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分,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
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生态美学”并不是我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但正如蒙培元先生提出的观点:“中国哲学是深层次
的生态哲学。”我国生态美学贯穿于古典哲学中,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终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的
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生态美学观在哲学上主要体现在对“生”的探究与重视上。儒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
怪力乱神”,认为应远离对虚妄无形的神灵鬼怪的探索,而将重点放在“生”之事上。孔子也曾言“未知
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体现了儒家重生、贵生的态度。同样,儒家也尊重“自然
之生”,强调对自然节令和自然规律的尊崇,主张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安排农业。儒家“不违农时”“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等观点便展现出在“人之生”的基础上对“自然之生”的爱护和尊重,体现了自然与人
的和谐共生。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等观点也表现出尊重自然、爱护众生的理念。由此可以看
出,我国传统生态美学植根于传统哲学之中,从先秦时期肇始绵延至今,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
累的智慧。
我国生态美学自 20世纪 90年代初兴起至今已走过 30多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引进介绍时期、理论建
设时期、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初建时期三个阶段,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的生态美
学研究仍以西方话语为主,理论资源大多来源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态美学和以英美分析哲学为
基础的环境美学。对这些西方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为我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但由于文化基础的
不同,这些西方理论与我国传统美学存在差异,在理论适用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西方生态美学发展侧重点不同,有着“生态”与“环境”之辨。西方偏重于发展环境美学,将环境
作为区别于人的一种背景、围绕物看待,这便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我国则重点发展生态美学,“生
态”一词本身便将人包含于自然之中,人与万物在自然生态中和谐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国传
第 1页/共 9页
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此外,西方的生态美学在阐释我国传统艺术时存在理论不适用的情况。
我国传统生态美学观在绘画、音乐、诗学以及建筑领域均有体现,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
进行阐发。例如在音乐理论方面,由于我国的音乐理论与古典哲学联系密切,《乐论》中往往涉及“天”“和
”“性”等概念,《乐论》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
性,则乖”。这些理论体现了我国古典音乐观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生态观念,但其中的特有概念和深
层内涵很难用西方环境美学理论加以解读,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对传统哲学中的
生态美学观点进行阐释。
(摘编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材料二:
生态美学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认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
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
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贤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
态系统达成“万物并有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
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
值的辩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
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
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
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通常只根
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一个事物的美丑,将审美愉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
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
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灾难之
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
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生态美学也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
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
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
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
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
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
第 2页/共 9页
“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超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美学”这一概念虽然不是中国学者首创,但生态美学观一直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紧密相关,从先
秦绵延至今。
B. 儒家的“自然之生”和道家的“道法自然”表述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都属于我们的生
态美学观。
C. 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起步时间不长,主要是引进和研究西方的相关理论,但这些理论不能和我国传统美
学完全契合。
D. 现代美学将艺术视作研究中心,自然是创造艺术的原材料,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最重要,艺术完全
为自然服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乐论》蕴含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生态观念这一例子,旨在论证我国音乐与自然生态密切
相关的特点。
B. 生态美学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认为自然是人类产生并赖以生存的本源,人类要凭借天赋良知和反思能
力善待万物。
C. 人类审美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只看重自身的审美愉悦,凭主观感受来判断美丑,就可
能破坏环境。
D. 生态美学对生态健康的参照,使人们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对审美价值生态重估,有助
生态文明建设。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生态美学”特点的一项是( )
A. 春耕绿野农家业,岁计年丰乐有馀 B. 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
C.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D.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如何建构中国的生态美学发展体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戏
陈德鸿
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到城里请出戏,一两百块钱就行。
第 3页/共 9页
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
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
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
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
得村长哈哈大笑。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
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
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
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和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叔这是请戏来了吧?”
“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
“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
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
“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
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
“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
孙团长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有
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
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
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顿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
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
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
能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
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
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外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
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
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
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
“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
“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

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
第 4页/共 9页
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
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
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
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
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
老韩紧刹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
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
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
一个鱼塘。
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
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包括那
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那六子说:“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
自己摇摇尾巴呢!”
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眼泪。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
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
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
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
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简洁的语句介绍了请戏发生在秋收之后,农事空闲的时候,“以往”一词表明请戏是村里的
一个传统。
B. 从老韩学女演员唱戏的情节以及劝慰村长的语言可以看出,老韩是一个幽默风趣、性格开朗的人,并且
善解人意。
C. 其他村竞相请戏,请戏价格也上涨了,可见土地承包后老百姓物质生活改善后追求精神生活,积极传承
传统文化。
D. 孙团长得知村长和老韩等人受伤,有些伤心,所以提出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但是被村长以不能白看戏
为由拒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简明交代了以往请戏只需一两百块钱,这和后来四百元、六百元一路上涨 价格形成对照,凸
第 5页/共 9页
显了矛盾冲突。
B. 文中描写了请戏路上老韩和村长兴致勃勃 状态,是为了烘托二人请戏没有成功,在回家路上,默默无
话的失落心理。
C. 文章多处运用呼应,如文末用大青马被剥皮卖肉后的两百元请二人转之事,呼应前文大青马受惊扭断脖
子很快断了气。
D. 文章内容集中,环环相扣,人物不多,但个性形象鲜明,特别是村长靠自身努力而不接受施舍 原则性,
让人肃然起敬。
8. 清代袁枚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指情节上需要有曲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小说以“请戏”为中心叙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
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登泰山记》)
材料二:
第 6页/共 9页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
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
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
世传以为桐城派。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
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
《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之君子 A仕 B非苟焉 C而已 D 将度 E其志 F 可行于时 G其道 H 可济于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与《劝学》“筋骨之强”和《师说》“惑之不解”中“之” 意义和用法皆不同。
B. 限,在“越长城之限”中意为界限,在“崖限当道者”中意为门槛,其用法皆为名词。
C.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赤壁赋》“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 乞养归,古时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还有“乞骸骨”“请老”“移病”等。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赋予雄伟的泰山温柔飘逸的风韵,“而皆若偻”写出诸峰拱
绕的样子,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
B. 姚鼐按时间顺序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迅速变化的画面,展示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雄浑的景
象,表达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C. 姚鼐在文章最后概述泰山的人文古迹,彰显历史久远;通过三个“多”、三个“少”字写泰山冬季的自
然景象,突出了泰山苍劲的面貌。
D. 姚鼐擅长创作古文,在家人和刘大槐的指导下,有了很大进步,更加自鸣得意,其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
朴,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
1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姚鼐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第 7页/共 9页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注】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集会于多景楼,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女子弹
奏琵琶相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点明聚会地点,并连用三个“多”字写出作者的复杂景况,平实凝练。
B. 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境,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是神来之笔。
C. 下片和《琵琶行》中所提到的“琵琶语”都可理解为用琵琶如言语一样能传达感情。
D. 下片写到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细捻轻拢”,从动作描写中,可以想见她高超的技艺。
16. 请赏析“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游子的动作和感受表达了一种
缠绵无限的哀伤之情。
( 2) 古 代 著 名 学 者 钱 大 昕 的 书 斋 名 叫 “十 驾 斋 ”,“十 驾 ”一 词 出 自 荀 子 《 劝 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以其独特 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
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喝水”能养生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地讨论。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 A 的元
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甲)。这个身体的调温器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
在寒冷的冬天帮助我们保持体温。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所有的水解反应,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
物还是脂肪的分解,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它能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减少皱
纹的出现,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健康。水在我们肌体内与每处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默默地守护
着健康。
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 B ,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
第 8页/共 9页
视的潜在风险,对于肾脏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
质和多余水分。①当饮水量不足时,②尿液会变得更加浓缩,③这造成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而保持
足够的水分,⑤可以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不爱喝水的习惯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影响大脑
功能。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的 1%以上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
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量约为 1700毫升,成年
女性每天喝水量约为 1500毫升,且分多次饮用。不过,(乙),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
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
18.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秋天”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贴切使用借
喻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都”与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B. 阿 Q 因为讳说“光”“亮”,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C. 都是天公不作美,我们才没法玩得痛快!
D. 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个弱者。”并且她这样诠释,“弱德不是
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操守,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1. D
2. A
3. C
4. 生态美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5.①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③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
准,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④适当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理论。
6. C
7. B
8.①请戏的价格从二百涨到四百,后又涨到六百,价格的一再变化使得请戏过程有了第一次曲折。②接着
写请戏不成,回村的路上出现“意外”,请戏过程有了第二个曲折。③听到消息后,孙团长态度转变决定
免费演出一场,形成第三个曲折。④孙团长免费送戏但却遭到村长的拒绝,村长前后行为的反转形成第四
个曲折。
9.①“请戏”是当地的传统,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请戏”为线索,可以使故
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通过“请戏”这件事,有助于主人公的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展现了百
姓的文化生活需求。
10. ADG
11. B
12. D
13. (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
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14. 品性高雅,治学精深,致力教育,友善待人,为人刚正。
15. B
16.①侧面烘托。通过描写演奏结束后弹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周围一片寂静,写出琵琶声的
妙绝入神,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给读者留下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②以景结情。通过写节奏
结束后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间接表达对女子弹奏技艺高超的赞
美,更加含蓄且余韵无穷。
17.①. 还顾望旧乡 ②. 长路漫浩浩 ③. 驽马十驾 ④. 功在不舍 ⑤.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⑥. 一夜飞渡镜湖月
18. 过了夏天,一幅金色的油画向我们展开。
19. A不可或缺/必不可少 B不以为意/毫不在乎
20.③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
④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 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
22. D
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