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张家界市 2024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共 23道小题,共 8页。时量 150分钟,满分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性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第 1页/共 10页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材料二: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另一方面,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且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第 2页/共 10页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抒情诗与传统的小说、剧本都有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抒情诗的客观现实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B.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性解放联系起来,正因如此,五四之后的新诗主体性常常被强调。C. 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中部分诗歌境界不高,而且舍弃了“真善美”的生命价值。D. 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只关注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诗人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就能写出有时代特色的,体现民族特征的人民的心声。B. 在信息飞速发展、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诗人不能只经营自己的巢穴,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C. 中国新诗人将目光转向当下的时代,就有可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的局面。D. 两则材料都认为在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B.“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C.“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D.“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评判的话语权并不在诗人那里,大众读者的阅读反应才是新诗文本的评判依据。”(《武汉大学学报》)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第 3页/共 10页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 4小题,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马背上的少年王若冰①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很久的准备。②阳光照在红土地上。少年觉得自己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③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在那边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少年从小就爱马,每天都会从自己的家走到野马活动的区域。他第一次看到野马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根本不知道,在离自己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多的野马。那些野马有黑色的,有棕色的,也有白色的,毛色光亮,身体高大而健硕。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少年抬头看看天,那时的太阳正在头顶上,明晃晃地照着。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④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⑤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⑥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⑦中年人一边说,一边朝少年走来。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我猜,也许要走一天才能到那里。”⑧中年人脸上浮现出忧虑,沮丧地摇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⑨少年问:“你要去哪里?”⑩中年人说:“我要往北穿过中部大片红土地游玩,边走边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你的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那你们不出去吗?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森林里会找到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第 4页/共 10页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看着少年,一脸不解。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呼”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他跑到树林中的野马中间,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 枣红马安静地任凭少年的泪水在它的脸上泛滥成灾。 时间渐渐地流逝,少年慢慢平复了心情,拍了拍马,爬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每天就像生长在这山林中的树木、野草和各种小动物一般,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已经生活了几万年了,为什么要离开呢?” 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 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终于来到一条宽阔的马路上。他眼中的世界瞬间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 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二十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第 5页/共 10页 儿子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看到野马时,被野马的野性和自由所吸引,这使他更加厌恶山林中单调乏味的生活,从而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B. 中年人的出现及他开着越野车的形象,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入侵,这使得少年所在的山林社会完全被现代文明所同化。C. 少年离开山林后抵达了墨尔本,在那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从此再也没有想起过山林中的生活,一心融入现代文明生活。D. 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由不懈追求,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勇敢地踏上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彰显了成长的力量和勇气。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了很久的准备”既自然地引出下文,交代少年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B. 文中插叙了少年的生活环境,展现了少年与父母思想的隔阂,为少年走出山林打下了思想基础。C. 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外貌描写,比如详细描写了中年人的发型和身材等,以此来突出中年人的现代文明气息。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少年的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少年内心的矛盾、挣扎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8. 简要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9. 文中多次出现“枣红马”这一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枣红马”寄托了少年 哪些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第 6页/共 10页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清]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声訇然鸣,以寺薄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艳冶,而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角庵,道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角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寺。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檀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山高 A月出 B岭 C背 D比树 E头 F发白 G夜 H阑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晦,与《赤壁赋》“七月既望”中的“望”都是古代用来纪日的表述。B. 焉,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词义不相同。C.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中的“而”词义、用法相同。D. 被,指覆盖、遮盖,与《琵琶行》“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1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情境令人想起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 材料二借助移步换形之法,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C. 材料二运用想象,调动视觉与听觉,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晴天的湖面如同明镜,虽无风而涛声砰砰作响。D. 材料二善用叠词,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 7页/共 10页(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2)坐稍定,有声訇然鸣,以寺薄西太湖14. 姚鼐用“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描写日出景象,姚希孟用“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描写日落景象,二人所用的描写手法有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五)①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③,指挥若定失萧曹④。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②纡,曲折,此处指费心。③伊吕,指辅佐成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的吕尚,二人都是开国名臣。④萧曹,指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都是开国功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宇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B. 次句“宗臣”二字,总领全诗,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C. 尾联感叹武侯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于是汉朝“气数”终结。D. 这首诗由于诗人写进了自身的情志,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16. 这首诗虽以议论为主,但情感的表达极具感染力,请结合中间两联加以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但由于草率行事,最终却“_________”。第 8页/共 10页(3)古代诗人常常以“杜鹃”烘托意境,表达心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3分)阅读《乡土中国》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① ,而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② ,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称之为时势权力。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 ③ ,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他身材高大,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B. 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 6部“机器”同时开动。C.“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 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20. 根据文本,对“时势权力”下一个定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7分)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的想象力 ① ,无拘无束。他能够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发生全新的见解。诗歌也体现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特征,富含新奇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念。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变化多端,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现出的特征大相径庭,有时是一位可靠的朋友,有时成为促膝长谈的知己,有时又成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理想的象征。《月下独酌》中,他将明月、影子拟人化,直接邀请第 9页/共 10页它们同自己一起饮酒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将湖中月亮拟人化, ② 地送别自己的朋友;《古朗月行》中,他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从来不是 ③ 的,而是千变万化。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命中似乎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苦难”。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发问:“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他觉得苦难的意义在于衬托世间的幸福和快乐。以上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第 10页/共 10页1. B2. A3. D4.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5.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以独特宏大想象展现个性,如对白云怒涌、太平洋力量的描写;诗中对“力”与创造的表达反映时代呼声,具普遍价值,体现诗人与时代、人民融合,符合该论断。6. D7. C8.①环境描写,描绘炎热环境,烘托少年烦躁,为其想离开山林铺垫。②此景让少年心烦躁,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其对野马喜爱与对外面世界向往。9.①喜爱,“少年从小就爱马”等体现。②陪伴,少年伤心及离开山林时,枣红马陪伴他。③自由与梦想寄托,枣红马带少年奔向外面世界,象征其对自由追求与梦想探索。10. ADG11. B12. D13. (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2)稍稍坐定,便听到隆隆的声响,那是由于寺院靠近太湖。14.①都运用贴切的比喻:前者把落日描摹成“赤盘”;后者把旭日描摹成“丹”,即朱砂。②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日的颜色。前者是“赤”色,火红色;后者是“丹”,也是红色。15. C16. 颔联论诸葛亮的三分割据策略,以一“纡”字突出诸葛亮的经世怀抱与才华,又用形象的比喻,赞其独步青云,为历代敬仰,在议论中表达出特别尊崇的感情。颈联将其与史上著名贤臣作比,盛赞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指挥才能胜过萧何、曹参。所举四人都是开国元勋,作者如此作比,完全不以成败论英雄,在议论中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这首诗情感表达未因议论而削弱,极具感染力。17.①. 驽马十驾 ②. 功在不舍 ③. 封狼居胥 ④. 赢得仓皇北顾 ⑤. 其间旦暮闻何物⑥. 杜鹃啼血猿哀鸣18. A19.①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②新的方法还没产生 ③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20. 时势权力是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社会发生激烈变迁过程中,由能提出办法、组织新试验并获得别人信任的“文化英雄”支配跟从他的群众而产生的一种权力。21.①天马行空 ②依依不舍 ③一成不变22. 他能够突破现实的重重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得出全新的见解。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