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聿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礼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
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内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
华夏“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有鲜明展现。道德包罗在万事之中,服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它蕴含的道德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不同服饰传达的情感不同,吉服、丧服、祭服分别表达着喜悦、哀思、敬慕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故而历代帝王特别重视祭服,视祭服为最尊贵的服饰,祭服做工精细而美观,以示对天地、鬼神、祖先等万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比如,孔子赞美禹具有众多美好品德,其中一项为“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论语·泰伯》),即他平时穿着破烂,而祭祀的冕服很精美,说明他具有恭敬之情。
冕服作为礼服的代表,是吉礼时所穿。它精美端庄,纹章丰富,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等绣有多种纹章。不同纹章寄寓着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以天子冕服“十二纹章”为例,其玄衣肩部织有日、月、龙;袖部纹有火、华虫、宗彝……由此可见,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表达着人们的崇拜敬畏之情,显示出穿着者谦卑恭敬的态度。
其次,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深衣的这一特色最为显著。它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内涵和道德教化意蕴。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圆以应规。”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提醒人们要守规矩;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深衣“规、矩、绳、权、衡”的设计形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
再次,服饰体现道德修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提升,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庄重得体,内外兼修,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的良好展现。《礼记·曲礼上》写道:“冠毋免,劳毋袒,暑毋寰裳。”要求君子无故不要脱帽,劳作时不要敝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此外,佩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佩饰也内含道德意蕴。古人配饰对“玉”情有独钟, 服冠冕的挂玉更是精美绝伦。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祭天礼是吉礼的重要部分。祭服遂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尤能反映“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点。《礼记·郊特牲》记载:“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敛也。”祭祀时,天子披绣有日月星辰的龙袍,以对应天地乾坤;所戴冠冕挂玉璪十二旒,与一年十二个月呼应;璪和玉为五色,以应五方。由此可见,天子的服饰应天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充分展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不仅天子服饰如此,寻常服饰也具有这一特色。比如,深衣既展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也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深衣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身穿深衣,能使人体悟天道之圆融,感受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而实现人生的顺递圆满、怡然自得。
综上所述,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蕴。它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体现了礼制的特色;它内蕴浓厚的道德内涵,具有劝诫警醒的作用;它含有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表达人与天地相合的期望。可以说,华夏服饰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多样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展现了服章之美,而且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节选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材料二:
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
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宽衣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已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
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著,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服饰观念的深刻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型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节选自《青年文学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华夏服饰的设计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
C. 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
D.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B. 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C. 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一项是( )
A. “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
B.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
C. 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
D. 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早源于我国,产生于轩辕黄帝时期。
4. 华夏文化“唯德是命”,请分析华夏服饰在“德”方面的论证特色。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服饰与“天人合一”,两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 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 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为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 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 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 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 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8. 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于是项羽乃使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已而项羽至函谷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路。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引兵而东,至乌江,乃刎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
彼项羽以百战百胜之气,盖于一时,手裂天下以王豪杰而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外恃其众之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以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所道哉!
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其有意A于王而夺之B是得C计也D惟其知E夺而不知F其有G此所以亡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活用为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的“军”用法相同。
B. 苦,活用为意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不同。
C. 数,责备,列举罪状,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
D. 所以,表原因,与《齐桓晋文之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所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攻破函谷关后,洗劫屠戮咸阳城,杀死秦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国宫室。何去非认为这表现了项羽的凶恶残暴。
B. 项羽攻占咸阳后心思东归,把返回故乡视为莫大的荣耀。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不值得被有志于天下的人称道。
C. 项羽与楼烦交战,只用眼神和声音就使楼烦因害怕而不敢应战。何去非却认为这只是个人勇力,不足以“保王业”。
D. 有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政权灭亡,是因为他夺取了刘邦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何去非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手裂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
14. 材料二认为项羽“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材料一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其二)①
[宋]朱熹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为赵汝愚主持开浚,用以灌溉农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湖开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荡漾,既有风景之美,又带来民生之利。
B. 放眼望去,诗人将宽广的湖面、盛开的荷花、丰收的稻谷尽收眼底。
C. 湖光尽头,天地一片辽阔,让人联想到湖水随江潮涨落,与大海气息相通。
D. 全诗写景富有层次,诗人由近及远,通过不同景物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
16. 有人说,朱熹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及自己的志向时构建了一幅生活化的场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暗示真正的精神自由不在于建立外在的功业,而在于内在心境的澄明。
(2)吴楚东南坼,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3)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_______,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三、语言实际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那棵老榆树,不论怎样地老了,我总叫它小榆树。这样叫它,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小榆树个子不高,但我更小过它,是多少倍,不好来形容。它像一个大哥哥,春风拍着它的头,我总是痴望着。
望着,望着,小榆树赤身的枝条,绽放着青色的笑容,酱紫色的小骨朵,一串一串的,一串比一串俏艳。那是什么?那是榆钱。我童年的美味,就从爬树中获得了。
榆钱一圈圈膨胀着,一串和另一串,有着相同的表情,但有着不同的姿容,和我们孩儿是那样的相似。看不到枝条,看不到空隙,好似春风钻不过去时,那就是一树的榆钱了。
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的个子,感觉冒高了一些,但我更会觉得,它变胖了许多,甚至觉得,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快要支撑不住了。
每年春天,我是巴望着小榆树变“胖”的。它胖得很体面,那形象、那表情、那味道,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诱人。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种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19. 文中“胖”出现多次,加点处的“胖”为何加引号?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常见版本《红楼梦》第三回对林黛玉有“罥烟眉”和“含露目”的形容。实际上,一些现存的古钞本《红楼梦》的措语与此并不相同,大多是“笼烟眉”“含情目”。到底哪个最合曹雪芹本意?这个问题曾让《红楼梦》的研究者们争执不休。
有学者认为,“罥烟眉”三字措语,并不通顺。但是《红楼梦》研究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却给出了答案: ① 。因为“罥烟”二字明见于曹雪芹知交敦敏的诗句,“遥看丝丝罥烟柳”中。周老认为,“罥烟”应该是两人的妙笔,“罥”是缠绕、牵挂之意,一无“笼”之陈旧无味,对黛玉眉宇的刻画生动传神,体现她多愁善感之态。那些只解文字皮毛之人,为陈词滥调所缚,却难晓曹公之用笔。
“罥烟眉”有诗可证,“含露目”却 ② ,这导致大家仍难以共鸣。直到1984年12月,周汝昌在苏联找到了旧抄本俄藏《石头记》,清楚地写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除此之外,周老还认为“含露目”更符合林黛玉“泪光点点”的特征——双眸如含仙露明珠。至此,这个困扰红学界多年的问题才算有了定论。
20. 下列句子中的“一”与文中加点的“一”,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中国军事科技发展迅速,这使许多国家对华态度一反常态,主动示好。
B. 大家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嘛!
C.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D. 一想起大家的期待,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分点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解牛要先悟“道”,然后循“道”而行,方能以无厚入有间,得游刃有余之逍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B
3. D 4. ①观点明确,段首就明确“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的观点。
②结构清晰,运用总分与并列式相结合的论证结构,在总体提出论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服饰体现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而“首先”“其次”“再次”体现了并列式结构的特点。
③方法多样,具体论述中,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说服力强。
5. ①材料一,通过举例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寻常服饰“深衣”,体现了服饰与天地相和合,并能带来福瑞和平安,进而展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材料二,从道家的“自然”美学、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以及儒家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方面,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
【答案】6. B 7. D
8. ①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刘立林讲自己奋斗考大学时的艰难困苦,祥林嫂讲自己失去亲人的悲惨遭遇。
②讲故事的心情是相似的。刘立林心情低落,自恋自伤,祥林嫂内心悲伤。
③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反复讲,直到别人厌烦。
9. 参考示例:
①主人公刘立林也许是怪异的,他比同学大很多,他贫穷、落后而不在意。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背单词,他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而不去改变,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怪异的存在。
②他与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的错位。他祥林嫂似的不断加强这种感觉,仿佛在宣泄,也仿佛在找认同或同情。陷入了这种怪圈,还真让人可怜。他的错位在于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刘立林这个故事,用怪异、错位、不堪回首,也许不算太过分。
③但梦想的执着,也许意味着甘愿承受,正所谓涅槃,你需要浴火。吃苦,很明显不是个意味美好的词语,但是如果你不把它当做苦呢?刘立林告诉了我们答案。吃苦,终究是有目标的,但这个目标究竟应该怎样设定?很多时候我们是盲目的,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成长终究需要执着。
【答案】10. BDG
11. B 12. B
13. (1)功成名就了不回故乡,就如同身穿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会知道这件事啊!
(2)亲手割裂天下的土地来使英雄豪杰称王进而控制他们,他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同他抗衡了。
14. ①坑杀投降的二十余万秦兵。
②拒绝韩生定都关中的建议。
③楚汉对峙时欲与刘邦直接对决。
【答案】15. B 16. ①“仁”即“爱人”,“仁以为己任”要求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朱熹此诗便体现出这种精神。
②首联中诗人初见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开浚可使官民同乐;颔联中诗人见眼前的“芰荷”,而联想到秋日粮食收成,均体现其心系百姓的仁爱精神。
③尾联“一心忧国愿年丰”更是直抒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虽与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乐之中,而是心忧国家百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7.【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咏而归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⑥. 短发萧骚襟袖冷
【答案】18. ①运用叠音词,如“水嫩嫩”“油绿绿”“壮朴朴”“粗巴巴”等,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榆树的形象,而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变胖”“喘着气”等,将小榆树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小榆树的生长变化,表现对小榆树的喜爱之情。③运用短句,句式灵活,表意丰富。
19. 加点处的“胖”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的是小榆树的长高、变壮,将小榆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盼望小榆树生长的心情。
【答案】20. A 21. ①将“旧抄本”与“俄藏”互换位置;
②在“清楚地”前加“该书”(把“找到了”改为“找到的”)。
22. ①应该是罥烟; ②无证可考。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