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旧日之社会构造,与西洋中古及近代社会皆不同。假如我们说西洋近代社会为个人本位的社会、阶级对立的社会;那末,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伦理关系始于家庭。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重,人人皆知。按理说:是人类都有夫妇、父子,即都有家庭;何为而中国人的家庭特重?家庭诚非中国人所独有;而以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轻松若无物,家庭关系就特别显露出来。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何为伦理?伦即伦偶之意,就是说:人与人都在相关系中。人一生下来就有与他相关系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既在相关系中而生活,彼此就发生情谊。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乃至一切相关之人,随其亲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集团生活中每课其分子以义务,那是硬性的、机械的;而这是软性的、自由的。在集团生活中发达了纪律,讲法而不讲情;在这种生活中发达了情理,而纪律不足,恰好相反。西洋始既以团体生活过重,隐没伦理情谊;继又以反团体而抬高个人,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于是他们的人生,无论在法制上、礼俗上处处形见其自己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伦理关系发达的中国社会反是。人类在情感中皆以对方为主(在欲望中则自己为主),故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隐然有似一种共产。但此共产,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第 1页/共 9页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也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所共。盖不但亲厚者共之,即对较远的伦理关系,也不能不负担一些义务也。此其分际关系自有伸缩,全在情理二字上取决,但不决定于法律。因根本上没有一超伦理的大团体力量(国家权力)为法律所自出。说到政治,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_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理想要求,更无其他。这与西洋近代国家以法律保障个人利益为其责任者,迥然不同。(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材料二: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我们中国,很少有人能说得出这个“家”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第 2页/共 9页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是,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重,是因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轻松若无物。B. 与个人本位社会不同,伦理本位社会在法制、礼俗上都以对方为重,一切皆从对方利益出发。C. 在以“己”为中心 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远近厚薄之分。D.“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往来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可以找兄弟甚至找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借钱买房。B. 为维持社会秩序,西方依恃于法律,讲究权利;中国倚重于礼俗,注重情理。C.“沦、论、轮、纶、抡”等以“仑”为偏旁的字,有条理、类别、秩序之意。D. 在团体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对而言 ,站在合适的角度,公的也可以是私的。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中西社会的对比,提出中国旧社会属于伦理本位社会的认识。B. 材料一层层递进,从家庭内外分析问题,又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解释成因。C. 材料二第一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人际关系的团体格局。D. 材料二引用《礼记》,用于论证“伦”的含义,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伦理关系的差异性,但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率先提出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则材料的观点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有什么启示?(二)现代文阅读Ⅱ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第 3页/共 9页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正看李先生范奏,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未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他出身于富裕之家,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时,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燕尾服、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曾纠集留学同志,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第 4页/共 9页他回国后,后来应杭州师范之聘。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像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摹。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芦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不久他就学佛,出家为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师圆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叔同先生音乐课前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备,这成为“音乐教师最有权威”的重要原因。B. 李叔同先生赴日本留学期间,曾把腰束小,扮演茶花女,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满腔热爱。C. 李叔同先生回国后换上粗布袍子,说明他与西方思想的决裂,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D. 李叔同先生出家为僧后,我们仍有书信往来,在多余的宣纸、几分邮票中延续师生情。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的打闹“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其对李叔同先生的敬畏。B.“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走马”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宽广,幽默而富有情趣。C. 文章多次写到李叔同先生的着装,表明他对于仪表很讲究,体现了他认真的性格特点。D. 文章中写李叔同先生坐藤椅子时,用“轻轻”“慢慢”两个叠词,表现出他的慈悲之心。第 5页/共 9页8. 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多重情感。请加以概括。9. 文章中频频出现诸如“距今二十九年前”“后来”“他回国后”“现在”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节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材料二:注刘海峰先生,名大櫆。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如其意而善效之。康熙末,方侍郎苞[ ]名大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年,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节选自姚鼐《刘海峰先生传》)[注]方侍郎苞:方苞,官至礼部右侍郎。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 6页/共 9页溪之外翠壁 A千寻 B其下 C有径 D薪采者 E负薪 F行歌 G缕缕 H不绝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陟,攀登,与《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的“陟”意思不同。B. 之,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C. 首,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D. 奥秘,深远含蓄,与现代汉语中的“宇宙的奥秘”的“奥秘”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敲击三游洞的石头会听到种种乐器之声,人在洞中唱歌,声音轰响,如有伴奏,十分奇妙。B. 刘大櫆认为,能到三游洞欣赏风光的人和不能到三游洞游玩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幸与不幸。C. 刘大櫆不仅擅长仿效古人的文章,且诗文俱佳,能融合古人的不同样式,形成自己的风格。D. 方苞是当时的文学大家,姚鼐两次提到方苞不如刘大櫆,以此反衬刘大櫆的文学才华之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2)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14. 有人认为三游洞“美好不外见”恰似刘大櫆的人生写照,请结合材料二刘大櫆的人生际遇,分析他如此感慨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双竹湛师房二首①苏轼(其一)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其二)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白灰旋③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注]①这组诗是熙宁六年(1073)作者题写在杭州双竹寺住持湛师和尚禅房墙壁上的两首诗。熙宁四年,作者因与朝廷主政者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到杭州任职。②釭(gāng):油灯。③旋:屡次。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诗第二句从视觉、触觉角度写诗人游山寺所见的情景,景中寓情。第 7页/共 9页B. 第一首诗 后两句写湛师的禅房虽只一丈见方,但终日飘香,了无尘俗。C. 第二首诗首句“暮鼓朝钟”,既写寺僧生活规律,也写寺院的环境幽静。D. 第二首诗第四句写诗人独卧禅室,静听萧萧风雨打窗之声,心绪复杂。16. 苏轼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其诗文常体现出复杂矛盾的思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包含的复杂思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前提到教师的职责,我们很容易想到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而如今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2)恩格斯认为人类与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有相通之处。(3)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内敛,但也不乏直抒胸臆的佳句,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强烈,尽显愁绪的张力。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甲),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3)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乙);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 ① ,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4)江南河港交流,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第 8页/共 9页胸襟 ② 起来。(5)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 ③ 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丙),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18. 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肃杀 潇洒 汇合 B. 肃杀 洒脱 会合C. 寒冷 洒脱 汇合 D. 寒冷 潇洒 会合19. 第(2)段中有两个加点词“过”,请结合语境,说说它们在语意上的差别。20. 第(2)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晨霜白得像女子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更准确?21. 有人认为第(5)段中加点词“调戏”使用不当,你 否赞同?请简述理由。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42年 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发表了题为“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其中论及“语言问题”时指出党八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并进一步提出三项主张,即“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第 9页/共 9页1. B2. A3. D4.①材料一从义务关系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②材料二从“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5.①求同存异;②履行应尽义务,维护他国的合法权益;③树立现代国家观念,保障并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6. C7. A8.①遗憾,②怀念,③敬仰,④继承先生遗训的决心。9.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事件,具有一种时间的纵深感;②主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脉络清楚;③展现出李叔同先生的人生历程,使形象更加丰满。10 BDG11. B12. D13. (1)山川的美景,如果它出现在四通八达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接踵而至。(2)趁机游玩天下美丽的山水,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14.①刘大櫆才华横溢但始终不得重用;②三游洞风光美好却因地僻而不被众人欣赏。15. A16.①诗人觉得“高屋”令人心寒意冷,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厌倦;②诗人因羡慕湛师的禅房清静,借宿山寺,体现出他寻求宁静的超脱;③诗人夜宿寺院,对着残灯孤枕而眠,体现他内心的孤独失意。④白灰中通红的灯火,象征诗人心中未灭的政治热情;⑤诗人静处禅室,卧听风雨,既有失意的落寞,也有超旷的襟怀。17.①. 师者 ②.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 君子生非异也 ④. 善假于物也 ⑤. 慨当以慷⑥. 忧思难忘18. B19. (1)“冬至过后”的“过”,度过。(2)“不过冷了一日两日”的“过”,超过。20.①“黑女脸上 脂粉”突出了晨霜轻薄的特点,②更能体现冬至后江南的气候特征。21. 使用不当。①“调戏”是贬义词,②“雪月梅”都是高洁之物,③感彩不一致。使用恰当。①贬词褒用,②将“雪月梅”拟人化,③诙谐幽默,④形象地表现出沉浸自然的饮酒之乐。22. 甲:老年人不必说; 乙:养得住植物; 丙:也许不尽是江南人。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