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庄子》二则文学常识《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对译(一)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形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去了。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的言论说:“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知识梳理1. 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2. 一词多义为而于3. 词类活用(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2) 志怪者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4. 古今异义(1)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2) 野马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未经驯服的马)5. 特殊句式(1)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 重点实词(1) 志怪者也(记载)(2) 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3) 固不知子矣(固然)(4) 请循其本(追溯)主旨归纳《北冥有鱼》:本文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阐述了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本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名句梳理1. 《北冥有鱼》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为成语“扶摇直上”。2. 《北冥有鱼》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1.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1) 息: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2) 为:① 其名为鲲( )② 化而为鸟( )2.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 志怪者也( )(2) 其视下也(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北冥有鱼》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鹏鸟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 , ”。 (2) 成语“扶摇直上”出自《北冥有鱼》中的“ ”一句,表达了作者远大的志向。 4. 文学常识填空。课文选自《庄子集释》。庄子,名 , 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 解释下列加点词。(1) 北冥有鱼( )(2)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野马也(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7. 作者笔下的“鹏”是个怎样的形象 (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②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③。(选自《大鹏赋》,有删改)[注释] ① 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 ② 斥(yàn):一种小鸟。 ③ 藩篱:比喻屏障。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 二 禽 已 登 于 寥 廓 而 斥 之 辈空 见 笑 于 藩 篱9. 解释下列加点词。(1)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 )(2) 我呼尔游(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11. 庄子和本文作者李白都借大鹏形象寄寓情感,却有差别,请结合课文与选文加以分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1) 固:① 固不知子矣( )② 子固非鱼也( )(2) 之: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② 子之不知鱼之乐( )2. 下列对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被动句)B.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句)C. 是鱼之乐也。(判断句)D. 子固非鱼也。(判断句)(一)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题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3. 解释下列加点词。(1) 是鱼之乐也( )(2) 安知鱼之乐( )(3) 全矣( )(4) 请循其本(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 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6. 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 为什么 (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大瓠之种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②。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③。”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④。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选自《庄子》,有删改)[注释] ① 标题是编者加的。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 ② 瓠落无所容: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 ③ 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不是不大,(但)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打破了它。 ④ 世世以洴(píng)澼(pì)(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在水上漂洗棉絮为业。 ⑤ 裂地而封之:吴王划地封赏他。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8. 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释 义吴王使之将 [语境推断] (1)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语境推断] (2) 聚族而谋曰 [成语关联] 不谋而合 (3) 以说吴王 [查阅词典] ① 陈述,叙述;② 喜悦,高兴;③ 劝说,说服。 (4) (填序号)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10. 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色,试结合人物的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11.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都有什么用意 12. 小风在整理庄子专题时,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插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图中A、B两人,究竟哪个是庄子,哪个是惠子呢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小风分析一下。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通畅。 分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考点解说]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其他基本功能的特殊现象。它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常见设题方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方法指津] 1. 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别。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作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2. 结合语境辨别文言文中的活用词。如前面所说,词类活用是指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的某些词,因此理解活用词必须结合语境来进行。如《小石潭记》中,“日光下澈”的“下”,本为名词,在句中应解释为“向下”,从语法功能上讲,就变为状语了。又如“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本来都是名词,在句中应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和“像蛇那样”,从语法功能上讲,用作状语了。还有“心乐之”的“乐”是个形容词,在句中解释为“以……为乐”,这里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典例链接] 参见本课《北冥有鱼》第2题。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1. (1) ① 气息,这里指风 ② 气息 (2) ① 叫作 ② 成为 2. (1)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2) 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下 3. (1)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 周 战国 道 5. (1) 同“溟”,海 (2) 迁徙 (3) 盘旋飞翔 (4)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6.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起直飞时,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7.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8.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9. (1) 对……说,告诉 (2) 你 10. 于是大鹏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 11. 庄子借大鹏的形象寄寓了“万物的运动都有所依凭,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的思想。李白自比大鹏,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抱负,以大鹏“登于寥廓”,表达自己想脱离现实的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参考译文] 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令我快乐的事。我的右翼能覆盖西方的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的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至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于是大鹏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它们发出嘲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 (1) ① 固然 ② 本来 (2) ① 的 ② 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 A 解析:此句应是倒装句。 3. (1) 快乐 (2) 怎么 (3) 完全,完备 (4) 追溯 4. (1)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2)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5. 这表现了庄子当时愉悦的心境。6. 示例一:我更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看待周围的事物,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机智善辩。 示例二:我更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真态度。 7.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8. (1) 率领 (2) 实在 (3) 商量 (4) ③ 9. (这种药)能使手不皲裂的效果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靠它在水上漂洗棉絮,这就是使用上的差异了。 10. 从庄子对惠子的评价“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可以看出惠子愚笨。从“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可以看出庄子有大智慧且善辩。 11.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领悟。[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把魏王送给我的大葫芦种子种下,收获了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但)用它盛水浆,(却)硬度差,不能举起来。剖开用作瓢,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葫芦)不是不大,(但)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打破了它。”庄子说:“你实在是笨拙得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人善于制造防治手皲裂的药,(他们家)世世代代以在水上漂洗棉絮为业。(有一回,一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那个宋国人)聚集族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代以漂洗棉絮为生,不过换回几金的收入,现在只要卖药方瞬间可以得到百金,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去游说吴王。适值越国发难,吴王派遣他统率军队,冬天(吴国人)与越国人水战,大败越国人,为此吴王划地封赏他。(这种药)能使手不皲裂的效果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靠它在水上漂洗棉絮,这就是使用上的差异了。现在你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在江湖间漂浮,却为葫芦太大无处可容而发愁 可见你的心像蓬草一样堵塞不通啊!”12. 示例一:我认为A是庄子,B是惠子。从动作神情上看,A侧身俯视桥下游鱼,神情专注,对鱼充满兴趣。而B面向A,对鱼毫无兴趣,同时,目不斜视、一脸严肃,仿佛正在跟A辩论。据我了解,庄子是个充满情趣的浪漫之人,而惠子是个严谨好辩之人。所以,A是庄子,B是惠子。 示例二:我认为A是惠子,B是庄子。从外貌和衣着上看,A腰有环珮,以冠束发,据此判断其社会地位较高。而B衣着随意,领口敞开,显然是平民样貌。据我了解,惠子身有官职,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庄子厌恶功名束缚,生活清贫,这些都与图中信息吻合。所以,A是惠子,B是庄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