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二诊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5年高考语文二诊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医学的人文属性,第一点表现在医学的价值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标准。客观上说,现代医学发展延长了寿命,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大家都在享受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好处,否则大家会承受更多的病痛。但事实上,人们主观上的价值判断却不完全与此平行。
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医学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偏好都会有所不同。生活条件越好的人群,对医学的需求与期待越高,对医学的满意度反而越低。不同年龄阶段对健康的理解和对医学的依赖程度不同,对医学的价值体会也不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生活、生命理解的不同,也会对医学价值产生非常不同的标准。
医学的人文属性,第二点表现在医学实践既需治病,又要治心。医生看病真的不光要关注病,关注人的心太重要了,因为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当中太重要了。恐惧容易产生癌症,癌症会引起恐惧感。很多癌症病人,不发现则已,一发现很快就被吓死了。统计研究,50%的癌症病人有抑郁性心理障碍。更不要说功能性的疾病,如癔症什么的,纯粹由心理因素造成。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是一种身心感受,心灵是我们的归宿,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
医学人文属性的第三点,就是医学有边界。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医学的期望不断提高,加上现代科学具有的意志自由的秉性,现在医学已经被赋予了过渡的使命。比如医学生活化,手术美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北医三院就专门为手术美容设置一个科室。美容是该归医学管吗?这类原本属于生活的事都被纳入了医学的范围。
总之,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人们因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见,因无知而变得无畏,因恐惧而变得贪婪,常常忘记医学从哪里来,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缺乏对医学的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节选自韩启德讲座文稿《医学是什么?》)
材料二:
坊间流传一句俏皮话:“医界大佬一退下来就大谈人文精神,医生只要进一回ICU就是人文大师。”似乎人文在技术与管理之外,是一份身份转换之后的顿悟,一份苦难亲历之后的苏醒。也有例外,至少前半句。最近韩启德先生出新书,书前书后、书里书外满是亲历的生命故事。其人文觉悟始于儿时一次温暖而温馨的住院经历,于是乎书名就叫《医学的温度》。这个主旨原是他一次演讲的题目,题中之意在于唤起现代医学的人文性,让人联想到医患之间的共情与关怀、悲悯与仁爱。其实,韩先生的笔底另有波澜,其意在以温度为切口,捅破现代医学的异化之窗。如果说个体温度可以“外测”,医学的温度则需要历史与哲学的“内视”,本质上是一份源自批评“内意识”觉醒的职业反思。
医学与温度的关系,由来已久,医学史上可以一分为二,即早期的内测自评与晚近的外测他评。自从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医生就有了精确测量体温的行为,有了对体温曲线与疾病的关系的诸多认知,典型的是疟疾、出血热的热型图。这之前,人们只是凭体感去感知;这之后,就有了生命境遇内感知与外感知的分野。
凡事都有利弊,温度计的出现强化了体温测量的客体化、外在化,却遮蔽了主体化、内在化。于是乎人们遗忘了体内热度乃至内心痛苦的内在化体验,逐渐形成了单边主义的诊疗观。无疑,医学现代性的质疑点就在于单向度偏失,过分重视客观化、外在化,由此导致对主体化、内在化的遗忘。
早年读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字里行间蹦出一奇怪的词“内景返观”,当时囫囵而过,并未深究,随着阅历的增长,忽然有些回味,什么是生命的“内景”,又如何去“返观”?它是具象生命,还是抽象意识?是具身体验,还是反身体验?医学的温度就是一道学科“内景”,表面上是不可测的,完全是一份内感知,只能揣度,继而引发内省性反思。由此联想到韩先生近年来对叙事医学的鼎力倡导,也就在于要扭住疾苦的“内感受”与临床认知的“内意识”不放,叙事医学的核心是“共情”与“反思”。在他看来,医患共情就是对疾苦内感受的临床确认与习得,医护反思不过是学术批评内意识的觉醒,由此带来对技术至善的诊疗决策与干预行为的重审和矫正。
这样说来,我总算揣度出韩先生撰写《医学的温度》的几分深意,即透过职业“温度”的价值剖析,抵达生物(躯体)与生命(全人)、实验室与真实世界、循证与叙事、理性与经验、高新技术干预与温情照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互洽,培育医界的批评意识,开启医学的批评空间,甚至也包含着建构医学的批评语汇,呼唤医学的批评学派。不过,以职业批评家挑剔的眼光审视,医学批评还是一块未及深垦的荒原,尤其中国医学界,远不及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史学批评那般有阵仗,那么有章法。因此,这项工作还需拓荒式的探索,尤其需要有先行者的锄起锄落作为示范和引领。
(节选自王一方《医学与温度——医学批评意识的缘起》)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都认为医学发展延长了寿命,改善了生活的质量,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B.伤痛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所以治疗病人必须兼顾其身心状态,二者不可偏废。
C.温度计出现后,现代医学诊疗观过度重视生命境遇外感知,造成单向度的缺失。
D.韩启德认为,医患共情要关注疾苦感受,医护反思要矫正技术至善这一认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医学价值、医学实践、医学边界三个角度既阐述医学的人文属性,又说明人们对现代医学不满的原因,各部分彼此勾连,层层递进。
B.材料一最后一段使用了“不是……而是……”这一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式,凸显了人们对现代医学不满的原因,引导人们关注医学的人文属性。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坊间的俏皮话,意在引出韩启德关于现代医学的人文觉悟较早,进而引出作者对韩启德《医学的温度》的创作意图的理解。
D.作者将自己对李时珍“内景返观”的理解与韩启德叙事医学“共情”“反思”的理念相印证,揣度出韩启德撰写《医学的温度》的几分深意。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现代医学失去边界的一项是( )
A.硅谷富豪布莱恩 约翰逊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聘请医学专家让身体重回“十八岁”。
B.有些轻度高血压患者本可通过锻炼来控制血压,但医生却在其要求下开具降压药处方。
C.在某些国家,医疗机构可以提供胎儿性别鉴定服务。
D.医院开设心理治疗科,为绝症患者提供心理诊疗服务。
(4)材料二提到,医学的温度“需要历史与哲学的‘内视’”,这种“内视”在材料二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5)材料一作为讲稿,材料二作为书评,二者在文体风格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春天到来的时候,机村经历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旱。天上久不下雨,村里引水灌溉的溪流也干涸了。溪流干涸,是机村人闻所未闻的事情,可这不可思议的情形就是出现了。
那天,斯炯去泉边背水。在干旱弄得庄稼枯萎、土地冒烟的时候,这片藏在林子里,从几棵老柏树下汩汩而出的清泉使得这一小方天地湿润而清凉。斯炯把水桶放在台子上,躬身一瓢瓢把清冽的泉水舀进桶里。她动作很轻,不想弄乱了那一氹水中倒映着的树影与蓝天。她突然感到害怕,饥荒又要降临这个山村了吗?而且,这一回,不止是地里庄稼欠收,大地失去了水的滋养,野菜,特别是喜欢潮润的蘑菇也难以生长。这时的斯炯作出一个决定,她要去用水浇灌她的蘑菇圈,让蘑菇生长。
但是,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
从泉眼到林子中她的蘑菇圈,没有成形的路,等她满头大汗到达目的地,泉水早就从没有盖的背水桶中泼洒殆尽了。
斯炯央告木匠为她的背水桶加一个盖子。木匠惊诧地瞪大了眼睛:“呀呀呀,斯炯啊!从古到今,谁见过背水桶加过盖子啊!我可不敢乱了祖传的规矩。”不久,斯炯要替背水桶加盖的消息,成为一个笑话在村里迅速流传。
有些人甚至在斯炯背水回家的路上,拦住她问:“斯炯不会背水了吗?斯炯会因为背水桶没有盖子,把水都泼洒到路上吗?”
几天后的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天上没有一丝云彩,空气中充满了呛人的尘土味道,有人拦住斯炯又提起要给背水桶加盖子的话,以博大家一笑。这回,斯炯停下了脚步,她说:“我是要给背水桶加上盖子呢,我怕有一天,水还没有背回家,就都被太阳晒干了。”
那些年,人心变坏了,人们总是去取笑比自己更无助的人。所以,斯炯这样的人总是成为村人们笑话的对象。但是这一天,当斯炯说出了这句话,那些人再也发不出笑声。说完这句话,斯炯背着水走过那些可怜人,留下这些逞口舌之快的人在那里回味她这句话,想想自己的生活,为她这句话感到害怕。
时间回去十几年,不到二十年,是机村的土司时代。机村的老年人和中年人,都从那个时代生活过来,他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如果有人像斯炯一样先是有了给水桶加盖般的荒唐新奇的想法,继而又说出有诅咒意味的话,那她就成了一个邪恶的女巫。旧时代的人和新时代的人有一样其实相当一致,就是相信现实中的灾难是因为一些灾难性的话语所造成。土司时代,斯炯会被土司派遣来的喇嘛宣布邪祟附身,而从人间消失。
而此时的斯炯正背着水桶往山上爬。山坡陡峭难行,但她很喜欢听到背上桶里水翻腾激荡时发出的好听的声音。她一边往山上爬,一边在心里排列这个世界上好听的声音,排在第一的就是水波的激荡声。一只鸟停在树枝上叫个不停,她抬起头来,说:“你的声音也是好听的声音。”这几天,那只画眉鸟跟她已经很熟悉了。每天都飞到这丛柳树上来等她。她知道,转过这个柳丛,就是那群栎树包围着的蘑菇圈了。这鸟它是来等水喝的。
斯炯到了蘑菇圈中,放下了水桶,一瓢又一瓢把水洒向空中,听到水哗一声升上天,又扑簌簌降落下来,落在树叶上,落在草上,石头上,泥土上,那声音真是好听的声音。洒完水,斯炯便靠着树坐下来,怀里抱着水桶,听水渗进泥土的声音,听树叶和草贪婪吮吸的声音。她特意在桶里剩一点水,倒在八角莲那掌形的叶片中间,那只鸟就从枝头上跳下来,伸出它的尖喙去饮水。看到鸟张开尖喙,露出里面那长长的善于歌唱的舌头,她禁不住露出笑容。
那些烈日当头的干旱天气里,不管是工作组还是村干部,再要催动眼看收成无望的村民参加集体劳作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男人们偷偷潜进山林打猎,女人们采挖野菜。而斯炯每天两次背水,悄悄去浇灌她的蘑菇圈。
八月的一天,斯炯刚背水到林边,她就知道,蘑菇出土了,因为那熟悉的好闻的蘑菇气息已经钻进了她的鼻腔。那天,她浇完了水,便半跪在山坡上,把一朵一朵刚刚探头的蘑菇细心采下来,直到牵起的围裙装得满满当当。她心满意足地站在林边,看见吸饱了水分的土地正在向她奉献,更多的蘑菇正在破土而出。
晚上,斯炯把一朵朵蘑菇切成片,用酥油一片片煎了。香气四溢的时候,她想,这么好闻的味道,全村人一定都闻到了。所以,天一黑,斯炯把剩下的蘑菇兜在围裙里,带着儿子胆巴出门了。每到一家人院门前,斯炯就取几朵蘑菇放到胆巴手上,让他穿过院子放在人家门口。胆巴把蘑菇放在人家门口石阶上,再敲敲别人家的门。胆巴人小,敲门声却很响。等到人家闻声开门时,母子俩已经走到下一家人的门口了。
那个夜晚,斯炯带着儿子走遍了全村。
斯炯第三回把采来的新鲜蘑菇悄悄送到各家门口,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家的门口石阶上也有一样东西。那是一块新鲜的鹿肉。
接下来,门口又悄然出现了野猪肉和麂子肉。
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谁往他们家门口送去四回蘑菇。斯炯也知道,是村里哪家会打猎的人上山打猎,偷偷送来了鹿肉、野猪肉和麂子肉。在那个炖了野猪肉吃的那个晚上,斯炯对胆巴说:“邻居的好,你可是要记住啊!”
那时,村民们几乎都知道了这些蘑菇是斯炯背水上山养出来的。吃了她用水浇灌出来的蘑菇,人们才知道她要给水桶加盖的用意了。
木匠自己带了尺子上门来:“斯炯啊,把你的水桶给我量量尺寸吧。”
斯炯心里的怨气上来了:“水桶加了盖子,就像马生了角了。”
木匠说:“是我说的糊涂话呀,老脑筋哪想得到会做给为蘑菇喂水的人哪!”
斯炯叹口气:“大叔呀,不必了,蘑菇季都过去了。”
木匠说:“明年还要用呀!”
斯炯说:“好心的大叔,可不敢这么去想!明年再这样,几朵蘑菇也救不了人了!”
一句话,那时,机村人在背地里都叫斯炯是养蘑菇的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斯炯在舀水时放轻动作,怕惊扰了水中的树影与蓝天,这体现出了斯炯对滋养生物的泉源的敬畏与呵护。
B.那些年机村的村民不仅迷信守旧,而且总是取笑比他们更无助的人,所以斯炯才会认为他们是“可怜人”。
C.斯炯说有一天背的水可能会晒干,部分村民对此颇为忌讳,他们相信现实中的灾难源于一些灾难性的话语。
D.“水桶加了盖子,就像马生了角了”这句话,斯炯以揶揄的语气回应木匠先前的质疑,流露出埋怨之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部分村民认为斯炯想法荒唐、言语可怕,把她与旧时代的邪恶女巫相关联,这使得小说具有魔幻色彩。
B.“听树叶和草贪婪吮吸的声音”中,“贪婪吮吸”巧用拟人凸显干旱的严重,表现斯炯行为的意义。
C.小说用“那天”“那些年”“那个夜晚”等时间词,具有回顾过往的意味,增加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D.次要人物常影响主人公的人生选择,《祝福》中祥林嫂深受鲁镇人影响,而斯炯受机村人影响甚小。
(3)小说画线处人物对话多用语气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4)机村是一个藏民小村,“机”在藏语里兼具“根”和“种子”的意思。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机村”之“机”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高帝纪》)
材料二: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三》)
材料三:
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鹑之逐鸟雀。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沙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 暗惑第十二》)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为属群小A聚谋B将犯C其君D遂默E然F杜口G俟问H方对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畔,同“叛”,指背叛,与《孟子》中“亲戚畔之”的“畔”意思相同。
B.文中“天下属安定”与后文“以此属取天下”的“属”意思不同。
C.虞,指忧患,成语“尔虞我诈”,其中的“虞”意思与此不同。
D.彰,表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人周市进攻丰、沛两地,并派人游说雍齿。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并替魏国镇守丰邑。
B.张良认为,将领们担心因往常的过失被猜疑而遭诛杀,同时也担心因土地有限而无法全部获得封赏,于是想要谋反。
C.司马光认为张良本应知无不言,却并没有立即进谏,大概是因为他想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
D.材料三先表明应对公家之事的态度,再以假设性问题引导读者,并进行推理,最后论断史书表述的正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
②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
(5)材料三中,刘知几认为“妄溢其端”有什么依据?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潇湘画里:宋代画家宋迪曾画过“潇湘八景”。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典故,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B.三、四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
C.“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现诗人内心愁绪。
D.这首小令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
(2)请简要分析本曲的写景技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宣帝时,夏侯胜和黄霸因反对建造庙宇而被判死刑。在狱中,黄霸向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认为他们即将死亡,学习尚书没有意义。黄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 , ”来回应。
(2)荀子《劝学》中“ , ”与《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相同的生活智慧。
(3)“飞花令”是中国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课间,小语和小文邀请你一起玩飞花令——“镜”。小语先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小文接着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你说: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在人体机能运转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承担着将食物充分嚼碎的重任,是消化大战的“先头部队”,更是维持面部胁调、保障发音清析的“幕后功臣”。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并未对牙齿护理给予应有的关注,一些不良习惯给牙齿健康埋下巨大瘾患。
牙齿表面上有一层“保护膜”,也就是牙釉质,它能有效抵御各种日常的外界侵袭。进食过程中,食物残渣会裹挟着口腔内的细菌、唾液,牢牢地附着在牙齿表面。倘若没有及时清理,这些残渣与细菌就会慢慢侵蚀牙齿,让牙釉质受损。而牙齿之间的缝隙,更是藏污纳垢的“重灾区”,只要清洁稍有疏忽,龋齿、牙周病便可能接踵而至。
有些人为了快速收获亮白牙齿,会①_______。比如挑选刷毛过硬的牙刷,搭配摩擦颗粒过大的牙膏,刷牙时还用力过猛。如此一来,脆弱的牙釉质极易受损,牙齿也变得敏感脆弱,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时,酸痛感便会立刻袭来。想要科学护齿,其实方法并不复杂;准备一把软毛牙刷,搭配温和的牙膏,②_______;每日借助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把牙缝清理得干干净净;定期使用漱口水,消灭口腔细菌;当然,别忘了定期前往口腔医院洗牙,给牙齿来一场“大扫除”哟!
(1)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好的科普文能让读者易于接受,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扎清楚的柴,而是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的波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情况紧急,将军要战士们以最快速度赶往十公里外的村庄。
B.在昆明,夏天屋子里非常炎热,但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
C.你要在野外迷了路,切忌慌张,相信一定能够想到办法。
D.你这个夜猫子,别熬夜了,快睡吧,明早还要赶飞机呢!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一项是
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为政》)
C.原始部落中,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于是他们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生活。(费孝通《乡土中国》)
D.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曹雪芹《红楼梦》)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如此:冬时向往夏之暖,夏时向往冬之凉;闲时向往忙的充实,忙时又向往着闲时的自在……这种向往到底是人的苦处还是人的乐处呢?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A
(3)D
(4)历史的内视:①回顾温度计发明前后,医学与温度的关系变化;
②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探寻医学的温度。
哲学的内视:①测量体温/医学诊疗应当一分为二,要同时注重内感知与外感知;
②医学批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医学批评还需要继续拓展。
(5)①材料一语言通俗形象,如“一发现很快就被吓死了”“如病什么的”,材料二语言严谨专业,如“也有例外,至少少前半句”等;
②材料一使用了“第一点““第二点”等序列词,层次更加清晰;
③材料一情绪充沛外露,如“美容是该医学管吗?”,材料二情感理性克制,不借助反问、夸张、反复等手法强化情感。
2.(1)B
(2)A
(3)①富有生活气息。②强化人物心理和情感。③调节语气,缓和气氛。
(4)生存的根本:机村百姓以土地为生,靠天吃饭,土地和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
秉性的根本:①机村村民长久以来的保守。②淳朴是机村村民的性格底色。
良善的种子:斯炯的善意如同种子般,给机村人和后代传递了人性的希望。
3.(1)BDG
(2)D
(3)A
(4)①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群臣也就都坚信自己能被封赏了。”
②哪里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
(5)①张良不可能等到被问才回答;②诸将议反,不可能无所顾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二世二年十月,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后,回师丰邑。秦泗川监平领兵围丰,打败秦军。派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领兵到薛。魏将周市略取丰沛,派人对雍齿说:“丰曾是魏的临时都城,今日魏地已被收复数十城。雍将军如能归顺于魏,魏就委你为侯镇守丰地;若不归顺,魏兵就要屠城。”雍齿平素本不愿居沛公之下,到魏招降时,就归顺于魏而为魏守丰了。沛公攻丰,无法攻下。沛公引兵回沛,对雍齿与丰子弟的叛变恨恨不已。
材料二:
高祖已封立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他的人日夜争功而没有结果,没能封赏。高祖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常常聚坐在沙地上互相谈论。高祖问:“这是在说什么呀?”留侯(指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呀。”高祖说:“天下才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出身平民,依靠这些人取得天下;现在陛下成为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亲信喜爱的故人,所诛杀的都是生平仇怨之人。现在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封赐所有的功臣,这些人担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赐,又恐怕自己过去所犯的过错被陛下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便相聚谋反。”高祖于是担忧地说:“该怎么办呢?”留侯问:“皇上生平所憎恨,而且是群臣共知的人中,谁是最恨的?”高祖说:“雍齿与我本有积怨,我本想杀他,因他功劳多,故此不忍下手。”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赐雍齿以昭示群臣。群臣看见雍齿受封,就会心安了。”于是高祖便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完酒宴,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就不用担忧了。”
臣司马光曰: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作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有人成群结队地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大概因为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多次凭着个人的好恶来封赏诛杀,有时就会损害公平公正,大臣们常常产生怨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使在上位者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位者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了。
材料三:
至于说到国家公事,只要知道了就应该去做,发现有人对君主失礼,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迅速予以惩治。张良年轻时,曾不惜倾家荡产去结交宾客,要为韩国报仇。这说明他的忠义向来显扬,名节十分显著。后来他归附汉朝,为什么又要与一群小人聚首密谋,将要侵犯君主,却沉默不语,直到被问时才回答呢?如果高祖不询问,难道张良就真的打算不说出来吗?而且如果张良打算谋反,那么他的罪行是不可预测的。就像其他将领秘密聚集,图谋制造祸乱,即使是密报给朝廷,还会担心被察觉;在众人之中议论,怎么会没有避讳忌惮呢?治理国家的原则,一定不会是这样的。那么张良担心的是自己的不安和疑虑,雍齿因为被怀疑而受到封爵,实际上当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至于说像复道上的望、坐在沙中交谈,这些都是说话的人夸大其词,胡乱臆测的结果。
4.(1)C
(2)动静结合:绝壁、枯松、四周山水,云帆、月影,是静态的;齐飞的孤鹜、吹拂的西风,是动态的;动静结合,画面更灵动饱满。虚实结合:绝壁、枯松、落霞、孤鹜、山水、西风、云帆、月影都是眼前之实景,美景如画,船在画中行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全曲更具丰富的意境。俯仰(远近)结合:首句绝壁、枯松是俯视(近景),第二句残霞、孤鹜是仰视(远景),让读者对秋景切实可感。 想象(与虚实结合具有,只能算一点),比喻:诗人行舟在湘江上,恍如船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景与情自然和谐。以时间变化为序(时序变化):前五句是黄昏之景,后两句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
5.(1)朝闻道 夕死可矣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6.(1)胁调——协调;清析——清晰;瘾患——隐患
(2)①采取错误的清洁方式/采取错误的做法
②轻柔细致地刷牙
(3)①语言口语化。作者选用了“当然,别忘了”“哟”这样极具生活气息和对话语感的词句,接地气,易于读者在语言上接受。
②表达形象化。作者用“大扫除”的比喻来形容洁牙,把医疗效果形象化,易于读者在事理上接受。
③饱含关切之情。作者在口语的表达之上,“别忘了”这样的善意提醒,饱含关切,易于读者从情感上接受。
7.(1)①原句“在我看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谨。②原句使用“一捆一捆”,数量词能更生动地描绘西洋社会格局的特点,同时也与后文的“一圈圈”形成照应。③原句使用动词“推出去”,可以更形象地体现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
(2)D
(3)D
8.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