单纯明丽,把种种纷乱和芜杂都抹去了。②这也就抹去了山地对人们的心理堵塞,留下的开阔气韵,如洪波宛曼、云海静谧。海边的优势,也不过如此吧?但它又比海边宁静和安全。
其次是人迹的收敛。整治草地和森林的当然是人力,但人的痕迹却完全隐潜,只让自然力全姿全态地出台。所有的农舍不是原木色,就是灰褐色,或是深黑色,不再有别的色彩。在形态上也追求原生态,绝不会炫华斗奇,甘愿被自然掩盖和埋没。只有当人们收敛自我,才能享受最完美的自然。
在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看不到那些自以为热爱自然,却又以触目的别墅、度假村之类损害了自然风光的城里人印迹。很多城里人不知道,当他们把“回归自然”的口号付诸实践的时候,实际上是骚扰了自然。③他们为了谋取窗口的山野景象而带来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材料,与山野的素朴本质格格不入,结果便点点块块地蚕食了山区农村的整体美学生态。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里人居住,他们显然谦逊得多,要回归自然首先把自己“回归”了,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如雨入湖,不分彼此。

在奥地利,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山水哲学。
孔子对山水,并无厚此薄彼,他说过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这里的“乐”字,古代读“要”,一个已经死了的读音,但是,我觉得这八个字很有现代美学价值,应该活下去。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等品质也就是所谓“智”;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则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坚毅忠诚、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
其实,整个人生,也应平衡于山、水之间。
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正因为如此,我想,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或者不到老年而有了静定心态,则不妨在山地落脚。

此刻我正站在因斯布鲁克的山间小镇塞费尔德的路口,打量着迷人的山居生态。
那些原木色或深褐色的农舍门前全是鲜花,门口坐着一堆堆红脸白须、衣着入时的老人。他们无所事事,却无落寞表情,不像在思考什么,也不东张西望。与我们目光相遇,便展开一脸微笑,又不期待你有太多的回应。
也有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在居住。我左边这家,妻子刚刚开了一辆白色小车进来,丈夫又骑着摩托出去了。但他们的小车和摩托都掩藏在屋后,不是怕失窃,倒是怕这种现代化的对象窃走浑厚风光。妻子乐呵呵地在屋前劈柴,新劈的木柴已经垒成一堵漂亮的矮墙。
现在是八月,山风已呼呼作响,可以想见冬季在这里会很寒冷。这些木柴那时将在烟筒里变作白云,从屋顶飘出。积雪的大山会以一种安静的银白来迎接这种飘动的银白,然后两种银白在半空中相融相依。
突然有几个彩色的飞点划破这两种银白,那是人们在滑雪。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背叛”指的是奥地利人为了摆脱沉重的文化负担和太多程序化的纪念聚集带来的沉闷、困倦而做出的努力。 
B.句子②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比山中、海边的环境氛围及其带给人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山中开阔、静谧、宁静而安全的优势。
C.句子③中“蚕食”本意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用来比喻逐步侵占。在本句中突出了人们对自然的逐步破坏。
D.句子④指出“乐”字古读音已“死”,而其现代美学价值应“活”,表达了作者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价值的认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节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叙写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沉闷、困倦的城市气氛,进而引出下文对奥地利山区农村秀美风光的描写。
B.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奥地利人对自然的保护,文章含蓄委婉地批评了那些“损害了自然风光的城里人”。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首都维也纳到山区农村,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倾注笔端,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D.作者巧妙地将自己在西方行走的见闻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两者之间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8.标题“仁者乐山”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文章第四节可以删去。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招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三: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注]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相传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在晋文公即位后不求功名,
隐居绵山。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介子推无爵禄A而义B随文公C不忍口腹D而仁E割其肌F故人主结其德G书图著H其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接近、靠近,成语有“永垂不朽”“名垂千古”,其中的“垂”字意思与此均相同。
B.朝,使……朝见,使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朝于齐”的“朝”用法不同。
C.见,同“现”,表现、体现,与《马说》中“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见”意思相同。
D.少顷,一会儿、片刻,与《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都表示时间短暂。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样作为君王,阖闾和秦穆公功业显著,而夫差和秦二世却被俘或被杀,成败结局不同的原因是他们任用的人不同。
B.君王要把赢取民心、得到贤才作为要务。赢取民心的君王,百姓自然追随;有贤能俊杰辅佐的君王,士人自然归附。
C.韩非认为明君应做到让臣子事务不相互干扰,不兼任官职,这样能使臣子之间没有争讼,各自的技艺专长得以发挥。
D.荀子认为君子是道法的关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可以没有良法,但是不能没有君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4分)
(2)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4分)
14.三则材料都谈及任贤的话题,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酬娄秀才①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②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注]①娄秀才:娄图南,有才而不屑仕进,时寓居永州,后赴淮南入道。②双金:与下句中的“杂佩”均喻指贵重之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叙说孤独之“客”遥念“故园”,借助“故园”和“潇湘”两个方位词将空间距离拉大。
B.“病依”“梦绕”表现了娄秀才入道的决心,“知止”“遗名”表现了娄秀才对知足知止的道德追求。
C.诗中的“谬委”和“难征”两词有谦逊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娄秀才的赠诗深得柳宗元的赞赏。
D.本诗作为酬答之作,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无法通过诗文交流来消除离愁的苦闷。
16.“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常被后代评论家誉为“极佳”之句,请分析其佳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所说“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2)古人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奇笔写梦境”,诗中描写仙兽吼叫震动山谷,展现令人惊心动魄的梦境的句子是:“ , 。”
(3)美妙的器乐会使听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 ”两句诗就展现了这种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
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在《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
18.下列句子中的“成就”和文中加点的“成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B.妹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爹您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C.过去30年里,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
D.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穿过一片片桑树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般人们总认为“草木无知”,以为植物既无大脑,又无神经、视觉和听觉,无论是美妙动听的音乐,还是紧张恐怖的音响, ① 。但事实上,许多植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它们可以起到神奇的功效。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不是冷若冰霜、毫无感情的。外国专家学者也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据报道:印度科研工作者专门给黑藻举行过“音乐会”,每天早上定时演奏,甲组黑藻听的是宁静优美的《小夜曲》,乙组黑藻听的是烦躁刺耳的噪声。谁知它们真的有情,听乐曲的长得( 甲 ),听噪声的变得( 乙 )。这些试验说明,植物存在着“初级的神经系统”,对音乐反应敏感。
② ?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内的细胞如同一个活电池。当接触植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极之间便产生了电位差,形成电流。植物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可以通过植物的维管束、叶内薄壁组织等途径在植物体内传送。演播的乐曲或歌声在传到植物体内后,声信号可以变为电信号,从而被植物体所感知。
更为奇异的是,植物最喜欢“听”的音乐是东方音乐,特别是印度的西塔尔等弦乐,因为有的植物听了这些音乐后,能以正常速度的两倍生长。继弦乐之后是古典音乐,这时植物会朝着声源的方向生长。 ③ ,因为“听”摇滚乐的植物总是向远离声源的方向躲避,甚至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的现象。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这是一种知足的智慧;又说:“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提醒着我们进取的重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哈尔滨师大附中 2025 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言明,哲理“皆若空游无所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阿渥雷琉欧
斯的“人生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们简洁朴素,就像真理本身那样。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
东北师大附中 语 文 试 卷 夸张、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但也都直接贴近内容。如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
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及契诃夫的“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
辽宁省实验中学 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
本试卷共 23题,共 150分,共 5页。 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
注意事项: 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实际上大多都是比喻,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喻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体,哲理是它的本体。由于哲理直接蕴含于喻体之中,而喻体就是语言之能指,于是能从语言本身感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5 受哲理。它们不像别的比喻那样本体都是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的,而是相当抽象甚至模糊的,并不实指一、现代文阅读(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例如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引陆游的两句诗,某人写作遇到左思右想再也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可以从中得到鼓励,而另一个人在生
哲理也是一种美。它来自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新颖、卓异、 活道路上受到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勇气。它所涵盖的对象愈多愈广,也就愈见深刻、精彩。
睿智、深刻,不但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在感 (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
情上得到激励,甚至产生行动的渴望。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不过形象美是自然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在感性上的把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哲理美则是自然美在理性上的观照,使人 A.与形象美对自然美的感性把握不同,哲理美是对人、对生活等非自然美的理性观照。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欣然诚服。 B.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只能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哲理凝聚于其中的言语,就是哲理性言语。哲理性言语使哲理具有了自己的形体,成为可供观照 C.哲理性言语是真理的光芒,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结果,是用代价换来的,是简洁朴素的。
的对象,如曙光,如晨钟,如鼓点,如灯塔,发人深省,使人神往。和形象性言语一样,人们一接触 D.无论是伟人、凡人,皇帝、奴隶,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到哲理性言语,往往只是惊叹甚至慑服于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而感觉不到表现这一哲理的言语形式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人们所真正能够感觉到的却只是它的“言语形式”,这恰恰证明了 A.作者通过哲理美和形象美的比较分析,让人们清晰地理解了哲理美具有能使人恍然大悟、欣然诚
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这种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所蕴含 服的特点。
的哲理能用别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吗?也许能,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如这十个字简洁、形象、生动。 B.本文善于引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诗有文,丰富多彩,这些诗文都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
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语言,它之所以美,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它是真理的光芒,它是人们长期探索 是美的言语。
甚至是几代人孜孜追求的结果,是用无数的痛苦、失败、血泪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好像铁树的 C.本文从哲理美谈起,谈到哲理性言语,再谈到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以及分类,层层递进,结构
花,从一粒种子播入土地到开出美丽的花朵,不但其过程不易为人们肉眼所觉察,其艰辛也是难于想 清晰明了。
象的,要天时,要地利,更要人们的辛勤的劳作。它总是从新的方面,在新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出某 D.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的特点,作者能旁征博引,又善用比喻,让读者在灵活的语言中领会哲理性
种新的认识,从而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它是对愚昧、偏见、谬误的胜利,就像哥 言语的美。
白尼、布鲁诺告诉人们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旋转一样。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说明言语直接指向哲理的一项是(3 分)
哲理性言语之所以美,还因为它本身的简洁朴素。它从错综混乱中找到联系、秩序,发现了规律、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本质,使之臻于和谐,达到统一,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从而使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感情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的愉悦。比如,人对人自身的认识,自古以来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谬误,说人是天的“副本”,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说人是一架“机器”,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车载斗量,难以胜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 D.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叶圣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不管他是英名盖世的伟人还是名不见经 4.在哲理性言语运用比喻的手法时,如何辨别这种言语是直接型的还是间接型的?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传的凡人,不管他是皇帝、总统还是奴隶、长工,不管他是挥金如土的富豪还是瓮牖绳枢的贫民,不 (4 分)
管她是西施王嫱还是嫫母无盐……全都在顷刻间显示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这一见解又是何等的朴素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到:
简洁!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必须强调的是,哲理内容的朴素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
简洁只能生成于朴素简洁的言语形式。 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
哲理性言语有直接、间接两大类型。直接型是指言语直接指向哲理,表里一致,水乳交融,语直 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
语文试卷第 1页(共 4页)
{#{QQABRYAsxgIwkBYACY6KB0mgCEsQkJESJQoOAQCcqAQrQBNIBAA=}#}
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 三
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奥地利,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山水哲学。
这段话是具有哲理美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具有哲理美的原因。(6 分) 孔子对山水,并无厚此薄彼,他说过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分) ④这里的“乐”字,古代读“要”,一个已经死了的读音,但是,我觉得这八个字很有现代美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价值,应该活下去。
仁者乐山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
余秋雨 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等品质也就是所谓“智”;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则会以敦厚淳朴、
一 安然自足、坚毅忠诚、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
从意大利到奥地利,也就是从南欧进入了中欧。 其实,整个人生,也应平衡于山、水之间。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并不古老但很有文化。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 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
抬头低头都是文化。”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
难离开。”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正因为如此,我想,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观海弄潮、择流而居,到了老年,或者不到老年而有了静
时至今日,太重的文化负担使它陷入太多程序化的纪念聚集,因此显得沉闷而困倦。①奥地利人 定心态,则不妨在山地落脚。
明白这一点,因此早已开始了对维也纳的背叛。 四
奥地利的当代风采,在维也纳之外。应该走远一点去寻找,走到那些山区农村,走到因斯布鲁克 此刻我正站在因斯布鲁克的山间小镇塞费尔德的路口,打量着迷人的山居生态。
到萨尔茨堡、林茨的山路间。寻找时,有小路应该尽量走小路,能停下逗留一会儿当然更好。 那些原木色或深褐色的农舍门前全是鲜花,门口坐着一堆堆红脸白须、衣着入时的老人。他们无
二 所事事,却无落寞表情,不像在思考什么,也不东张西望。与我们目光相遇,便展开一脸微笑,又不
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使我疑惑起来:自己究竟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 期待你有太多的回应。
这里所说的“喜欢”,不是指偶尔游观,而是指长期居息。无论是临水还是倚山都会有一些不方 也有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在居住。我左边这家,妻子刚刚开了一辆白色小车进来,丈夫又骑着摩
便,甚至还会引来一些大灾难,但相比之下,山间的麻烦更多。从外面看是好好一座山,住到了它的 托出去了。但他们的小车和摩托都掩藏在屋后,不是怕失窃,倒是怕这种现代化的对象窃走浑厚风光。
山窝里很快就会感到闭塞、局促、坎坷、芜杂,这种生态图像与水边正恰相反。 妻子乐呵呵地在屋前劈柴,新劈的木柴已经垒成一堵漂亮的矮墙。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来盛邑大户可以离山,却总不离水。 现在是八月,山风已呼呼作响,可以想见冬季在这里会很寒冷。这些木柴那时将在烟筒里变作白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本人以前对居息环境的梦想,也大多与水有关。 云,从屋顶飘出。积雪的大山会以一种安静的银白来迎接这种飘动的银白,然后两种银白在半空中相
但是,眼前的奥地利,却让我惊讶不已。 融相依。
首先是图像的净化,满山满坡都种植地毯般的绒草,或者是一片片整齐的森林,色调和谐统一, 突然有几个彩色的飞点划破这两种银白,那是人们在滑雪。
单纯明丽,把种种纷乱和芜杂都抹去了。②这也就抹去了山地对人们的心理堵塞,留下的开阔气韵,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如洪波宛曼、云海静谧。海边的优势,也不过如此吧?但它又比海边宁静和安全。 A.句子①中的“背叛”指的是奥地利人为了摆脱沉重的文化负担和太多程序化的纪念聚集带来的沉
其次是人迹的收敛。整治草地和森林的当然是人力,但人的痕迹却完全隐潜,只让自然力全姿全 闷、困倦而做出的努力。
态地出台。所有的农舍不是原木色,就是灰褐色,或是深黑色,不再有别的色彩。在形态上也追求原 B.句子②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比山中、海边的环境氛围及其带给人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山中开阔、
生态,绝不会炫华斗奇,甘愿被自然掩盖和埋没。只有当人们收敛自我,才能享受最完美的自然。 静谧、宁静而安全的优势。
在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看不到那些自以为热爱自然,却又以触目的别墅、度假村之类损害了自然 C.句子③中“蚕食”本意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用来比喻逐步侵占。在本句中突出了
风光的城里人印迹。很多城里人不知道,当他们把“回归自然”的口号付诸实践的时候,实际上是骚 人们对自然的逐步破坏。
扰了自然。③他们为了谋取窗口的山野景象而带来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材料,与山野的素朴本质格格不 D.句子④指出“乐”字古读音已“死”,而其现代美学价值应“活”,表达了作者对“智者乐水,仁
入,结果便点点块块地蚕食了山区农村的整体美学生态。奥地利的山区农村中一定也有很多城里人居 者乐山”美学价值的认同。
住,他们显然谦逊得多,要回归自然首先把自己“回归”了,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如雨入湖,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不分彼此。 A.文章第一节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叙写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沉闷、困倦的城市气氛,进而引出
下文对奥地利山区农村秀美风光的描写。
语文试卷第 2页(共 4页)
{#{QQABRYAsxgIwkBYACY6KB0mgCEsQkJESJQoOAQCcqAQrQBNIBAA=}#}
B.奥地利的山区农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奥地利人对自然的保护,文章含蓄委婉 隐居绵山。
地批评了那些“损害了自然风光的城里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首都维也纳到山区农村,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倾注笔端,吸引读者的 介子推无爵禄 A 而义 B 随文公 C 不忍口腹 D 而仁 E 割其肌 F 故人主结其德 G 书图著 H 其名
阅读兴趣,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作者巧妙地将自己在西方行走的见闻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两者之间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给
A.垂,接近、靠近,成语有“永垂不朽”“名垂千古”,其中的“垂”字意思与此均相同。
读者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B.朝,使……朝见,使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朝于齐”的“朝”用法不同。
8.标题“仁者乐山”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4分)
C.见,同“现”,表现、体现,与《马说》中“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见”意思相同。
9.有人认为文章第四节可以删去。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6分)
35 D.少顷,一会儿、片刻,与《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都表示时间短暂。二、古诗文阅读( 分)
5 20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小题, 分)
10 14 A.同样作为君王,阖闾和秦穆公功业显著,而夫差和秦二世却被俘或被杀,成败结局不同的原因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 题。
他们任用的人不同。
材料一:
B.君王要把赢取民心、得到贤才作为要务。赢取民心的君王,百姓自然追随;有贤能俊杰辅佐的君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 王,士人自然归附。
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
C.韩非认为明君应做到让臣子事务不相互干扰,不兼任官职,这样能使臣子之间没有争讼,各自的
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 技艺专长得以发挥。
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 D.荀子认为君子是道法的关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可以没有良法,
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由此观之, 但是不能没有君子。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1)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4 分)
(节选自《说苑·尊贤》) (2)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4 分)
材料二: 14.三则材料都谈及任贤的话题,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题。
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
酬娄秀才①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
柳宗元
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厉廉耻,招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谬委双金 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材料三:
[注]①娄秀才:娄图南,有才而不屑仕进,时寓居永州,后赴淮南入道。②双金:与下句中的“杂佩”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
均喻指贵重之物。
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 A.诗歌开篇叙说孤独之“客”遥念“故园”,借助“故园”和“潇湘”两个方位词将空间距离拉大。
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B.“病依”“梦绕”表现了娄秀才入道的决心,“知止”“遗名”表现了娄秀才对知足知止的道德追求。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C.诗中的“谬委”和“难征”两词有谦逊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娄秀才的赠诗深得柳宗元的赞赏。
[注]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相传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在晋文公即位后不求功名, D.本诗作为酬答之作,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无法通过诗文交流来消除离愁的苦闷。
语文试卷第 3页(共 4页)
{#{QQABRYAsxgIwkBYACY6KB0mgCEsQkJESJQoOAQCcqAQrQBNIBAA=}#}
16.“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常被后代评论家誉为“极佳”之句,请分析其佳处。(6分) 的噪声。谁知它们真的有情,听乐曲的长得( 甲 ),听噪声的变得( 乙 )。这些试验说明,植物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在着“初级的神经系统”,对音乐反应敏感。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② ?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内的细胞如同一个活电池。当接触植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所说“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 两极之间便产生了电位差,形成电流。植物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可以通过植物的维管束、叶内薄壁组织
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等途径在植物体内传送。演播的乐曲或歌声在传到植物体内后,声信号可以变为电信号,从而被植物
(2)古人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奇笔写梦境”,诗中描写仙兽吼叫震动山谷,展现令 体所感知。
人惊心动魄的梦境的句子是:“ , 。” 更为奇异的是,植物最喜欢“听”的音乐是东方音乐,特别是印度的西塔尔等弦乐,因为有的植
(3)美妙的器乐会使听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 ”两句诗就展现了这 物听了这些音乐后,能以正常速度的两倍生长。继弦乐之后是古典音乐,这时植物会朝着声源的方向
种情景。 生长。 ③ ,因为“听”摇滚乐的植物总是向远离声源的方向躲避,甚至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现象。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8分)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 过 15个字。(6分)
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 改变原意。(4分)
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 四、写作(60分)
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火石,如光,如电。 庄子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这是一种知足的智慧;又说:
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 “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提醒着我们进取的重要性。
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在《采桑图》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 不少于 800字。
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
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
18.下列句子中的“成就”和文中加点的“成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B.妹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爹您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C.过去 30 年里,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
D.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穿过一片片桑树林。”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一般人们总认为“草木无知”,以为植物既无大脑,又无神经、视觉和听觉,无论是美妙动听的
音乐,还是紧张恐怖的音响, ① 。但事实上,许多植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它们可以
起到神奇的功效。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不是冷若冰霜、毫无感情的。外国专家学者也发现
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据报道:印度科研工作者专门给黑藻举行
过“音乐会”,每天早上定时演奏,甲组黑藻听的是宁静优美的《小夜曲》,乙组黑藻听的是烦躁刺耳
语文试卷第 4页(共 4页)
{#{QQABRYAsxgIwkBYACY6KB0mgCEsQkJESJQoOAQCcqAQrQBNI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