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填空。
①关关雎鸠, 。
② ,儿女共沾巾。
③ ,波撼岳阳城。
④蒹葭苍苍, 。
⑤青青子衿, 。
⑥ ,风烟望五津。
⑦学校组织学农活动,同学们来到农村,看到一片片农田和整齐的村舍,情不自禁地用《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 ”来形容所见之景。
二、文言文阅读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王经①少贫苦,仕至二千石②,母语之曰:“汝为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③,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④,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
——《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王经(?—260):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代曹魏大臣,曾官至尚书,深得魏帝曹髦信任,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晚,魏帝曹髦因司马昭弑君篡位之心日益明显,决定不再坐以待毙,召王经、王沈、王业商讨伐司马昭计划。王沈、王业要向司马昭秘告此事,邀王经一道前往,被王经拒绝。不久,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所杀,王经因忠于曹魏被诛。②二千石:汉代称郡守为二千石。③晋:特指后来篡魏国权的司马氏。④戚容:悲伤的神色。
2.【甲】诗和【乙】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和“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汝为寒家子 D.为尚书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不从母敕”中“敕”的解释最恰当一项是( )
A.告诫 B.命令 C.任命 D.斥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欲辨已忘言”是因为诗人喝酒之后,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
B.【甲】诗“飞鸟相与还”中飞鸟翩然来归,可以看作是诗人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
C.【乙】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出了渔人对桃源中人错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而感叹惋惜。
D.【丙】文“何负吾邪”表达了王母对儿子不忠不孝的失望,塑造了她“贤媛”的形象。
6.【甲】诗【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中的王经都身处乱世,面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前者的人生选择是 ,而后者的人生选择是 。虽然他们的人生选择不同,但都具有 的高贵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 )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 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有删改)
7.请在第①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
A.因此 B.因为 C.尽管 D.但是
8.文章第③段,作者首先提出观点:(1) ,接着分析(2) ,然后运用(3) 的论证方法用两部名著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4) 。
9.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1) (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形象
①我把小蓝车靠在岗楼的栏杆上,从兜中掏出一物,伸向配钥匙的师傅:“配把这样的钥匙,多少钱?”师傅只扫了一眼:“15块。”亏得我是有备而来的,不然还会像上次那样惊呼。前些天,在上个路口我也曾这样问过一位配钥匙的师傅,答案是“20块”,当时我便惊呼起来:“配一把钥匙怎么能要20块呢?”
②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在市场买菜时要说,在网上购物时要说,就连有次坐同事的车被警察拦下要被罚款,我也这样对警察说。然而这口头禅往往收不到什么效果,对此,商户总要诉苦说:我们这也赚不了多少钱;而警察则是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我:这罚款不是交给我个人的,咱不搞价。
③这位配钥匙的师傅抬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啥有啥的行情。那语气,似乎显出我的还价有多么无知与鲁莽。我便有些尴尬了,故作旷达状:“配吧配吧,15块就15块,无所谓。”其实我在心里盘算了,即使再往前骑10个岗楼,也不可能遇到10块钱配钥匙的摊主——当然,这10块钱对于我也不算小数目了,这已经是我吃一顿午餐的价钱,那种大碗的刀削面,特解馋!
④师傅接过要配的钥匙,便向墙根的机器走去。我有了闲 xiá,就注意起这摊子来:“配钥匙”“修自行车”“修鞋”“修拉链”,几块牌子竖在那里,这师傅看来厉害着呢,就像我在学校一样,既能教体育又会修电脑。配钥匙摊位的旁边半蹲着个女中学生,地上还躺着一辆自行车。我便又有些不安了,似乎当老师的却插了学生的队,不过还好,那女孩像在嘟囔外语,没顾上看我。
⑤师傅在操作那机器时,兜中的电话响了,师傅掏出电话问:“谁啊?”师傅这手机开的是免提,我在旁边也听到了,电话那头要找刚才打电话的女孩子。那女孩正要过来接听,师傅却回答:“人民医院岗楼,建设银行底下。”随即便挂断了电话。我有些恼这师傅了,为啥不让孩子跟妈妈说句话?这么冷的天。看这孩子的红色校服,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教的学生。这时,手机上的时间催促我: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各学校早已闭了门、上开课了。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
⑥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的,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
⑦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钢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
⑧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
⑨我问师傅,你这里最好的车胎价钱是多少?师傅说,30块。我掏出手机直接扫了45块钱,告诉师傅,给孩子换条最好的车胎吧,安全。随即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跨上共享单车,回头对孩子大声说:到学校,不能迟到。
⑩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
10.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闲 xiá( )
11.下列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光辉”,请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①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我”却 。
②明明知道15块已是最低价,“我”却还在心里盘算。
③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却 。
④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我”却 。
12.文章最后说:“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你认为是说给谁的?为什么?
13.文中“我”直接为女孩买最好车胎之举,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简述理由。
四、填空题
14.《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
五、名著阅读
15.《经典常谈》是一本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术散文集,全书共十三篇,按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来编排,本书也适合选择性阅读。
(1)小晴同学在假期中对全书做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规划,请帮她补全计划表。
阅读时间 阅读内容
第一天 A 第一、周易第二
第二天 尚书第三、B 第四
第三天 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第四天 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
第五天 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
第六天 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
第七天 文第十三、附录
(2)小雷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你应该推荐他选择阅读的篇章是( )
A.周易第二 B.四书第七 C.史记汉书第九 D.辞赋第十一
六、选择题
16.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题目。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湖”“河”是转注文字。
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七、作文
17.题目:我也曾含过一枚青橄榄
同学们,你们是否尝过青橄榄的滋味?初入口时酸涩难耐,却在苦涩之后悄然回甘,留下一丝清甜。人生亦如这枚青橄榄,总有一些经历让我们先尝尽苦涩,却在坚持与努力后,收获成长的甘甜。那些曾经的挫折、挑战与感悟,正如含在口中的青橄榄,教会我们苦尽甘来的真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味“含过一枚青橄榄”的时光,品味其中的苦涩与甘甜。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得透露真实的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6
答案 C
1. 在河之洲 无为在歧路 气蒸云梦泽 白露为霜 悠悠我心 城阙辅三秦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洲、歧、蒸、露、悠、城阙、辅、俨然”等字词容易写错。
2. 东晋 陶渊明 3. C A 4.(1)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2)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B 6. 远离尘世,追求内心宁静(或归隐田园); 坚守忠诚,为君主尽忠; 坚守自我(或坚守自己的原则)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节选以及《世说新语·贤媛》中的王经故事,展现了乱世中不同人物的生活态度与选择。陶渊明通过诗歌和散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超脱,体现了隐逸避世的精神;而王经则坚守忠义,虽身处险境仍不妥协,展现了忠臣的气节。文章通过对比,凸显了在动荡时代中,无论是隐逸还是忠义,都体现了对理想与道德的坚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其五)》《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意思是作为。
A.对、向;
B.对、向;
C.作为;
D.担任;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不从母敕”,意思是王经不能采纳母亲的告诫。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此人:这个人,指渔人;具言:详细地说;叹惋:感叹惋惜。
(2)语: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道:说。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欲辨已忘言”是因为诗人领悟到了自然的意趣,难以用言语表达;
C.有误,应为桃源中人对外面世界的变迁感到叹惋;
D.有误,“何负吾邪”体现王母理解儿子,认为儿子尽到了为子为臣的责任,并非对儿子失望;
故选B。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①空:结合甲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以及乙文中作者创设的没有战乱,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来表明自己渴望的理想社会,可见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陶渊明都选择归隐山林;
②空:结合丙文“‘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可知,王经选择在朝为官,为君主尽忠;
③空:陶渊明归隐田园,甘于隐居闹市生活却依然过得从容,宁静而恬淡,观落日,看远山,与飞鸟为伴,与自然融合;乙文通过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可知,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风景秀丽,社会和平安宁,人人平等,生活幸福安康,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大方;丙文“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王经虽在朝为官,但能做到忠于君主,孝敬父母。由此可知,虽然他们的人生选择不同,但都具有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乙】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丙】王经年少时家境贫苦,后来做官做到(薪俸)二千石的职位时,他母亲对他说:“你本来是贫寒人家的子弟,现在做到二千石这么大的官,这就可以止步了吧!”王经不能采纳母亲的告诫。后来担任尚书,帮助魏朝,对晋司马氏不忠,被逮捕了。当时他流着泪辞别母亲说:“没有听从母亲的告诫,以至有今天!”他母亲一点愁容也没有,对他说:“做儿子就应孝顺,做臣子就应忠君;现在你有孝有忠,有什么对不起我呢!”
7.D 8. 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以《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为例,说明经典能深入新闻事件背后,揭示人性,而平庸作品只关注热闹过程 举例论证 经典瞩目事物内部,揭示生活本质 9. 经典本身纯粹,不迎合读者,关注事物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够轻盈,与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需求不符。 现代生活节奏匆促,信息碎片化、娱乐化,人们缺乏阅读经典所需的时间和从容心境。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经典作品在当代社会中遭遇冷遇的原因。作者从经典的本质、表现形式、阅读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经典作品因其纯粹性、深刻性和对本质的关注,往往显得“笨重”而不易被现代读者接受。同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碎片化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人们与经典的疏离。文章不仅反思了经典的价值,也呼吁读者重新审视阅读习惯,以更从容的心态去接触和领悟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
7.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
结合第①段“‘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 )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可知,“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表达的是人们在认知上对读经典这件事是认可的,而“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描述的是实际的阅读情况,即读经典的人很少。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内容意思上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前面说应该读,后面说实际读的人少。
“因此”表示因果关系,不符合此处语境;“因为”表原因,也不适合;“尽管”一般与“但是”搭配使用表转折,单独使用不能体现这种转折关系。“但是”是典型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这里能够准确地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体现出意思上的转折。由此可知,应填入的关联词是“但是”。
故选D。
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结合第③段“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可知,文段开头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由此可知,(1)处应填“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结合第③段“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可知,作者在此处对经典和平庸作品对于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分析,即经典能深入事件背后,揭示人性,而平庸作品只关注热闹的戏剧性过程。结合“《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可知,以《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为例进一步说明了经典和平庸作品的区别。由此可知,(2)处应填“以《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为例,说明经典能深入新闻事件背后,揭示人性,而平庸作品只关注热闹过程”。
结合第③段“《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可知,作者通过列举《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名著的具体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里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由此可知,(3)处应填“举例论证”。
结合第③段“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可知,在列举完两部名著的例子后,作者对经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经典瞩目事物内部,揭示生活本质这一观点。由此可知,(4)处应填“经典瞩目事物内部,揭示生活本质”。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1)结合第②段“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可知,经典本身具有纯粹性,它不迎合读者,按照作者自己的想法创作,不刻意去讨好读者。结合第③段“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可知,经典关注事物的本质,不像平庸作品只注重表面的热闹。结合第④段“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 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可知,经典在表现形式上不够轻盈,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然后结合第⑤段“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可知,经典的这些特点与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需求不相符。据此可得:经典本身纯粹,不迎合读者,关注事物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够轻盈,与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需求不符。
(2)结合第⑥段“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可知,现代生活节奏匆促,信息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的特点,导致人们形成了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去阅读经典。据此可得:现代生活节奏匆促,信息碎片化、娱乐化,人们缺乏阅读经典所需的时间和从容心境。
10.暇 11. 习惯性地讨价还价。 和女中学生插队抢时间。 因几块钱跟辛苦的师傅搞价。 12.示例一:是说给那孩子的。“我”为女孩买了最好的车胎,希望她能安全到校,这句叮嘱饱含“我”对她的关心,同时“我”也希望她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示例二:是说给“我”自己的。“我”在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之前为了省钱讨价还价、插队抢时间,形象不够光辉,此时“我”希望自己能牢记这次经历,以后做一个更有道德、更关爱他人的人。 13.理由:“我”看到师傅辛苦配钥匙,联想到自己的职业,为自己之前的讨价还价感到羞愧,内心有了转变;“我”看到女孩的情况,联想到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心生同情与关爱;“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心有道德准则的约束,这些都为“我”为女孩买最好车胎的举动做了铺垫,所以虽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我”配钥匙的经历,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平凡却深刻的道德反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我”与配钥匙师傅、女中学生及其母亲之间的互动,揭示了“我”在金钱、时间、道德之间的挣扎与自省。文章通过“我”的内心独白,批判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利益面前的斤斤计较,同时也在结尾通过“我”为女孩买最好车胎的举动,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责任。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性光辉的赞美,发人深省。
10.本题考查字形。
闲暇:xián xiá,指无事可做的时候。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提示“明明配钥匙的价格够便宜了”定位第②段,由第②段关键句“看着配钥匙的师傅,我随口问道:‘能不能便宜点?’这句话已是我的口头禅了”可概括为:习惯性地讨价还价。
第二空,根据提示“明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定位第⑤段,由第⑤段关键句“我也只向校长请了半小时的假,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孔融四岁能让梨,40岁的我常常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这故事”可概括为:还厚着脸皮和那孩子抢时间。
第三空,根据提示“明明师傅配钥匙这么辛苦”定位第⑦段,由第⑦段关键句“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可概括为: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通过描述“我”配钥匙的经历,以及与配钥匙师傅和女中学生母女的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爱和自我反思。“我”在配钥匙时与师傅讨价还价,表现出对价格的敏感。注意到女中学生和她的自行车,以及师傅对女孩电话的处理,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我”为女孩换了最好的车胎,并叮嘱她不要迟到。
首先,探究人物心理变化:“我”最初对价格敏感,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在与师傅和女孩的互动中,“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不够体贴和关爱他人。最后,“我”通过实际行动(为女孩换车胎)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关爱。接着,解读文章结尾:“这声音,不知是说给我自己的,还是说给那孩子的。”这句话既可能是对女孩的叮嘱,也可能是“我”对自己的自我提醒。从女孩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我”对她的关心和希望她珍惜时间的表达。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我”对自己之前行为的反思,以及希望自己未来能做得更好。最后,结合文章主题、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变化,可以认为这句话既是对女孩的叮嘱,也是“我”对自己的自我提醒。
示例:我认为这句话是说给“我”自己的。首先,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对那孩子的叮嘱。我为她换了最好的车胎,希望她能安全到校,不要因为车胎问题而耽误时间或发生意外。因此,我告诉她“到学校,不能迟到”,这是对她的一种关心和期望。然而,更深层次上,这句话也是对我自己的自我提醒。在之前的经历中,我为了省钱而讨价还价,甚至差点插队抢时间,这些行为都显得不够体贴和关爱他人。通过与配钥匙师傅和女中学生母女的互动,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不便或不适。因此,这句话也是我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和提醒,希望自己能牢记这次经历,以后在与人交往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更有道德、更关爱他人的人。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⑦段中“师傅吹拂着钥匙上沾着的钢屑,金灿灿的。看着辛苦的师傅,想到自己的职业,我忽又埋怨起自己来:这么冷的天,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给我配钥匙,我还要因为几块钱跟人家搞价,枉自还算是个读书人,这形象光辉吗?”可知,在师傅操作机器配钥匙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师傅在户外冰凉的机器上手套也不戴就辛勤工作,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职业——教师,一个同样需要付出努力和辛勤的职业。“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为了几块钱跟师傅讨价还价的行为,觉得这与自己作为读书人的身份不符,内心感到羞愧。这种内心的转变促使“我”想要以更实际的方式表达对师傅辛勤工作的尊重和感激,也为后续对女孩的帮助埋下了伏笔。
结合⑥段中“钥匙快配好了,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的孩子的母亲也赶了过来。地上躺的自行车我在车行看过的,也就二三百块钱的样子,现在街上的学生很少骑这种自行车了,尤其是中学生,那红的绿的白的黑的山地车、公路车,总一闪一闪地从面前疾驶而过,好几次晃得我差点儿从车上跳了下来”,⑧段中“师傅给那母女介绍车胎的情况:换普通的车胎需要多少钱,换好点的车胎需要多少钱。那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只是一边听着母亲和师傅的对话,一边仍然在嘟囔着外语。母亲说,换条最便宜的吧。师傅说,最便宜的那种车胎跟牛皮纸一样薄,不经磨,三天两头要补胎。母亲想了想,说,那也换最便宜的吧。旁边的孩子还是没说一句话,她的脸红红的,不知是不是冻的缘故”可知,当女孩的母亲赶到,她们之间的对话让“我”注意到了女孩衣着朴实,甚至接近寒碜,以及她骑的自行车是较为便宜的款式,这与街上其他学生骑的山地车、公路车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由此联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心生同情,觉得女孩在寒冷的天气里骑着这样的自行车上学实属不易。这种同情和关爱之情进一步激发了“我”想要帮助女孩的意愿。
结合全文来看,作为教师,“我”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强调谦让和关爱的美德。这种道德准则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影响着“我”的行为和决策。当“我”看到女孩和她母亲因为经济原因选择最便宜的车胎时,“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促使“我”做出了为女孩买最好车胎的决定。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4.朱自清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著作。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论语》等经典著作,阐述了诸子百家、辞赋、诗、文等的发展演变。从学术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梳理经典的源流脉络,既讲解字词训诂,又剖析思想内涵,帮助读者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精华。它是引导大众亲近经典、领略经典魅力的佳作,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走进古代经典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
15.(1) 说文解字 诗经
(2)D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说文解字》第一:本篇概述了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重要性,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字典,通过“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揭示了汉字构造的奥秘,对后世文字学、语言学影响深远。
《周易》第二:简述了《周易》作为古代占卜之书,后发展为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它通过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探讨天地人三才之道,强调阴阳变化、刚柔相济的宇宙观,对后世哲学、政治、军事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尚书》第三:概述了《尚书》作为上古历史文献和政令汇编的价值,记录了虞、夏、商、周各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君臣言论,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体现了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和道德追求。
《诗经》第四:本篇介绍了《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泛图景,是了解古代民俗风情、文化心理的重要窗口,其艺术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巨大。
三礼第五:三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本篇概括了它们作为古代礼仪制度的典籍,详细记载了周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及社会生活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也对后世礼仪文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三传第六:简述了《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三部解释《春秋》的史书,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春秋》的微言大义,不仅补充了《春秋》的历史事件,还融入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对后世史学、经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书第七:概述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称“四书”的过程及其内容特点。《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中庸》论中庸之道,《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孟子》阐述孟子性善论及仁政思想,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战国策第八:本篇介绍了《战国策》作为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历史文献集,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各国间的纵横捭阖。书中策士们的智慧与谋略,以及他们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精妙分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对后世政治、军事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和《汉书》,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是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诸子第十:深入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盛况。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儒、墨、道、法、阴阳等学派纷纷涌现,各抒己见。儒家强调仁爱礼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道家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法家则强调法治与集权。这些思想相互碰撞,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璀璨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辞赋第十一:简要勾勒了屈原的一生及其辞赋艺术的辉煌。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心怀国事,却因奸臣谗言遭流放。流放期间,他饱尝孤苦,以《离骚》等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高尚的情操与不屈的精神。其中,《渔父》篇的对话,反映了屈原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最终,屈原以身殉国,其辞赋情感充沛,想象丰富,标志着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诗第十二:聚焦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从《诗经》的淳朴自然,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多样化的风貌。本篇不仅介绍了诗歌的体裁、格律与表现手法,还深入分析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与文化内涵。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人心的桥梁。
文第十三:概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两汉的史传文学,再到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重点介绍了散文的文体特点、写作技巧及代表作家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同时,也探讨了散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据此可知,第一空为《说文解字》,第二空为《诗经》。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辞赋》第十一: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屈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离骚》等作品深刻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这个选项与屈原的爱国情感直接相关;
故选D。
16.C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知识的把握。
C.有误。“湖”“河”是形声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