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时间的脚印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8  时间的脚印
文学常识
陶世龙,四川安岳人。1949 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字词过关
1.     
字音字形
踪(zōng)迹 烘(hōng)烤
腐蚀(shí) 沙砾(lì)
山lù 麓 沟hè壑
jūn龟裂 wéi帷幕
沉diàn淀 粗cāo糙
fù覆盖 琥pò珀
2. 词语释义
[踪迹] 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烘烤] 用火或电热烤,使变熟或变干燥。
[浑浊] (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沟壑] 山沟。
[龟裂] 裂开许多缝子,呈现许多裂纹。
[海枯石烂]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3. 词语辨析
[帷幕—序幕]
两个词都是名词。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帷幕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物体,一个幕布。
序幕: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背景,或暗示全剧的主题。后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主旨归纳
课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一课一讲
严密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管方法有多准确,也不管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表达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拓展链接
关于“时间”的名言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2.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3.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4.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 歌德
8  时间的脚印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你看见过时间吗 “逝者如斯夫,不舍zhòu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箭”和“梭”……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cáng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òu(  )夜 隐cáng(  )
(2) 文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
A. 然而 B. 但是 C. 其实 D. 当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B.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 一提起小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D. 这部纪录片中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3. 下面是小伟同学找的关于地壳演变的资料,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地壳表层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的作用下,[A] 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物。[B] 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造成沉积岩。
(1) A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2) B处画线句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4.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 课文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 从形式上看,课文运用的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 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种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选自《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人类发现历史的过程,就是探索古代生物发展的历程,生物发展的历史,更能延伸到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化石对于人类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如果没有化石,那么考古学者只能通过文献和历史记录来推断,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和思维并不发达,单靠记录揣测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来说局限很大,有了化石就能够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分析和推断,能够准确地研究到生物最原始的层面。这种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的发展进程中进行更多有助于人类进化的探索。
  [材料三]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选自《化石吟》,有删改)
5. 探究材料,说说研究化石有哪些意义。


6.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7. 分析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的不同,完成下表。
材 料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材料一 (1)      (2)     
材料三 (3)      (4)     
8. 下面是一名同学在网上搜索到的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请你观察图片内容并阅读材料,概括出链接材料的主要内容。
  [链接材料] 整件铜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壶、月壶、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箭逐渐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进行对照,便可读出时间。




8* 时间的脚印
1. (1) 昼 藏 (2) C 解析:“其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用在此处符合上下文语境。 2. C 解析:“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 3. (1) 分解 松散 (2) 造成 形成 4. A 解析:课文是一篇说明文。 5. 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帮助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各种生物演变的历史。 6.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三叶虫的化石、高大树木的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观点。 7. (1) 说明 (2) 平实、准确、严谨 (3) 抒情 (4) 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8. 示例:材料介绍了铜壶滴漏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图案、计时方式等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