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衢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衢州市 2025年 1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 8页,有 4大题,23小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辞旧迎新是年俗的根本。所谓“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中国人一向有求新
意识。在岁末时节,我们会举行种种民俗仪式,隆重地送走旧年、冬寒,为迎接新年新春做好物质、社会
与精神准备。
辞年礼以亲友间的礼物馈赠为主。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以此表达大寒时节的情感和温暖。
传统的辞年礼,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转变为具有慈善性质的新年礼俗,比如富裕人家借辞年礼给
贫弱亲友以物质资助;另外一个更值得提倡的辞年礼俗,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岁末对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
专门慰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扶助。
辞年礼俗还包括对自然万物、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的洁净。年根岁末,人
们不仅抓紧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食品,还要礼敬祖先天地自然。其中,灶神祭祀最有趣味。民谣中说“二
十三,祭灶王”,灶神属于先秦五祀之一,是居家的火神,也是家风的监察之神,被北方人称为“一家之
主”。人们在祭祀时,以酒糟与灶糖让灶神心醉口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四,打扬尘。”腊月二十四,送走灶王爷,人们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扫除之后还
要挂年画、贴春联,装饰门庭。年画最早的主题是门神,汉唐即流行。明清以后题材变得广泛,内容喜庆
吉祥,主题包括“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岁寒三友”“福禄寿”“群仙赐福”“天官
赐福”“招财进宝”等。
春联是显示年节喜庆氛围的重要用品,也是寄托着家庭希冀的宣示。宋明以前,人们通过门口挂桃符
辟除邪恶;宋明以后,贴春联开始成为广泛流行的迎春礼俗,寓意迎春纳吉。清代,北京从进入腊月开始,
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店铺的屋檐下,摆开桌案,名曰“书春”“书红”“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春
第 1页/共 9页
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二联,讲究平仄格律,对仗工整,以“仄起平收”判断,上联贴在门左,下联贴在门
右。也有人以门楣横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确定上下联语的位置。对联多吉祥语,寄托着人们特别的期待。
除门庭焕然一新之外,人们还要洁净自身,理发、沐浴,除去一年的尘秽,获得新年好运。
(选编自萧放《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材料二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
文献看看,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
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
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
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
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
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
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
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
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
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
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
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
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
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
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
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
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
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
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
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
是可以考虑的吧?
第 2页/共 9页
(选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年岁末时节,中国人会举行各种以辞旧迎新为根本的民俗仪式,这源于中国人心中一向存在的求新意
识。
B. 辞年礼俗并不是固定不变 ,例如汉唐的年画流行门神主题,到明清以后就扩展到各种表达喜庆吉祥的
主题。
C. 《岁时广记》记录了古代许多节日,其中有些节日虽然现在看起来很可笑,但它们被创造出来有其当时
的需求。
D. 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改变,这为文化进化理论提供了可靠的
事实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举富裕人家借辞年礼资助亲友、各级党委慰问困难群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亲友间馈赠礼物
是主要的辞年礼俗。
B. 材料一作者以“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打扬尘”等民谣引出民俗,意在说明辞年礼俗中还包括对
自我精神 洁净与环境的清洁。
C. 材料二作者认为相对于端午洒雄黄酒、六月六晒衣物等民俗活动,追傩、钉桃符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
的存在意义就显得不大了。
D. 材料二作者认为七夕节女儿月下穿针、中秋节玩兔儿爷等活动,虽然没有社会或科学意义,但因其民族
的传统生活情趣,应该予以保留。
3. 根据材料一,以下各项最符合春联要求的一项是( )
A. 上联:风调雨顺家家乐 下联:张灯结彩处处春
B. 上联:春回大地万物苏 下联:福满人间喜气盈
C. 上联:金乌报喜吉光照 下联:玉燕迎春福气来
D. 上联:黄菊倚风村酒好 下联:紫门临水稻花香
4.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中国节日礼俗中蕴含着哪些积极的民族品格。
5. 春节期间,小明不愿跟随父母参加亲友聚会,请你根据材料陈述小明应该参加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姐志鹃
邓友梅
第 3页/共 9页
我知道阿姐会生气,因为遗体告别那天我哭了,当着一屋人我出声痛哭。她警告过我:“小邓,你记住,
你要是再当众哭鼻子,我永远再不理你,我是说话算话的!”
说话时间是 1947年一个夏夜,在鲁南突围的路上。正逢雨季,走山道山洪暴发,走平原遍地成河,最
难走时拼搏一夜才移动四公里!脚上的鞋被泥水沤烂山石磨穿只好丢掉,军装淋湿了烤干,烤干了淋湿仍
贴在身上。多少个日夜没正经开饭没进村宿营,饿了抓一把雨水沤烂的煎饼渣填到嘴里,困了边走边打瞌
睡。我两个脚掌溃烂,背部生起核桃大的脓疮,仍旧咬紧牙关前进,不敢掉队一步。
这天夜里正走在一片泥泞的小道上,后边赶上来一支炮兵,带着几头驮炮弹的骡马,一会儿插到我们
左侧,一会儿漂蹿到我们右侧,把队伍搅得挺乱。走到一个岔路口,我站住脚想看清前边同志往哪边走,
一匹骡子从我身后蹿过来,炮弹箱铁角正撞在我背上疮口,钻心剧痛使我顿失控制,尖叫了一声,带出了
【注】
哭音,立即招来一阵责备与嘲笑:“嘿,碰一下就大声叫痛,像个丘八 吗?”“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
你算轻伤还是重伤呀!”“这动静像个男人吗?”……
我那一点哭音本是在失控状态中流露出来的,发现后已极力忍住,他们这一说,委屈超过了痛感,也
惹起逆反心理,能忍我也不忍了,索性痛痛快快地放声哭起来。火上浇油,又引出来怒吼声:“要哭到路边
哭去,别叫我们陪着丢人好不好!”“这么大了,理智点!”
一片男人声中,冒出个女中音的话声了:“你们公平吗?炮弹箱把他背上的疮都撞破了,怎么不说炮兵
反倒说他呀!”她提高声音严厉地喊道:“炮兵同志,骡子撞我们人了,为什么还不来人牵着!”
这两句话一说,把责骂声压下去了。有人跟着说:“可不是,小邓背上血都渗出来了。”炮兵那边本来
看着我笑的,这时不笑了,有人默默走过来拉住了缰绳,把骡子牵到一边去了。我想收住泪水却收不住,
只是刚才带有苦味这时变得甘甜。我站到路边等说话的女同志上来,轻轻叫了声:“志鹃姐……”还没等我
说出感谢话,她拉了我一下,压低声音说:“小邓,你记住,要再看见你哭鼻子,我永远不理你。我是说话
算话的!”
这话我记住了。此后几十年我几乎没再哭过。
平心而论,当年同志们对我还是够容忍的。假如今天有这样的孩子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喜欢他,我的
态度也许要比当年人家对我强烈得多。瞧么,年纪不大,毛病不少,任事不懂,老气横秋,鹰嘴鸭子爪,
能吃不能拿!叫他点汽灯烧坏纱罩,叫他敲锣敲断锣锤,唱歌跑调,演戏净犯“舞台自由主义”。有时他
也想干点好事,结果把好事干坏。部队住在老乡家,帮群众干活儿是好事。扫院子、打柴火都行,可他偏
要给房东到井上挑水。沂蒙山区挑水用瓦罐,水没挑来罐子打了好几个,大家只好凑钱替他赔!战争环境
中人们难免有些暴躁,责骂他几句无可厚非。
却也有人不恼怒,不发火儿,以更深的爱心来感化他。这样的同志不止一个,总代表就是茹志鹃。
被骡子撞后有一天白天行军,碰到敌机轰炸,她跟我趴在一个坟头后边,敌机俯冲扫射时我们埋下头,
第 4页/共 9页
敌机扫过后我们就聊天。她好像不经意地问我:“那天你为什么故意放声哭?”
我说:“疼的,骡子把我背上疮撞破了,我忍不住疼。”
她说:“头一言是没准备,忍不住,一发现你就忍住了。正好这时有人出来批评你,一听批评你又故意
放声哭的,对不?”
我冲她笑笑:“你看出来了!”
“这点鬼把戏还骗我?你跟他们故意赌气,是不是?”
我说:“我忍住疼不再哭,他们还骂我丢人!反正是丢人,那就哭个痛快。”
“我正要替你说话,可你这一哭我没法说了。”
①我摇头说:“说也没用,反正我在他们眼里一无是处!”
“不,许多同志还是公平的,连小梁背后也说你有优点。”
“我还有优点?”
“从突围以来,你没掉过队。”
“这是应该的。”
“应该的事多了,并不是人人都做到呀。还有,在澄河边上,你跟小耿两人在河岸上放哨,前有洪水
后有追兵,你毫无惧色,设法联络上胶东民兵,把我们大家都架过河来了,这应当算坚强勇敢吧?给你俩
记一功也不算过分吧?”
我暗中得意,但仍用不在乎的口吻说:“嗬,照这么说我还不错呢!”
“你打锣用心时打得很好,汽灯也点得不错,演戏也入戏,既不忘词也不怵台。你还能编快板,填唱
词,按你的年纪这也不容易。”
“可除去你谁也不承认我也有长处。”
“那是因为你尾巴翘得太高,引人反感,其实大家心里也承认你有优点。”
我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就算人家不承认,自己总还得承认吧?先要自己看重自己!自己把成绩不当事,当着全队一哭鼻子,
人们当然就只记着你的眼泪鼻涕,谁还记得你放哨值勤的样子?”
②我不再嬉皮笑脸,有点难堪地把头枕在胳膊上了。
她眼睛盯着我继续说:“你的优点要培养出来并不容易,你的缺点注意一点就可以克服。叫小缺点掩住
了大优点,不上算,好冤枉!”
我已养成条件反射,听到教训从心底反感,可是志鹃教训我,我却没有反感。听别人一说我就浑身发
冷,志鹃说我却能从心底生出暖意。嘴上不说,心里把她的劝告接受了。
(有删改)
第 5页/共 9页
【注】丘八:旧社会对粗俗、名声不好、不遵守习俗的士兵的贬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遗体告别那天“我”出声痛哭与后文“我”记得阿姐不许“我”当众哭鼻子的警告,形成行动与思想的
矛盾,这是为了突显“我”的稚嫩。
B. 阿姐夸“我”“从突围以来,你没掉过队”,“我”回答“应该的”,表明“我”虽然年纪不大,但对
自己作为一名战士的表现较为自信。
C. 文中两次提到“我”被骡子撞的事,以重章叠句的方式,既揭示了“我”放声痛哭的真实心理,又进一
步深化了“我”与阿姐之间的感情。
D. 文中记叙茹志鹃为“我”解围的经过、引导“我”成长的经历,这彰显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与小说《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处。
7. 关于文中鲁南突围路上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多个长句交代鲁南突围路上的情况,凸显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行军生活的艰难。
B.“我”因背上的脓疮被炮弹箱撞破而尖叫,部分战友误以为“我”娇气而心生不满。
C. 由“带出了哭音”到“放声哭起来”,可见难忍的剧痛激起了“我”的逆反心理。
D. 这个片段虽然再现的是战争环境下“我”的“苦”与“甜”,但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8.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9. 本文以回忆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第 6页/共 9页
盘山外骨而中肤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罴虎之林。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嵚虬
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余丈。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
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
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堵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奔岚忽来,翻云抹海。住足不得久,乃
下。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
先与导僧约,遇绝险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
蚀壁皆翠。下得枰石,方广可几。抚松下瞰,惊定乃笑。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盘山记》)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盘山 A外骨 B 而中肤 C 外骨 D故峭石 E危立 F 望之若 G 剑戟 H罴虎之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与材料二“石粘空而立”两句中“而”的用法不相同。
B. 材料一“磴几不可登”与材料二“方广可几”两句中的“几”的意义与用法相同。
C. 材料一中的“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晦,月尽也。”
D. 材料二“精舍”最初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此处为寺院雅称。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态,
化动为静,用语新颖。
B. 材料一“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句描写西南诸峰似在向日观峰弯腰鞠躬,以衬托的手法表现日观峰
的雄峻,形象而生动。
C. 材料二写盘山之险峻,不仅以“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描其形,而且以“涧声上彻,与松韵答”
摹其声,画面感极强。
D. 材料二中“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表现了盘山的险绝,同时写出了作者登山时战战兢兢的状态,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2)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余丈。
14. 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两位作者所经过的“天门”的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第 7页/共 9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北宋】曹组
田园有计归须早。在家纵贫亦好。南来北去何日了。光阴送尽,可怜青鬓,暗逐流年老。
寂寥孤馆残灯照。乡思惊时梦初觉。落月苍苍关河晓。一声鸡唱,马嘶人起,又上长安道。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篇语言质朴,以“早”“好”直接写出游子在外漂泊 真实心理。
B.“寂寥孤馆残灯照”写客舍夜晚之景,虽无一字写人,而暗含人物形象。
C. 结尾三句简洁精炼,以连续性 动作写游子清晨出发的情形,引人遐思。
D. 词中游子生发回归田园念头的原因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样。
16. 这首词表达了游子内心的多重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说明客观事物
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道理。
(2)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5)秦观《江城子》中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句词化用了李煜《虞美人》中的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②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部甚
至于数十部。③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④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⑤就不免不把基本要
籍耽搁了。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
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
第 8页/共 9页
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甲)。“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乙)。少读如果彻底,必能
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 A没有深入领会,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
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
治学方面是 B既欺骗自己又欺骗他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替换成恰当的四字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20.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在《红烛》中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耕耘是过程,收获是结果。在你看来,过程和结果
哪一个更重要?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验或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1. A
2. B
3. C
4.①“辞旧迎新”“年画春联”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②辞年礼馈赠礼物体现了中华民族互相关爱、彼此尊重的品格。
③祭祀神灵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懂得感恩、礼敬万物的品格。
④转换、发展与改造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品格。
5.①春节聚会聊聊天,能增进亲友的感情。
②春节聚会还有现实意义,比如能锻炼你的交际能力。
③春节聚会中包含着传统的伦理文化,是民族传统生活情趣的体现。
6. D
7. C
8.①对部分战友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不满和抵触;②在阿姐提醒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感到羞愧(难
堪)。
9.①以回忆的方式再现阿姐对“我”的关爱,揭示了现实中“我”因阿姐去世而出声痛哭的情感来源;②
以现实的视角审视“我”年少时的行为,表达了成熟后的作者对自己的认知,呈现了人物的成长;③回忆
与现实交织,拉开时间上的距离,丰富文章的内容,调整了行文节奏。
10. CDF
11. B
12. A
13. (1)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
(2)它的树干被霜雪所压而不能伸展,所以旁逸倾斜出来,往往有十多丈长。
14. 泰山天门: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盘山天门:路径迂回荒僻,并且没有石级
15. D
16.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田园有计归须早。在家纵贫亦好”两句直言即使在家过着贫
穷的生活也比在外漂泊好,回归田园要趁早。
②对在外漂泊生活的厌倦。词中“何日了”三字透露出游子内心对漂泊生活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惆怅。
③对时光易逝、年岁渐老的感慨和无奈。“光阴送尽”写出了游子对时光易逝的真切感知,而“可怜”“老”
二词又直接抒发内心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之情。
④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寂寞。“寂寥孤馆残灯照”写夜深人静时分,游子只能与孤灯残照相伴,孤独和寂寥之
情油然而生。
⑤对家乡的思念。“乡思惊时梦初觉”写出深深地萦绕在游子睡梦中的是对家乡的眷恋。
⑥在外奔波的愁苦无奈。鸡鸣即起,好梦难安,虽然厌倦了漂泊生活,但不得不重新启程。
18. A.浅尝辄止 B.自欺欺人
19.②:将“数部”与“数十部”位置互换。
⑤:将“不免不”改成“不免”。
20.①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做学问”比作“作战”,把“阅读基本著作”比作“攻坚挫锐”,把“阅读无
足轻重的书籍的害处”比作“消耗战”。
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做学问的方法。
21. 甲:不如一部书精读十遍。 乙: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22. C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