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卷(四) 议论文 测试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卷(四) 议论文 测试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项卷(四) 议论文
一、(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于 石
①“用双手成就梦想”,是很多人奋斗拼搏的写照。也有一些人,在用另一种方式托举着希望。不久前,一位名叫彭超的无臂少年,在研究生复试考场用脚写字,最终考入同济大学。考场上,弯曲的身体、认真的神情、执着的眼神,让奋力的书写绽放希望,让多年的坚持开花结果。
②写字、洗脸、刷牙、洗衣、做饭,生活中对常人而言轻而易举的小事,对双臂截肢的彭超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事。命运的挫折可能不期而遇,但遇见人生的彩虹一定需要顶风冒雨的跋涉。让双脚像双手一样灵活,是“只有这一条出路”的无奈之举,也证明了“别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在宿舍叠被子,用手机发信息,选修足球课……这位少年用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成功向人们证明:托举起梦想的不只是双臂,更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恒心。
③为梦想而不懈奋斗,谁都了不起。以脚代手的彭超在生活能够自理之后,开始向更远的地方前进。喜欢诗词里“带给人力量的豪迈”,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乘风破浪,夺得擂主;经历过高考失利、考研失败,但他总能咬紧牙关、百折不挠,“从不向命运低头”。几年前,彭超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段话,分享了一次登山的经历,也映照着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清明去达瓦更扎山徒步登山去了,负重登山19公里,走8个小时才走上去……是第一次,可绝不是最后一次”。在迄今为止的人生舞台上,有坚持、有梦想、有收获,也有恐惧、有绝望、有崩溃,但独独没有“放弃”二字。有网友感慨:自强的人生无须任何怜悯,“折翼的天使”仍旧可以活得精彩!
④人生的境遇各不相同,奋起的背影何其相似。“要么努力,要么放弃”,篮球场上的独臂少年张家城坚持训练,众多篮球明星为之喝彩,为之感动;“人要发展就要动脑筋”,乌蒙山里身残志不残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挫折中书写了绚丽人生,给人以震撼和启示;“只手绣出别样人生”,绣架前的“独臂绣娘”陈再英依靠刺绣手艺,开辟出自己的人生舞台……以现实观之,他们的身躯并不健全;从精神而言,他们追梦的身手无比矫健。漫漫人生路,纵然曲折坎坷,天道酬勤的世界从不辜负奋进者,梦想的光芒会照耀每一个人。
⑤崇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感动。于普通人,这当然是一种触动、一种激励,正如网友所言:“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 ”对于故事的主人公们,不能止于舆论的好奇、短暂的关注。张家城的篮球梦想值得尊重,同时,从长远来看,单手打球如何更好支撑起未来的人生 彭超的求学生涯让人敬佩,未来完成学业的他又该做何打算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的奋斗之路走得不容易,后头更好的日子要从哪里着手 感动之余,感慨之外,给予他们最现实最及时的支持,发现并关怀那些还没有被聚光灯照到的角落,才是励志故事最合理的展开、最圆满的结局。
⑥无论如何,让生活充满温度、未来充满广度,也让每个人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才能让他们继续乘风飞翔,激励更多人振翅高飞。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4月19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3.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4分)
二、(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勿以善小而不为
马 军
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中的这句名言影响极为深远。那么何为善 《了凡四训》给了堪称经典的解释:“有益于人,是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解释亦然:“利人的品德就是善。”对此概念,中西方高度一致,存心只为他人好,一心一意利于他人就是善。
②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古往今来,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的大德高古,君子贤士不胜枚举。
③范仲淹被贬浙江时,一名小吏死在任上,家贫子幼,不能回乡安葬。范仲淹善心大发,重金相赠,并为之雇了一条船,将其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为免途中关卡阻滞,特派一位老成持重的属下全程护送。临行前,范仲淹还交给他一首诗,并嘱咐他,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原来诗是这样写的:“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儿寡妇船。”每个睹诗之人无不感动落泪。
④与人玫瑰是善,兴利除弊也是善。苏轼当年所住地区曾流行溺婴的恶俗,这让苏轼十分难过。苏轼向武昌太守痛陈其弊,恳请改变,又自行成立救儿会,让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然后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和衣裳等。苏轼自己率先垂范,每年都捐出十缗钱,他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就是他心头最大的喜事。
⑤激浊扬清、除恶务尽更是善。俗话说:“锄一恶,长十善。”清代名臣于成龙任职直隶时,甫一履新即责令各属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严惩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以儆效尤。于成龙赴任江南时,入境即微行私访,了解民情,随之颁布《兴利除弊约》,对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尽行痛革”。他又制订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令“官吏望风改操”。他的猛药治疴、果毅除恶,赢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高度评价。
⑥毋庸讳言,为官者手中资源确非常人可比,造福万民也确有先天优势,但善发于内心,出于赤诚,只要心中有爱,有悲天悯人之情,则人人皆可为之。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实“不为也,非不能也”。晋代医学家葛洪就直言不讳地说:“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⑦慈溪人沈周行,幼年丧父,家贫,设小药店于湖州,遇瘟疫流行,非犀黄不能治疗。一点犀黄,价格昂贵。一次,沈周行误将假犀黄放了一些,发现后急忙将其打碎并投入火中,说:“别人靠它救命,我如果把假的给人家,耽误治疗,就相当于我在杀人。”
⑧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时时行小善者也是令人敬重的好人。故而刘备在《诫子书》中才殷殷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他深知,滴水能穿石,积羽可沉舟,天堂与地狱常常就在一念之间。日行一善,时时行善,常见常行,可成大器。
⑨“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城隍庙前这副醍醐灌顶、极富震撼力的对联,不知唤醒多少梦中人。堂堂正正,坦坦荡荡,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等正人君子,自然心安理得,人神钦敬。而“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必“福泽德被”,未有穷期。
⑩为恶最苦,为善最乐,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捧给世界的都是心灵的玫瑰,生命的余香也定会绵绵不尽,食则香甜,寝则安眠,怡然平和,波澜不惊,幸福快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7期)
4.文章第①~②段引用《易经》中名言及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分)
5.文章第③~⑤段从哪几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3分)
6.选文在论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2分)
7.请为第⑧段补充一个理论或事实论据。(3分)
三、(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大车以载,积中不败
李艳霞
①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有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其智慧的箴言指明了富有亨通之道,揭示了成功的秘诀。
②大车以载释义“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才,能够胜重任。“大车以载,积中不败”形象地比喻人性格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就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其中,才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
③“大车以载,积中不败”的典故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典故讲道:有一次,孔子去卫国,学生冉有替他赶车。卫国都城之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孔子看着这景象,脱口而出:“好多的人啊!”学生冉有听到夫子的赞叹,便问道:“人口多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孔夫子回答说:“当然是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道:“那么,等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呢 ”孔夫子说:“教他们学知识。”
④那么,在尘世中怎样才能走上富裕之路,并且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和文明修养,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呢 这就需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先让生活富裕起来,并且要加之教化,让人们的头脑也丰富起来,同时还要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如此才能实现万事亨通,皆大欢喜。
⑤可见,大车以载,所载之物不仅是财富,它还包括:丰富的物质,膏粱锦绣;渊博的知识,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品质,厚德载物。这意味着,只有蓄积充足的物质,习得丰富的知识,积淀厚重的品德,人生才能够左右逢源,避免祸患。
⑥然而,如何在颠簸的人生旅途上实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 对于这个问题,思索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荀瑶的故事便可揭晓答案。春秋时期,晋国的四大家族把持朝政,国君形同虚设。在荀、韩、赵、魏四大家族之中,荀家势力最强。荀家的族长荀瑶是个极其贪婪之辈,他自恃兵强马壮,便要吞并其他三家,独霸晋国。荀瑶的谋士认为时机未到,向荀瑶进言规劝:时机未到,切莫轻举妄动,避免腹背受敌。荀瑶不听其言,执意孤行,向三家索取疆土。可是,不甘忍气吞声的赵无恤,无视手下的胆怯与懦弱,坚决不肯让步。而荀瑶不改初衷,于是就勾结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无恤,约定灭掉赵家之后,三家来分赵家的土地。赵无恤节节败退,最后困守晋阳城。晋阳城坚固无比,易守难攻,三家联军围了两年也没有攻下。后来他们改用水攻,掘开汾水的堤防灌城,眼见大水就要淹过城墙,赵无恤派人潜入韩、魏两家军营劝说:“荀瑶恃强凌弱,已非一日。你们恐遭祸患,方才无奈出兵相助。如此一来,倘若赵家灭亡,荀家的势力更强了,你们岂不更受其压迫 荀瑶志在灭我等三家,忍耐和退让都不是真正的自保之道,与其日夜恐惧被他吞并,不如我们联手,灭此大患。如何呢 ”
⑦韩、魏两家被说中了心事,反复思量后,毅然倒戈,与赵家合力剿杀荀家。荀瑶不料有此突变,猝不及防,顿时乱了方寸,招架不住,荀家兵团全军覆灭,荀瑶满门被杀,他的族人也无一幸免。
⑧自命不凡的荀瑶,之所以没能得到“成功”的结果,反而身死族灭,关键就在于他一味贪心,不知约束自己,给对手留有余地,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弄得天理不容、人神共愤,因此也就难免得到这样的下场了。
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积中不败”——“中”有所“积”,才能不败。打仗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胜利的保障;任何考试、应聘,如果满腹诗书、胸有成竹,虚怀若谷,必能金榜题名;对于胸怀远志者而言,厚德才能载物,宽厚事成多。只有以宽厚的仁德来承载万物,承载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并且像大车承载重物一样,与时俱进,才能指日成功,大获全胜。君子不仅要做到厚德载物,还要做到如车轮一般滚滚前行,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⑩值得强调的是,在名利面前,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过分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如果志士仁人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个民族必然能保持长期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6期)
8.文章第①~②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3分)
9.怎样理解“大车以载,积中不败”的含意 (3分)
10.文章第⑥~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2.无臂少年彭超用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恒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所用事实论据都是身残志坚的成功人士的事例,这里既有无臂大学生、独臂篮球少年,又有身残志坚、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时代楷模,可谓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详写了无臂少年彭超的事例,略写其他人的事例。
4.引用《易经》中名言及孟子的话阐明了做人要与人为善,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与人玫瑰是善;兴利除弊是善;激浊扬清、除恶务尽是善。
6.本文所用论据既有道理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引用的名言既有俗语、对联、警句,又有名人名言;既有古代思想家的名言,又有古代医学家的名言,还有古代君王的名言,可谓引用丰富,有权威性。所选事例,有宋代文学家、清代名臣的,还有古代义商的,可谓事例丰富典型。
7.理论论据: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事实论据:小善,是一种生命的高度。河南遭遇特大暴雨,当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被冲入洪流之际,浑浊的泥水里伸出一双有力的手,挽救了大人和孩子的生命。面对灾情,超市、健身房、图书馆等有条件的空地都免费开放了;面对灾情,郑州许多酒店不但不涨价,反而不约而同地降价了。
8.引用《易经》的话“大车以载,积中不败”,然后解释这句话的含意,进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9.“大车以载”意思是大车材坚,能载重物。这里的“重物”包括丰富的物质、渊博的知识、德高望重的品质。这意味着,只有蓄积充足的物质,习得丰富的知识,积淀厚重的品德,人生才能够左右逢源,避免祸患。
10.举例论证。写自命不凡的荀瑶,一味贪心,梦想吞并韩、赵、魏,独霸晋国,结果落得全军覆灭、满门被杀的下场,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