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隋朝灭亡后,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唐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单元导言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唐玄宗天宝年间,胡人安禄山晋升为节度使,深受唐玄宗信任。据说他为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以300多斤的体重,在他们面前跳当时流行的胡旋舞,旋转如飞。安禄山手握重兵,野心逐渐膨胀,导致与中央的矛盾加深。755年,安禄山发动大规模叛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叛乱为什么会发生?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新课导入
●七下·新课标新教材: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第4课
安史之乱与
唐朝衰亡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通过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
2.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更迭分立的局面与影响,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一.安史之乱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CONTENTS
教学目标
PART 01
安史之乱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
安史之乱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盛世路
两次废帝改国
号周唯一女皇
吸取教训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稳定政局励精
图治重用贤能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 元盛 世
建 立
唐 朝
贞 观
之 治
完善三生六部制度
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581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打击敌对
官僚贵族
创立殿试
选拔人才
减轻负担
发展生产
整顿吏治 裁减冗员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民众安定 国家昌盛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女皇帝
武则天
唐玄宗
(李隆基)
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文教昌盛
一
盛世局面的出现
2.安史之乱的背景
713年
741
742
756年
年号:开元
年号:天宝
755
唐玄宗
(685-762)
●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迷享乐,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朝政腐败不堪,社会矛盾激化。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为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1)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唐玄宗在位后期,沉湎于享乐,怠理朝政。他重用的杨国忠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使朝政黑暗腐败。
相关史事
一
盛世局面的出现
2.安史之乱的背景
(2)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
●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一
盛世局面的出现
2.安史之乱的背景
●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迷享乐,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朝政腐败不堪,社会矛盾激化。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为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4)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担负唐朝东北地区防御重任,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相关史事
河东
范阳
平卢
一
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的经过
● 755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西进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叛军占领长安。
(1)安史之乱的爆发
(2)安史之乱的结果
● 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hé)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
人物扫描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以武举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763年,吐蕃、回纥趁乱袭扰,长安失陷,郭子仪率军再次收复长安。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获封汾阳郡王,被誉为中兴名臣。
一
安史之乱
4.安史之乱的影响
01
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农田荒芜,生产停滞,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战争破坏了交通和商业,城市荒废,商业活动停滞,经济陷入困境。
02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衰弱,地方藩镇割据,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唐朝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逐渐衰退,走向衰亡。
03
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中央难以控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之间相互争斗,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
●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一
安史之乱
4.安史之乱的影响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末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 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PART 0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
●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 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朝廷已无力有效地控制藩镇
● 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最终,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人物扫描
黄巢,曹州人,出身于富豪家庭,屡举进士不第,以武装贩私盐为生。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黄巢被推为起义军首领,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的方式,壮大了起义队伍。黄巢率起义军攻占长安后,在唐军的联合围剿下,被迫退出长安。后因寡不敌众,黄巢在狼虎谷牺牲,起义失败。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2.黄巢起义的经过
●经过: 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
● 影响: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并没有让唐王朝灭亡)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3.黄巢起义的结果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在斗争的关键时刻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 后来朱温逐渐控制朝廷,大肆屠杀官员,又陆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朱温代唐与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唐朝的兴衰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李隆基
618年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唐肃宗
李亨
唐亡
907年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致命打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PART 0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新课标新教材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2.五代十国的实质与特点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1)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稳定与发展更为显著。
(2)政局特点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3.周世宗的改革
●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的改革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周世宗柴荣,志向远大,即位后极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在北伐途中,不幸突患急病,被迫退兵回朝,39岁去世。
相关史事
《韩熙载夜宴图》(摹本·局部)
五代十国大都靠兵变改朝换代。政权建立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1.活动与探究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
探究学习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赵翼《廿(niàn)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3.根据材料,说一说五代时期武将掌权造成的危害。
1.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说说杜甫诗《无家别》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请再从其他唐诗中搜集反映安史之乱的诗句。
答:1.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答:中央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百姓生活艰难
答:杜甫的《月夜》、《哀王孙》、《悲陈陶》、《对雪》、《春望》、《述怀》、《羌村》、《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
知识拓展
钱镠治西湖
五代十国时期的西湖,葑草蔓生,淤塞严重,湖水渐趋干涸,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和郊区农田灌溉都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有人建议填平西湖来扩建都城,吴越国主钱镠坚决反对。他专门设置“撩湖兵”承担浚湖任务,又动员军民修筑捍海塘,有效抵御钱塘江大潮造成的严重潮患,保障民众生活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同时也留住了西湖美景。杭州西湖钱王祠内的表忠观碑,记录了钱镠及其子孙的功德。
<< 知识拓展 >>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堂小结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由盛而衰
安史之乱
致命打击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后梁灭唐
五代十国——更迭分立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背景:统治腐败,矛盾尖锐
2、经过: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叛乱
3、影响 :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1、起义原因 ① ②
2、起义经过和结果
3、907年,朱温建梁,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2、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
五代:梁、唐、晋、汉、周
十国:楚、前蜀、吴越、闽、南汉、吴、荆南、后蜀、唐、北汉
1.“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B
课后活动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唐朝灭亡后,并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是经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没有出现乱世英雄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唐朝后期经济崩溃,无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国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
D
课后活动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现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A
课后活动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4.诵读经典诗词,感悟唐末历史。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由此可见,安史之乱( )
A.使社会遭受空前浩劫
B.削弱了封建集权制
C.使中央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D.促使人口大量南迁
A
课后活动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下·新课标新教材: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3课
开 元 盛 世
感谢聆听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第4课
安史之乱与
唐朝衰亡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