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文学常识阿来,当代著名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字词过关1. 字音字形闸(zhá)口 砚(yàn)池喧哗(huá) 矗(chù)立yìng映照 cāng苍劲擦shì拭 徘huái徊fěi翡翠 tiào眺望喧téng腾 shuò硕大2. 词语释义[喧哗] 声音大而杂乱。[矗立] 高耸地立着。[苍劲] (树木)苍老挺拔。[喧腾] 喧闹沸腾。[亭台楼阁] 泛指各种供休息、游览的建筑物。[目眩神迷] 形容所见情景令人眼花缭乱,心神动荡不定。3. 词语辨析[眺望—瞭望]两个词都有“登高远望”的意思。眺望:指从高处往远处看,具有观看、观赏的性质。瞭望:指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主旨归纳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一课一讲新颖的构思课文在叙述和描写中,借“一滴水”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课文形成有机的整体。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使课文在表现方面面临种种局限,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可以将按照一般写法需“旁逸斜出”加以介绍的内容也纳入游踪所见的范围内,从而拓展了课文的表现范围,也不会让课文产生太多枝节。另外,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选用视角非常灵活,“看”的方式也很多样: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一瞥即逝。如此多样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使得课文对描写对象的表现既全面又灵动,如果采用传统的“作者游踪、作者视角”的写法,是很难做到的。拓展链接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古城坐落于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气候类型为西南季风气候,面积为7.279平方千米。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20 一滴水经过丽江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甲] 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cāng jìng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wān yán老街。 (1) 根据拼音写词语。cāng jìng( )wān yán( )(2) 文段中甲处应用的标点符号是 。 (3) 文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B. 这个演员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C. 他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的身份进入了国家排球队。D. “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中华文化带着独特的韵味向我们走来。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瓢城古韵张晓惠① 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② 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幽静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的,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啊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足迹 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 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 是李 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沧桑的黑亮亮的木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抓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③ 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 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 自号“耕海潜夫”的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⑤ 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日寇的炮火没能摧毁它,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于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昺)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⑥ 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河、蟒蛇河、小牙河……俯瞰而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桥,东有建军桥,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桥。站在登瀛桥上,传说中,盐城八景之一“登瀛晚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两千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选自《中学生语文顶尖阅读训练》,有删改)3. 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幽静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4. 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试举一例分析。 5. 揣摩并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7. 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 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成就。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桥梁还是民居装饰,无不渗透着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材料二]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1370)扩建。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1) 根据材料一,请你概述丽江古城的特色。 (2) 请你为保护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传统建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1. (1) 苍劲 蜿蜒 (2) 句号 (3) 排比 2. B 解析:“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 作者行中思,思中行,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等,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4. 示例:“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足迹 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 ”此处问句并非为了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的眷恋、热爱之情。 5. “振聋发聩”写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其对后世的警醒作用之大。 6. 示例:“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赏析: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苔藓比作古钱,又赋予“苦艾”“苔藓”以人的情感,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小巷古韵,富有情趣。 7. 启示: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理由:日新月异的建设让瓢城“登瀛晚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的美景不复存在,若再不珍视,甚至去进行人为破坏,那么城市将失去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悠悠古韵。 8. (1) 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2) 示例:① 禁止乱刻乱画;② 采取预约游览的方式,控制游客流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