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二)(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有关探究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该探究活动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2.每年的5月份基本上都是浙江海域赤潮的高发时期,导致赤潮发生的优势种多为夜光藻。有关赤潮发生时期此夜光藻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常会占有竞争优势B.能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C.其主要识别特征是个体较大D.若去除夜光藻,必然会导致赤潮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3.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C.两种鸟的觅食生境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4.(2023·海南,6改编)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之间存在竞争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5.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它们在池塘生活的水层和食物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A.四大家鱼混养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B.鳙鱼主要捕食浮游动物C.四种鱼因食物的关系而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不存在竞争关系6.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苔原、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B.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C.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因此没有垂直结构7.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C.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D.在群落交错区的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8.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C.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D.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因为种子不能远离母株10.一块弃耕的农田,生活着某种老鼠,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马尾松林。这片马尾松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群落。下列有关该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比从裸岩开始的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短B.该稳定的群落属于顶极群落C.当该种老鼠的种群数量为K/2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该稳定的群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11.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程进行D.该岛屿可能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1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林地发生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改变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1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豚草 0.3 0.6 1.1 1.5 2.3狗尾草 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进程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形增长14.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乱石窑裸地与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一定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复杂,且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生物多样性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15.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占优势的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分布状况反映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B.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C.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16.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生态工程。研究人员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有机物积累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势种会被后出现的物种所取代B.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C.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D.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已形成顶极群落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种群密度过大时,其死亡率也会升高B.在“S”形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结构可能呈现增长型或稳定型C.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往往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就会演替成森林18.如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相同B.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C.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D.与灌木阶段相比,乔木阶段垂直结构复杂,光能利用率高(2024·嘉兴高二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9、20小题。某废弃矿区,经过多年治理,恢复了“绿水青山”的相对稳定状态。随地势不同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达到了34.2%,樟子松、云杉、落叶松等植物随处可见,野兔(常以草、松子为食)、松鼠、蛇、狐、鹰等多种动物也重新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之上。19.上述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重叠越多,种群间的竞争越激烈B.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野兔大多地下穴居,松鼠常以树洞栖息,因此两者生态位完全不重叠D.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种群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B.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改变C.废弃的矿区,恢复了“绿水青山”的状态,这一过程为次生演替D.此矿区地势虽有不同,但气候环境相同,最终都将演替为热带雨林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1.(9分)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鸟总数/只6~8 6 6 8 0 208~10 52 6 6 2 6610~12 14 4 4 2 2412~14 10 22 4 0 36(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___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______________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 m×10 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由于鹭类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则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2)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不同,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可以较为均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22.(11分)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______,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填“早”“中”或“晚”)期最高。(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__加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23.(9分)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定海、普陀两地黑松死亡现象严重,罪魁祸首是松材线虫。松材线虫活动能力较弱,松墨天牛是它传播的中间宿主。松材线虫可进入松墨天牛体内,在松墨天牛进行取食或者产卵时,从天牛体内逸出并进入新的植物体。从1990年到1997年,舟山松材线虫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优势种黑松对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和内部环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从1990到1997年,松材线虫呈______________增长,bc段处于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______期。(2)判断松材线虫是否需要进行防治,应采用____________法调查松材线虫种群密度。松材线虫钻入树木,难以清除,可先从防治____________入手,从而阻断松材线虫侵染其他植物的途径。(3)松材线虫导致大量黑松死亡,市林业部门选取优良树种如红楠、香樟、普陀樟等进行中心造林,避免了原有松林群落演替为灌木丛,病木区的生态恢复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演替,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24.(12分)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是著名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牧草繁茂、牛羊遍地。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该地区羊草草原群落退化为冷蒿群落,研究人员从1983年到2012年间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过程。如表显示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各恢复演替阶段五种植物的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回答下列问题:恢复演替阶段 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羊草 冰草 大针茅 冷蒿 猪毛菜第一阶段 23 27 19 43 5第二阶段 65~72 17~32 10~11 15~19 14~47第三阶段 50~134 8~69 1~43 1~19 0~5第四阶段 22~104 2~35 11~149 4~26 0~13(1)研究人员调查羊草草原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该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2)由表可知,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由于围栏耙地处理使__________迅速成为明显的优势种,冷蒿急剧下降,其他物种也有相应的变化;到了第三阶段,猪毛菜由于_______________而明显下降。第四阶段末,植物经过激烈竞争后,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3)为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1983年科研人员除围栏耙地外,另取两块类似样地,分别进行围栏封育(自然恢复)和不围栏继续放牧。2008年分别取上述3种处理方式的0~10厘米和10~30厘米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不围栏继续放牧”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________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菌数量在________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③根据图中的数据推测:浅土层中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9分)(2024·杭州高二联考)冰川湾对研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冰川消退后,大地裸露,许多生物进入该地。图1、图2为科研人员从冰川消退的时间算起,不同地质年龄冰川湾植物物种数及植物生长型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叫作____________。冰川消退后,经过75~100年,逐步形成以云杉为优势种的森林时,常采用________法调查云杉的种群密度,已知该地区为狭长的冰川湾,故采取____________(填取样方法)更合适。此后经历约1 500年左右,云杉林被铁杉林所取代,至此铁杉林群落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该群落称为__________。在不同的时间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2)据图1可知,冰川湾的植物物种数随着地质年龄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2推测随着冰川消退,离冰川越近的区域,群落结构越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答案精析1.C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采用样方法,A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B错误;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D错误。]2.C [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而不是体型较大,C错误。]3.C4.D [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故生态位最宽,D错误。]5.D [四大家鱼混养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资源,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由表格可知,鳙鱼捕食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B正确;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C正确;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但不同鱼的生态位有重叠,存在竞争关系,如鲢鱼和鳙鱼生活的水层有重叠部分,二者会竞争空间和水中溶解氧,D错误。]6.C [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群落里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C正确;荒漠生物群落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7.D [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物种(但不是全部物种)的密度要比相邻群落大,D错误。]8.C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次生演替是“从有到有”,C错误。]9.B [群落演替指的是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群落仍然是灌木占优势地位的灌木群落,未出现其他群落代替该灌木群落,B错误。]10.C [在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并且二者的差值最大,C错误。]11.B [由题意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12.B [红松林之所以能够取代白桦和杨树,说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在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且物种组成是在不断变化的,C、D错误。]13.B [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进程发生了改变,C错误;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竞争强度加大,最终呈“S”形增长,D错误。]14.D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因此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不一定相同,B错误;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杂木植物群落,C错误。]15.A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风、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反映了该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16.D [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后乔木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还未占据绝对的优势,因此不能确定已形成顶极群落,D错误。]17.D [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环境条件不适宜就不会演替成森林,D错误。]18.D [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同,后者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演替的本质是物种的优势取代的过程,据此可推测,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因为有些物种在草本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都会一直存在,C错误。]19.C [野兔大多地下穴居,松鼠常以树洞栖息,但两者在食物方面有重叠的部分,都吃松子,因此生态位并非完全不重叠,C错误。]20.D [最终能否演替为热带雨林取决该地的气候条件,D错误。]21.(1)池鹭 随机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时间 地点 竞争解析 (1)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样方选取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鹭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正常情况下,由于鹭类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因此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22.(1)种群 年龄结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竞争 分层 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4)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解析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据图分析可知,此阶段群落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4)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所以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逐渐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23.(1)结构 逻辑斯谛(或“S”形) 减速 (2)样方 松墨天牛 (3)次生 方向解析 (1)由题意可知,黑松属于优势种,因此对于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分析题图可知,松材线虫在1993年种群数量到达K/2,在1997年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说明该环境中,松材线虫所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因此呈“S”形曲线增长。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说明bc段处于种群增长的减速期。(2)松材线虫的活动能力弱,应采用样方法调查松材线虫种群密度。由题意可知,松材线虫是以松墨天牛为中间宿主,从天牛体内逸出并进入新的植物体,松材线虫钻入树木,难以清除,所以可先从防治中间宿主即松墨天牛入手,从而阻断松材线虫侵染其他植物的途径。24.(1)样方法 次生演替 (2)羊草 种间竞争能力弱 协同进化 (3)①对照 ②0~10 10~30 ③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 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25.(1)群落演替 样方 等距取样法 顶极群落 时间(2)在演替早期植物物种数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最后相对稳定 简单(共64张PPT)章末检测试卷(二)第二章 群落<<<1.有关探究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该探究活动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采用样方法,A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B错误;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D错误。252.每年的5月份基本上都是浙江海域赤潮的高发时期,导致赤潮发生的优势种多为夜光藻。有关赤潮发生时期此夜光藻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常会占有竞争优势B.能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C.其主要识别特征是个体较大D.若去除夜光藻,必然会导致赤潮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数量多、生活力较强,而不是体型较大,C错误。3.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 发生竞争C.两种鸟的觅食生境相同,则它们的生态位就完全相同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4.(2023·海南,6改编)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之间存在竞争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据表可知,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分布的范围最广,故生态位最宽,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海神草 + + + -齿叶海神草 - + + -羽叶二药藻 + + + +二药藻 + + + +海菖蒲 - + + -5.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它们在池塘生活的水层和食物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项目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A.四大家鱼混养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B.鳙鱼主要捕食浮游动物C.四种鱼因食物的关系而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不存在竞争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项目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四大家鱼混养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资源,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由表格可知,鳙鱼捕食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B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项目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项目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但不同鱼的生态位有重叠,存在竞争关系,如鲢鱼和鳙鱼生活的水层有重叠部分,二者会竞争空间和水中溶解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项目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6.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苔原、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B.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 地区的草原环境C.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因此没有垂直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A错误;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群落里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C正确;荒漠生物群落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7.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C.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D.在群落交错区的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物种(但不是全部物种)的密度要比相邻群落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8.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C.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D.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次生演替是“从有到有”,C错误。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因为种子不能远离母株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群落演替指的是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群落仍然是灌木占优势地位的灌木群落,未出现其他群落代替该灌木群落,B错误。10.一块弃耕的农田,生活着某种老鼠,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马尾松林。这片马尾松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群落。下列有关该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比从裸岩开始的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短B.该稳定的群落属于顶极群落C.当该种老鼠的种群数量为K/2时,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该稳定的群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在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并且二者的差值最大,C错误。11.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程进行D.该岛屿可能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由题意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该林地发生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改变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红松林之所以能够取代白桦和杨树,说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在演替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且物种组成是在不断变化的,C、D错误。1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豚草 0.3 0.6 1.1 1.5 2.3狗尾草 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进程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形增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豚草 0.3 0.6 1.1 1.5 2.3狗尾草 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进程发生了改变,C错误;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竞争强度加大,最终呈“S”形增长,D错误。25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豚草 0.3 0.6 1.1 1.5 2.3狗尾草 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14.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弃耕农田上发生 的演替种类相同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 的群落类型一定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复杂,且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生物多样性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5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因此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不一定相同,B错误;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杂木植物群落,C错误。15.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占优势的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分布状况反映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B.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 发生改变C.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 的标志之一D.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风、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反映了该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16.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生态工程。研究人员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有机物积累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势种会被后 出现的物种所取代B.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 能减少C.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 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D.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已形成顶极群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后乔木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还未占据绝对的优势,因此不能确定已形成顶极群落,D错误。1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种群密度过大时,其死亡率也会升高B.在“S”形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结构可能呈现增长型或稳定型C.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往往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就会演替成森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弃耕的农田经过若干年后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环境条件不适宜就不会演替成森林,D错误。18.如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 者演替方向的因素相同B.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 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C.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D.与灌木阶段相比,乔木阶段垂直结构复杂,光能利用率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同,后者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演替的本质是物种的优势取代的过程,据此可推测,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和乔木阶段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因为有些物种在草本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都会一直存在,C错误。(2024·嘉兴高二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9、20小题。某废弃矿区,经过多年治理,恢复了“绿水青山”的相对稳定状态。随地势不同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达到了34.2%,樟子松、云杉、落叶松等植物随处可见,野兔(常以草、松子为食)、松鼠、蛇、狐、鹰等多种动物也重新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之上。19.上述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位重叠越多,种群间的竞争越激烈B.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野兔大多地下穴居,松鼠常以树洞栖息,因此两者生态位完全不重叠D.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野兔大多地下穴居,松鼠常以树洞栖息,但两者在食物方面有重叠的部分,都吃松子,因此生态位并非完全不重叠,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在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种群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B.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改变C.废弃的矿区,恢复了“绿水青山”的状态,这一过程为次生演替D.此矿区地势虽有不同,但气候环境相同,最终都将演替为热带雨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最终能否演替为热带雨林取决该地的气候条件,D错误。2521.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鸟总数/只6~8 6 6 8 0 208~10 52 6 6 2 6610~12 14 4 4 2 2412~14 10 22 4 0 3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____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 m×10 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由于鹭类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则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25筑巢高度/m 池鹭/只 白鹭/只 夜鹭/只 牛背鹭/只 鹭鸟总数/只6~8 6 6 8 0 208~10 52 6 6 2 6610~12 14 4 4 2 2412~14 10 22 4 0 36池鹭随机标志重捕法偏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样方选取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鹭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正常情况下,由于鹭类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因此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不同,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____和______,可以较为均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____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时间地点竞争22.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_,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种群年龄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5(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填“早”“中”或“晚”)期最高。较低先增加后减少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据图分析可知,此阶段群落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25(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加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竞争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分层资源(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初生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所以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的群落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有机物含量也逐渐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23.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定海、普陀两地黑松死亡现象严重,罪魁祸首是松材线虫。松材线虫活动能力较弱,松墨天牛是它传播的中间宿主。松材线虫可进入松墨天牛体内,在松墨天牛进行取食或者产卵时,从天牛体内逸出并进入新的植物体。从1990年到1997年,舟山松材线虫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优势种黑松对于群落的______和内部环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从1990到1997年,松材线虫呈____________________增长,bc段处于种群增长的_____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结构逻辑斯谛(或“S”形)减速由题意可知,黑松属于优势种,因此对于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分析题图可知,松材线虫在1993年种群数量到达K/2,在1997年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说明该环境中,松材线虫所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因此呈“S”形曲线增长。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说明bc段处于种群增长的减速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判断松材线虫是否需要进行防治,应采用______法调查松材线虫种群密度。松材线虫钻入树木,难以清除,可先从防治__________入手,从而阻断松材线虫侵染其他植物的途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样方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的活动能力弱,应采用样方法调查松材线虫种群密度。由题意可知,松材线虫是以松墨天牛为中间宿主,从天牛体内逸出并进入新的植物体,松材线虫钻入树木,难以清除,所以可先从防治中间宿主即松墨天牛入手,从而阻断松材线虫侵染其他植物的途径。(3)松材线虫导致大量黑松死亡,市林业部门选取优良树种如红楠、香樟、普陀樟等进行中心造林,避免了原有松林群落演替为灌木丛,病木区的生态恢复过程属于_______演替,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次生方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4.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是著名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牧草繁茂、牛羊遍地。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该地区羊草草原群落退化为冷蒿群落,研究人员从1983年到2012年间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过程。如表显示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各恢复演替阶段五种植物的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回答下列问题:25恢复演替阶段 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 羊草 冰草 大针茅 冷蒿 猪毛菜第一阶段 23 27 19 43 5第二阶段 65~72 17~32 10~11 15~19 14~47第三阶段 50~134 8~69 1~43 1~19 0~5第四阶段 22~104 2~35 11~149 4~26 0~1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研究人员调查羊草草原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该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25恢复演替阶段 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 羊草 冰草 大针茅 冷蒿 猪毛菜第一阶段 23 27 19 43 5第二阶段 65~72 17~32 10~11 15~19 14~47第三阶段 50~134 8~69 1~43 1~19 0~5第四阶段 22~104 2~35 11~149 4~26 0~13样方法次生演替(2)由表可知,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由于围栏耙地处理使_____迅速成为明显的优势种,冷蒿急剧下降,其他物种也有相应的变化;到了第三阶段,猪毛菜由于_______________而明显下降。第四阶段末,植物经过激烈竞争后,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的结果。协同进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恢复演替阶段 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 羊草 冰草 大针茅 冷蒿 猪毛菜第一阶段 23 27 19 43 5第二阶段 65~72 17~32 10~11 15~19 14~47第三阶段 50~134 8~69 1~43 1~19 0~5第四阶段 22~104 2~35 11~149 4~26 0~13羊草种间竞争能力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3)为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1983年科研人员除围栏耙地外,另取两块类似样地,分别进行围栏封育(自然恢复)和不围栏继续放牧。2008年分别取上述3种处理方式的0~10厘米和10~30厘米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不围栏继续放牧”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对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②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________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菌数量在________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0~1010~30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③根据图中的数据推测:浅土层中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25.(2024·杭州高二联考)冰川湾对研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冰川消退后,大地裸露,许多生物进入该地。图1、图2为科研人员从冰川消退的时间算起,不同地质年龄冰川湾植物物种数及植物生长型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群落的一些物种替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过程,叫作__________。冰川消退后,经过75~100年,逐步形成以云杉为优势种的森林时,常采用______法调查云杉的种群密度,已知该地区为狭长的冰川湾,故采取____________(填取样方法)更合适。此后经历约1 500年左右,云杉林被铁杉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所取代,至此铁杉林群落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该群落称为__________。在不同的时间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群落的______结构。群落演替样方等距取样法顶极群落时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据图1可知,冰川湾的植物物种数随着地质年龄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2推测随着冰川消退,离冰川越近的区域,群落结构越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在演替早期植物物种数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最后相对稳定简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检测试卷(二).docx 章末检测试卷(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