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广安市友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二: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材料三: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那么“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论语·子路》的记载证明,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B.《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但绝不是完全被动地遵从规律。
C.材料三中,秦国“以法为教”,普遍开展法治教育,对其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D.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妥善做法是“以吏为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B.道家教育观强调要尊重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C.韩非子认为,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
D.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宣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
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兴国之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本也在学校。
C.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D.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道家的教育主张。(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孔子的自白
顾 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使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频,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项,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是讥讽,说明晨门根本不了解孔子的的主义和行为。
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冉有曰:“今夫颛史,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
材料二: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与“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中的“固”意义不同。
B. “既来之,则安之”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安”“活”用法相同。
C. “然晋所以围郑”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D. “郑人以詹尸与晋”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与”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孔子批评冉有和子路助季氏伐颛臾,孔子反对贫富分化和财富垄断,认为国家的财富需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B. 孔子提倡用文德治理国家,希望能够借助德行的力量服远人,指出化解内部矛盾才是国家政治清明的关键。
C. 晋公子重耳流亡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说郑文公要么礼待重耳,要么杀死他以绝后患。
D. 郑国的公子子兰逃到了晋国,跟随晋文公讨伐郑国,郑文公主动请求立子兰为太子,郑晋结盟,晋国撤兵。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
14.请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国撤兵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池农家 陆游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
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①起。
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
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
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②。
注:①差科,指官府摊派的徭役。 ②东作,指春季的农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四句是一幅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图,农民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细雨中的的秧苗显得翠绿喜人。
B.第5至8句,写农家生活的美好,风和日美,无灾无祸,甚至连徭役也没有,人们买鲜花、携美酒前去庆贺邻里的喜事。
C. 第9至12句,写农家少女的美好,她去城里画了最新式样的眉毛,还有一双洁白的巧手,高超的缫丝技术引来全村观看。
D.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羡慕,流露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
16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假设自己要治理的国家,不仅大国环伺,还处于“ , ”的艰难境况,如此高难度的情境设定,充分显示出他的自信与冒进。
⑵《登岳阳楼》中以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渗透着诗人的胸怀,被认为“雄跨今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维《使至塞上》 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黄泛区下乡垦荒那些年,我没少在黄河滩里割草割麦、种瓜种豆,出一身大汗,就跳进黄河里洗个澡。夕阳西下,桥上的列车载着阵阵金光,桥下的黄河水泛着粼粼金光,水中的我也披着闪闪金光。
黄河的源头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海拔4500米。从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汩汩小溪,流经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天光映射下闪闪发亮。眺望昆仑山雪峰皑皑,丽日的阳光给这静穆的秘境之地涂抹了一层金光。当年周穆王乘八骏马车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该是经过了这里吧?
起初,黄河流经西宁南部时,( 甲 ),激荡着白色的浪花。当其东下青藏高原,穿过黄土高原后,河水就变成了黄色。从贺兰山脚流过的黄河水,与周围的稻田融为一体。区别只在于,黄河水显得黄稠,两侧稻田的水则显得清澈。
千年万年,黄河的众多支流冲出了黄土高原的 ① 。穿过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的原因,成为咆哮奔涌的一条烈河。裹挟着高原土层的黄河,一旦向东越过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顿时变得 ② ,到处滚动、狂奔。
在古代,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黄河中下游总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如今,大规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综合治理措施,( 乙 )。这可以通过卫星云图得以验证:黄土高原正在逐年变绿,黄河也逐渐澄澈起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22.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校长的话讲完了,下面该你发言了。
B. 我该他六百元钱,准备这两天就还给他。
C.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D. 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合的好地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流传千年的人和事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畅游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里,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更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在“五四”青年节前期,学校文学社开展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高一学生身份,结合“必修(下)”所学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征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3月月考参考答案
1、D 2、A 3、D
4 (总分4分)
顺应自然。(1分)尊重其客观规律,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但绝非听之任之、放任自流。(1分)
顺其自然。(1分)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1分)
5 (总分6分)
材料三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述结构。(2分)
第一段先将法家的教育主张概括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分)
第三段详细阐述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即“以法为教”。(1分)
第四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法家的教学内容转至其教育手段。(1分)
第五段和第六段详细阐述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即“以吏为师”。(1分)
C
“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故选C项。
D
“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性格特点较为鲜明的一个,《论语》中的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
“……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并没有运用“双关”,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不一样。
“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是讥讽”错误。这一评价可以理解为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首先,孔子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
故选D项。
8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
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总分4分,每点各2分。注意:如果考生答案不是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而是解释原因或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等,则不给分。)
9 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
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总分6分,每点各2分)
10. CEF
C
12. D
13. (总分8分)(1)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疾,厌恶;舍,舍弃;辞,借口;3字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与晋国结盟,并最终立子兰为太子。(许,答应;卒,最终;“与盟”中所省略“之”的具体指代;3处各1分,句意1分)
14 ⑴拿到叔詹的尸体(或杀掉叔詹);
⑵立子兰为太子;
⑶秦军罢兵离开;
⑷郑国和晋国结盟。
(总分3分,答对一点得1分)
15 C
16 (总分6分)诗人外出做官(2分),常年奔忙却没什么成就。(1分)
诗人厌倦官场(1分),向往田园(1分)。
诗人久未农作,有着浓重的思乡之情(1分)。
17(总分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总分2分,每空1分) ①千沟万壑 ②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19 (总分5分)甲:河水是清澈的 (2分)
乙:正在改变黄土高原和黄河的颜色 (3分)
20 (总分4分,每处各2分)穿过鄂尔多斯台地和吕梁山脉的黄河,由于落差和泥沙携带量加大,成为一条咆哮奔涌的烈河。
21 (总分6分)
①“载着”“泛着”“披着”构成排比句式(1分),突出了列车、黄河水和“我”在夕阳照耀下的状态,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2分)
②“阵阵”“粼粼”“闪闪”等叠词的运用(1分),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2分)
22 C
23 作文(总分60分)
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建议以45分为评分基准。要敢打高分,全年级52分以上至少10人,58分以上至少3人。同时要拉开差距,对于严重偏题、抄袭套作、书写潦草者可按规定大胆扣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