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诗经》二首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12 《诗经》二首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2]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名句赏析
[1]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理想婚姻。
[2] 诗句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述了男子对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真切地表现出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名句梳理
《关雎》中最能表达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爱慕之情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
参见《关雎》。
名句赏析
[1] 这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描绘了一幅秋季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图,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2] “道阻且长”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主人公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表达了伊人在望,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的情怀。
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出了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表现了主人公追求心中思慕的恋人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梳理
《蒹葭》中用萧瑟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2 《诗经》二首
1.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表明主人公日日夜夜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诗句:             ,            。
(2) 《关雎》中,以“          ,          ”将主人公思念不绝以至睡不着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3) 《关雎》中想象求得淑女后欢乐气氛的诗句是“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 《蒹葭》中用 “         ,          ”两句描绘出一幅萧瑟、冷寂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怅惘的感情基调。
(5) 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化用了《蒹葭》中的“          ,          ”。
4. 文学常识填空。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    篇,也称《         》,这些诗歌分为     、     、     三部分。
(2)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一) 阅读课内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 这首诗歌运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指什么 “所咏之辞”是指什么


6. 本诗运用了偶句入韵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7. 本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9. 这首诗歌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0. 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 阅读课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风 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① 喈(jiē)喈:禽鸟和鸣声。 ② 夷:平,这里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 ③ 胶胶:鸡叫的声音。 ④ 瘳(chōu):病愈,这里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11. 诗歌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12. 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3. 本诗与《蒹葭》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 归:出嫁。 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 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
14. 下列诗歌在句式、结构和写法上与此诗最相近的一项是 (  )
A. 《关雎》 B. 《蒹葭》
C. 《子衿》 D. 《式微》
15. 本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6. 学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开展以“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读《诗经》,说成语]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很多都是出自《诗经》。请根据下面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诗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成语:
解释:

(2) [读《诗经》,谈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为名言警句,阅读下面的诗句及其出处和释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
释义:事情都会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有一个结束。
12 《诗经》二首
1. C 解析:正确停顿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 C 解析:A项,以雎鸠鸟不停鸣叫起兴,借助鸟的行为引出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殷切盼望;B项,以姑娘采摘荇菜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渴慕;D项,以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起兴,引出所思慕的人。 3. (1)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2)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3)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4)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5)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4. (1) 诗歌总集 305 诗三百(或:诗)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5. “他物”是指雎鸠和荇菜。 “所咏之辞”是指男子对女子(或: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6.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7. 本诗表达了主人公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 8. 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冷寂的晚秋画面。 9. 这首诗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或: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0. 这首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体现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1. 诗歌展现了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清晨,一个苦苦思念心上人的女子望见心上人归来而喜出望外的情景。 12. 本诗对“风雨”“鸡鸣”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用“风雨”“鸡鸣”起兴,渲染了风雨凄迷、阴冷沉郁的氛围,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等到心上人后的喜悦之情。 13. 都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这种形式回环往复,起到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在听觉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14. B 15. 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本诗还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6. (1) 投桃报李 他送给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