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语文学科模拟测试2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材料二: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是读书人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书法世界不仅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而且是笔墨的世界。B. 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C. “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D. 书法是书法家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吸引观者,让观者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的神来之笔往往和特殊的情绪有关,和常态的个性无关。B. 只有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书法才能成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可能产生诸多审美效果。C. 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D. 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的审美体验,有可能和书写者本人的创作初衷完全不同。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引禅入书,书法作品追求心灵净化与专注境界,使人产生身心的平静和超越。B. 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C. 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D. 苏轼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4. 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 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铁凝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①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现在呢?”我问父亲。“②现在当然不一样了。”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欣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但还是没有林风眠。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③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我有着交流了。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棹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④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选自铁凝《隐匿的大师》,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是代表林风眠的作品,前后三次出现暗示我对林风眠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B. 父亲年轻时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从侧面表现林风眠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不受欢迎。C. 我领略《赤壁赋》给予的新意,最后恍然大悟生出的“愉快”和苏轼在《赤壁赋》中“于是饮酒乐甚”的“乐”内涵是一样的。D. 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段看似平淡的文字其实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旨。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①用“后来”一词连通了过去和未来,带着一种追溯感,表现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不理解。B. 句②语意上是对上段文字的回答,但单独成段,是为了突出父亲对林风眠态度的变化。C. 句③中“信手”这一举动带来了我对林风眠认识改变的契机,看似随意,其实是我内心改变的外显。D. 句④中“沉浮”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听到夏青朗诵苏轼《赤壁赋》时所受到的震撼以及获得的力量。8.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说“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你认为作者读懂林风眠了吗?请简要说明。9. 这篇散文的后半部分跳转到作者重读《赤壁赋》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霍光之辅A汉室B可谓忠矣C然卒D不能庇E其宗F何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害,忌恨,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故吾不害其长也”的“害”意思不同。B. 诛灭,被诛灭,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用法相同。C. 既,……之后,与《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意思相同。D. 贵,以……为贵,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福上书皇帝,认为霍氏一族权势过盛,应该多加抑制,不要让霍氏家族走向灭亡。B. 霍氏被诛杀后,告发霍氏的人都获得了封赏,唯独徐福起初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C. 有人采用寓言故事的方式巧妙为徐福鸣不平,这与《五石之瓠》的说理方式一致。D. 霍光长期把持大权,骄横奢侈,不知引退,使得君怒民怨,皇帝最终诛杀了霍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2)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14. 对于霍氏一族灭亡的原因,班固和司马光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寄同志杜荀鹤①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B. 颔联描写垂钓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C. 以“绝轮蹄”写诗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场人物来往,与“茶灶待宾”并不矛盾。D. 描绘风起时猿猴哀鸣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16. 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与之对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不知何时起,长江以南地区多了一种树,它们长在河边湖里,甚至在半人多深的水里泡着也无所畏惧。泡水部分的树干还会被“泡肿”,像一个个啤酒瓶栽在湖里。(甲)。它的叶子呈扁平条形,在小枝上二列排开。两列小叶正好排成整齐的羽毛状,平时低眉顺目地半垂着,冷天枝叶脱落,到地上就成了浪漫的“落羽”。别看“落羽杉”名字形象又颇有古韵,个中却有一段曲折。其实“杉”字古书里不常用,而是写作“煔”,用来指杉科植物。只有民间用“杉”。到了21世纪,植物系统分类有了新发展,杉科植物都划归柏科统一管理,原来的杉科“户口本”被销毁,遭到“灭门”。那么要改叫“落羽柏”?不合适。嗨,名字嘛,身外之物,科学家明白就够了。方才尘埃落定,就叫“落羽杉”。落羽杉是高大的伴水生树木,在原产地可高达50米以上,树龄甚至可以达两千六百多岁。这其实挺矛盾的——树高又泡着水,(乙)?落羽杉也发愁啊,为了长得结实,它们在根基上煞费苦心。①长在岸边的落羽杉会在离主干不远的地方长出一些根,②突出地面,③还经常拐个弯,④科学家叫它们“膝状根”。⑤关于膝状根的用途,⑥科学家有两个猜测——支持和呼吸。⑦近水的土壤不易透气,⑧还经常被淹,⑨落羽杉伸出些根来喘气也是无奈之举。这些根支持着不只一棵树,它们密密麻麻连接成网,彼此牵绊。在美洲遭遇飓风时,这些高大的树木能逃过灾害,膝状根 A 。除了膝状根和“啤酒肚”,落羽杉的叶子也是一大景观。落羽杉叶密而枝疏,柔软有序,既不像柳树杂乱,也不像松柏密不透风,真得说浓淡相宜。春天的落羽杉枝叶新繁,色泽黄绿,清晨看去尤其可爱。到夏天变成浓绿,透着清净。秋天满树铜黄,映在水上,一望过去秋意簌簌。秋末,金黄会变成火红。不是修辞,真的是火红,很多红叶品种在落羽杉面前也都 B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 有评论认为文中画横线处夸大事实,影响读者理解,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2. 某植物园计划为园内的落羽杉制作植物信息卡片,帮助游客了解落羽杉的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替落羽杉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在这个知识获取越来越便捷的时代,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是否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请明确观点,表明态度,结合学习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高三语文学科模拟测试2 参考答案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A 2. A3. B 4. ①材料一用作例证,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②材料二作引证,印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5. 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②作品中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A8. 读懂了:①熟悉的画作变得光彩照人,心情激荡胜过国外博物馆看到名画时,正是我理解画作的表现;②理解林先生作为真正的艺术家的“开门”和“关门”,开门领略宇宙、领略时代,关门是为关住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没读懂:①熟悉的画作变得光彩照人,心情激荡胜过国外博物馆看到名画时,只是画作和我有交流罢了;②这个经历只是让我认识到:艺术作品都要被历史沉淀,读者也经历沉淀,而后读者和艺术才走到一起。9. ①叙写重读有了新领悟,丰富内容,表明沉淀和提升到处都存在,写出普遍性;②深化主题,艺术作品有沉淀,读者有沉淀,并相互促进和成就,引起读者对问题更深的思考;③体现散文自由灵活、形散神聚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CF11. D 12. D13. (1)客人对主人说:“改为弯曲的烟囱,把柴草移到远处,否则将有火患。”主人沉默没有回答。(2)先前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杀牛摆酒,最终也不会有火灾14. 同:都认为霍氏骄奢淫逸放纵欲望。异:①班固认为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理;②司马光认为除了霍氏本身的原因外,皇帝也举措失当、有意放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①本诗描绘了杜荀鹤僻居山野的日常生活情景。远离尘嚣,宁静简朴,意境优美,风格平淡自然,与陶渊明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②本诗通过“蹑云梯”句表达希望在仕途有所建树的志向。与陶渊明诗中厌弃官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热爱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心意风骨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②.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③.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④.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⑤. 有善始者实繁 ⑥. 能克终者盖寡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甲:这种树就是落羽杉。乙:能长得结实吗 19. ②,修改为“这些根突出地面”⑥,修改为“科学家有两个猜测————呼吸和支持”20. A.功不可没B.自愧不如/甘拜下风/自叹不如21. ①“户口本”“灭门”使用了双引号,表示这个词有特殊含义,形象生动,诙谐幽默;②“户口本”被销毁、“灭门”两处采用比喻手法,指杉科这一植物门类被取消(不再有杉科这植物分类),形象生动,便于理解;③本句与前文的“杉科植物都划归柏科统一管理”句意一致,并未夸大事实,采用修辞手法更有利于读者理解。22. 示例:我叫落羽杉,是一种柏科植物。我有会被水“泡肿”的“啤酒肚”和突出地面的膝状根,还有排列似羽毛的叶子,随季节变换颜色,冷天掉落犹如“落羽”。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于信息时代,品学习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贤孔子曾落墨于文。星霜荏苒,在信息时代之今日,我们仍能于学习新知、按时温习中品味别样快乐。何谓“学”?便是了解新知,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何谓“习”?便是复盘旧知,从已知到熟练,在思考中再次体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的过程。可以说,“学”与“习”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人、升华人,让我们在自我提升中品味无穷乐趣。学新知,在信息时代得多样视野之乐。“好奇的目光能看到比他想象的更多的东西。”在学得新知过程中,我们品味的是发现未知、收获新事的纯粹乐趣。信息时代海量数据资源为“学”插上双翼,我们可以了解俄罗斯的“前世今生”,可以得知汽车流线型车身的设计奥秘,甚至可以在烹饪视频中学得新鲜的菜式技巧……知识的数量剧增与便利获取并不会让有益知识本身的价值褪色,而是展现出更多充实精神、提升技能的“学”之可能,我们得以在新知的海洋中徜徉,在“学”中尽享开阔视野、拓宽心境之乐。习旧知,在信息时代得深化领悟之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信息时代提供便捷知识,但终究停留在屏幕之上,若是按时温习,在回看中思考领悟,在应用实践中深化升华,我们便能品得真正掌握、内化知识的高级之乐。君可见,地理专业的唐同学坐上公交车丈量祖国大地,在亲历体察中温习课本内抽象的地貌知识;农科院大学生们将论文写在农田大地上,重温又践习作物栽培新知。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虽便捷,却不够深刻全面,从“我知”到“我懂”到“我悟”的深化提升之乐,自然是从“温习”中得来。学而时习之,在信息爆炸时代守住内心价值和一方精神净土,品内心丰盈之乐。视频网站、搜索引擎、问答社区……很多时候知识信息是以“信息流”的形式“流”过我们眼前,亦不能长存于心,通过学习,我们却能将流水般的知识导入内心一方洼地,汇成一池富于知识的清湖,真正获得掌握自己知识的乐趣;网络知识的获取虽简便大量,但或许繁杂肤浅、片面零散,通过学习,我们却能智取真正重要的知识,并在学与习的认识实践中反复深化,获得深刻体悟的智慧之乐,在信息爆炸时代,亦能品内心丰盈之乐,不乱不惑。学而时习之,于今日亦“说”人。处于信息时代,吾辈青年更应体悟学与习的乐趣,向心静观深思,向外实践提升,成长为知识健全、内心充盈的现代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