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史上很多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并以其为旨归。
B. 文学经典之“道”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的一些潜在内核化为的准则与范式。
C. 技者,技术与技巧也。对创作者来说,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熟练掌握“技”。
D.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审美旨归总体上是一致的。
B. 儒家、道家对和谐的追求内容有异,但都对文人的审美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履行裁判职责的是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
D. 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投身时代洪流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无关的一项是( )
A. 朝闻道,夕死可矣。
B.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创作者应如何悟“道”才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几则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稳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母因笑道:“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届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有删节)
文本二
宝玉听说,忙下了炕,来至里间门前,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 儿,身上穿着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一面看,一面口内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道:“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姊妹们都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戴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成两句吉谶。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有删节)
文本三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都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那拐子重卖英莲,见他生得不俗,立意买了。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嘱托族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带了母亲妹子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无有不了的。在路不计其日。那日已将入都时,忽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薛蟠心中暗喜道:“我正想进京去,有个嫡亲母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如今却好升出去了,可知天从人愿。”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6. 下列对文本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次相见,宝黛二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笑着脱口而出,黛玉却把惊讶放在心里,既显示了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又写出了黛玉初入贾府的谨言慎行。
B. 尽管之前听闻了许多对宝玉的负面评价,然而初次相见,黛玉眼中的宝玉却是面善、脱俗的,一扫“蠢物”之说,印证了两人心心相悦,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 宝玉看黛玉,满眼是其风流气质,而黛玉除了关注宝玉的长相外,更多关注的是宝玉的穿着打扮,两相比较,可看出宝玉具有平等意识,而初入贾府的黛玉似乎还不能免俗。
D. 对于宝黛初次见面,曹雪芹采取了互现式写法,写两人互相观察,不但可以写出各自眼中对方的特点,而且在对照中也折射自己的情趣和理想,更具意义。
7.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钗的居住环境与穿着打扮,都是“半旧”的,看出其内敛的性格;而她看到宝玉,忙起身、让座、斟茶、问候贾府众人,又可见其礼数周全,心思细密。
B. “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一句,可见宝钗对于通灵宝玉的在意。此章回目“金莺微露意”可理解为通过丫鬟莺儿之口,宝钗微微露出少女情思。
C. 宝钗把通灵宝玉上的话“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这一细节,写出她借莺儿之口说出“一对儿”之话,既成功引起宝玉对于金锁的好奇,又体现了大家闺秀的矜持羞涩。
D. 作者写人擅长虚实结合,在这两幕初会情节中,对于宝、黛、钗三人,不仅具体描摹其形,更突出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塑造了文学史上几个经典的艺术形象。
8. 结合文本一、二,比较宝黛初会与宝玉、宝钗初会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9. 文本一的回目是“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另有版本写作“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请你结合文本三,说说哪个版本的表达更好,并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C.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D.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父,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
B. “毋妄言,族矣”与《庖丁解牛》中“虽然,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中的“族”意思不相同。
C.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烹煮用的器物,也指传国的宝器,比喻帝业。“钟鸣鼎食”“力能扛鼎”中的“鼎”都指前者。
D. 壁上观,在文中指在营垒上观看人家交战。现比喻坐观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时,一旁观看的项羽竟说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会招来极大灾祸,因此,项梁赶紧阻止项羽继续说下去。
B. 项羽见宋义在安阳长时间屯兵不前,建议宋义把握机会,赶快带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内响应,一举打垮秦军。
C. 在钜鹿之战中,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而项羽率领楚军以一当十,勇敢无畏地打败了秦军。
D. 项羽用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命令处死的借口斩杀宋义,诸将都畏服他,不敢抗拒,假装拥立他为上将军。
1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14. 项羽在本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请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辋川①作
王维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注】①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谷口疏钟动”中的“疏”字,既写出钟声稀疏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B. “独向白云归”中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着他对归隐的向往。
C. “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
D. “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此刻春光明媚,诗人却无心赏景。
16. 《红楼梦》中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请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篇中,子路认为对于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如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他只需三年便能成功治理。
(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7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②截至2月13日,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④全球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过百亿的影片,⑥打造了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句话用在《哪吒2》上再合适不过。正是以导演饺子为首的主创团队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了这部电影。
饺子说,为了保证人物形象准确、画面细节完整,全片70%以上的戏份他都自己演过一遍。( 甲 ),动画师能更精准地捕捉表演的层次感。执行制片人刘潘介绍,片尾“洪流对战”的场面宏大,人数数以亿计,而且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有的挥动战旗,有的拿着武器进攻……仅这一个视效就花了一年半左右。
电影行业离不开资本的加持,一些电影创作者迷失方向,热衷于赚快钱,导致创作失败的例子 A 。《哪吒2》的成功,再次给这个行业的人提了个醒,以电影为代表的视听行业,同样需要创作人员有“ ”的定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以工匠精神磨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如此方能带来“干将发硎”似的惊艳。
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精益求精,( 乙 )。横空出世的《哪吒》系列,脱胎于中国人 B 的《封神演义》,导演团队以此为蓝本,在剧本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角色。《哪吒2》的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影片里所有人物背后都有非常丰富的人物小传和故事。一些情节比原著更大胆、更天马行空,但由于铺陈合理,打破了原著的窠臼,在视听上给人 C 之感。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序号:_____修改:_________
(2)序号:_____修改:_________
21. 第四段的横线部分填哪一句俗语比较合适?( )
A. 不怕慢,只怕站 B. 板凳一坐十年冷 C. 任尔东西南北风 D. 稳坐钓鱼台
22. 《哪吒2》的定位是动画电影,家中的长辈认为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并不感兴趣。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向他们推荐《哪吒2》,不超过100个字。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谷爱凌在微博上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C
3. B 4. ①举例论证。材料二首段举庖丁解牛的例子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②对比论证。材料二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③引证论证。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5. ①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从儒、道、佛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②在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世界、表现情感,力求创作出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③重视美育,陶养感情,提升美的素养,培育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④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开阔胸襟,引领时代风气,弘扬中国精神。
【答案】6. C 7. D
8. ①宝黛初会,宝黛两人都产生一种心灵感应,都感到似曾相识。为后文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历程张本。而宝玉、宝钗初会则没有类似一见钟情的描述,点出宝黛二人的情感与宝玉、宝钗的情感不同,宝黛二人心意相通,灵魂契合。 ②宝黛初会,因黛玉无玉,宝玉第一次摔玉,见出他对黛玉感情之深,照应“木石前盟”;宝玉、宝钗初会,两人互相看对方的通灵宝玉和金锁,并通过莺儿的口暗示通灵宝玉和金锁是一对,照应“金玉良姻”。作者借此点出了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意思对即可)
9.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好。①“抛”字作抛弃讲,主观上由于难以抗拒的原因被动放弃。回目的意思是林黛玉是客观上被动抛舍下自己的父亲林如海,主观上不愿离开父亲。可以看出父女的情感,又有悲剧意味。 ②同时“抛父”还可以制造悬念,小女孩怎么能做出“抛父”的举动呢?吸引读者阅读。 ③与第四回薛蟠很想进京一览京都繁华形成对比。林黛玉是不得已进京,薛蟠是迫不及待进京。(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谨慎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行走了。
(2)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14. ①志向远大,如“彼可取而代也。”
②英勇无畏。如“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如斩宋义头,又如在巨鹿一战中,更是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关键性胜利。大破秦军,杀苏角,虏王离。
③智慧非凡。巨鹿之战前,对于当时整个时局形势,项羽的议论分析简要精辟,能绝其甬道。
【答案】15. C 16. 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而自卑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王维此诗中也借“稀”和“独”字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孤寂,同时从古寺钟声和悠然远山处也含蓄表达了隐居出世的愿望。林黛玉欣赏王维诗歌的原因是他们的个性心境相似,都有种孤独,不拘世俗的情怀。
【答案】17. 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大行不顾细谨 ④. 大礼不辞小让 ⑤.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 毋吾以也
【答案】18. ①. A.比比皆是 ②. B.耳熟能详 ③. C.耳日一新
19. 甲:经过导演表演示范
乙:还必须勇于创新 20. ①. ①处 ②. “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可以改为:“据网络平台数据”或“网络平台数据显示”。 ③. ⑥处 ④. “打造”应改为“创造”。
21. B 22. 《哪吒2》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票房奇迹,很值得一看!主创团队精益求精,为传统故事注入了全新活力!它不仅是视觉盛宴,还以精彩的故事和丰富情感打动人、启发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共鸣!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