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东初中 2024学年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测试
七年级社会·法治试题卷
出卷: 审核:
考生须知:
1.本学科考试为开卷考试,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判断题(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本题有 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8 分。
1.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据才能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创立。 ( )
2.“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这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经商时间已
不受限制。 ( )
3.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 )
4.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 )
5.1127 年,北宋灭亡,这一年,史称“靖难之役”。 ( )
6.1644 年,清朝推翻了明朝,逐步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 )
7.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采用“一条鞭法”简化税收手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
8.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 )
二、选择题(本题有 2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 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
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
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整顿吏治 B.制定法律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0.文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下列文物能够直接反映出唐朝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发达的农业生产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广泛的中外交流
11.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英宗时六十三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呈逐年增长的势
头。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
之二。材料反映出
A.至南宋时,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B.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C.宋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宋代南方手工业繁荣,造船业尤为突出
12.“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
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材料所述的制度
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
D.成为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建制和名称来源
13.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A.武将跋扈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农民起义
14.某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示意图,据此判断空缺处应该填写
A.奴儿干都司 B.丞相制度 C.厂卫制度 D.八股取士
1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史实 史论
① 隋文帝统一全国 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 清朝设伊犁将军 管辖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
③ 王安石变法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 唐朝黄巢起义 使唐朝灭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以下为中国古代隋唐王朝的兴衰示意图,与图中①、②、③相对应的选项是
A.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B.①贞观之治 ②贞观遗风 ③开元盛世
C.①开元盛世 ②安史之乱 ③贞观之治
D.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安史之乱
17.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称蒙古族的英雄铁木真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
功绩是
A.率军攻灭南宋 B.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元朝 D.创立行省制度
18.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郑和下西洋 ④安西都护府的设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是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
联系,使得这一时期
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
C.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政局动荡不安
20.《满江红·怒发冲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
以下与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统率“岳家军”北伐 ②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③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 ④发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历史学家吕思勉评价张献忠和李自成说,“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
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李自成“颇有大略”的是
A.建立大金政权 B.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C.建立八旗制度 D.巩固国家统一
22.《蒙元帝国》一书讲述了从蒙古族源、蒙古汗国,直到元朝灭亡的历史,其中一章讲述了
元朝“再统中华”的历史。那么元朝“再统中华”的标志是
A.1227 年,西夏灭亡 B.1234 年,蒙古灭金
C.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D.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2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强调,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北宋时的一部史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
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此后历代帝王都以此书为“历史教科书”。这部史书是
A.《资治通鉴》 B.《宋史》
C.《史记》 D.《大衍历》
24.契丹人初以游牧为生,为防止随行所带皮囊中的酒、奶变质,故制作了专用于盛放液体的器具“鸡
冠壶”,后又出现了更适合在居室里摆放的提梁式鸡冠壶(如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A.契丹始终保持游牧民族特点
B.农耕文明深刻影响游牧文化
C.辽代瓷器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D.契丹族模仿中原王朝的制度
25.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自信和力量,下列选项选项正确的有( )
①韩愈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②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
③元朝科学家僧一行编制成新的历法《授时历》
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27.以下是某小组项目化学习的相关资料,该小组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清朝的边疆治理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8.《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反映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下描述符合《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汴京当时城市面貌的有
①普遍传唱《窦娥冤》 ②出现早市和夜市
③店铺有商标广告 ④勾栏里面看演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综合题 (共 52分)
29.(12 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
材料一: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宋代
两宋时期,长江由越
南方相对北方较为稳 改进耕作技术,
中国进入铁 铁农具数量大 南传入 ③ ,成熟
定,大量人民逃往南 发明并推广了一
器时代,开始 大增加,出现 早,被推广;长江中
方,江南地区得到开 些重要的农业生
出现铁农具, 了曲柄锄、大 下游地区出现拔秧
发,太湖、鄱阳湖和 产工具,如 ①
并已使用牛 镰、耧车等新 工具 ④ ……农业
洞庭湖流域,是当时 和②,粮食总产
耕。 式农具。 发展很快,水稻跃居
的重要粮仓。 量持续增加。
粮食产量的首位。
(1)请将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④四处填写完整。(4分)
材料二:
北宋时蜀中出现最早的纸币:“某币”之法,民以为便。今茶盐之入,岁以千万计,钱帛之需,
多寡不均,故用“某币”以权之。
南宋发行了多种纸币,最主要的一种是会子。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
传到日本、高丽。南宋共发行“会子”近 14 亿贯,相当于发行了 1600 多吨黄金,纸币的重要用途由此
可见。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某币”指的是哪一货币?根据材料二,概括纸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6 分)
材料三:载江南圩田、梯田普及:“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民谚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2分)
30.(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篇】
图 1 唐朝开元通宝 图 2 契丹货币 图 3 金瓶掣签
【人物篇】
图4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图 5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内的鉴真像 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 4 年的 图 6 郑和邮票
注:鉴真历经 12 年,终于成 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 多年后,
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 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
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
——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请运用所学知识,补充一个与郑和相关的史实来反映其作出的贡献。并说说上述人物所蕴含的共同
优秀品质(4 分)
(2)结合所学,选择图 1 至图 6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自拟一个观
点,围绕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6分)
31.(16 分)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凝结了中国之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在诗词中学评价】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河的名称,作者对该河的
评价启发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史事?(4分)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
【在诗词中学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任选材料二中一首诗词,
探寻其蕴含的历史信息。(2分)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
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 杜甫《忆昔》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 岳飞《满江红》
【在诗词中品社会变革】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种社会制度,简述该制度
确立的标志及影响。(6分)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 汪洙
【在诗词中悟人生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治国之道
与人生感悟。(4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 李白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 苏轼
32.(14 分)千年大运河,流动新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南方各路户数和转运粮食在全国的比重
数量 占比 备注
户数(户) 4,163,703 63.8% 988-989年统计
转运到开封的粮食(万石) 400(包括米和菽) 72.7% 981年统计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编制
(1)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将粮食从南方转运到北方的运河漕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
因。(4分)
材料二:元代运河作为便利的水运连接南北,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段运河城市群经济和文化
的繁荣发展等原因的推动下,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元曲不仅发生了戏曲中心的转移,还在戏曲语言中
出现了“南北交融”的现象,原本只存在于北方或南方地区的方言词开始在南北戏曲中混用。
——鲍晓君等《大运河影响下的元代戏曲语言“南北交融”现象》
(2)列举两位元代优秀杂剧作家,根据材料二指出大运河为元朝文化带来的新现象。(4分)
材料三:浙江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
承利用的浙江样本,不断植入文创、科技、休闲、旅游等元素,实现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
性发展。如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运用 5G、AR、等新媒体技术展示运河宏伟史诗,打造文旅融合发
展的新地标。嘉兴在运河旧粮仓基础上打造陶仓艺术中心、民宿、咖啡轻食空间等。
(3)借鉴材料三中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一款有关
运河文化的文创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6分)
温馨提示: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是运用一定文化主题,经过创意转化,具备市场
价值的产品。可以是相关旅游纪念品及周边文化产品。
要求:产品设计可以用文字或图案呈现,意图说明清晰。城东初中2024学年第二学期三月阶段性测试参考答案
七年级社会·法治
判断题(本题有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F F T F F F T T
二、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C D A D A D B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C A B D A B C A D D
三、综合题(本题有4小题,共52分)
29.(12分)
(1)①曲辕犁(1分)②筒车(1分)③占城稻(1分)④秧马(1分)(①②答案可交换)
(2)交子。(2分)作用:①便于携带,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向外传播,促进中外贸易往来,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等。(4分)
(3)材料一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提高,农业不断发展。材料二从纸币的频繁、广泛使用体现了商业繁荣。材料一、材料二农业、商业的发展都促进了材料三经济重心南移。(2分)
30.(10分)
(1)史实: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
共同品质:热爱祖国、不畏艰难/矢志不渝(2分)
此题为开放题,建议分层赋分,评分要素可参考下表。(6分)
评分要素 水平等级 (赋分)
观点表达 材料运用与论述
观点明确,有价值 紧扣题目观点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以上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水平4 (5-6分)
观点明确 能够围绕题目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水平3 (3-4分)
观点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水平2 (1—2分)
没有 没有论述或论述与材料无关 水平1 (0分)
观点参考:
1.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历史具有推动作用。
2.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文明因交往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3.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示例二】
图片序号:图4。 图片序号:图5。
观点: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文明因交往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论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佛教的发展。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结论:我国古代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
31.(16分)
(1)隋唐大运河。(2分)要一分为二、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2分)
(2)选《忆昔》: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粮食丰收,仓库充盈,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选《满江红》:南宋与金并立,南宋将领岳飞积极抗金,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2分)
(3)科举制(2分)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2分)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统治基础,对阶层流动也有积极作用/显著提高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延续了约1300多年,至今依然有影响。(2分)
(3)治国之道:①统治者要励精图治,爱惜民力。②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改革③要重视发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勤俭节约,反对奢侈(2分)
人生感悟:①要一分为二、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④要自信,乐观,坦然面对挫折,迎难而上。(2分)
32.(14分)
(1)原因:北宋的都城在黄河流域的东京(开封),而南方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京城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南方。(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关汉卿、马致远(2分,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新现象:南北文化的交融(2分,只答“南北交融”的现象给1分)
(3)本题采用分层评价(6分)
水平等次 设计的产品与意图说明
5-6分 产品设计新颖,设计与说明能体现运河文化的特点
3-4分 产品设计较新颖,设计与说明基本能体现运河文化的特点
1-2分 产品设计有一定新意,设计与说明基本不能关联运河文化的特点
示例: 文创产品:大运河龙图组合冰箱贴
设计意图:
本产品将大运河的流经线路幻化成为一条龙,这条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中国华北大平原,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八个省、直辖市的巨龙穿起了包括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整条大运河。龙头位置是大运河的起点,沿线的著名建筑和多处遗址巧妙地浮现于龙脊及龙爪上。这款组合式冰箱贴的设计,让消费者在欣赏龙形地图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概况,理解大运河的价值和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6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