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字词过关
1.     
字音字形
骨骼(gé) 漂(piāo)移
流逝(shì) 褶(zhě)皱
xié携带 两qī栖
huì彗星 潮xī汐
jié劫难 yǔn陨石
追sù溯
2. 词语释义
[漂移] 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皱] 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两栖] 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潮汐] 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劫难] 灾难,灾祸。
[追溯]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不解之谜] 指人类还没有能够探知真相的事物。
3. 词语辨析
[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两个词都有“挑不出毛病”的意思。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主旨归纳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一课一讲
句子不要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病因:这句话是由一个主谓句和一个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的,可改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又如:我们的部队一队队一批批扛着枪支弹药都运到济南城外了。病因:一个意思应该分成两句话来说,却并在一句话里说,思想跳跃得太快,语言表达跟不上,造成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改为:我们的部队一队队都扛着枪支弹药,这些武器都一批批运到济南城外了。
拓展链接
恐龙灭绝新说
多国科学家在墨西哥万卡坦半岛陨石坑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紧张的钻井工作,到达6500万年前彗星曾撞击的地层。这口井深2.5千米,穿越两个硬岩层,专家们从中发现了一些证明当时的地面与彗星“接触”的证据。科学家在对796~1000米的研究中发现了硫酸盐类矿物——灰石和硬石膏。他们认为,这证明了彗星坠落导致地球上50%动物灭绝的理论。硬石膏的存在是硫大量集中造成的,硫与碳酸盐结合形成了硫酸,硫酸雨“杀死了”陆地和水中的生命。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嵩山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公园范围内,[甲]     完整地露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褶皱,是那么沧桑,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jié难,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 美丽的岛屿,壮观的潮汐,奇妙的彗星,独特的yǔn石……我们不得不慨叹自然的[乙]       。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褶(   )皱 jié(  )难 yǔn(  )石
(2) 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继续 巧夺天工 B. 连续 鬼斧神工
C. 继续 鬼斧神工 D. 连续 巧夺天工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
B.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长春在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 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作者是    ,美国著名的    、科幻小说家。
(一)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4. 简要谈谈斯石英的特点。


5. 用自己的话说说斯石英与“撞击说”之间的关系。



6.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在阅读选段时,小文和小明就选段括号内的补充说明展开讨论,请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小文:读选段时,我注意到作者将一些补充说明的文字放在了括号之中。这些文字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为什么不删掉呢
小明:并不是这样的。如“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看明白,括号中的内容起到了(1)  的作用。
小文:我发现这一处:“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的作用似乎又有所不同。
小明:是的。(2)



小文:我明白了。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① 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 它是怎么来的 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
② 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获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 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 这还需要科学的证据。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 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甲] 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 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很早以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6个小时,更早的时候只有6个小时。正是由于月球的作用,地球的自转周期才发展到现在的一天24个小时。月球还以它小小的身躯为地球抵挡难以计数的小天体撞击,它的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有3.3万个,直径大于10米的有1亿多个。
⑥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来,月球和地球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球一直在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女儿”,而月球也一直陪伴着地球“母亲”,增加它的活力,护卫它的安全。
(选自《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有删改)
[材料二] 关于月球诞生的“大碰撞说”认为,月球最初是由地球被忒伊亚星体撞击时产生的大量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一个大石球,科学家称之为岩浆海。[乙] 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球形的岩浆海逐渐冷凝结晶,形成月壳、月幔和月核。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不同的矿物结晶顺序不一样,比如,橄榄石和辉石最先结晶,而且比较重,就渐渐往下沉,会沉到岩浆海的底部,组成月幔;后结晶的斜长石比较轻,漂浮在岩浆海的上方,形成月壳;而岩浆海中心渐渐被月幔包围,成为月核。月球表面冷却以后,又遭受过大规模的陨石撞击,斜长岩的月壳被撞出大量的撞击坑。后来,撞击坑被深部上涌的玄武岩岩浆填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斜长岩质的月壳就成了高地。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这就成了我们晚上看到的明亮而又有暗斑的月亮。(选自《月球岩石透露了多少秘密》,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第⑤段在说明月球上撞击坑数量之多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 材料一第⑥段总结了月球与地球相伴相护的关系,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
C. 月亮看起来明亮而又有暗斑,是因为玄武岩的反光性好,斜长岩的反光性差。
D. 材料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材料二的语言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8. 材料一的前三段是如何逐步得出“月球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的 请简要分析。




9. 在上面两则材料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月球的结构,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10. 学习课文之后,班级举行了“走近恐龙”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请你为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 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结论。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它们最终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一类动物,从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都曾有过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它们渐次成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 (1) zhě 劫 陨 (2) B 解析:“连续”指一个接一个;“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这两个词语符合语境。 2. D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改善”改为“提高”;B项语序不当,应是先“传承”,再“发扬”;C项主语残缺,应删去“随着”或“使”。 3. 新疆域 阿西莫夫 科普作家 4. 斯石英是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时的特殊形体,它非常致密,但不十分稳定,当温度升得足够高时,它会快速恢复原状。 5. ① 陨石撞击地表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二氧化硅变成斯石英;② 陨石撞击岩层的年代恰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6. (1) 补充说明 (2)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在真空中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幽默风趣地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7. BC 解析:B项,“突出了地球对月球的作用”说法有误。C项,“玄武岩的反光性好,斜长岩的反光性差”说法有误,应该是“月海的玄武岩呈黑色,反光性差,而高地的斜长岩为浅色,反光性好”。 8. 第①段提出关于月球起源、月球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第②段先指出“同生说”和“捕获说”缺乏科学依据,然后由“大碰撞说”对月球的形成作出解释,得出月球“像是地球的‘女儿’”的结论;第③段用科学家们检测岩石样品得出的检测结果,确证了“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这一结论。 9. 材料一重点说明的是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不必详细说明月球的结构,所以甲处略写。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揭示月球岩石的秘密,因为月球结构的组成及月球的形成过程与月球岩石有密切关系,所以乙处详写。 10. 示例:(1) 探寻恐龙奥秘,激发梦想火花。 (2) 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