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景德镇市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 小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
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
特殊的社会。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
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
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
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
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
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
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 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
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第 1页/共 9页
材料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
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 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
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
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
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鲁迅在《〈中
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在叙事学
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即便鲁
迅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很少直接在小说中套用这种叙事模式,但以空间移动为表征的阶层流动和艰难的主
体化过程,还是作为隐形的情结深刻地铭写在新文学作家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
中,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
我们在路遥、贾平凹等作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中都能看到这种结构关系。
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是附属于整个系统性的启蒙工程,对乡土加以再现
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二是以诗化形
式实现作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乡愁便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一种回
望和怀恋。其中,第一个层面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封闭静止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第二个层面
由第一个层面延伸而来,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但却很难在实
际生活层面将抽象的价值经验化,于是他们转借浪漫主义的抒情形式(浪漫主义诗歌、诗化小说或抒情散
文)来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呈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是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彼此孤立和隔膜的原因。
B. 乡土社会中,乡民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获取各种资源,因此离不开土地。
C. 费孝通依据是否“流动”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D. 乡土社会是因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则是因任务而结合的法理社会。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B. 乡土作家用现代文明观照乡土,发现乡土的“凋败”,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
C. 作家在用心观察、思考、描绘乡土中国时,显露了其自身想象乡土中国的思维方式。
D. 乡土小说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乡土文学的发展关联着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 2页/共 9页
3. 下列内容能体现“乡下人土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每月需向父母交付一定的膳食费用。
B. 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
C. 中原人移居内蒙古,在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
D. 村民们在家后门的小河里洗衣洗菜,有的还在河边休闲娱乐。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5. 现当代作家是如何展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鸭子
韩映山
“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
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鸭子“噗隆隆”地飞到水里去了。中秋像嘱咐小孩儿似的说:“别
老在水里玩!傍晚我撑船赶你们。大凸头再调皮,八月十五就杀肉吃。”鸭子好像没理会,扎着猛子跑了。
淀边有一只漂在水里的小船,油光锃亮。中秋提了锚,登上小船,小船轻轻一歪。他点了一篙,小船
翘着头离开岸。
这个小村,在白洋淀的东南岸。潴泷河的水流到这儿,向西一拐,注入白洋淀。村东是河套,种着满
洼的高粱、棒子。
别看中秋只有十八岁,摆弄小船是他的拿手戏,他撑的小船不偏不斜不晃。小船前头的水,涌得哗哗
响。
这只小船,是他父亲亲手制造的。中秋小时家穷,全家就靠它摆脚度日。没脚摆,便到北洋淀摘菱角
卖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
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
小船穿过一片苇塘,来到河门,河门处,有一个人在打鱼,戴个大草帽。他知道这是支书李光月。
“叫嘛吓住了?把网拉得那么慢。”中秋笑着问。
支书抬起头来,笑着说:“紧打鱼,慢拉网——拉快了,有鱼也得跳喽。你这是干嘛去呀?”
“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中秋近前看了看,笑了,指着篓里那条小黄瓜鱼说,“这
条鱼有好几斤,可是得让它再活个百儿八十年的。”
支书也笑了,说:“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
水?鱼们等着接水头?”
第 3页/共 9页
“不会吧?”中秋说,“鱼知道吗?”
“这是打鱼的经验,一没鱼,河里就要来水。常说:鱼知万里江洪。你没见前两天那场大雨浇山来?
我们要防备着。”
中秋撑着小船,看着前边的河岸,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
怕。他想着,小船入了河门,顺着河往南撑。河里水很平静,金黄色的蜻蜓,一群群地,在河面上空飞舞。
小船又走一段路,靠了岸。中秋跳下来,拴好船,上了河岸,来到高粱地。
高粱正晒红米,沉甸甸的大穗头,左播右摆。那边地里的棒子,一棵上长两三个。花红线儿在微风中
飘抖。有两棵叫风吹倒了,他赶紧过去扶好。又拣着脚儿走,生怕踩了垄间种植的豆丛。
他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
搅中秋的身子。
中秋急忙出了高粱地,看见西北天际,一大片黑云,像野马一样,四面奔驰,一会儿布满天空。他担
心地跑上河岸。
“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
水势非常汹涌,河中心漂着一片片的白沫,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小船被水冲
得打转转,原先拴船的地方,现在满是水了,看着将要平槽。
中秋把船靠拢岸,跳了上去,小船自己就开了。他赶紧把锚提上船,点起一篙,小船顺流下去。他要
急忙告诉村里去,叫大伙儿来护险——保护一年来辛勤劳累所种植的果实。
中秋撑的小船,离开了水皮,像要飞起来。
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
“哗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中秋细听,有人喊:“快堵!我去寻秫秸。”
“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
他顺着声音,来到近前,支书李光月正领着三个人,慌慌张张地堵口子。
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
中秋使劲儿撑了一篙,小船靠了岸。他紧忙地拴好船,跳上岸,抓过别人的一只锨,往口子里填土。
口子越开越大,填上的土,都被水冲走了。天上又掉下雨来,支书急忙纵身一跃,跳到口子里;中秋
紧跟着也下去,一面招呼那两个人:“我们挡着水,你俩赶快往我们身后填土,这样水流慢些。”
支书又说:“赶紧拿过我那网来堵上口子!”
雨越下越大,两只锹不顶事,放上的土,还没冲走的多。口子越开越宽,看看将有一丈多宽了。
中秋看看满洼的庄稼,又看看支书。他突地从水中跳上来说:“光月叔!你也上来。”他三步两步走到
船上。对于他的举动谁也不明白。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
第 4页/共 9页
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
两个人看着油光锃亮的小船,有点犹豫。支书说:“只有这样了!填吧。”
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噓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
村里赶来好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受了很大感动。雨渐渐停了,中秋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了拧又穿
上。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
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
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
支书点点头,笑了笑。
中秋顺着河沿跑下去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知道鸭子听不懂自己的话,中秋还是嘱咐它们不要老在水里玩,可见中秋虽然已经十八岁了,依然留
有童真。
B. 村支书李光月一早上也没有打到鱼,这让他感到不对劲,因为按照打鱼的经验,河里没有鱼的话意味着
可能会发大水。
C. 看到河里水势汹涌,中秋想要划着船回村里去报信,不过他在回去路上,却发现支书李光月已经带人在
堵口子了。
D. 中秋为了帮着村支书将决水口子堵上,舍弃了父亲留给自己的小船,这种无私的精神让赶来的村民都非
常感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河水涨势之快,渲染
了紧张的气氛。
B.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将一个直率热情、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给
人以深刻印象。
C. 小说对支书李光月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都体现了他认真负
责的特点。
D. 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支书“笑”,第一处是对河岸口被堵住而感到高兴,第二处是对中秋认为鸭子比
小船重要的说法感到好笑。
8. 请围绕主人公中秋,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
9. 小说以“鸭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 5页/共 9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
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
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
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
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
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
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
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
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率其徒 A持畚锸 B以出 C筑东南 D长堤 E首起 F戏马台 G尾属于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授,教,与《师说》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授”词义相同。
B. 属,写,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词义相同。
C. 适,恰好,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词义不同。
D. 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庐”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 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有做诤臣之志。
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第 6页/共 9页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14. 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陆游
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
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
夜坐听雨
范成大
四檐密密又疏疏,声到蒲团醉梦苏。
恰似秋眠天竺寺,东轩窗外听跳珠。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诗以诗人当时的人生状态起笔,范诗则直接描写雨落檐头的画面。
B. 两首诗都巧妙运用叠词,产生了绵密悠长而又含蓄蕴藉 审美意蕴。
C. 陆诗 语言风格平易浅近,将诗人听雨之时的心绪表现得真切直白。
D. 范诗描写在天竺寺酒醒后听到如跳珠般雨声,以声写形,活泼灵动。
16. 两首诗都写“听雨”,但心境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语气,以求师不论“长少”来表
现学习“道”的积极态度。
(2)荀子在《劝学》中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
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达了作者从变化的角度看,世
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思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 7页/共 9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表现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
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依
赖农耕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着来年的收成,二十四节气为农人预判、把
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之高 ① 。
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和节日
文化。例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各地形成了 ② 的节令饮食文化,北方较为普遍的习俗有冬至吃
水饺等,而南方常见的习俗则是吃汤圆等。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
示不忘祖先和不忘自己的“根”的传统。这些依托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民风民俗和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
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③ 的组成部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血管的领域里总是有这么一句话“人与动脉同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血管能工作多久, ① 。
如果血管一老,人也会变老,甚至是寿命变短。如果把身体比作是一个城市,那么血管就是分布在城市各
个地方的马路,道路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市容,同时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健康的
身体也离不开健康的血管。
如果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就会变得狭窄,血液再因为不良饮食变得黏稠,路窄车多, ② 。
你以为血管堵起来不是什么大事,其实当血管堵起来的那一刻,你的身体健康就已经开始受损了。感觉到
头晕眼花、胸口发闷还只是轻症,要是严重了,血管上面的斑块脱落,就会直接导致身体一部分的血液无
法流通,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后果,严重就是猝死。 ③ ,年轻人也要注意。高脂肪食
物、高糖饮食、高盐饮食都会加速血管堵塞。
日常一定要好好地保护血管,避免伤害血管的事情,及时捕捉血管病变的征兆。也要免久坐多运动,
同时保持心情的愉悦,多喝水,多吃蔬果蔬菜,预防血管堵塞。
21. 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一定完成任务,你放心就是了。 B. 大家都来了,就是小李还没有来。
C. 就是下大雨,我们也要按时开工。 D. 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地发展。
第 8页/共 9页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
字。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荀子·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他告诉
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但陶行知《自立歌》中也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
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他则主张凡事都要依靠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1. A
2. B
3. C
4.①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的谋生方式,论证人口分布特点的不同。②举例
论证,通过列举张北语言不受蒙古语影响,阐释“不流动”的内涵。③引用论证,引用学者的话,阐释两
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5. ①作家在小说中对乡土进行重构,其笔下的乡土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②作家把城市作为观照乡土的参
照物,在作品中呈现乡村与城市的结构关系③作家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进行否定,再现乡土是为了揭
示乡村的愚昧和贫弱。④作家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回望和怀恋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
6. B
7. D
8.①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
②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
③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
④回村叫人护险时,被支书喊住帮忙;
⑤沉下小船,堵住口子;
⑥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
9.①小说以“鸭子”为题,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引起阅读兴趣。
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开头部分中秋放鸭、结尾部分中秋寻找鸭子相呼应,赞颂了中秋大公
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人性美。
③突出人物形象。鸭子与主人公密切相关,中秋为了集体的庄稼不受水灾,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小船,但他
又对鸭子非常爱惜,不愿让自己的财产无端受到损失,使中秋的形象更加丰富。
10. CEG
11. B
12. A
13. (1)不久读《庄子》,(苏轼)感叹道:“我从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
(才发现它)说到我心里了。”
(2)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军的时候。
14.①志存高远,好学有才华; ②身先士卒,关爱百姓 ③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
15. D
16.①陆诗通过写诗人头白齿摇和难眠长夜中想到了人生遗憾,表现了诗人年迈体衰的孤独伤感和壮志难酬
的悲慨。
②范诗写诗人酒醉梦醒听到雨声,通过对雨声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平和宁静又略带喜悦的心境。
17. ①. 吾师道也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驽马十驾 ④. 功在不舍
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⑥.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8.①不言而喻 ②各不相同 ③不可或缺
19. 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
俗和节日文化。
20. 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留着冬至时节的一种传统,即用九层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21. D
22.①人就可以活多久 ②血管自然就会变堵 ③不仅是中老年人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