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 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 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 和 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A. 光辉灿烂。他们追求卓(  )越,潜心治学,锲(  )而不舍,B. 处心积虑,直到学术之花结出shuò(  )果;他们人格伟大,面对黑恶势力,英勇无畏,C. 慷慨淋漓,D. 奋不顾身,直到开创出自由民主的新zhì(  )序。 他们的非凡气质,总能唤起我们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A、B、C、D四处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5.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引用)
C.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夸张)
D.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拟人)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追求绿色生活方式。
②进入新时代,生态旅游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③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不断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保护好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④湖畔观鸟、林中休憩、登山望远……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⑤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建立1.18万处自然保护地。
⑥但是一些地方打着“生态”的旗号开展旅游活动,却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A.⑥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①⑤⑥③
C.④①②⑤⑥③ D.③①②⑤⑥④
7.文学常识填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是 ,诗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闻一多,诗人、 、 ,代表作有诗集《 》《 》等。
8.校团委开展“走近闻一多”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的学习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 校团委准备制作一张名人信息卡,要求你在卡片上写出课文中能体现闻一多先生崇高品质的句子。
(2) 请根据所学课文内容,从下面提供的词语中选出合适的词语组成下联。
词语:铸辉煌 赤子情 凝硕果 唐诗杂论 目不窥园 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
上联:邓稼先隐姓埋名两弹一星创奇迹
下联:闻一多
假如你是一名和闻一多先生同处一个时代的记者,活动小组决定请你去采访闻一多先生。请结合事实,说说闻一多先生在作为学者和诗人时的“说”和“做”,与作为革命家时的“说”和“做”是否矛盾。
阅读理解
(一)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是行的高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即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两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9. 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10. 赏析下面语句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
中的作用。
1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1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5.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16.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7.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18.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
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
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花的枝头。
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睛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
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篮里。摘棉花摘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
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
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去接着摘。
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傍晚收工,在暮色里,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
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收麦,她们都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了一大片。
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们。
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
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
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晴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
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撅头铲子举了一下。
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
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
玉青同意了。
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
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
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
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撅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
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
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
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晴。
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了!!!
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她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
(有删改)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棉花没有缤纷的色彩与妖烧的姿态,但它那壮观的白色带来丰收的喜悦,也唤起人们参加劳动的热情。
B.小说在描写晴摘棉花时,插入对天空与大雁的描写,暗示了晴在一直忙碌的同时也用心感受着劳动的乐趣。
C.晴听不到玉青她们在商量什么,却能一下猜到了她们要做的事,表明晴与她们在某些方面是心灵相通的。
D.“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表现新美对晴的关心,也隐含她对这个缺乏劳动经验的新人并不信任的心理。
2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为“月光下的芝麻地”,却从阳光下摘棉花写起,这样写可以使笔法更灵动,也为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
B.小说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晴的特写,也有对劳动者群像的描写,目的是在相互映照中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
C.从“慢点收”的叮嘱到“一铲子又一铲子”的动作,最后到冲锋般的抢收,小说以逐渐加快的节奏表现劳动者干劲十足。
D.小说的叙述语言富有诗意美感,人物对话语言朴素自然,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小说亦雅亦俗的独特语言风格。
21.晴在摘棉花和收芝麻两次劳动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请结合文本概括。
22.小说写收芝麻时多次描写月光,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
1、zhuó qiè 硕 秩 2.B 3.把“追求”和“憧憬”对调。 4.C 5.D 6.B 7.臧克家 烙印 学者 民主战士 红烛 死水 8.(1)示例:“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呕心沥血唐诗杂论凝硕果 (3)不矛盾。 先行后言说明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实干和谦虚的精神,而先言后行说明闻一多先生对于革命的热情。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9.为政治传单起稿;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0、语句由一组短句构成,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急促有力,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先生的由衷赞赏。
11、含义: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优秀的诗人,又是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作用: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12、“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3、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方面 ”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14、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5、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16、(1)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的吴秋明。
(2)运用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奴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17、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识,并能学以致用;她质朴善良、乐于奉献、细心、而且有爱心,她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
18、第一次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奴“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是在马骁奴听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已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是在马骁奴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奴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表现出人物心理的起伏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19.D
20.B
21.①在摘棉花时,晴作为新手,宁愿不休息也要奋力追赶先进的社员,她因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满足。
②收芝麻时,晴态度积极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接纳,她感受到和伙伴们一起劳动的快乐。
③与大家合力把芝麻全部收割完毕,想象着社员对她们劳动成果的称赞,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他人认可而快乐。
22.①营造诗意氛围。月光是优美意象,在月光下收芝麻充满诗意,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②烘托人物形象。月光像清水一样洒在晴脸上,写出月光下的女性之美,是作者理想女性形象的化身。
③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本文主要情节是在月光下收芝麻,又以月光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
④照应标题,深化小说主题,与标题和在阳光下摘棉花的情节呼应,描绘月光下的劳动画面,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