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大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大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大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场域中,“故事新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
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构成了故事的资源宝库,“新”体现在叙事逻辑的重构、故事背景的时代性、常规人物的“非常”形象,亦体现在文化载体的更新换代。“编”意味着“如何将一个故事讲好”,如何将一个人尽皆知的旧故事讲好,如何令观众快速接受一个新故事,此乃“故事新编”的难点与重点。
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以旧故事的外壳讲述新的精神内核,避开旧故事的叙事重心,扩充民间故事留白、打捞神话传说遗珠,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
改编经典人物的形象是故事新编的难点之一。知名神话传说人物本身具有强烈的神仙、妖魔身份属性,故事通常围绕人妖殊途、人神有别、思凡下界的矛盾展开,人、神、妖界线分明,人物对于自我身份认同也是清晰的。国产动画电影着眼于改编人物的身份认同,神仙、妖魔在电影语境中成为了普通人,去神化、去妖魔化的最终指向为:人与人性的凸显与突围。“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小白失忆、小青失法、子牙失信、哪吒失灵、杨戬失神……人物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失去了某种重要之物,导致了原本的身份认同淡化、消亡或缺失,从而认可自身为人,获得了成为人生存的可能性。
近十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极力摆脱低龄化的固有印象,积极走向更广阔的年龄辐射层,增添电影中的年轻化因素、青年亚文化元素、时代特色,寻找青年受众的力量。动画电影逐渐承载了比儿童化、低龄向更为深刻的价值表达。固然,亲情、友情仍是国产动画电影塑造的重心,但从《魔童隆世》到《杨戬》,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学改编中面临着一个相似问题的探讨,即大家、大爱与大我和小客、小爱与小我孰轻孰重的问题。国产动画电影大多取材神话传说,而这类文本本身蕴含有大家,上帝的价值观,在改编中电影重新赋予以往故事中的轻重心以价值观,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尊重个体命运、重视个性价值,颇具人文关怀色彩,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价值体系。
(节选自王天然《故事如何新编?》)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宏大叙事架构中,“道统神权”以其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铸就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秩序下,神权体系对个体生命拥有绝对掌控权,即使是看似恣意妄为的反叛者,最终都在宿命轮回中完成对既定秩序的回归。然而,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通过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的大胆颠覆,完成对权威叙事的深度解构。
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本质上这是对宿命论背后权力逻辑的公然反叛;而对天劫咒的反抗,则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对神权秩序发起的强力冲击,凸显了现代语境下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与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无量天翁,作为备受尊崇的仙界代表,表面慈眉善目,打着修仙强教的旗号,但是背地里做的都是伤害无辜、涂炭生灵之事。
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是宇宙与文化所共有的主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形象无疑象征着勇敢、正义、反叛等精神特质,对哪吒的英雄崇拜,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表征,深植于人类精神信仰的根系。然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者另辟奇径,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采用“反英雄”的叙事策略,将哪吒塑造为一个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此角色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既遭遇着来自社会结构的暴力规训,又面临着自我觉醒的艰难抉择,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与顽强抗争的张力之间,哪吒释放出震撼人心的英雄气魄与人性光辉,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
从前作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主体宣言到续作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自我拥抱,哪吒不仅在话语层面否定了权力体系的合法性,更通过“浴火重生”的具身实践重构了新的意义网络,实现了个体的精神突围。
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故事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之上,情节展开的动力联系着角色的自我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也有了新的突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与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翩翩公子敖丙,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亦正亦邪、正邪转化的双雄结构让人物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
(选自周星,吴英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
李妮乡《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新编”作为文学命题,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资源,它们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B.小白失忆、小青失法等例子说明,“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
C.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叙事架构中,对道统神权所铸就的森严等级秩序的反抗没有成功的例子。
D.“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凸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测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能够打破观众对旧故事的固有认知,为故事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
B.国产动画电影积极摆脱固有印象,增添年轻化等元素,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动画电影需要不断拓展受众群体和深化价值表达。
C.在描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人物和情节时,运用“浴火重生”“具身实践”等词语,增添了表达的生动性与专业性。
D.创作团队在构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哪吒形象时,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颠覆。
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发现所谓的“天道”背后隐藏着元始天尊为了三界平衡而牺牲无辜的权谋算计。
B.电视剧《满江红》中,岳飞在面对朝廷内部奸臣阻挠和不合理命令时,坚持抗金,表现了其刻在血脉里的抗争精神。
C.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而表现出了失意、怯懦、纠结等性格特征。
D.学校社团排演的校园话剧,把精卫填海的故事改编为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面临生态破坏等现代问题的思考。
4.材料一第二段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4分)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如何进行“故事新编”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何日彩云归
裴指海
那天一大早,就有一只喜鹊落在我窗前的树上叫个不停,声音婉转动听,就像唱歌一样。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以前没有听过,以后也没有听过。我披衣起床,拉开门来那只喜鹊看着我,竟然也不害怕,似乎还冲着我笑了一下。年轻人,我不骗你,我能看出来,它就是冲我笑了一下。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我就知道,肯定会有天大的好事要发生了。
果然,快到中午时,赵铁牛来了。他骑着马冲到我跟前,脸上的笑意就像红透的石榴籽一样接二连三地迸了出来。我愣愣地看着他,我就知道,那个天大的好事来了。他跳下马,向我敬了个礼,大声地说:“报告院长,云云找到了,云云找到了……”
他的声音那么大,嗡嗡地响,每个字就像炸弹一样,在我眼前炸开了。我的眼前一黑,身子软软地要歪下去。我知道是天大的好事儿,却没想到会这么大。赵铁牛抢上一步,扶住了我。我愣愣地看着他,有好多话要说,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他,但我就是说不出来,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是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赵铁牛笑哈哈地对我说:“院长,你放心,云云一点事儿都没有,有胳膊有腿,活蹦乱跳,李田生也没有事儿,他们两个在首长那里,正等着你……”
我抓住他的手,颤抖着说:“快,快,快……”
云云已经失踪一年多了,所有人,甚至包括我,都认为她早就不在人世了。现在,云云失而复得,我觉得像做梦一样呢。
我骑上马,跟着赵铁牛向军部奔去。风儿在我耳边呼呼地吹着,速度已经够快了,但我还是不停地拍打着那匹马,我想快点见到云云,只有亲眼看到她活蹦乱跳地站在我面前,我才能放下心来。
她是我唯一的孩子。
我生下云云之前,曾经有过三个孩子,但他们都没能活下来。
后来,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生下了彩云。
组织上看我辛苦,主动帮我找了一个保育员,叫李田生,三十来岁。他是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时参的军,在抗战快结束时,他在战斗中负伤,成了瘸子,只好留在延安保育院当了一名保育员。他心很细,天生就是一个保育员。孩子出生没多久,我就没奶水了,全靠李田生搞的面糊糊喂着她,他还在面糊糊里加上了剁碎的蔬菜,研磨成粉末的干虾,把彩云养得白白胖胖的。
彩云出生两个月后,形势紧张起来,国民党反动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在彩云刚刚过了百日,部队要上战场,我只得把孩子留在河北邯郸留守处,由李田生抚养。我们约定,等战争结束后,我就回来。
一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跟随部队一路南征北战,打到了大别山,让李田生带着彩云前来大别山与我团聚。
胜利的脚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它甚至超出了李田生和彩云的脚步。在他们11月出发,历经艰险,第二年4月到达大别山时,部队已经转移出了大别山,到了河南。他们又追着赶往河南。但在他们赶到河南时,部队又转移到了湖北参加襄阳战役,然后又前去豫西南麦县打了一仗。等到李田生带着彩云赶到麦县,我又去参加淮海战役了。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与他们两个失去了联系。一直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他们仍然没有消息。我跟随部队在安徽蒙城一边紧张地进行强渡长江的准备,一边焦灼地等待着他们。我不断找寻他们的踪迹。保卫部长问了很多人,反复确认,了解到李田生和彩云最后消失在了一个叫庙岭的村庄,而那个村庄当时遭到了敌机轰炸,早被夷为平地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把尖刀,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心中。
如今,赵铁牛赶来告诉我,李田生和彩云安然无恙地到达了军部。你能想象那一刻我的心情吗 那是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仿佛黑暗的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既耀眼又令人心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是感激、是欣慰、是思念,也是愧疚。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这就是生活啊,总是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田生后来告诉我,他们的确是在河南麦县遇到了空袭,不过,不是在庙岭,而是在一个叫皇路店镇的地方。他为了保护彩云,腿被炸伤了,为了养伤,他们在那里耽搁了大半年。
李田生带着彩云,跟着我从江南打到了西南;我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田生看我工作太忙,就继续带着彩云,一直到1960年,彩云上中学了,他这才复员。他坚决不要任何职务,只要回去当个农民。
好了,年轻人,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你了。你要是还想知道其他的,就去采访云云她们去吧。
(节选自《青年作家》2024年第8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我”和云云历经艰辛相聚的故事,是大战中的一个“插曲”,从侧面反映出战争带来的磨难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开篇写喜鹊叫声的“婉转动听”,还是写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既具体写实,也烘托出“我”欢乐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C.作者选择以人物自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既表现“我”坚韧中的柔情,也推进情节的发展,给读者带来真实客观的阅读感受。
D.当“我”得知彩云的消息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是感激、是欣慰、是思念,也是愧疚”,从中能看出小说语言直白质朴、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7. 下列对小说中划横线词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首、尾处的“你”和贯穿全文的“我”,两种人称的使用,让叙述从现实进入回忆,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
B.“天大的好事”在文中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我”的期待之情越来越迫切,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对“好事”的好奇。
C.“胜利的脚步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它甚至超出了李田生和彩云的脚步。”这句话既有革命胜利的自豪感,也有没跟女儿团聚的遗憾。
D.“这个消息,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被阴霾笼罩的天空。”运用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这个消息给“我”带来了惊喜。
8.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有读者认为本文读起来有纪实文学般的真实感,请分析这篇小说的真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习总书记说过:“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平凡造就伟大”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复尝言于上曰:“宦官自艰难以来,多为监军,恃恩纵横。此属但应掌宫掖之事,不宜委以兵权国政。”上不悦。又尝与卢杞同奏事,杞顺上旨,复正色曰:“卢杞言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轻朕!”戊子,命复充淮南、福建、岭南等道宣慰、安抚使,实疏之也。既而刘从一及朝士往往奏留复,上谓陆贽曰:“朕思迁幸以来,江、淮远方,或传闻过实,欲遣重臣宣慰,谋于宰相及朝士,佥谓宜然。今乃反覆如是,朕为之怅恨累日。卿知萧复何如人?其不欲行,意趣安在?”贽上奏,以为:“复痛自修励,慕为清贞,用虽不周,行则可保。至于轻诈如此,复必不为。借使复欲逗留,从一安肯附会!今所言矛盾愿陛下明加辩诘若萧复有所请求则从一何容为隐!陛下何惮而不辩明,乃直为此怅恨也!夫明则罔惑,辨则罔冤。惑莫甚于逆诈而不与明,冤莫痛于见疑而不与辩。是使情伪相糅,忠邪靡分。兹实居上御下之要枢,惟陛下留意。”上亦竟不复辩也。
材料二:
德宗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官无大小,必自选而用之,宰相进拟,少所称可;及群臣一有谴责,往往终身不复收用;好以辩给取人,不得敦实之士;艰于进用,群材滞淹。贽上奏谏,其略曰:“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复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介必惩而用材不匮。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登进者警饬而恪居,上无滞疑,下无蓄怨。”又曰:“中人以上,迭有所长,苟区别得宜,付授当器,各适其性,各宣其能,及乎合以成功,亦与全才无异。但在明鉴大度,御之有道而已。”又曰:“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其称惬则付任逾涯,不思其所不及,其违忤则罪责过当,不恕其所不能,是以职司之内无成功,君臣之际无定分。”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所言A矛盾B愿陛下C明加辩诘D若萧复E有所请求F则从一G何容H为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尝,曾经,与《庖丁解牛》中“未尝见全牛也”中的“尝”意思相同。
B. 惟,希望,与《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的“惟”意思相同。
C. 安,怎么,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的“安”意思相同。
D. 庸,功勋,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淮南等地远离京城,唐德宗想清楚地掌握那里的真实情况,宰相等人也都认为要派重臣前往,深受信任的萧复受到任命。
B. 陆贽认为萧复非常注重修德励行,向往做一个清明正直之人,即使处理事情不够周全,但他的品行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C. 唐德宗为萧复的滞留不赴任恼恨多日,陆贽上言劝谏德宗应该辨明真伪,分清忠邪,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疑惑冤屈了。
D. 唐德宗生性多疑,都是自己挑选任用官员,很少称许认可宰相的进荐。大臣一旦遭到斥责,往往终身不再被收录起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属但应掌宫掖之事,不宜委以兵权国政。
(2)陛下何惮而不辩明,乃直为此怅恨也!
14. 陆贽认为国君应采取怎样的用人策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挽王学正
叶大年
书剑当年游上都,贤关虫篆校诸儒。
文华灿灿九苞凤,俊气骎骎千里驹。
妙质竞谁挥垩漫①,白头空此死樵苏②。
遗编残稿应犹在,搔首令人益叹吁。
[注]①垩漫:用白土涂抹。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浸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②樵苏:采薪与取草,比喻生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回忆逝者当年豪迈的风采,突出逝者才华抱负,呼应题目“学正”一职。
B. 颔联从文采和气概两面入手,立“九苞凤”“千里驹”之象强化王学正的形象。
C. 颈联用典故对王学正的“妙质”作形象化的描述,“竞谁”更突出其无与伦比。
D. 尾联写诗人目睹逝者遗编残稿,不禁悲从中来,“搔首”写出对命运的无力感。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叹吁”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3)诗词中使用设问的方式,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思考。请试举一例:“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子、显眼包、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情绪价值等入选。
特种兵式旅游,“特种兵”原是经过特殊训练,妆备精良、战斗力强,执行某种特殊任务的技术兵种的统称,也指代这一兵种的士兵。用“特种兵式”来修饰“旅游”,是用“特种兵”的显著特征为特殊的旅游方式附能。游客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在旅游目的地了解最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像在执行特殊任务。这反映了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暧。
这一年显眼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有些可可爱爱,有些青春活力,有些火爆出圈,有些全程高能……不单单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流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而是国民心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记录着时代发展的旋律和声音,也折射出社会群体当下的生活态度、情绪表达与价值追求。当我们以语言复盘的方式回顾这一年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时,我们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欣欣向荣的当代中国。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老板娘用她那刚梳过头的油手搅拌一下饭菜,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们前面。
B. 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
C.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D.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20.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从整体画面来看,画家采用了大青绿敷色,画面清新,湖山清旷,有春天葱荣之意却无春天的嚣噪,大有清风徐来,① 之意。远观画面静止不动,凝固了千年前的一瞬间,近看却② ,细节生动。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即使历经千年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③ 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骑行有直路,也有弯路,有上坡,也有下坡。但爬陡坡,往往需要弯道才可以上去。人生何尝不如此呢?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通过问题揭示“故事新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点。②连续设问,引发读者深思。③为下文详细解说做铺垫。(每点2点,写出2点给满分)
5.①《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具体表现为打破二元对立关系等。②《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丑”化的、“烟熏妆”哪吒,颠覆了对以往哪吒形象的塑造。③《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在大家、大爱与大我中融入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传统对秩序的回归转变为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每点2分)
6. C
7. D
8.①历史背景的真实:小说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襄阳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②“人称”带来的真实感: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③细节(或情节)的真实:“我”得知消息时的动作、心理细致生动,李田生喂养云云的具体细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真实感和感染力。
④情感的真实:“我”对战争胜利的期盼、喜悦与对云云的挂念、担忧交织相融,使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得以真实再现。(答到其中的两点给4分)
9. (1)平凡:①身份平凡。李田生是一个平凡的战士,一个因负伤而退守后方的保育员;“我”是正面战场上千万战士中的一员,是一个渴望和女儿团聚的平凡母亲。②事迹平凡。李田生抚养彩云,照顾彩云;“我”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并没有太多的丰功伟绩。
(2)伟大:①思想伟大。李田生带着彩云,万里追寻,不舍不弃;因保护彩云而受伤;复员回去,不求名利。“我”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大家舍小家。②成就他人。李田生让在前线奋战的“我”无后顾之忧,成就了 “我”和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一起树起胜利的丰碑。
(3)无数像“我”、李田生这样平凡的战士,信念坚定地前进、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有了正面战场的胜利,才成就了新中国的伟大业绩。
【答对(1)中任意一点给2分,(2)中任意一点给2分,第(3)点必答,给两分。其他答案,合理则酌情给分。】
10.BDF
11. B
12. A
13.(1)这种人只应该掌管皇宫的事情,不适于把兵权和国政委托给他们。【“属”,类、种;“但”,只;“委”,委托;状语后置句。】
(2)陛下忌惮什么而不将此事辨别明白,却只是因此懊恼遗憾呢!【“何惮”,宾语前置;“乃”,竟然、却;“直”,仅仅、只;“恨”,遗憾。】
14. ①交替使用赏罚两种手段;②善于发现并运用人的长处;③不因一言一事而赏罚过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多担任监军,仗恃着陛下的恩宠任意而为。这种人只应该掌管皇宫的事情,不适于把兵权和国政委托给他们。”德宗不高兴。萧复又曾经与卢杞一起奏议朝事,卢杞顺承皇上的旨意,萧复面色严正地说:“卢杞讲话不正直!”德宗感到吃惊,退朝后对亲近的人说:“萧复对朕太轻视了!”戊子(十六日),德宗命令萧复担当淮南、福建、岭南等道宣慰、安抚使,实际上是疏远萧复。接着,刘从一以及朝中大臣不断奏请将萧复留在朝中,德宗对陆贽说:“朕想起出行以来,长江、淮河地区远在一方,有时会有消息传闻失实,所以打算派遣朝中居于重要职位的大臣前去安抚,朕与宰相和朝中大臣商量此事,都说应当这么做。现在竟然这样翻来复去,朕为此恼恨了好几天。你知道萧复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不愿意出行,用意何在?”陆贽上奏认为:“萧复痛下决心,修省自勉,向往做清正廉洁之士,办事虽然有不够周详的地方,但他的品行还是可以保证的。至于像这样任意行诈,萧复一定不肯做。即使萧复打算停留不走,刘从一怎么肯附和他呢 现在陛下所言相互矛盾,希望陛下能够分明地加以辨别查问。如果萧复有什么请求,刘从一怎么会允许他为自己隐瞒?陛下忌惮什么而不将此事辨别明白,却只是因此懊恼遗憾呢!一般说来,将事情分析明白了,便没有疑惑;把事情辨别清楚了,便没有冤屈。没有比事先猜疑别人存心欺诈却不予以分析明白更为严重的疑惑,没有比遭受猜疑却不予以辨别清楚更为痛切的冤屈。这会使真伪掺杂,忠邪不分。我所说的这些话,实际上便是身居高位、驾驭下属的关键,希望陛下多加留意。”德宗最后还是没有再辨别此事。
材料二:
德宗性情好猜忌,不肯把政事委派给臣下,官职无论大小,一定亲自选拔然后任用,宰相的奏呈,很少称赞认可;群臣一旦受到斥责,往往终身不再重用;喜欢以口才选拔人才,却得不到敦厚实在的人才;难以获得晋升的机会,众多人才滞留不被重用。陆贽上奏谏言,其大意是:“提拔进用是为了褒奖功勋,降职罢免是为了惩戒过失,这两者交替使用,治理如同循环。被提拔后若有过失则予以惩戒,惩戒后若能改正则再予以进用。这样既不会荒废法度,也不会舍弃人才,虽然细微的过失都一定受到惩罚,但可使用的人才不会缺乏。因此能让被降职的人努力以求再被重用,被提拔的人警惕而谨慎地做好本职工作,君上没有疑忌,臣下没有怨恨。”他又说:“普通人才以上,各有优点,如果区分得当,委以适当的职务,各适其性,各展其能,在于合作来建立功业,也和全能人才没有区别。只要在于明察和宽广的胸怀,以合适的方法使用他们就可以。”又说:“因为一句话舒心就认为有能力,却不核实真伪;因为一件事情违背心意就认为有过错,而不考量忠诚与邪恶,那些称心快意的就交给重任,结果超过其能力,不考虑他是否能做到,那些违背心意的就责罚失当,不宽恕他所不能做到的,所以在职责范围内不会建立功绩,在君臣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
15.D
16.①叹吁王学正怀才不遇的遭际:王学正文华俊气,妙质无伦,却“白头空此”,不得重用;
②叹吁王学正清贫苦寒的处境:“死樵苏”三字,点明其至死为生计奔忙的现实;
③叹吁人生命运的无常:遗编残稿犹在,而斯人已逝,令人产生人生虚无之感。
17. (1)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其他诗词符合设问手法也可给分。)
18. C
19. ①“妆备”改为“装备”②“附能”改为“赋能”③“回暧”改“回暖”
20. 网络流行语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符号、流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国民心态、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
21.①水波不兴②生机盎然③层峦叠嶂
22.《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23.①构成:本体和喻体形象相似。本体为舞者头饰、女主双袖下垂的造型,喻体分别为山石和山的纹理、山间瀑布,外形相似。②效果:形象生动,使读者生发联想,更易理解舞蹈与《千里江山图》的关系。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