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何把时间的流逝反映出来呢?对此,古人一开始是用日晷来完成计时任务的。早期的日晷计时,只是选择在平地上竖一根竿子,在竿子周围画一些用来表示时间的线条,根据竿影在线条之间的位置,来读取时间。这种形式的日晷,叫做地平式日晷。日晷计时简便易行,但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晚间无法使用,不能连续计时。所以,必须有其他计时仪器的补充。在中国古代,使用最广泛、地位最重要的计时仪器,并非日晷,而是漏刻。
早期漏刻的形式比较简单,大概就是一只简单的壶,壶中盛水,在底部开一小孔向外泄水。水中放一浮子,浮子上安插一画有时刻标记的木箭,通过观察木箭在壶中的降落情况来判断时间。随着水的流失,箭逐渐沉入壶中,故这种漏刻称为沉箭漏。但沉箭漏在使用过程中,只有一个供水壶不太方便观察,因而设计了另一种漏壶——浮箭漏,通过增加一个受水壶来观察浮箭。
不管是浮箭漏,还是沉箭漏,都属于单级漏壶。显然,单级漏壶的计时精度不会高。因为漏刻是通过水位变化来显示时间的,水位高时流速大,水位低时流速小,这就使得木箭显示的时间也不均匀,导致了比较高的计时误差的出现。因此,东汉时期,人们在漏刻的供水壶上方又加了一个供水壶,这就使得漏刻的发展由单级漏进入到了多级漏,一开始是二级漏,到了晋朝,就出现了有三个供水壶连用的三级漏。而到了唐代,吕才甚至创制了四级漏,使漏壶的级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实际上,漏壶的级数没必要一加再加。对于多级漏壶,关键在于调理,要合理确定各级漏壶的初始水位和加水时间间隔。这个技术非常复杂,以至于当漏壶级数达到三级以后,再增加其级数所导致的技术上的麻烦程度的增加,超越了其有可能带来的正面效益。由此,当漏壶级数达到四级以后,古人没有沿着继续增加其级数以提高计时精度的思路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更为简捷的保持直接供水壶水位稳定的方法,其具体成果就是北宋燕肃的莲花漏。
莲花漏是二级漏壶,最上一级叫上柜,它通过渴乌也就是虹吸管向下柜供水,下柜再通过一个虹吸管向箭壶注水。燕肃发明的莲花漏直观、简便、有效,因而在后世的漏刻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漏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技术。
在中国漏刻发展史上,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漏刻之外,还有一些漏刻也十分有名,例如五世纪北魏道士李兰发明了秤漏,把对漏刻流水重量的称量转化为对时间的显示。十一世纪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熙宁晷漏,设计较之燕肃的莲花漏更为完善精致,计时精度也更高。漏刻计时是古代计时的主体。中国古代计时精度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直到十八世纪,西方学者根据伽利略发现的摆的等时性原理,把直进式擒纵机构应用到机械摆钟上,使机械钟的计时精度大为提高,达到了日误差几秒的
量级,这才赶上和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漏刻。但中国的计时技术早已影响世界,并共同推进着人类的科学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在自然科学领域,时间是衡量事件发生瞬间及其持续过程的基本物理量,同时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秒”是目前人类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日晷、漏刻来计时;到了近代,人类相继发明出摆钟、机械表、石英表以及电子表等精密计时仪器,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显著提升,稳定性亦得到大幅增强。
可是随着芯片等量子物理的出现,电脑、手机顺势而生,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只有控制在微秒甚至更高量级的时间,才能去更细致地研究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特性。正如利用尺子测量,若其精确度未达到毫米级别,则无法对更小尺度的物体长度进行精确测量,进而无法深入研究其内部更细微的物理属性。因此,只有将时间的精确度提升至一定水平,我们才能探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其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科技发展需求,原子钟才应运而生。
原子钟的运作机制相对简洁,其核心在于利用原子作为基准,构建一个类似电子振荡器的装置,该装置能够产生特定频段的微波频率以激发原子。当振荡器产生的电磁波频率与原子固有的振动频率相匹配时,原子将经历“能级跃迁”。这一现象表明,振荡器发射的频率与原子的共振频率相一致,我们便可以将这一频率作为原子的共振频率来使用,这构成了原子钟运作的基本原理。
评估原子钟性能的两个核心指标是频率稳定性和频率准确性。稳定性指原子钟输出信号频率波动的程度,准确性描述了输出信号频率与既定标准值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射箭为喻,原子钟既稳定又精确,类似于在射箭时准确命中靶心,这代表了准确性;而所有射箭结果均集中于靶心附近,则体现了其稳定性。
在天文学中,原子钟可以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原子钟也是核心部件之一,其精度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定位和授时精度。在地球科学研究方向,原子钟通过精确测量时间,帮助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等,为地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未来,在多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它将被应用到更多场合和领域,为国际技术交流与进步打开一个新窗口。
(摘编自陈江《从日晷到原子钟,我们如何确定时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关于漏刻发展历程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⑤④③⑥② B.①⑤③④⑥②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①③④②⑥
2.下列关于原子钟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子钟的运作原理是利用原子的共振频率来实现高精度计时。
B.原子钟的频率稳定性和频率准确性是衡量其性能的两个核心指标。
C.原子钟在天文学、卫星导航和地球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D.原子钟的出现是因为古代漏刻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对时间精度的要求。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级漏壶要想计时更加精确,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漏壶的初始水位和加水时间间隔,实际上,仅仅通过增加级数就能够提高计时精度。
B.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为机械钟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使机械钟的计时精度大幅度提高,达到了日误差几秒的量级。
C.要想探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其寿命,我们必须将时间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而这种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催生了原子钟。
D.原子钟可以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也可以辅助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重力场,拥有着丰富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4.材料二为了解释原子钟的性能评估指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从日晷到漏刻再到原子钟,计时技术在不断进步,这对科学发展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③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家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④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⑤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⑥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⑦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痛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别人的药。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等,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⑧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到实在困难的,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也白送了。
⑨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⑩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因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好吃懒做,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被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嘛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2》,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画人物,其中的人物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长河》的《秋(动中有静)》写的是一群过渡人无目的、无条理的闲话,但是那么亲切,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以“钓鱼”为切入点,实则暗含对王淡人“出世”与“入世”双重人格的隐喻——垂钓的闲适与行医的担当形成张力,暗示其超然物外的表象下深藏济世情怀。
B.文中“急公好义”匾额的出现,看似突兀,实则通过对比“济世救人”等与医术相关的匾额,隐晦批判了传统医者重名轻实的虚伪,反衬王淡人以生命践行医道的纯粹性。
C.在给汪炳治“搭背”的情节中,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的回应,并非表现其愚钝,而是通过人物认知与世俗价值观的错位,揭示医者“救人即本分”的纯粹伦理观。
D.“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对联,既是对王家小院的写实,亦暗合文本二“散文化小说追求意境”的特点,以植物轮回意象隐喻王淡人超然的医者境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第④段对王淡人进行了简洁勾勒,“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这样的人物介绍,初步给读者一种淡泊、随性的印象。
B.文本一第⑤段借助环境描写,交代了王淡人家里世代行医的背景,暗示他医术高明,医德仁心,衬托出他在当地行医口碑好、受人尊敬的形象。
C.小说语言平实,多用方言和口语,不事雕琢,不堆砌华丽辞藻,如写钓鱼、种草花、救人等情节,都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为主。
D.结尾横线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以景物收束全篇,凸显王淡人为人淡然、不计名利且讲医德的品质,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8.文本一有多处典型细节,它们有哪些作用?请任选两处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钓鱼的医生》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加以阐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名亦如之,故伪名者皆欲伤之者也。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惑甚矣!
求名有三: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则内定,内定则物不能乱,物不能乱则独乐其道,独乐其道则不闻为闻,不显为显。故《礼》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节选自徐干《中论·考伪篇》,有删改)
材料二: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蛛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悌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三者A不僻为B幽昧C离乎正道D则不获也E固F非君子G之所能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一个“乐”用法不同。
B.其,也许、大概,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C.让,推辞、辞让,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不同。
D.诚,真诚、诚实,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干认为求取名声有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均是采用了偏离正道的不光彩的方式,为君子所不齿。
B.《礼记》上说:“君子所遵循的道,表面隐晦却日益彰明;小人所遵循的道,外表显著却日益消亡。”
C.颜之推认为,有了清廉的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显耀的信誉之后就不要轻易许诺。
D.显贵之人贪名不足,试图以巧伪的手段博取名声,结果弄巧成拙,这与伯石以及王莽的情况相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2)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14.对汲汲求名者,两则材料给了哪些劝诫?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咏梅九首(其一)
[元末明初]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山中霄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诗颔联以“高士”“美人”意象,赋予梅高洁美丽特质,展现清雅风姿。
B.高诗颈联写初春之梅,盖住了片片苔藓的青草之香,营造清幽意境。
C.郑诗前两句绘清晨雪后景象,银装素裹云淡天寒,呈现冬景清冷。
D.郑诗后两句借“檐流未滴”“冻梅”突出寒冷,托“清孤”赞梅坚表己志。
16.高启和郑燮分别通过“雪满山”这一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志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以“ ▲ ? ▲ ”两句,运用反问的形式,写出了社会现实对人的压迫,让人有志难伸,无法实现抱负,表达了诗人愤懑不平之情。
(2)《离骚》中,屈原用“ ▲ , ▲ ”借“江离”“秋兰”喻己身修养,彰显高洁人格。
(3)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即将分别,主持人用“ ▲ , ▲ ”两句来表达对同学们友情的珍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 甲 ,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人工智能为学生 乙 。①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②教育软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以及知识掌握程度,③为每个学生量身订制专属的教学内容,④还能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一些智能学习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为其推送针对性的练习题和讲解视频, 丙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教学方式。虚拟教师逐渐成为现实,它们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复杂的知识概念,并且可以随时为学生解答问题。与传统教师相比,虚拟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支持。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变革”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放牛 B.微笑 C.海啸 D.人民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述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或许,先人们并不讲究情趣,他们只讲实用,像爷爷,像父亲,他们只在需要编个篓打个筐的时候想起竹子们,到竹林间转悠一圈,寻找下手目标。然而,就是这不经意的栽种,这实用而为之的随意,令我在回忆老屋时多了一份沙沙作响的轻唱,一份麻雀们喳喳争吵的热闹。
夏日午后,铺一张凉席,躺在老屋天井的廊檐下,穿堂风过,暑意全消,伴我入眠的便是老屋外竹林的“沙沙”声,时疾时缓,时高时低,这是沙哑的海潮。闭了眼,脑里清晰闪现出梦境,梦境中岛屿在海浪拍打中升起,岛屿由万千竹叶摇曳幻化而成,竹叶如蝉翼般震颤。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一组短句,请以“脑里清晰闪现”作为开头,将其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深度求索)在核心算法领域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其团队负责人曾说:“真正的科技报国,不仅是让技术站在世界之巅,更是让技术扎根于祖国的山河大地。”近年来,DeepSeek将AI技术应用于航天器轨道计算、偏远地区医疗诊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用代码书写“国之大者”。网友评论:“科技之光,当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创新之火,应温暖千家万户之窗。”
有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应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破解“卡脖子”难题;也有人感慨,技术只有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还有人提出,爱国不仅是宏大的理想,更应落实于服务人民的具体实践中。
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科技报国中的时代使命与青年担当”这一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题目自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根据材料一,漏刻发展历程是从早期简单的沉箭漏(⑤,一只简单的壶,通过观察木箭降落判断时间),到浮箭漏(①,增加受水壶观察浮箭),再到多级漏壶中的二级漏(③,东汉时期在供水壶上方加一个供水壶)、四级漏(④,唐代吕才创制),最后到北宋燕肃的莲花漏(②,二级漏壶,通过虹吸管供水)。
2.答案:D。原子钟出现的原因是芯片等量子物理出现后,人类为研究微观粒子特性,对时间精度有了更高要求,古代漏刻技术无法满足只是一方面,更主要是现代科技发展需求,D选项表述不准确。
3.答案:A。材料一提到当漏壶级数达到三级以后,再增加级数所导致的技术麻烦程度增加,超越了可能带来的正面效益,所以不能仅通过增加级数提高计时精度,A选项错误。
4.材料二使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原子钟的频率稳定性和准确性比作射箭时命中靶心及射箭结果集中在靶心附近,形象地解释了这两个抽象的性能指标,使读者更易理解;同时将原子钟与射箭进行比较,突出原子钟既稳定又精确的特点。
5.①计时技术的进步为科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如原子钟在天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相关科学的发展。②计时技术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当传统方法遇到瓶颈时,要另辟蹊径,如漏刻发展中从增加级数到采用新方法保持水位稳定。③科学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计时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先进性,新的技术在继承和改进旧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
6.答案:B。“急公好义”匾额是村民对王淡人在闹大水时冒险救人的感恩与肯定,并非批判传统医者,而是进一步凸显王淡人除了医术高明,还具有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B选项理解错误。
7.答案:C。小说语言平实自然,但并非多用方言,文中未体现方言的大量运用,C选项分析错误。
8.①“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这个细节表现出王淡人钓鱼技术娴熟,体现他生活的闲适自在。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他自己炮制”,此细节展现王淡人对药材质量的严格要求,突出他作为医者的认真负责、医术精湛。
9.①人物刻画上,文本一没有过分雕琢王淡人的形象,而是通过钓鱼、看病、救助他人等日常小事,轻轻几笔勾勒出他淡泊名利、善良正直、医术高明且富有担当的形象,神完气足。②情节安排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以王淡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医故事为线索,如写他钓鱼、为村民看病、救大水围困的人、治汪炳的病等,平平静静地推进,如同散文般自然流畅。③语言风格上,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琢,文中描写钓鱼、院子里的植物、看病等情节,都以平淡的语言叙述,却充满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王淡人生活态度的赞赏。
10.此三者,不解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应涂黑:A、C、E)
11.答案: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诚”是“确实”的意思,与文中“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的“诚”意思不同,D选项解说错误。
12.答案:C。颜之推的观点是批判那些有了清廉名声却贪图财富、有了信誉却不遵守诺言的人,并非是说有了清廉名声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信誉后就不要轻易许诺,C选项概述错误。
13.(1)君子让人赶不上的地方,大概就是人们看不到的那些方面吧。
(2)一旦被明察之人看穿,巧妙的伪装就不如笨拙的诚实,随之而来的羞耻可就大了。
14.①名由实立,不应追求伪名,要注重实际品德和才能的培养。②求名要遵循正道,不可用不正当手段,如少求多、迟求速、无求有等行为不可取。③应修身慎行,上士应忘名,中士应立名而非窃名,不要因贪名而失去真诚。
15.答案:B。高诗颈联“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写的是寒冬中梅花依傍着竹子,春天时梅花的残香被苔藓掩盖,并非“盖住了片片苔藓的青草之香”,B选项理解错误。
16.高启在“雪满山”的景象中,将雪中的梅花比作“高士”,借雪衬托梅的高洁,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向往;郑燮通过“雪满山”描绘出雪后清冷的环境,以“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突出梅花在严寒中依然坚贞,托物言志,展现自己坚守清孤、不随波逐流的志向。
17.(1)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18.答案:C。“变革”是并列式构词,“海啸”也是并列式,由“海”和“啸”并列组成;“放牛”是动宾式,“微笑”是偏正式,“人民”是联合式,但“人”和“民”意思相近,与“变革”构词方式不同,C选项正确。
19.甲: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乙: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丙: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20.错误序号:④;修改:“改善”改为“提升”。错误序号:①;修改: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放在“教育软件”之后。
21.答案:C。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把“竹林的‘沙沙’声”比作“沙哑的海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选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运用夸张手法;B选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借代手法,“丝竹”代指音乐;C选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把“古来万事”比作“东流水”,是比喻手法;D选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夸张手法,C选项正确。
22.脑里清晰闪现出由万千竹叶摇曳幻化而成、竹叶如蝉翼般震颤且在海浪拍打中升起的岛屿的梦境。
23.略。围绕“科技报国中的时代使命与青年担当”主题,可从科技工作者应坚守科研、让技术服务国家和人民等方面立意,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述青年在科技报国中的责任与使命,不少于800字。
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⑦完全空白的,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