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阶段训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阶段训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有答案)

资源简介

六 年 级 语 文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日积月累 开卷有益 妙笔生花 总 分
得分
一、日积月累。(40分)
1、抄写下面的一段话,要写得正确、美观。(2分)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
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 ——沈从文
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8分)
鲁滨逊乘的船遭到风暴的 xí jī( ),失去控制并倾覆,他只身流落到了荒岛。面对这样qī liáng( )的境况,鲁滨逊并没有wèi jù( )。他克服重重困难,忍受jì mò( ),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
3、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间断(jiān) 店铺(pù) B.万象更新(gēng) 分外(fēn)
C.娴熟(xián) 搅和(he) D.含情脉脉(mò) 正月(zhēng)
4、《北京的春节》中的“京味儿”语言非常有特色,下面对这种
“京味儿”语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玩意儿”指玩具。
B.“零七八碎儿”指干果零散不全。
C.“杂拌儿”指的是外形不规则的干果。
D.“闲在”指在某个地方很清闲。
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看到同桌垂头丧气的样子,我觉得他可能遇到了麻烦。
B.他站在崖边向下望去,感到心惊肉跳,心平气和。
C.学生学习成绩差,家长要耐心辅导,打骂是无济于事的。
D.拔河比赛结束了,我们班大获全胜,同学们得意扬扬地回到教室。
6、下面这些习俗和寓意对应不准确的是( )(2分)
A.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B.建筑上雕刻蝙蝠——遍地是福
C.过年时吃苹果——平平安安 D.中秋节吃月饼——年年有余
7、下面场景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2分)
A.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B.书页翻动,他的心仿佛插上了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
C.看到鲁滨逊救“星期五”的情节,她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D.读完林黛玉去世的内容,小文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8、句子综合训练。(6分)
(1)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2)关注例句中加点的部分,从下面任选两个字词,发挥想象,仿写夸张句。
示例: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盼望 冷 美 饿 笑 着急
① :
② :
9、课本知识回顾。(10分)
(1)终日不成章, 。 ,相去复几许。
(2) ,一字值千金。
(3)听君一席话, 。
(4)要想认识一件事物,就必须近距离观察,把它了解透彻,正如“ , ”所说的那样。
(5)《长歌行》中用水流到海里不复回表示时间易逝的诗句是:“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诗句是:“ , ”。
10、口语交际。(4分)
今天是萌萌的爷爷70岁的寿辰。以往的寿宴都是萌萌的父亲代表全家向爷爷说祝寿词的,但这次父亲觉得萌萌已经六年级了,也该试着学习怎样向长辈说祝寿词了,因此临时让萌萌说。萌萌有些为难了。请你来帮帮她吧!
二、开卷有益。(30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1.选文描写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主要经历之一,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
2.用“ ”画出选文的中心句,再说说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来说明这个中心。(4分)
3.选文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 )。(多选)(2分)
A.这样写可以详尽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B.这样写能够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知道“我”是谁。
C.这样写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中加点的“几乎”说明鲁滨逊在孤岛上无法准确记录时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中,鲁滨逊遇到的困难有:举起木桩难,砍削、搬运木桩难,打桩难。
C.选文中鲁滨逊花费大量时间才布置好一个“小小的住所”,这表明他的行动力较弱。
(二)古诗对比阅读。(10分)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①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②词声。
【注释】①内人:宫中的歌舞艺人。②著:同“着”,表示“有”。
1.对比分析两首诗,选择合适的答案补充表格。(4分)(填序号)
古诗 节日 后两句描写的画面
《寒食》
《正月十五夜灯》
A.元宵节 B.寒食节 C.歌舞闹元宵图 D.夜晚走马传烛图
2.判断对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分)
(1)两首诗的题目都点明了描写的节日。 ( )
(2)两首诗都描写了人们过节的情形。 ( )
(3)《寒食》前两句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最后一句
表示老百姓已蒙受皇恩,显出太平盛世气象。 ( )
《正月十五夜灯》中,“千门”“万灯”“三百”写出了人多灯多热
闹非凡的节日场面。 ( )
除了这两首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诗也描写了传统节
日,请写出诗题和其中的一句诗。(2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节选自沈从文《腊八粥》)
【材料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往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节选自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材料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心想要是我也能写出这么好看的字多好!当红红的对联贴在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节选自老舍《过年》)
1.根据以上材料,照样子填空。(4分)
材料一写的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故事,材料二写的是 ,材料三写的是 。
2.以上材料各有一个体现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 、 。(3分)
3.读读上述三则材料,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详细的,并完成练习。(3分)
A.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场景和描写人物的行为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妙笔生花。(30分)
传统节日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如热闹祥和的春节,龙舟竞渡的端午节……请回忆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以“家乡的节”(“春节”除外)为题作文,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朋友们,注意把节日的气氛描述得具体详细,突出家乡传统节日风俗的特点。不少于450字。
六年语文参考答案
一、日积月累(40分)
1、(2分)
2、(8分)袭击 凄凉 畏惧 寂寞
3、(2分)D
4、(2分)A
5、(2分)B
6、(2分)D
7、(2分)B
8、(6分)(1)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2)略
9、(10分)
(1)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2)读书须用意
(3)胜读十年书
(4)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5)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10、(4分)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示例:爷爷,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全家祝您七十岁寿辰快乐。愿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开卷有益(30分)
(一) 课内阅读(10分)
1.(2分)建房定居
2.(4分)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作者举了鲁滨逊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布置好一个住所的例子来说明中心。
3.(2分)A C
4.(2分)C
(二)古诗对比阅读。(10分)
1.(4分)B A D C
2.(4分)(1)√ (2)√ (3)× (4)√
3.(2分)答案不唯一 略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1.(4分)除夕包饺子和讨压岁钱 春节贴对联过年的习俗
2.(3分)腊八粥 饺子 对联
3.(3分)C B A
三、妙笔生花(3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