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半月考(一)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把答案写在答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文学界对 AI 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 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 AI 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就当下的 AI 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体而非群体——根据冯·诺依曼结构,存储器将参数分配给芯片进行运算,然后接收返还的结果。不同的 AI 之间算法机制不同,如果它们都能写诗,其间的差别将远远大于人类世界中不同语言的诗歌。
那么,AI 能不能写诗 答案是肯定的。AI 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 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 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 AI 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断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 AI 面临的障碍。
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 AI 诗歌的质量 2018 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 BERT 和 GPT 基于Transformer 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 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
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 AI 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 AI 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地甄别其内容上抒情与说理、语言上优美与质朴等不同。以目前市面上一个旧体诗 AI 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以诗人陈三立《夜舟泊吴城》①中首句“夜气冥冥白”生成的三首同题五律诗:
夜气冥冥白,灯光的的红。旅愁缘酒破,归梦为诗穷。路断人行少,川寒鹜语空。苦吟兼怨泣,剖血答天公。
夜气冥冥白,寒云冉冉轻。老怀犹薄醉,暗月已深更。违俗书常卷,怀人梦不成。萧条吟瘦影,起帐觉秋生。
夜气冥冥白,斜阳踏踏红。城衔山落照,树出水生风。芳草王孙外,孤舟客思中。行吟不能寐,烧烛旋书空。
在这些诗中,除少数地方生造词语(“剖血答天公”)、违背日常经验(“夜”后接以“斜阳”),三首诗总体上看来意境丰富、“旅愁缘酒破,归梦为诗穷”“老怀犹薄醉,暗月已深更”等还颇为惊艳。对比陈三立的原作——“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这些诗与其已非常接近,充分显示了风格训练的成效。
(节选自程羽黑《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有删改)
材料二:
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历程中,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它代表了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而且还在于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利用千百年来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机器写诗吸引了人们关注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发展;借助诗歌体裁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诗歌生成方面的探索描绘了通用文本生成的技术图景。其背后的预期是,既然能够用计算机生成某些“诗作”,那么未来也完全有可能生成新闻、报告,抑或小说、散文,产生社会与经济价值。
现在,当初许诺的“未来”已经到来。语言大模型以一种通用的方式,实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生成,其中诗歌已然不具有当初的特殊地位。要获得一首机器生成的“诗”,人们只需将自己的需求按照大模型所能接受的格式写成文本,这与让机器生成其他形式的文本完全一致。大模型应用的普及让专门化的诗歌生成反而成为边缘。技术地位上的沉寂,只是使“机器写诗”蒙上阴影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机器产生的诗歌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就受到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们近乎一致的反对。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批评说,机器生成的“诗”只是“一些碎片的无机组合”,是“拙劣的”、玩弄“修辞智性”而已。
(节选自朱恬骅《机器写诗只是人工智能写作的过渡阶段》,有删改)
【注】①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 《夜舟泊吴城》写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二月,诗人离开金陵回南昌西山上冢。一路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之吴城,有感而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歌采用片断化、陌生化的笔法,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回避了“具身认知”的难题,因而 AI 诗歌容易通过图灵测试。
B.人工智能风格化训练语言就是通过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风格相似的诗,避免写出的诗歌平庸驳杂。
C.我们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诗歌,因而“夜”后接以“斜阳”这样违背日常经验的做法,也不影响 AI 写诗取得不俗的效果。
D.语言大模型实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生成,让诗歌生成边缘化,因而备受专业人士近乎一致的反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于 AI 能否写诗,材料一作者所持的观点,与诗是否被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有关。
B.算法不同的 AI 即便能写诗,诗的差别也比用不同人类语言写的诗差别大,比较的目的是强调 AI 确实无法写诗。
C.不通晓诗歌的开发者无法甄别诗歌的“体格性分”,AI 在学习中被多力拉扯,写出的诗缺乏面目。
D.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和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决定了诗歌生成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
3.下列选项能作为材料一划线处“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论据的一项是( )(3 分)
A.唐朝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以文为诗,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了诗人在山寺中的一段经历。
B.北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对庐山的观察和感悟,传达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C.唐朝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风光旖旎的山村图,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D.南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语言质朴、简洁,使用散文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以追求自然平淡之美。
4.材料一第一段提出“AI 确实无法写诗”,而第二段认为“AI 能不能写诗 答案是肯定的”,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 分)
5.材料一作者认为对 AI 进行风格化训练后,AI 创作的《夜舟泊吴城》与陈三立的原诗非常接近,而材料二中一位“当代著名诗人”却对机器写诗不以为然,那么他可以对 AI 创作的《夜舟泊吴城》从哪些角度进行批判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并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宝水(节选) 乔叶
柿子们也依次熟了。到了宝水村才知晓柿子还有那么多品种:磨盘柿、锄头柿、鸡心柿、火罐柿、水晶柿,也有论口感起名的,如涩柿、甜柿、脆柿、绵柿,我【注】最爱听的还是论时令叫的,什么①八月黄、雁过红、九月青,有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且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能吃。柿子的问题就是不好存放,不过恰也因不好存放,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地有了其他出路,或酿成柿子醋,或晒成柿饼。柿子醋转变成了调料,柿饼升级成了比粮食更稀罕的糕点。做醋的柿子不值一提:只有从树上掉下来的烂柿子,不好做柿饼的,才会用来做醋。当然,做出来的味道还是极好的。做柿饼的柿子却得精挑细选:首先得熟得早,晒柿饼有削皮、晾晒、捂霜等几个步骤,按步骤综合论,上佳的就是八月黄。
旱多柿甜,水多柿大。田里柿子一般会结得比坡上野长的大,就是因为田里好浇水。今年雨水足,整面山的柿子果然都长得匀匀的大。看到一树树累累垂垂的八月黄,村里人都说今年得好好晒些柿饼啦。但即便是八月黄里,也得是刚黄的柿子才适宜做柿饼。色还发青的甜度会差,颜色红的甜度虽够硬度却不够,不好削皮,且熟得迟,会误了接下来的一系列程序。因此要做柿饼,就得把这些个都搁置,选甜度、硬度,个头儿都刚刚好的。
孟胡子想使的却是另一股子劲儿,他在各种场合唾沫飞溅地跟村民们宣传着柿子文化,却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从美讲起。说美丽乡村可不是白得的名号,咱得知道咱们能叫人看见哪些美。我看咱们的玉米收下来都是苇箔扎成了囤,放在空场地上,既透气又透光,太阳好了能晒,上头罩一块塑料布还不怕下雨,科学得很。②可说实话,堆得太随便,不够美。咱扎囤时,能不能想想这三四个囤咋排列更好看,能不能编几小辫玉米,在苇箔上外头挂出来,或者再配上几串红辣椒,小小一点缀,俏他一俏。还有咱们的山楂,你晒时也不要泼泼洒洒往地上一搁。你要么晒到咱的大簸箕里,要么铺块布,最好是净面白布,衬着咱的山楂圆溜溜红艳艳的,这成景儿。类似这些事,咱都要犯犯思想,都要虑虑进到客眼啥样,能不能叫客想去拍照留影,能不能叫看到图的人也想来咱宝水看看,这就有了意思,拐弯抹角地都能给咱钱。
后来才拐到了柿子上。他说柿子品种多,成果周期也长,从八月黄到九月青,从秋分到霜降,足足能有俩月,这俩月足够咱们做一大篇柿子文章。现在啥都讲文化,柿子也是有文化的。唐朝时候就有记载,说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囊,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意思是柿树寿命长,长大有阴凉,不招鸟虫,清净利亮,果子结得又多又好,下霜时叶变红了也能欣赏,叶片又大又厚能在上头写字。还有,和事同音,味又甜,颜色喜庆,所以咱们老祖宗在传统文化里早就把它列成了吉祥果,留了可多口彩。四个柿子放在盘子里,就是事事如意圆圆满满。柿子加上一条鱼,就是事事有余。反正是跟柿子搭起来的,都是好意头。这些总结你说有多好,我劝你们都记下,将来好跟客们显摆。
③就都笑。
他又说,柿子可不是成了柿饼才能卖钱,要知道,从摘柿子开始,票子就开始哗啦啦响啦。比如旋柿子,咱们干这个活儿,就能叫客们当景儿看。柿子旋好,往麻棘针上一扎,扎个满枝红,再往高高处一摆,不也是一景儿?火罐柿、水晶柿熟时,连枝带叶地多存一些,挂到墙上也是景儿。千万记住,这可都是景儿啊,都是景儿!景儿都是钱,都是钱!
远远地听着他讲得苦口婆心,我只能暗自赞叹,到底是孟胡子。顺手在手机上搜了一下,七绝之说居然是出于《酉阳杂俎》。
八月黄多是方的,有四个大棱,年近九旬不识字的九奶坐在条凳上,眉目之间突然就焕发了精神。只见她把一颗柿子扎上,从柿子顶开始卡刀,一圈下来一片到底,旋得干干净净,十分轻巧利索。孟胡子笑道,老太儿这手艺真卓。秀梅和小曹都贴得近近的,录着视频。小曹悄声说,发到网上时可以配任贤齐那首《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表演很精彩,这歌词多搭。秀梅说,不是有一首歌叫《万事如意》么?我觉得那个更对景。万事如意也是万柿如意呀。两人约定了要来个同题竞赛,各拍各,各发各,三天后看播放量和点赞数定胜负,输家请客。
因赢了小曹,秀梅紧催着叫他兑现请客。周一晚上小曹便践诺,在老宅摆了一桌。这些日子,小曹也渐把重点从镇上移到了村里,给老宅内部做了细装修,刚刚收拾妥当。他这期间常带着一个女孩子出双入对,女孩子明眸皓齿的,姓叶,名青蓝。请客时青蓝便在。吃喝间闲话,她说她家是县城边儿的村子,在网上做的特产店是“怀乡好物”,和小曹也算是同行。两人眉来眼去的,一看就是热恋中。饭后她又跟着我来到老原家左瞧右看了一番,说小曹的老宅也适合开民宿。小曹笑道,那是。咱那老宅也是一方宝地,只要你愿意,连房带人都是你的。她便翻了个白眼给他。听秀梅约她一起拍抖音,便爽快应道,没问题,很荣幸。我跟青萍姐一个系列,也属青的。你们的抖音我老早就在看了,老早就想着啥时候能和你们一起拍,咱们一起努力当网红。小曹对秀梅嗔道,当着我的面儿就要劫我的人?青蓝便戗他:④谁是你的人?我永远是我自己的人。
(有删改)
【注】我:地青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采用了散文化的笔法,节奏舒缓,文字细腻,虽然所写的是乡村日常之物,但不乏魅力,给人惬意舒畅之感。
B.“我”在小说里出现得不多,从“才知晓”“村里人都说”可知我不熟悉乡村生活,我不是故事的叙述者,只是一个乡村生活的观察者。
C.文中写秀梅等人拍网络短视频,努力当网红,既体现了文章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暗示着乡村已经被时代浪潮裹挟,淳朴不再。
D.鲁迅开启的“《故乡》式”写作呈现出“离去-归去-再离去”的结构模式,《宝水》则不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逆向而行的,从城市奔向乡村。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通过果实的颜色和成熟时间来描绘事物,表达更加直观生动,语言鲜活明快。
B.②可以看出孟胡子看不起村民的审美,只能按照他的想法进行布置。
C.③独立成段,似乎隐含着生活风尚的更新带来的新乡村生活的自信和开怀。
D.④可以说是青蓝们的独立宣言,她们用心感受时代脉搏,在做自己的路上热烈奔走。
8.《宝水》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评价文章语言“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试结合全文,分析这一特点。(4 分)
9.2019 年发布的 13 个新职业中,出现了“乡村 CEO”,即乡村职业经理人,如果说孟胡子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乡村 CEO”,可有哪些理由?请简述。(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节选自郭嘉《十胜十败论》)
材料二: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曹植《求自试表》出自《昭明文选》卷三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故车右 A 伏剑于鸣毂 B 雍门刎首 C 于齐境 D 若此 E 二子 F 岂恶生 G 而尚死哉?
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公外易简而内机明”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而”用法相同。
B.“为国爪牙者”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爪牙”含义不同。
C.忿,对……感到愤怒,与《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的“散”用法相同。
D.“南极赤岸”与《阿房宫赋》“尽态极妍”的“极”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郭嘉通过对袁曹双方实力优劣的十项对比,最后从战略高度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指出:袁绍虽貌似强大,但曹操却能以弱胜强。
B.郭嘉认为曹操具有“策得辄行,应变无穷”之谋略,这与材料二中,曹植评价其父用兵“可谓神妙矣”的观点一致。
C.曹植在文中援引了许多忠良之士报国报主的历史典故,反复表示自己愿为君王分忧以 “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D.曹植在文章分析了“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的国势,而自己居外而享厚,所以寝不安席,食不遑味,亦有不受重用而感慨悲愤之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4 分)
(2)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 (4 分)
14.材料二中,曹植认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结合材料一分析其父曹操是怎么让将士们做到了“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沁园春 [南宋]戴复古
一曲狂歌,有百馀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空馀豪气峥嵘。安得良田二顷耕。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漂泊多年,经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慨之意颇深。本词是作者一生行藏的概括总结,也是作者精神情感的记录与反省。
B.词人用“十年灯火”“四方奔走”,时空并举,讽刺了自己汲汲营营、“求利求名”的过往,自满于当下“穷吟诗句清”的生活。
C.下阕作者借西汉司马相如临邛涤器和严光(字君平)成都卖卜的典故,认为人生际遇未到,分当如此,“何敢怨”隐含愤激自嘲之意。
D.末句“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劝自己放开怀抱品美酒赏美景,故作潇洒,自我宽解,细品之下万千感慨余韵无限。
16.戴复古曾在《望江南》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最会说穷通。”评论家认为这句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其诗词创作的大致风貌。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注:长庆四年,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为《白氏长庆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诗人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平静豁达、超凡脱俗的气度。
(2)先贤在《礼运》中描绘的“大同”社会图景,到今天多已实现,比如人们诚信友善,老弱病残能得到社会关爱,这正如《礼运》所言“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登高,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现象。古人登上高处,或思乡怀亲,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或悲己之际遇,或忧国之艰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近期,“摘了眼镜后,听力下降”相关词条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近视星人”在评论区称,自己不戴眼镜时,确实有时会“既看不清也听不清”。
视觉真的会影响听觉吗?专家告诉我们,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系统(甲 ),各个感官系统并非弧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在经过动态、复杂的整和分析处理后,大脑最终形成对事务的全面感知。
专家介绍,人们在交流时,眼睛能看到对方的体态、表情、口型等,这些视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近视者摘掉眼镜后,视觉系统接收信息的能力减弱,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看清。
这时,大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视觉系统,( 乙 ),所以会出现听力“打折”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只是短期的,不代表听力真的下降,我们不必过分担忧。随着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大脑会重新分配注意力给听觉系统,以帮助人们听清外部声音。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口型”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江山 B.崔嵬 C.地震 D.飞禽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4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打折”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4 分)
22.生活中,人们发现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往往格外敏锐,请结合文中信息简要解释这一现象。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爱因斯坦说:“光靠理性还不足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的问题。”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就此写一篇辩论稿参加班级辩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半月考(一)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 D【解析】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 “备受专业人士近乎一致的反对”是“诗歌生成边缘化”的第二个原因,而非结果。此外,是“专门化的诗歌生成”边缘化,而非所有“诗歌生成边缘化”。
2. D【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 “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和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只是诗歌独特象征意义,决定了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的原因还有“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
3. A【解析】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唐诗和宋诗风格的区别是“内容上抒情与说理、语言上优美与质朴”的不同,B 项苏轼的《题西林壁》为说理的宋诗典范,C 项王维的《山居秋暝》为唐诗抒情典范且语言优美,A 项韩愈的《山石》和 D 项杨万里的《小池》语言上都有质朴、散文化的特点,但质朴本是宋诗的特点,所以韩愈是“唐人中有开宋调者”的代表。
4.先假设前提,得出“无法写诗”的对方结论,然后提出自己观点。①论证逐层深入,结构上层次感明显。
②有思辨意识,思维更缜密,论证更全面,增强了说服力。③在 AI 能不能写诗上前后观点的矛盾,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促发读者思考。 (每点 2 分,答对任意 2 点即可得 4 分。分析效果前有概括,可酌情加分,总分不超过 4 分)
5. ①只是“碎片的无机组合”,玩弄“修辞”。如“剖血答天公”拼凑、生造词语, “川寒鹭语空”“城衔山落照”将物人格化。②没有心智,无法抒发真情实感。作为维新变法人士,原诗中“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诗人力图救亡,以使国家中兴的怀抱没有体现。③与人类智能体不同,没有个体意识。人工智能受标题“夜舟泊吴城”影响,写出的诗大量采用一般羁旅诗人惯用的意象,如“旅愁” “归梦” “怀人” “客思”等。 (每点 2分,共 6 分)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 项“我不是故事的叙述者”错误,全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宝水村的发展变化均是通过“我”的视角来表达。仅从“才知晓”“村里人都说”不能推断出“我不熟悉乡村生活”。C 项“暗示着乡村已经被时代浪潮裹挟,淳朴不再”错误,文中写秀梅等人拍网络短视频,努力当网红表现了新时代乡村女性迎接新乡村的现代转变的主动姿态。D 项《宝水》与《故乡》的乡土书写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宝水》里的人物并不都是从城市奔向乡村的,还有一些驻守乡村从未离开的人,例如年近九旬的九奶。故选 A。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局部分析鉴赏的能力。②“可以看出孟胡子有些看不起村民的审美”错误,孟胡子在这里并没有看不起之意,也不是只能实行他的想法,他首先肯定了村民晒玉米的方式是科学的,这里是在引导村民转变思路、提高审美。故选 B。
8.“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是指文章语言流畅、自然。表现在:(1)语言流畅简洁。例如许多人物语言描写省去冒号、引号,不用“某某说”,直接托出说的内容,使得表达整体更简洁流畅,如行云流水。(2)
语言自然纯朴、直白接地气。小说多处运用了豫西山村的方言土语,把出色叫“卓”,把吉祥寓意叫“口彩”;也运用老百姓常用的口语,如“小小一点缀,俏他一俏”“衬着咱的山楂圆溜溜红艳艳的”“景儿
都是钱,都是钱”,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3)平静舒缓的语调风格,自然天成。文章叙述语言淡定、从容,不急不躁,娓娓道来。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风格的赏析。语言“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求学生把握“自然”特点,分别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9.(1)有先进的理念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孟胡子有着较好的美学品位,他随口说得出唐朝的“柿子文化”,这实际上对于新农村起到了文化启蒙、美育实践的独特作用。(2)有策划运营和细致指导的能力,结合乡村本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吸引外界流量。孟胡子将村里随处可见的柿子开发成吉祥果,对于如何晾晒还进行了细致指导。(3)深谙农村的人情事理,善于运用乡村话语体系。孟胡子宣传“美”的价值先肯定再提改进办法,开口闭口都是“咱”,最后落到景儿都是钱,容易被村民接纳和信服,起到了更新观念和转变思路的重要作用。10.(3 分)BDF
句意:所以齐王所乘之车旁边的侍从因为车毂响了而自杀,雍门狄在齐国自刎,像这两个人,难道是厌恶活着而喜欢死亡吗?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前两处停顿是状语后置句,而且两句构成并列关系,后面要断开,最后一句是文言反问句的固定句式,前面要断开,所以选 BDF
11.(3 分)C
C 项,忿,对……感到恼怒,意动用法;《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的“散”是使动用法,使……拆散,用法不相同。因此选择 C。
12.(3 分)D
D 项,“寝不安席,食不遑味,亦有不受重用而感慨悲愤之情”错误,于文无据,综合材料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一句的意思是:然而睡觉睡不好,吃饭吃不香,只是因为记挂着两个国家还没有攻克。所以选项中的“亦有不受重用而感慨悲愤之情”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因此选择 D。
13.(8 分)(1)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扰乱视听;而公用大道统御下属,连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谗言都行不通。(得分点:①惑乱,迷惑扰乱视听;②御,统御;③公御下以道,公以道御下,状语后置,④浸润;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谗言。以上四个得分点各 1 分,共 4 分)
(2)从前贾谊二十岁,请求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未臣服的国家,系着单于的脖子控制他听命。(得分点:①弱冠,二十岁;②求试,请求尝试着做;③制,控制、约束;以上三个得分点各 1 分,语意 1 分,共 4 分)
14.(3 分)①曹操在度方面,用人无疑,唯才所宜,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不分亲疏远近。②曹操在德方面,用心待人,做事真诚,以节俭率领下属。③曹操在仁方面,能胸怀四海,给予的恩泽,都超过民众期待,并且思虑周全。④曹操在明方面,他能以道御下,亲贤远佞,不被谗言迷惑。⑤曹操在文方面,对的就依礼奖励,错的就依法惩处,做到赏罚分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邦打败了项羽,主公是知道的。汉高祖只是智慧更高,项羽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被击败。我私下判断,袁绍有十个失败的诱因,而公有十个胜利的理由。因此袁绍虽然兵多,却无能为力。袁绍繁琐礼仪太多;公顺应自然,这是第一条,道胜。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名义出兵;而公以顺奉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第二条,义胜。东汉的政治失败在于太过宽松,袁绍却用宽松来救宽松,所以不能震慑;而公用猛来纠正它,并且上下都清楚制度,这是第三条,治胜。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忌惮,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任的只有亲戚子弟;而公表面看上去平易简单,内心却机明,用人不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第四条,度胜。袁绍谋划很多却不做决定,失败在执行上;而公有了计策立刻就执行,而且能应变无穷,这是第五条,谋胜。袁绍因为世代积累的资本,用高谈阔论表面礼节来收取名誉,喜欢说空话、装裱自己的人多归顺他;而公用至心待人,做事推行真诚,不做虚荣好看的事儿,用节俭率领下属,而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因此忠正,有远见,还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您,这是第六条,德胜。袁绍见到饥寒的人,体恤挂念之情,都会表露出来,但是对他看不到的,就考虑不到了,这只是妇人之仁而已;而公虽然对于眼前的小事时有忽略,但在大事上,能接济四海,给予的恩泽,都超过民众期待,并且思虑周全,没有救不到的,这是第七条,仁胜。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扰乱视听;而公用大道统御下属,连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谗言都行不通,这是第八条,明胜。袁绍分不清是非,而公凡是对的就以礼奖励,凡是错的就依法惩处,这是第九条,文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用兵不得要领;而公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第十条,武胜。公有这十胜,对于击败袁绍,就没什么难的了。
材料二:
现在天下统一,九州和平,看西边还有不遵命令的蜀国,东边有并未做好臣子的吴国,使得边境百姓不能脱下战甲、谋士不能高枕无忧,他们真是希望统一天下,以达到太和的境地。所以夏启攻灭有扈而夏朝战功昭著,周成王攻灭商、奄而周朝大得显著。现在陛下以圣明统治天下,想要完成文王武王的功绩,继续成王康王的兴隆,选拔贤能,授官人才,用像方叔、召虎一样的猛将,镇守四方,做国家的爪牙,可以说很对啊。然而高飞之鸟没有被箭射下,深渊之鱼没有悬挂在鱼钩上,恐怕是射箭、垂钓的技术不够。昔日耿弇不等光武帝,迅速攻击张步,他说不把敌人留给君王。所以齐王所乘之车旁边的侍从因为车毂响了而自杀,雍门狄在齐国自刎,像这两个人,难道是厌恶活着而喜欢死亡吗?只是愤怒于怠慢君主、轻蔑君主罢了。君王的宠臣,想要去除灾患,带来利益;臣子侍奉君王,(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牺牲生命来平定动乱,用功劳报答君王。从前贾谊二十岁,请求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未臣服的国家,系着单于的脖子控制他听命;终军在少年时候出使越国,想用长绳子抓住越国国王,羁押他到汉朝宫殿。这两个臣子,难道喜欢在主子面前夸功、在世俗之前显摆吗?志向也许被制约,想要发挥他的才干,把才能献给英明的君主。从前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推辞说:“匈奴还没有灭亡,臣不可以安家。”所以忧心国家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小家,牺牲生命来使国家渡过灾难,是忠臣的志向。
现在臣身处外地,待遇并不是不丰厚,然而睡觉睡不好,吃饭吃不香,只是因为记挂着两个国家还没有攻克。臣昔日跟随武皇帝,往南走到赤壁的尽头,往东走到东海,向西走到玉门关,向北走出长城以外,见到调兵遣将之道,可以说得上是神妙了。所以用兵之道不可以预言,而是要面临危险时能够随机应变。私下里自不量力,志向在于为国效力,希望能立下像毛发那么小的功劳,来报答所受到的恩典。
15.B。不是自满,“赢得”带有自嘲之意(近似于“赢得仓皇北顾”)
16.(6 分)①语言上直白浅近,有元稹白居易“长庆体”的风格,如“十年灯火”“安得”“吾何敢 怨”等,都为口语,通俗易懂。
②情感上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有辛弃疾豪放沉郁的特点。如“四方奔走”,却“蹭蹬”落魄,“空余豪气”等,都与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词风一致。
③手法(或内容)上采用对比“说穷通”,少年时的奔走努力豪气峥嵘和年老时空余“闭门独坐”“愁叹之声”对比。
17. (6 分)(1)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2)讲信修睦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8. D。“口型”和“飞禽”均为偏正式结构。“江山”为并列式结构;“崔嵬”为联绵词,两个字连缀成义,分割开来不能表义;“地震”为主谓式结构。
19.“弧”改为“孤”,“和”改为“合”,“务”改为“物”。(每改对一处 2 分,改对任意两处即可)
20.甲:接收外部的信息 乙:对听觉系统的关注相对减少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①下降,文中描述听力感受的下降或减弱。②“打折”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将听力下降比作付款时有折扣而降低售价,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用生活化的语言使读者更易懂。(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视力丧失后,盲人的大脑会将更多注意力分配给听觉、触觉等系统,相关器官也会受到更多的训练,因此他们的听觉和触觉往往格外敏锐。(信息准确给 3 分,语言流畅给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