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斗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斗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从江县斗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当苦难的车轮呼啸着将你碾过,当挫折的阴霾xī①__灭了你心中的火,当生活的拳打脚踢让你难以招架,不要气馁,不要难过,让执着的精神冲破阴霾,这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
抬起你高傲的头颅,在挫折中执着地站起,哪怕两肋插刀,将失败背在肩上,感受它的厚度,承载它的重量,然后向着cānɡ mánɡ②___的天空,以锐不可当的勇气,以千jūn③__之力,将生命中的执着与坚强化作炽热的呐喊插入天空的心脏。
人生总有低谷与暗礁,只有执着地追寻阳光,才可披荆斩棘,不畏路之崎岖,走向诗和远方。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拳打脚踢 B.招架 C.高傲 D.两肋插刀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既加冠,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________________,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③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⑤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____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写战争前用酒食犒劳出征士卒,听乐曲演奏塞外军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生命是人们所喜爱的;道义,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在面临国土被侵犯的严峻形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是戍边战士们做出的无悔选择。
A.我国古代有很多长度计量单位,如《愚公移山》中“高万仞”的“仞”,《鱼我所欲也》中“一豆羹”的“豆”。
B.中国是礼仪之邦,“长跪”是两膝着地,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长跪而谢之”。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的莫泊桑以及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叙述体式,章回体小说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做标题,称为“回目”。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是( ) (3分)
这日他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他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A.《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 B.《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
C.《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D.《水浒传》中的宋江
7.借助名家的评点阅读名著,我们能够从他们独具的慧眼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阅读下面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结合这部名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2分)
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鲁迅评《儒林外史》)
(二)现代文阅读
乞 丐
[俄]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牺牲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具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苍天在上,请您相信:不说谎是不行的!我若说真话,谁也不会施舍我什么。说真话就得饿死,没有住处就得冻死!您说的那些都对,我明白,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我倒不反对,可是如今连地道的劈柴工都闲着没饭吃了。”
“哼,所有的寄生虫都这么说。真要建议您干什么,您都会拒绝。那么就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好,咱们走着瞧……很好……日后会见分晓的!”
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
“是这样,奥莉加。”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
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去了。从他的步态上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同意去劈柴倒不是因为他饿着肚子想挣钱糊口,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因为他说出的话被人抓住,不得不去兑现。同样可以看出,他平时酒喝多了,身体十分虚弱,恐怕有病,另外他对干活丝毫没有兴致。
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接下去他看到,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朝冻僵的手上哈一口气,又用斧子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这时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也许他不该逼着这个娇生惯养、可能还有病的酒鬼在寒冷的板棚里干这种粗活。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
“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从此以后,他开始经常出现在院子里,每一回都为他找些活儿干: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有时打掉地毯和床垫上的尘土,每一回他都能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二十到四十戈比,有一次主人甚至送给他一条旧裤子。
……▲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
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乞丐》,有删改)
8.卢什科夫在当乞丐之前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3分)
A.乡村教师 B.大学生 C.合唱团成员 D.公证人下属
9.“▲”处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 (3分)
A.卢什科夫一直待在律师家里,成了他家的正式员工。
B.卢什科夫离开了律师家,更加穷困潦倒,到处行骗。
C.律师得知卢什科夫会抄写,便给他在自己的律所里找了一份干净体面的工作。
D.律师给卢什科夫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卢什科夫没有去,而是自己找到了工作。
10.比较《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和本文卢什科夫的穿着,分析作者表现他们穿着打扮的作用。(4分)
11.文章结尾卢什科夫解释,真正帮助他的人并不是律师,是厨娘奥莉加。但也有人认为律师也是真心帮助卢什科夫的,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并分析。(4分)
论诗境
钱 穆
①今天我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②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③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④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
⑤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⑥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扑扑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⑦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扑扑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意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⑧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
(有删改)
12.这是钱穆先生的讲稿,以下能形容这篇讲稿语言特点的一个成语是( ) (3分)
A.气势磅礴 B.幽默风趣 C.言辞犀利 D.深入浅出
13.钱穆对比陆游和王维的诗,本质上想告诉听众的是什么?以下同学梳理的观点中,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甲:陆游的诗不好,要多读王维的诗。
B.乙:高雅的诗人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C.丙:有意境的诗歌应该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
D.丁:王维诗歌的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
14.讲稿后半部分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二句为例谈论诗境,实则也在谈读诗的方法。整合文中相关观点,转化为一条“读诗策略”,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释。(4分)
15.钱穆说“……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你会联想到李白或杜甫的哪几句诗?请简述理由。(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看松庵记
[元末明初]宋濂
龙泉多大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① 其间。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②衣,支九节筇③ ,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④ ,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⑤ 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有删改)
【注释】①庵庐:简陋的圆形草屋。②鹤氅(chǎnɡ):用羽毛编成的外衣。③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④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发明的一种木鞋。⑤唶(zé):赞叹。
16.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下列诗句中事物所含之志与文中
章君之志最契合的是( )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7.章君感叹“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看松之趣”体现在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君诗书之暇 益慕圣贤之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遂以名其庵庐云 名之者谁(欧阳修《醉翁亭记》)
D.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北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② 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③ ,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岛儋耳(今儋县)之时。春词:为立
春所作之词。②丐:乞求。③天涯:海南岛在宋朝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
19.下列诗词的感情基调与本词最不接近的是( ) (3分)
A.杜甫《春望》 B.韩愈《晚春》C.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秦观《行香子》
20.本词中“卷起杨花似雪花”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在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班级准备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 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为活动做准备。
21.给下列句子排序,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 (3分)
①怎样迈过那青春的门槛?
②要敢于用你还不够坚实的肩膀,承受社会压下来的责任和义务。
③要义无反顾,果断而敏捷地迈过去。
④敢于迎接微妙的眼神、莫测的心机与需要仔细破译的话语。
⑤敢于以坚韧的毅力和奋发的进取,开创出时代、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业绩。
⑥还要敢于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⑦岁月匆匆,一个那样的日子终于来临——脚尖触到了门槛,青春的门槛。
A.①③②⑥⑤④⑦ B.①⑦③⑤⑥④②C.①②⑥④⑤⑦③ D.⑦①③②⑥④⑤
22.班级开展征文比赛活动,以下为小文同学的作文初稿片段,其中有两处
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②回首远去的日子,我们相聚在这个校园,这个班级,③一起洒下过无数的汗水,共同收获过无尽的欢乐,今天我很舍不得。④人生路上,有阳光明媚,也会阴霾逆流。⑤岁月如歌,虽然沿途会荆棘丛生,但我们不会气馁。⑥那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是岁月送给我们的一首最动听的歌。⑦为了这首经久不息的歌,我在岁月的书本里辛勤耕耘。⑧岁月不光有春的淡雅清新、还有夏的苍翠生机、秋的心旷神怡、冬的静谧高远。⑨想想如歌岁月里沿途的风景,我不禁泛起一丝笑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3.为了纪念精彩的初中生活,班级准备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做成文集。下图是文集编委会给出的构思框架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注意表达简明、连贯、通顺。(6分)
2024届学生文集的制作,首先要征集①____________________。LOGO和题目采取②__________的原则;③____________在汇总筛选后,进行分类整合。然后将所有内容进行排版校对,最后印刷成册。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送行即前行。像什么一样生活,是一种向往,一种尝试,一种使命;像雄鹰一样自由翱翔,像彼得·潘一样永葆童真,像祁发宝一样守边戍疆……用你喜欢的方式,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请以“微笑着前行”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1)明确是“微笑着前行”,写清楚为什么要“微笑着”。
(2)详略得当,充分表现如何“微笑着前行”。
(3)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答案:
1.略
2.[答案] 熄; 苍茫; 钧
3.D
4.①益慕圣贤之道②一轮秋影转金波③长烟落日孤城闭
④何妨吟啸且徐行⑤四面歌残终破楚⑥纺着疲惫的歌
⑦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⑧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A
6.A
7.[答案] 示例:鲁迅的评价让我关注到《儒林外史》生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如沉迷科举的范进、结交权贵的张乡绅、粗鄙贪财的胡屠户等。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
8.C
9.D
10.[答案] 示例: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是他沙皇走狗的标志,也是后来他借以掩饰尴尬的工具。卢什科夫一开始穿着破大衣,表现其潦倒落魄,后来穿着有羊羔皮领子的衣服,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说明卢什科夫已经重新走上了正道。
11.[答案] 示例: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具有的善良、对不幸的人们同情的品德,因此他痛斥卢什科夫行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嘴上不饶人,但也给了卢什科夫去他家劈柴的机会,并在事后给了卢什科夫干活的报酬,还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为卢什科夫找些活儿来干,甚至送给卢什科夫一条旧裤子。后来在遇到卢什科夫时还关心着他的近况。
12.D
13.D
14.[答案] 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15.[答案] 示例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人物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美与人的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即是景,景即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示例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自觉写照。
16.B
17.① 与松树相对,物我两忘,好像与古代豪杰对话
②松树似乎了解人意,发出笙箫的声音与章君的屐声、歌声相呼应
18.D
【参考译文】龙泉地区多有大山,山上多长髯松,满眼望去高耸直插云霄,满山新绿光可照人,如同洗过一样。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山中新盖了简陋的圆形草屋。
章君在作诗读书的闲暇,身披用羽毛编成的外衣,手拿九节竹杖,在这四个亭中逐个游玩,返回后就在简陋的圆形草屋中坐下,回望髯松,像身材高大的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长久地注视,精神集中,外物和自己都忘记了,仿佛和古代的豪杰们一起交谈了一千多年。章君非常高兴,起身穿上登山的木鞋,每天在万松间唱歌吟诗,屐声清脆符合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也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稍微发出笙箫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赞叹说:“这就是我得到的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这个来命名他的简陋的圆形草屋。
植物之中,天然具有坚贞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19.A
20.[答案] 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诗歌大意】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乞求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21.[答案] D
[解析] ⑦句首先引出话题“青春的门槛”,为首句;①句以问句的形式,紧承⑦句提出问题,为次句;③句中的“迈”与前两句中“门槛”相对应,为第三句;②⑥,“要……”“还要……”按重要性次序,依次解答问题,为第四、五句;④⑤是对前三句“要”的内容进行结论总结;因此正确排序为:⑦①③②⑥④⑤。故选D。
22.第③句,语句过于口语化,改为“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第⑧句,将“春的淡雅清新”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23.①LOGO、题目和文章
②择优选取
③征集的文章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