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雁归来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大雁归来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7  大雁归来
文学常识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字词过关
1.     
字音字形
迁徙(xǐ) 雾霭(ǎi)
缄(jiān)默 zhǎo沼泽
香pú蒲 diāo凋零
滑xiáng翔 shòu狩猎
miáo瞄准 稀shū疏
mí弥漫 喧rǎng嚷
yāo邀请 枯zào燥
2. 词语释义
[雾霭] 雾气。
[缄默] 闭口不说话。
[迁徙] 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气候区迁移到另一气候区。
[狩猎] 打猎。
[凋零] (草木)凋谢零落。
[一声不响] 不发出一点声响。形容沉默无语或寂静无声。
[偷偷摸摸] 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3. 词语辨析
[目空一切—旁若无人]
两个词都有“看不起别人”的意思。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主旨归纳
全文对大雁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大雁回归的情形,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以及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作者也呼吁人们把动物当成朋友,与它们和谐相处。
一课一讲
语言真挚,情意浓醇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文中充满着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许生机和情趣的大雁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也是灵活多姿的,有直接抒发的,“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有与别的鸟儿对比的过程中抒发的,如“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通过“燕子”与“大雁”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对大雁作为春天使者的欣赏与喜爱之情;还有通过含蓄地谴责伤害大雁的行为来表现对大雁的关爱的,如“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们都能体悟到作者充溢于字里行间的对大雁由衷的喜爱,都能触摸到作者对这些可爱的生灵的真挚、浓醇的感情,从而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真诚热爱的情怀。
拓展链接
描写“大雁”的诗句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唐] 王维《使至塞上》
2.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3.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 高适《别董大》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  大雁归来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似乎总是充满了灰白色的雾霭,天地也都缄默起来。大大小小的生灵,或休眠,或南飞。蓄积着力量,等侯那春日的暖流。待万物苏xǐnɡ,鸟雀归来,空气中又弥漫起生命的活力。这算是又一个四季的轮回。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雾霭(   ) 缄(   )默 苏xǐng(  )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 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B.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C.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D. 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大雁归来》这一标题中,“归来”意味着曾经离去,在离去与归来中蕴含着生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
B. 《大雁归来》一文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C. 《大雁归来》一文做到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D. 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被称为“英国的先知”。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布谷声声
孙尤侠
① 母亲人在城里,心在老家。门前一方小菜园,种瓜种豆,四季常绿,隔三岔五回家看看。今日有空,我便陪母亲回老家。整个村庄静悄悄的。
② 突然,天空中传来布谷鸟接连不断的叫声。这久违的声音,穿越时空一般,那么亲切,又那么让人心酸。
③ 忆起童年,每每听到这声音,我总要拉着祖母一起寻它的影子。有一次,我拉着祖母问:“鸟儿说的是什么 ”祖母说:“从前有个小媳妇被折磨死了。一只灰色的鸟就在这家盘旋,喊着‘拐拐拐谷’,乡邻就叫它‘拐谷鸟’。”在这青黄不接的时节,我老是饿,加上祖母的故事,不由得悲从心来。
④ 上小学时,我放学就和小伙伴一起去割猪草。无边的田野是我们撒欢的地方。这时候,天空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大家就一起学布谷鸟叫。布谷鸟叫一声“拐拐拐谷”,我们就跟着叫一声“拐拐拐谷”;布谷鸟又叫一声“拐拐拐谷”,我们就再叫一声“拐拐拐谷”。田野里,鸟叫声此起彼伏。鸟儿在云间穿梭,我们挥舞着镰刀、篮子,跟着鸟儿奔跑。跑到很远的地方,直到布谷鸟的叫声停歇,我们也就坐在地上歇息,对着远方地平线上那火红的晚霞唱歌。
⑤ 上中学时,我在书本上学到关于“拐谷鸟”的知识,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它的学名叫大杜鹃,别名布谷,也叫子规。
⑥ 我喜欢“布谷鸟”这个名字,因为,布谷鸟是勤劳的象征。春天来了,布谷鸟催促人们“快快布谷”,人们便走向田间,开始播种;小满过后,布谷鸟在天空喊着“快快收割”。布谷鸟的叫声,增加了农人的紧迫感。
⑦ 文人为了表达离愁别恨,更喜欢用“杜鹃”“子规”这样的名字。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诗句,文天祥更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诗句。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我都会想起远去的祖母与祖母的故事,不由得悲从心来。
⑧ 眼前,空荡荡的村庄异常寂静。布谷鸟在村庄上空叫了许久,却没有人理会,也没有一群孩子出来呼应它,学它的声音。还记得成家后,这时节回娘家,村头总有一些大人孩子迎过来,有喊乳名的,有叫姐姐、叫姑姑的,连同布谷鸟的叫声,响成一片。如今,老家真如母亲说的,没几个人了吗
⑨ 三叔几年前去世了,三婶一个人种点园地。三婶很知足,孩子们在外面过得好,她就安心地替两个儿子守着这个家。正想去她家看看,三婶拄着拐杖向我走来。三婶说,要拆迁了,以后没家可回了。这话让我心里一阵酸楚。如果没有家回了,以后要到哪里去寻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想到这些,我眼里噙满泪水,听着布谷鸟的叫声,脑海中不觉浮现出柳永的两句词:“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⑩ 这一排排小院,以及院子前后的菜园、果树,还有布谷鸟的叫声,原来都是那么亲切。它们就像我的亲人,在静静地等我归来。(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4. 围绕布谷鸟,作者抒写了哪些生活见闻与感受 请通读全文,将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我”的见闻 “我”的感受
(1) 悲从心来
小学时,和小伙伴学布谷鸟的叫声 (2)
(3) 豁然开朗
成家后回娘家,听到布谷鸟的叫声 (4)
(5) 酸楚忧伤
5. 第④段的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请赏析。


6. 第③段和第⑦段两次提及“悲从心来”。请问这两处“悲”的缘由是否相同 说说你的看法。



7. 文章题为《布谷声声》,为何文章的首尾反复写到老家的小院、菜园和果树 请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




8.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 据报道,第24届汉堡国际鸟类学大会宣称,全球约1万种鸟类中,大约有2000种鸟类的生存面临危机,仅2005年,就有175种鸟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第25届巴西国际鸟类学大会上,专家警告,在未来的50年内平均每年将有一种以上鸟类从地球上灭绝,鸟类死于非命的数量将逐年增加。第26届东京国际鸟类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某指出:“50%的已知水鸟种群数量下降。”
  [材料二] 据科学研究发现,由于噪声,城市中有70%以上的鸟类出现了变频、仿噪、喑哑等鸣叫异化和遗传劣化的现象,灯光和药物造成大量鸟类习性被改变、集体中毒、“意外”碰撞死亡等现象。



7* 大雁归来
1. (1) ǎi jiān 醒 (2) 等侯 等候 (3) 拟人 2. D 解析:“不可估量”意为不可以估计。指数量大或程度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 D 解析:利奥波德是美国生态学家,说他被称为“英国的先知”是错误的。 4. (1) 童年时,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寻它,听祖母说布谷鸟的故事 (2) 快乐撒欢 (3) 上中学时,在书本上学到关于“拐谷鸟”的知识 (4) 热闹开心 (5) 三叔去世后,听三婶说老家要拆迁,听到布谷鸟的叫声 5.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模仿布谷鸟叫声的欢乐场景,表达了“我们”的自由欢快的心情。 6. 不相同。文章第③段中作者的“悲”是出于对祖母讲的故事中的小媳妇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物资匮乏的生活的痛苦;而文章第⑦段中的“悲”则是出于对逝去的祖母的怀念。 7. 文章首尾反复提到老家的小院、菜园和果树,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在内容上表现了主题,通过对老家的小院、菜园和果树的描写,写出了老家逐渐破败、物是人非的样子,表现了“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而标题《布谷声声》也是家乡的一种记忆,代表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8. 示例: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多重污染等因素,造成了鸟类生命异化、遗传劣化、种类不断减少、数量急剧下降的后果,保护鸟类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