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 延 安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回 延 安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2 回 延 安
文学常识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有抒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等,歌剧《白毛女》(与丁毅合作)等。
字词过关
1.     
字音字形
脑畔(pàn) 肩膀(bǎng)
眼眶(kuàng) 油馍(mó)
méi糜子 一zhǎn盏
chuǎn喘气 dēng登时
2. 词语释义
[登时] 立刻。
[天南海北] 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 词语辨析
[对照—对比]
  两个词都有“辨别两个人或事物的异同、高下等”的意思,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对照:侧重于“照”,“照”是参照,就是通过与参照物的比对,找出差距。
对比:侧重于“比”,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主旨归纳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磨灭的真情。
一课一讲
多角度描写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抓”“贴”“搂”“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兴奋喜悦。表达出了诗人热爱延安的感情。
语言描写:“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运用语言描写,“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乡亲在保卫延安中的艰苦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的功劳。
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运用场景描写,写出老人前来团聚时亲切、热烈的场面。表达重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神态、语言描写:“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的激动心情;“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诗人的满心欢喜的感情。
拓展链接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信天游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2 回 延 安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回延安》是一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作者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忆往昔峥嵘岁月。诗中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mó、糜子、木炭火、土炕、土yáo洞、白羊肚手巾、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                ,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油mó(  ) 糜(   )子
土yáo(  )洞 白羊肚(   )手巾
(2)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序上不合理,请作出调整。

(3)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2. 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划分和重音标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B. 双手/搂定/宝塔山
C. 千声万声/呼唤你
D.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3. 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地方特色。请按下面的提示填写有关诗句。
(1) 表现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
 。
(2) 表现延安人喜爱的衣着:
 。
(3) 表现延安人居室的装饰: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歌集》等。
B.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C. 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运用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一) 阅读课内诗歌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5.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怎样的心情

6.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7.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这两句中哪几个词应重读 为什么


(二)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延安交响
刘成章
① 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② 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③ 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④ 眼前是延安吗 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⑤ 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⑥ 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⑦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⑧ 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⑨ 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将近百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两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⑩ 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几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 又面熟,又面生。”
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犹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 在横线上填入文字,概括延安新貌。
          →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9.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




10. 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请说说你对“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





11. 请联系课文《回延安》第四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并参照示例,为本文第段中的画线句设计一种朗读方式。
  示例: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作者选取了“街道”“楼房”“电灯”“绿树”等典型事物来描写延安城,“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重叠量词应重读,突出延安城的具体变化,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12. 学校开展以“延安情·延安行”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延安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地方,延安传统的窑洞冬暖夏凉,更是绝妙的住处。你看到有一男性游客准备在参观的窑洞上刻字留念,请你对他进行劝阻。




(2) 右图为展出的“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红色的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请你解读这一徽标的整体寓意。



2 回 延 安
1. (1) 馍 méi 窑 dǔ (2) 将“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与“忆往昔峥嵘岁月”位置对调。 (3) 示例:展望延安的未来 2. D 解析:朗读重音应为“亲人”“迎过”。 3. (1)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2)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3)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4. D 解析:“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重回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心情。 6. 拟人。 赋予延安代表性景物以人的动作、情态,从而渲染欢乐的气氛。 7. 示例:“满心话”“扑在”应重读。 因为这两个词更能表现作者见到亲人时无比激动的心情。 8. 青山绿水,环境美好 新区隆起,发展蓬勃 隧道连接,交通顺畅 9. “喘息”原指急促呼吸,在紧张活动中短时间休息;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古延安的街市空间十分狭窄,与上文延安新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新区隆起并蓬勃发展的赞美之情。 10. “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当年的气息依然弥漫,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延安精神如同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11. 示例一:三个“通了”应重读,并且情感层层深入,表达出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的震撼与赞美之情。 示例二:“锁在”“闭塞”与“通了”应重读,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得来不易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示例三:本句可以采用前低后高的语调,读出延安城巨大的变化,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得来不易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示例四:读“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时语速稍缓,读“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时语速可加快,读出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的喜悦与赞美之情。 12. 示例:(1) 先生您好,我们正在参观的窑洞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在参观体验的同时也有义务去保护它。您可以在窑洞前拍照留念,保留它最初的样子,这样不是很好吗  (2) 宝塔、宝塔山、延河是历史文化名城延安的标志性建筑,白鸽象征着和平。这个徽标象征着延安红色精神源远流长,激励着人们为和平奋勇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