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场号、座位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考场号、座位号、姓名、班级,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许振超是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2003年 4月 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带领团队以每小时单机效率 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 339自然箱的成绩,首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开启了“振超效率”的序章。此后,许振超团队又先后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让“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金招牌”,展现了中国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有一艘外轮还没做好离港准备,就被我们通知装卸完毕可以离港了。”许振超说,码头工人就是靠装卸效率赢得尊重,必须想尽办法提高装卸作业速度。面对传统集装箱装卸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许振超又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于 2006年成功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年节约生产成本 2000万元,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84年,青岛港初建专业集装箱码头公司。当时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有一次,唯一的桥吊出现故障停机,由于当时桥吊控制板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他们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但许振超不服气。他每天下班都会带着备用的控制板,回家后一遍又一遍拆卸、组装,仔细观察学习控制板的内部构造,并尝试着把构造图描摹下来,反反复复修改,最终倒推出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的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成为修复精密部件的行家里手。许振超不仅在自己岗位上当标杆、作表率,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拿手绝活,更致力于第 1页/共 9页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先后培育了“王啸飞燕”“刘洋神绳”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码头工人不断挑战极限、追求卓越。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2018年 12月,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他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摘编自王凯《许振超: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劳动者》,《光明日报》,2024年 9月 23日)材料二:2024年 9月 13日,许振超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获得“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9月 14日,记者第一时间对“人民工匠”许振超进行了面对面采访。记者:从业几十年,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许振超:当时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像我们这些 50年代出生的工人,无论是对党、对国家,还是对我们的港口,感情都是很深的,我们认为在企业里面干,就得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主人翁”意识。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这种“主人翁”意识一直伴随着我。所以,在几十年的港口工作当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始终怀着一个信念,便是我当为港口的发展努力。记者:您对港口新一代青年有什么样的期许?能否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许振超:我想说两点。一是要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手段,劳动能洗涤人的心灵,如今,我们号召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不是凭空来的,都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所以我们新时代青年要格外珍惜劳动。二是要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如今的工匠精神有一个特征,就是要有精湛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所以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既然想好了要当一个码头工人,立志成为一名工匠,就要勤奋努力,学习老一辈的精神和作风,仔细体会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回答好“我要怎么样才能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这个问题。(摘编自《匠心筑梦薪火相传,与“人民工匠”许振超面对面》,山东省港口集团官方账号,2024年 9月 15日)材料三: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75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的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黄宗德,屡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产业工人许振超……此次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第 2页/共 9页出人士的代表。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75年非凡历程中闪耀着的一个个响亮名字、一段段感人故事,激励中华儿女弘扬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新征程上,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将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一定能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广阔的前景。(摘编自《致敬功勋模范弘扬英雄精神》,《人民日报》,2024年 9月 14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振超团队以优异成绩首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记录,让“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金招牌”,展现出中国港口工人的风采。B. 许振超不仅练就拿手绝活,做出表率,而且投身于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成为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因此获得了各种荣誉。C. 许振超始终把“我当为港口的发展努力”当信念,怀着主人翁意识,克服重重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D. 我们要想传承工匠精神,就要在劳动中学习前辈的精神和作风,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勤奋努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能。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为事件通讯,作者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许振超 优秀品质,同时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真切。B. 材料二为人物访谈,采取问答的形式,记者围绕话题“匠心筑梦,薪火相传”进行提问,提问清晰具体,许振超的回答真诚朴实。C. 材料三为新闻评论,作者针对国家表彰功勋模范的事实,提出要弘扬英雄精神的倡议,体现了表彰先进、指明方向的新闻特点。D. 三则材料文体各不相同,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有议论的成分,体现出新闻的报道立场,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鲜明的价值取向。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观点的一项是( )A.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第 3页/共 9页C.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4.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提到“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这在许振超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5. 学校将组织“学习英雄模范,汲取奋斗力量”宣传活动,你被推荐为宣讲员,请参考三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从袁隆平、钟扬、张秉贵中任选一位,谈谈你宣讲的主要内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苍山李达伟一整个冬天,我都在苍山中行走。冬天的行走,就像是为了看到苍山世界的枯索,也是为了看到世界在缓慢中的新生。城市生活重负带来的疲惫困乏及强烈的孤独感,都让我下定决心进入苍山。有时目的明确,有时没有目的。那些意料之外的事物、人物,不断加深着我对于苍山的认识。不用推窗,就能看到苍山。我像往常一样,透过窗口望着苍山。马龙峰顶本来是裸露的岩石,岩石是铁锈色的。雪会在一整个冬天把铁锈色覆盖,白茫茫一片,显得格外纯净。这种纯净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人产生一些影响。冬天相较于秋天而言,并不是甜蜜的,反而是有点冷涩、有点苦涩的,但冬天有雪。冬日的苍山上,最美的色调就是雪色,苍山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样子,总是会让人兴奋和激动。我进入苍山,看见了冬天的树。冬天的白桦林,远远望去,显得格外清癯笔直,它们在冬天给人的印象要比别的季节深刻。冬天,让苍山有了更多重的意义。这并不是在否认苍山在其他季节没有让人哑口的美,同样也不是在回避苍山中有着衰败的现实。冬天尽管草木枯萎,但生命力依旧。那些在寒冷中依然缓慢生长着的植物,生命的生长被放入暗处潜藏起来,让人很难察觉,但生长的声音却是真实的,这样潜于内部的生长让人着迷。于我而言,我真正感觉到了冬天的苍山那种会突然间让你内心为之一颤的美,那种在缓慢中新生的美。世界在冬天,以及冬天积雪的映照下,慢慢变得清晰,自己同样也从生活的一些迷雾中挣脱了出来。我告诉自己,我需要自己的冬天,我个人的苍山,我个人的在苍山中流淌的那些河流。本以为那些河流会在冬日变得清瘦甚至干涸,实际却非如此。就像葶溟溪,在人们的想象中流量很小,甚至一些河段已经断流。但当我来到葶溟溪边,看到的却与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溪流依然是丰盈的,且在冬日色调的作用下更加清澈。我坐在一小堆砂石上,看溪流流淌,听那些不断撞击着胸膜的流水声,还有夹杂在流水声中的鸟鸣。一些鸟飞过,遮挡着阳光照入溪流,阳光被切割成鸟的碎影落入水中。一些鸟又从水中振翅,缓缓地,悠悠地,朝溪流的源头飞去,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留下自由的轨迹。我感觉着这些与第 4页/共 9页城市生活不一样的东西,从物质的场中逐渐抽离。我沿着一条又一条溪流往苍山深处走。我来到了莫残溪边。“莫残溪”,这真是绝妙的命名。苍山中有着太多这样的命名,特别是溪流。苍山十八溪的命名真是很美妙: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潩溪、阳南溪。这些溪流的名字散发着梦幻和诗意的气息,背后有着一个会激发人无限想象力的世界。想象很重要,但我不能只是依靠想象。我们身在一个大的城市,窗外没有河流,我对河流有着强烈的渴望。我有意去往苍山十八溪,以及与苍山有关的那些溪流边,我忍不住在每一条溪流边驻足良久。溪流的气息似乎都不一样,声息也不一样,但当我沿着溪流往苍山深处走去,它们会越来越像。我想暂时忘记城市,就顺着溪流往苍山深处走,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的脚步。在苍山深处,我还意外地遇到了一位老人。只见他沿着小路慢慢攀爬着,进入苍山的缝隙中,小心翼翼地把积雪的表层拨弄开。老人喘着粗气,像呵护着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把纯净的积雪放入背篓里的罐中。后来,在离苍山好几里的磻曲村,我又见到了那位老人。老人就那样坐着,安静地坐着。买雪的人络绎不绝,只一勺,每人只卖一勺。原来他是背雪来集市上卖。我忘了问老人那一小罐积雪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积雪为何在那个拥挤闷热的集市上没有融化为雪水。我同样没有问老人,他到底是从苍山的哪座山峰上背回了那些积雪。老人的存在,像极了一首寓言诗。他像是为了驱除人们内心的喧闹与迷茫,才背雪来卖。我跟一些人说起自己遇见背雪的老人,很多人都面露惊讶,在他们看来,这近乎不可能会在现实中发生。然而这样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当我离开磻曲村时,已经是黄昏。在黄昏中,苍山上的雪更加突显,冰冷感越发强烈,寂静感同样也很强烈。在朦胧的色调中,人影被暮色吞去,山影却还清晰,雪也同样清晰。那时的我,很激动,我说不清楚是暮色中的苍山,还是苍山上的雪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那时的空间与时间不再是条分缕析的,一些暗色正从村落里慢慢往苍山上聚集,给人的感觉真是美,那是苍山的另外一种黄昏,是我以前忽略的黄昏。我在黑色笔记本中记下了这样的文字:老人退入黄昏中,老人退入苍山中,老人退入寂静与纯净的雪中,雪回到了苍山之上。(选自《美文》2023年第 7 期,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整个冬天都在苍山行走,无论是否有明确目的,都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对苍山认识更深刻了。B. 作者认为冬季的苍山相较于其他季节最美,山中有皑皑白雪、清癯笔直的白桦林,以及丰盈的溪流。C. 苍山十八溪的名字充满梦幻与诗意,让人产生无限想象,但只凭想象是不够的,作者想要亲自前往。D. 老人因为对苍山的雪格外珍视,所以把小心翼翼采集来的雪背到集市上去卖时,只卖给每个人一勺。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5页/共 9页A. 作者以行踪为线索,组合不同的时空场景,从多个角度写了在苍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流畅自然。B. 文章用词贴切,“纯净”“冷涩”“寂静”等形容词既呈现苍山冬季之貌,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C. 文章句式灵活,多用简洁明了的短句,间用表意丰富的长句,富有节奏感,并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D. 作者描写景物有白描勾勒,也有细节刻画,如写溪流上的飞鸟是白描,写黄昏中的苍山是细节刻画。8. 文章主要抓住景物 声音与颜色来写苍山之美,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9. 文学社组织“文学短评”撰写活动,针对本文主题提出的一组关键词是“人·自然”,请围绕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刘靖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馀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未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节选自《三国志·刘靖传》)材料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①,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②,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节选自《礼记·学记》)【注解】①从容:“舂容”,即撞钟。②五声:宫商角徵羽。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 6页/共 9页依遵古 A 法 B 使二千石 C以上 D 子孙 E年从 F 十五 G皆入太学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不同。B. 善,好 人,形容词作名词,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用法相同。C. 始,开始,与《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始”意思相同。D. 鼓,鼓声,与《短歌行》中“鼓瑟吹笙”的“鼓”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建立二十多年来,培养出的人才很少,虽有名却无实,虽设立了教学体制却没功效。B. 太学应制定升降奖惩规则,推荐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人,开除忽视教诲、荒废学业的人。C. 君子知道求学的难易和学生德行的美丑,广泛地引导学生,然后能为师、为长,之后为君。D. 善于提问,就像砍硬木,先易后难;善于回答问题,就像撞钟,先敲击小钟,再敲击大钟。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4. 两则材料对求学的人提出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友人山房周密自笑劳劳尘满襟,羡君卜隐在山深。清溪过雨知鱼乐,秋汉无云快鹤心。与世相忘千日酒,谋生甚简一弦琴。不须物外求知己,明月清风自赏音。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自笑”和“羡君”两词,分别引出两种生活状态:诗人奔波忙碌,满身尘埃;友人隐居深山,悠然自得。B. 颈联“千日酒”运用夸张,写出了诗人饮酒数量多、时间长,凸显其内心苦闷,试图以喝酒忘记世俗中的一切。C. 颈联“一弦琴”与《陋室铭》中的“调素琴”可谓异曲同工,都体现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和高雅的生第 7页/共 9页活情趣。D. 尾联写不需于物外寻知己,清风明月自是知音,和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表达的人生观类似。16. 请赏析“清溪过雨知鱼乐,秋汉无云快鹤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写诗人的境遇,表达了痛苦悲伤之情。(2)小明在泰山顶看日出,看到太阳出现时,天边云彩的颜色瞬间发生变化,不禁想起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3)“水”这个字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 ① ,我们靠着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仅可以累积自己的经验,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方式,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 ② ,而且包括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我们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也要在社会的世代之间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人要想享受现在的生活, ③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试验错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B.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第 8页/共 9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条 A 的小巷,但立在坡角路牌上的三个字“先生坡”不免让人眼前一亮。位于翠湖北路的先生坡,长 115米,宽 3.3米,北高南低,可通往文林街等地。此地毗邻云南贡院,明清两代,每逢三年一次的乡试,数千学子如云涌来,大都住在小巷及附近的驿馆里,无不渴望登上贡院,大显身手,从而“一举成名天下知”。民间把这些学子称为“先生”,这条住满赶考学子的小巷故得“先生坡”一名。也有人认为,这里是乡试时批阅考卷的先生居住之地,所以被称为“先生坡”。往事如烟逝去。现在的先生坡已经归于平静,没有了昔日学子赶考的 B 。站在先生坡头举目而望,只见与它近在咫尺的贡院坡上建起了现代化“双一流”大学——云南大学。①从古代科举的“学子”到现代大学的“学生”。②虽然他们身份不同,但是存在一定关联,③这体现了中华文脉的延续。④从古至今他们都在同一个地方学习和生活,⑤这打造了一脉相承的教育历史。所以说,这里真是昆明接纳 C 、培养优秀人才的风水宝地。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一举成名天下知”是谚语,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度字词”揭晓,当选“国内推荐字”的有五个,其中一个是“智”。“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9页/共 9页1. A2. D3. D4.①不服输的心性。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但他他不服气通过自学掌握了桥吊的核心技术,甚至能够修复精密部件,这种勤奋学习的毅力是其精湛技术的基础。②精益求精的心性。许振超在工作中追求极致,带领团队多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展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③勇于创新的心性。面对传统装卸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他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实施“油改电”技术改造,体现了他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心性。④团队协作的心性:许振超不仅自己练就绝活,还致力于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港口工人,体现了他团队协作的心性。5.①从个人经历角度: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他不畏艰难,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②从精神品质角度:袁隆平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水稻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他淡泊名利,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奉献给社会。③从时代意义角度:袁隆平的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投身农业科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学习袁隆平的精神,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6. C7. D8.①文中描写溪流的声音,如“那些不断撞击着胸膜的流水声,还有夹杂在流水声中的鸟鸣”,流水声和鸟鸣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氛围,让读者仿感受到苍山的生机与宁静。②文中描写雪景,如“岩石是铁锈色的。雪会在一整个冬天把铁锈色覆盖,白茫茫一片,显得格外纯净。”通过铁锈色与雪的白色对比,突出了冬天苍山的纯净之美。9.①自然能疗愈人疲惫的心灵,人在自然中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新生。②自然的枯索与新生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永恒,给人自然的诗意与无限的遐想。③人对自然要敬畏与尊重,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10. BEG11. B12. D13. (1)学问之道,实为治理国家、平息乱世的准则与典范,是圣人留给后世的伟大教诲。(2)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14. 材料一:求学之人应杜绝浮华交游,专心向学;应积极向经明行修之人学习,提升自我品德修养。 材料二:①要善于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老师轻松而自己收获加倍。②要善于提问,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③要善于类比,通过比物丑类来学习。15. B16.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清溪过雨知鱼乐”描绘了雨后清澈的溪水,诗人仿佛能感受到溪中鱼儿的快乐,“秋汉无云快鹤心”写出秋天的天空没有云朵,显得格外开阔,让人心情畅快,如同那高飞的鹤一般。②“知”和“快”二字用得精妙。“知”字赋予诗人一种能感知鱼儿快乐的能力,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融入其中的情趣;“快”字则直接表现出诗人看到秋空无云时内心的畅快之感,以及对如鹤般自由生活的向往,使诗句富有感染力。③这两句诗通过描写雨后清溪、无云秋空等美好景象,传达出诗人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羡慕,以及对自由、闲适、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尘世忙碌生活的厌倦。17.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②.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③. 极天云一线异色 ④. 须臾成五采⑤. 水澹澹兮生烟 ⑥.抽刀断水水更流18.①人却不同 ②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 ③就得先传承文化19. B20. A.其貌不扬 B.熙熙攘攘 C.莘莘学子21.①形象地写出了明清时期参加乡试的学子们的共同愿望。②为文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先生坡”因承载着这样的科举文化内涵而更具历史厚重感。③承接上文,进一步说明学子们赶考的目标,同时也为下文讲述“先生坡”名字的由来做了铺垫。④蕴含着对当时学子们追求功名、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理解和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先生坡”过往历史的一种怀想与珍视之情。22.从古代科举的“学子”到现代大学的“学生”。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是存在一定关联。这体现了中华文脉的延续。从古至今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点不同,但他们都在追求知识和学问的道路上,这书写了一脉相承的教育历史。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