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金川银川米粮川,糜子(   )黄,山丹丹花开,黄河的水流富两岸,盼只盼那个吃饭不靠天。
(2)去年的家书两行,读来又热了眼眶(   ),云水边静沐暖阳,烟波里久违的故乡,别来无恙,你在心上。
(3)在这里,革命先辈用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在半山腰的窑洞里点燃一盏盏(   )油灯,照亮一个个不眠之夜。
(4)有些景,过目难忘,常常浮现在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着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每每萦绕在   (nǎo pàn)。
(5)“秋意微凉,人心却暖!”一个大叔驾驶的电动三轮车不慎侧翻,车上的货物   (dēng shí)散落一地,此时路过的人们纷纷停下来帮助他捡拾散落的货物。
(6)看到我进门落座,母亲便喜盈盈地端出一盘黄灿灿的   (yóu m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呼唤  打发  米酒  千声万声
B.厉害  红旗  浪嘲  柳林铺笑
C.窑洞  窗纸  明镜  英雄倍出
D.档住  延安  枣园  红旗飘飘
3. 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    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    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    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旅游摄影、红色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深入展示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圈”,让广大师生就近接受红色教育。
【乙】围绕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定期举办临时展览;组织免费参观义务讲解活动,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红色旅游活动,让广大师生到现场去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丙】通过以上活动,一定会营造出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
4.【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5.【乙】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写出 修改意见。
6.请把【丙】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它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7.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__________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8. 下列对《回延安》一诗中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B.“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运用对比手法,选取典型事物“糜子”“谷”“红旗”“书”,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描摹得形象生动。
C.“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写今昔对比,延安旧貌换新颜。“换新衣”形象地写出了延安的巨大变化。
D.“几回回”“羊羔羔”“几根根”“白生生”“一口口”“几辈辈”等叠词的运用,与“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相契合,使诗歌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9.默写填空。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3)《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为延安旅游写一则宣传语。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现在,延安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2)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的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如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 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1.诗歌采用了什么形式 节选的这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羊羔羔”一句有什么含义
13.“母亲”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深厚感情。
14.“……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5.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信天游,不断头
高宝军
①走进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就像走进了民歌的世界、信天游的海洋。
②你听,山梁梁、沟洼洼、垴畔上、硷畔外、场院里、锅台前,处处有歌声;你看,放羊的、打场的、耕地的、送粪的、烧砖的、绣花的,个个是歌手。歌手不分老小: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歌唱不论时日:年初唱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开口。
③这个圣人布道偏遗漏的偏僻山区,这个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独特地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瘠薄的土地条件,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是:吆驴赶马搞驮运,背井离乡走口外,长年累月当长工……那单调苦焦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以歌抒发情感的习性。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把陕北人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露了出来,真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④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中年男人的歌中多豪迈,开口有英气,行腔走流云:“一亩高粱打八斗,碾碎高粱酿好酒。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逃不脱酒的手。”中年妇女的歌中有柔情,歌从口中出,情在心上流:“腊月里冻冰正月里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水上漂,想起我的丈夫好心焦。”
⑤但这些都不是唱民歌的主力,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主打歌自然是情歌。情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真实,但也有诙谐夸张的,这些情歌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不出格,形象逼真,神韵无穷。男的看上女的,眼里看,心里想,嘴里就会自然地吟唱:“二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好像水上漂”“你穿个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女的看上男的,口里不说,歌声在心底油然而起:“马里头挑马一扳手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⑥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乐时冲天笑,悲来动地哀。“打碗碗花儿就地开,有什么心思咱慢慢讲来”,多么细腻的感情;“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一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啊吃的是猪狗饭”,多么有力的质问!
⑦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说不清。除了情歌、小调之外,还有很多歌和劳动紧密相连,扭秧歌老汉唱的秧歌腔,犁地时农人唱的回牛曲,工地上民工唱的号子音,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
⑧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它曾和人民军队的胜利号角一起,从陕北高原出发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它已和五星红旗一起,漂洋过海,传遍七大洲、四大洋;随着中华文明的振兴,它将和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一道,从现在走向将来!
⑨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呀,永远回荡在家乡陕北的山沟沟、峁梁梁,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心田上。
(有删改)
16. 结合全文,概括信天游民歌的特点。
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引用具体的民歌 试阐述理由。
结合文意,说说文章标题“信天游,不断头”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①我听过许多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我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我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ào),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更加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K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20、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1.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但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22.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3.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1)méi zi (2)yǎn kuàng (3)zhǎn zhǎn (4)脑畔 (5)登时 (6)油馍 2.A 3.D 4.①把“展示”和“挖掘”互换位置。 5.把“展览”后的分号改为逗号。6.通过以上活动,难道不会营造出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吗? 7、C 8.B 9.(1)亲山亲水有亲人 (2)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3)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0、(1)品味延安风情,游览革命圣地。(2)举办一次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请革命前辈做一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
(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揣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努力地工作、学习。
11.信天游。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12.“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
13.延安 比喻 与延安人民亲密
14.拟人。表达了延安对诗人深厚的感情。
15.概括了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
16、①抒情性强。②大多为情歌。③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教育意义。④形式多样。⑤风格明快、直爽质朴。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陕北民歌的情韵寄托于生动的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陕北民歌情意深长的特征,韵味十足,令人回味。
18、引用具体的民歌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更直观地展现出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使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具体,中心也更加突出。
19、①指信天游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与人民的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将代代传唱下去,不会中断、消失。②信天游融入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内容,随着华夏文明的振兴,它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随之传遍世界。
20、写了作者四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是:从小听老翁唱山歌;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21、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老人唱山歌时那朴实无华的氛围以及“我”童年的岁月。
22、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今的“民歌”早已失去了质朴。
23、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