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茶出中国”,诸多文物和文献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中国西南地区发现距今3500万年的宽叶木兰古植物化石,证明宽叶木兰是茶树物种的始祖。茶学界认为,2000万年前中华木兰就已出现在云南。贵州的晴隆茶园里发现距今100万年的茶树籽化石,表明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距今8000年的茶籽,表明当时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有茶树存在的,而且先民们已经在探究茶籽及茶的用途。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遗存,虽然山茶属树木的木材结构非常近似,具体的树种识别有一定困难,但是其木材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具有山茶科才有的茶氨酸,证明这些山茶属树根为茶树根遗存。
在先秦文献考古文物出现之前,《晏子春秋》中“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五卵,茗菜而已”的文句,就记录了晏子在齐国为国相时的饮食情况,有人指出,“茗”应是苔菜之物。东周邾国故城遗址出现了原始青瓷碗的植物残渣,经过科学检测,研究者认定碗内遗存的是煮过或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茶叶实物遗存,这个发现可以解释《晏子春秋》中的“茗菜”是茗菜,即茶。邾国故城遗址发现茶叶的时间,与晏子记载的时间比较接近,所以考古新发现的文物可以印证文献的可信性,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相关文献起到文物证史的作用。
三国与六朝时期,《广雅》记载的茶饮是加了葱、姜、橘子的,这种像煮羹一样的茶饮,口味比较浓郁辛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就批评了这样的饮茶方式,人们的饮茶习惯也由此变成了清饮。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茶待客的行为,《茶经》引《桐君录》中的记载:“交、广最重,客来先设。”
茶具的发展历经一个过程。在唐代,占主导地位的茶艺是煎煮法,陆羽在《茶经》中专门为其设计了整套茶具二十四器,使作为饮食工具的茶具开始了专门化的进程。宋代文人使用宜于点茶法的器具,使点茶法成为宋代主流饮茶方式,同时促进了茶具的专门化与多样化,体现了中国茶具独特的审美特征。宋代点饮技艺很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茶经》论茶碗之釉色以青瓷为上,因为“越瓷青而茶色绿”,故“青则益茶”,青瓷能够映衬绿色茶汤,有中庸和谐之美。用深色釉盏装盛点成的上品茶汤,是受北宋蔡襄的影响,他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19世纪的清期,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生产和供应地,茶树广泛种植于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多地,茶叶对外出口量最多时达4000万斤。
中国是茶的故乡,与茶有关的方方面面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取材于沈冬梅、庞旭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与现实本为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需要研究者不仅要考证历史事实,复原历史真相,也要从遥远的过去回归现实和日常,以历史知识回应当代社会。
茶史研究往往只关注过去,对今天的茶业状况不甚了解,所以对当代茶业的影响力极小,研究成果传播范围很窄。当代茶业则只关注经营和效益,对茶史漠不关心,不能充分吸收茶史研究的精华,从而显得浅薄无根。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饮茶,但魏晋以前茶的消费群体尚有限,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也比较小,还没有形成产业。唐中期以后,茶叶消费普及民间,消费群体扩大,并对国家经济产生影响,茶业成为中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便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唐宣宗时期,每年的茶税收入已高达80万贯。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宋元明时期逐渐影响周边国家及东南亚地区,17世纪开始影响欧洲乃至世界。但19世纪80年代后,由于印度等种植国开辟且产能扩大,中国茶的出口总量减少。20世纪后半期,世界茶业格局发生了更多变化:首先,茶叶产区除中国和印度两大产区外,茶叶的种植迅速遍及全世界;其次,茶叶加工由最初中国的纯手工茶,到机器粗加工茶,再到机器精加工茶,技术要求越发体现现代社会的高效特征;再次,茶叶消费方式总趋势朝快捷、简单方向发展,突出表现为茶包及袋装茶的快速推广。
以上情况启发我们思考传统茶文化与茶产业的一些问题,如茶品种多而散、茶品标准不一、有品类无品牌等。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传统茶叶制作技艺的同时,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将茶史、茶文化的研究引入当代茶业的研究议题,既要对茶史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和总结,也需要对当代茶业、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重视对国际茶叶市场的观察、借鉴,提高中国茶业的竞争力,振兴当代中国茶产业。
(取材于仲伟民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文物和文献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的一项是( )
A.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宽叶木兰化石。
B. 贵州的晴隆茶园发现茶树籽化石。
C. 萧山、余姚遗址出土与茶有关的遗存。
D.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饮食中有茗菜。
2. 根据材料一,有关《茶经》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从煮羹饮到清饮,饮茶习惯的改变被陆羽写入《茶经》。
B. 第三段,“客来先设”说明三国及六朝时出现以茶待客的文化现象。
C. 第四段,陆羽设计的茶具二十四器,体现中国茶具独特审美特征。
D. 第四段,陆羽和蔡襄对茶具釉色选择观点不同,是因为茶艺不同。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说明了历史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B. 只要茶史研究多了解茶业状况,其研究成果就能广泛传播。
C. 引用《琵琶行并序》的诗句,说明茶叶消费对经济产生影响。
D. 中国茶出口总量减少与印度等种植园开辟、产能扩大有关。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茶籽,可以证明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
B. 依据邾国故城遗址发现的茶叶残渣,就能推断当时饮茶群体有限,尚未形成茶产业。
C. 唐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煎煮法,宋代流行点茶法,说明茶叶加工的技术在不断改进。
D. 清朝茶叶对外出口量最多时达4000万斤,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前。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必要性及研究的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寻找生命的主宰
李林峰
庄周写完《逍遥游》和《齐物论》之后,决定先辍笔一段时日,整理一下心绪。这天,梓庆邀请庄周去他家喝酒。现在的梓庆已经七十多岁,可面容不显老,看起来和庄周差不多大。他很热情地接待了庄周,并且亲自给庄周斟上了一杯米酒。庄周端起酒杯,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大声赞美道:“嗯,好酒!好酒!就像我的文章!”
梓庆有些诧异:“先生,你的什么文章?”“近日闲来无事,我便写了两篇文章,今天还带过来了。”庄周将写有《逍遥游》和《齐物论》的帛从怀里掏出来,笑道,“我读给您听听,看有没有什么意见……”
庄周神情悠然,一口气将两篇文章读完了,然后喝了一口酒,等待梓庆的回应。梓庆还沉浸在美妙的文字里,脑袋摇晃着,像乘鲲鹏遨游于天际,又像入无我之境。半晌后,他才拍案叫绝道:“真好文章啊!就像我的酒一样香醇醉人!”
“能够得到您的赞誉,我也心满意足了。”
“我虽然是一个木匠,不懂什么风雅,可是听你的文章,比起孔墨的言论,不仅意境更为深远,而且文采飞场,真乃天下至文啊!”
“真是过奖了,不过我这些天都没有写。”庄周有些疲倦道,“不知道应该如何另辟蹊径,写点更有意义的东西。”
梓庆想了想说:“先生,不如你从养生的角度去写一篇如何?”庄周顿觉明朗,站起身来道:“真是高见啊!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
梓庆大笑,又给庄周斟上一杯酒。两人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聊了很多养生的话题。
庄周回到家,来不及和蔺且①打招呼,就开始伏案疾书。他害怕灵感跑掉,首先将《庖丁解牛》的故事写了出来。在写作过程中,他感觉自己手中的笔,变成了庖丁手中的刀。庖丁的刀在牛的筋骨中游走,而他的笔在绢帛上游走。
放下笔后,他又起身望着浩瀚的蒙园,只见园内叶子翠绿葳蕤,点缀着明黄的小花,树下绿草茵茵,蜂蝶蹁跹,时而吹来一阵微风,让人心旷神怡。
这时,蔺且走了过来,问:“先生,您又有什么感悟了吗?”庄周淡然道:“世上的人大多瞧不起那些匠人,将他们视为社会的最下层,可是凭双手劳动却能带来美好的享受,而且他们还能够在各种技艺中悟出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相比于那些整天只知道谈养生而没有任何现实体验的人来说,匠人们是不是更接近道呢?”蔺且说:“无论哲人,还是君王,都喜欢着眼于大处,什么朝代更替、国家兴衰,可是按先生所说,好像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才蕴含真理。”
庄周说:“其实,只要能够抛开那些身外之物,安安分分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专心投入,物我合一,物我不分,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养生之理。你看梓庆,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可是精神矍铄,童颜鹤发,完全没有显出老年之态。只有当人清静淡泊时,才能够活得轻松自在!”
随后,庄周给这篇文章加了一个题目:《养生主》。之后几天,庄周都在修改润色。当他觉得差不多时,一位从魏国归来的生意人,捎来了惠施的一封信。他激动地打开绢帛,上面写道:“与你告别归魏后,仍然被魏襄王冷藏,抑郁不得志。突然忆起濠梁之游,真想归宋隐居啊!然而内心壮志未酬,世间又生灵涂炭,不忍就此隐居。所以寄书一封,以释心愁,我想庄兄一定能够理解我吧?”
庄周一直不喜欢入仕,面对好友惠施的遭遇,再想想天下之士的遭遇,不禁发出声声叹息。他想为这些人写一篇文章,希望他们身在仕途,却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他拿出笔绢,写下了第四篇文章的题目:《人间世》。
蔺且看到这个题目后问:“先生,《人间世》写的是如何处世吗?”
庄周回答:“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蔺且皱眉道:“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篇《人间世》既是处世之道,又是为身在仕宦的人写的。”
“先生,您现在也要主张出仕了吗?”
“这与我是否主张出仕并没有关系,我写书,是想让天下人都能找到一条出路。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是为了百姓的幸福才去谋仕的,要说服他们隐世是不可能的。”
蔺且问:“先生,您所说的是惠先生那样的人吗?”
庄周沉默片刻,回答说:“只希望今后世人都能够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吧!”说完,他又望着蒙园上方的天空,好像在向上苍祈求什么。
庄周在《人间世》里写了游说、出使、出仕的一些寓言故事,讲了有用和无用的道理。世人看完这些故事后,或许会认为庄周尘心未脱,竟然教人如何做官。可是,庄周的一片苦心,又有几人能够读懂呢?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接受眼前的现实,才能超然于世。如果一味地劝勉世人放弃自己的仕途,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要那些为国为民的仕途之人能够保住自己的血肉之躯,庄周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人间世》完成之后,庄周又写了《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谈天下大道,谈得道之人,谈君王治世之道,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令人心旷神怡。七篇文章花了庄周整整三年时间,他写完《应帝王》之后,两鬓已经斑白了。
此后,庄周所著那七篇文章便在各国流传开来,士人们相互传阅。有的人认为庄周所言都是无稽之谈,简直就是异端邪说;也有的人将它视为神仙方术,为旷世至文。
(选自李林峰《逍遥人间·庄子传》,有删改)
【注】①蔺且:庄周弟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庄周的写作进程,以时间为序;一是庄周的思想发展,由庄周自我进行评价。
B. 小说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庄周《逍遥游》和《齐物论》文字的美妙,其中对梓庆的神态描写显得风趣传神。
C. 画横线句子以比喻写出了庄周在写作时的纯熟与得心应手,表现了他对养生问题感悟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D. 小说通过惠施的来信将蒙园与外界相联系,展示时代背景,描述社会现实,使小说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7. 关于文中庄周与蔺且谈论《人间世》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部分以一问一答对话形式展开,逐步引导读者了解《人间世》的写作目的。
B.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以对话揭示庄周写《人间世》的复杂心理
C. 该部分照应了标题并引发下文议论,展示了庄周寻找生命的主宰的心路历程。
D. 庄周终于明白了出仕的人并不都是追求名利之徒,决定由反对转为主张出仕。
8.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十分出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 对于结尾段,评论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可以删除,有人认为很有必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王子婴素车A白马B系颈C以组D封E皇帝F玺G符节H降轵道旁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指“封存”,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封”意思不同。
B. 族,指“被灭族”,与“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族”意思不同。
C. 弃市,古代一种刑罚,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警示大众。
D. 意,指“料想”,与现代汉语“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进入咸阳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在樊哙、张良的劝阻下,沛公封好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军队退回到霸上。
B. 沛公进入关中后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拥护,秦地百姓争着送来牛羊、美酒、食品慰劳士兵。
C. 曹无伤想要求得项羽的封赏,把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一事告诉了项羽,不料项羽把曹无伤告密一事告诉了沛公。
D. 古人以“南向坐”为尊,“东向坐”次之,从材料二中“亚父南向坐”可以看出项羽对亚父范增尊重超过了项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4. 沛公为什么不杀子婴?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因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雷雨发出的轰鸣声,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 颔联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作者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 颈联写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突出百姓生活艰难。
D. 尾联写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国家复兴,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已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_______,_______”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3)一个人无论怎样踮起脚尖,也不会比得上到高处看得更远、见得更多。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两句,正表达了这一意思。
(4)不少同学在交卷前的紧张时刻,往往难以抑制地反复斟酌答案,临时起意更改选项,结果却常常将原本正确的答案改错。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建议同学们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_______,_______”的行事准则和刚决精神。
(5)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2025年春节,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称《哪吒2》)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并协“东方魔童”开启全球上映。中国动画以科技为笔,饱醮五千年文明的浓墨,书写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故事。在技术与艺术的珠连璧合中,在文化自信与科技进步的相互激荡中,世界看到了一幅既原汁原味、又好玩好看的中国文化新图景。
①影片将《山海经》中的神话元素与赛博朋克美学结合,②重构了东海龙宫的视觉体系,③传统水墨的晕染效果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融入3D动画,④让“蛟龙入海”的传说既充满未来感,又保留古典意境。⑤这种技术突破并非是炫技,而是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
《哪吒2》以及之前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都是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美术风格呈现给观众。通过对经典形象的现代化塑造,使得中国文化受到全球观众和玩家的追捧。
“哪吒”和“悟空”携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元素。这类作品所构建的新范式,颠覆了好莱坞的“文化猎奇”逻辑,也鼓励各文化主体重新审视挖掘自身传统,自信地营造百花齐放、文明互鉴的新图景。
当“哪吒”脚踏风火轮冲出国门时,他承载的不仅是角色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新生。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从虚幻引擎到动态水墨,中国正以“科技+文化”的双螺旋基因,深度参与全球文化格局的重构。这不仅是产业的崛起,更是文明对话的启航——在这里,混天绫舞动的是东方美学的韵律,而风火轮燃烧的是人类对创新的永恒渴望。
18.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百花齐放”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罗万象 B. 鳞次栉比 C. 耳目一新 D. 空谷幽兰
20. 文中最后一段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分析说明。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神话:悟空》之父冯骥接受采访时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西游记》孙悟空说:“只要你心性至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B 4. D
5. 必要性:
①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中国自古以来的经济文化生活;
②能够了解中国人中庸和谐的审美情趣;
③能够关照历史与现实,吸收先人的研究精华,启迪当今茶业发展;
④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和解决传统茶文化与茶产业的问题,振兴中国茶产业。
研究方法:
①借助考古新发现的文物印证文献的可信性,考证历史事实,复原历史真相;
②了解当今茶业和茶文化状况,重视对国际茶叶市场的观察、借鉴,以历史知识回应当代社会。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写出了蒙园优美的自然环境;
②写出了庄周写完《庖丁解牛》后的轻松愉悦;
③暗示了庄周感悟出物我合一的道。
9. 结尾段很有必要:
①写出了庄周的文章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②写出了庄周的文章影响巨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H
11. D 12. D
13. (1)恰巧项伯要救张良,连夜去见张良,用言辞向项羽解释,项羽才不发兵。
(2)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举起他佩戴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14. ①怀王派沛公攻关中是因为沛公的宽容,杀子婴有负于怀王的信任。
②子婴已经投降了,再杀掉子婴,不吉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
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
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思国之安者 ④. 必积其德义 ⑤. 吾尝跂而望矣 ⑥.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⑦. 度义而后动 ⑧.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⑩.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8~21题答案】
【答案】18. “协”改为“携”:“醮”改为“蘸”;“连”改为“联”。
19. C 20. 文中最后一段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以“混天绫”“风火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明对话的启航”的内涵。
21.
第④处,修改为:让“蛟龙入海”的传说既保留古典意境,又充满未来感。
第⑤处,修改为:这种技术突破并非炫技。
四、写作(60分)
【22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