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礼记》二则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22 《礼记》二则
文学常识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课文对译
(一)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使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及时出嫁。(对于)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对于)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1) 学学半(同“敩”,教导)
(2) 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3) 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
2. 一词多义



3. 词类活用
(1) 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2) 使老有所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老年人)
(3)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亲)
4. 古今异义
(1)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2) 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今义:货物)
(3) 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5. 特殊句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表示判断)
6. 重点实词
(1) 不知其旨也(味美)
(2) 教学相长也(推动、促进)
(3) 讲信修睦(培养)
(4)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主旨归纳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名句梳理
1. 《虽有嘉肴》中作者运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2. 上下五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 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
(2)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
(3) 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长:① 教学相长也(      )
② 幼有所长(      )
(2) 道:① 虽有至道(      )
② 大道之行也(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4. 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
(一)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题目。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虽有至道(      )
(2) 不知其善也(      )
(3) 然后能自反也(      )
(4) 其此之谓乎(      )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7. 这篇文章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②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④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 ① 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② 功:功效,成效。 ③ 庸:功劳,这里指归功于。 ④ 攻:这里指加工处理木材。 ⑤ 节目: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叫“节”,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叫“目”。 ⑥ 说:同“脱”,解开,脱下。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师勤而功半(      )
(2) 又从而怨之(      )
(3) 及其久也(      )
(4) 此皆进学之道也(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10. 联系选文,说说我们应该从哪三个方面来增进学问。


大道之行也
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选贤与能
“  ”同“  ”,解释:  

(2)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同“  ”,解释: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 女有归
古义:       ;今义:       。
(2)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       。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道之行也》中与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           ,           。
(一)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题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天下为公(      )
(2) 讲信修睦(      )
(3) 男有分(      )
(4) 是故谋闭而不兴(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乃 遣 御 史 大 夫 杜 淹 巡 检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闻有鬻男女者(      )
(2) 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      )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困穷!


10. 文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与课文中的大同社会相符合


11. 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含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③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 (1) 味美 意义、目的 (2) 困惑 困难 (3) 教与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 (1) ① 推动、促进 ② 成长 (2) ① 道理 ② 政治制度 3.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4. 战国 戴圣 5. (1) 最好的 (2) 好处 (3) 自我反思 (4) 大概 6. 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7. 进行道理论证,证明了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8. (1) 这里指费力大 (2) 埋怨 (3) 等到 (4) 全、都 9.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很小。 10. 善于学习,善于提问,善于回答问题。
[参考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加倍,(学生)还会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很小,(学生)还会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和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下手,等时间长了,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对待提出的问题,)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钟声就小,用力撞击,钟声就大,等到被撞的钟从容自如地回响时,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大道之行也
1. (1) 与 举 推举 (2) 矜 鳏 老而无妻 2. (1) 女子出嫁 返回 (2) 害人 偷东西的人 3.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4. (1) 公共的 (2) 培养 (3) 职分,职守 (4) 闭塞 5.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6. 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这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7. 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 8. (1) 听说 (2) 派 9. 我没有修养品德,老天应该惩罚我,(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却遭受这么多困境! 10. 唐太宗让御府出资,替卖身者赎身,并将他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这一做法符合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思想。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老百姓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我没有修养品德,老天应该惩罚我,(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却遭受这么多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卖儿女的人,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财物替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
11. 示例: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